-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3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李克绍,字君复,1910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龙泉乡东汤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农民,兼有蒸茧技术,每年秋收完毕,便赴东北缫丝厂工作,翌年春暖回家,从事田间劳动,勤劳朴实,生活俭约。先生一生,勤勤恳恳,朴实无华,与幼年的家庭熏陶是分不开的。
先生七岁入学,读四年制国民小学,又升入高等小学勉强读了三年后,因生活所迫,毕业后已无力继续深造。但适值山东当局提倡读经,东汤村西头的龙泉小学,也办起了读经补习班,这个班近在咫尺,才使先生得以勉强就读。在补习班攻读了五年,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这些课程,奠定了先生雄厚的文学基础,也为先生以后自学中医,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先生在19岁时当上了小学教师,接连作了十年的教学工作。十年中,先生广面教学,一面学医。利用课余、晚间、假日、星期日的时间,口不绝吟,手不停抄,终于在无师自学的情况下,粗通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经典著作,阅读和背诵了部分后世各家有关方药、杂病等医籍,于是在1935年底,在参加烟台组织的全专区中医考试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先生有了合法的行医执照后,便弃儒业医。曾在原藉自设药房开业,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此后,也曾在烟台、大连等地挂牌行医,但由于那时社会秩序混乱,所以时间都不太长。至全国解放以后,先生在威海市联合诊所工作,1956年,联合诊所被国家接收,改为卫生所。之后,调到山东中医学院任伤寒教研室讲师,从事《伤寒论》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此定居济南。后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顾问,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并应聘为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84年参加九三学社,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其传略被《中国当代名人录》收录。至先生1996年去世为止,从事中医医疗与教学工作达六十余年。
先生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发表大量的学术论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全国各地邀请其讲学者很多,曾赴北京、天津、南阳、长春、大连等地作学术报告,所到之处,俱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并得到很高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老所著《伤寒解惑论》,影响远及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深得中医学术界的好评,认为本书有不少新发挥、新见解,是对《伤寒论》研究的突破,也是自有《伤寒论》以来,特别是近代一部能启蒙解惑的好书。
先生是自学成材的榜样,从医之路及其治学方法颇具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叙之。
一、锲而不舍自学典范
先生弱冠之年,本是小学教员。因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加之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致死,才有志改业行医。但当时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中医?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有趣的是因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舍弃西医而学习中医的。事情是这样的:先生学医无人指导,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日本下平用彩著的,浙江汤尔和译的《诊断学》,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反对中医,在书的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99。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看了这段话,先生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疗效不比西医差,只不过因中医讲不出道理,才瞧不起中医。他想:"结果"和"所以然"何者重要呢7.余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垂危之病后,他是愿意明白地知道其所以然而死去,还是想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来说,都会以救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不会由于暂时讲不出道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先生曾说:"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只是暂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目前人们尚不理解罢了。即使作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作为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中医常遇到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疗效于不顾,偏偏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良好的疗效,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于是先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更足了。
先生无家传师承,从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到晚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者,靠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先生早年爱好广泛,书法、音乐、戏剧、文学等,无不涉猎,而当立志学医之后,便放弃了这些爱好,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先生从不放过学习机会,每日晨起必读,已成习惯,无论在家或外出,都是有暇便读。兴之所至,常废寝忘食。真有古人"三余""三上"之学风。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索,直至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方肯罢休。家境清贫,买书不易,故常借书手抄。正是这样认真地边读边抄,才使青年时研读过的医学典籍,有不少篇章至八十高龄还能背诵如流。先生常说:"无师求教,养成苦思的习惯;买书不易,锻炼了背书的工夫"0赠:"强记硬背,工夫并不白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刻苦的自学方法,是先生学医成功的经验之一。先生衣着俭朴,饮食随便,情志恬澹,不务名利,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作为人生中最大的乐事。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中医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然手不释卷,勤于写作。正是经过终生不懈地努力,才使他在无师自学的条件下,对中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取得了国内外中医界的承认和赞许。《人才》杂志曾发表过署名文章,作为自学成材的典范,介绍他的自学经验。
二、治学严谨著述丰富
先生素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最反对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
认为这是近于自我欺骗的不良学风。他读医书,也看注解,但决不盲从,而是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他常说,读书虽多而不理解,充其量不过一书贾而已。先生研究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先要有一个研究标准。以学习《伤寒论》为例,他主张:①名词术语的解释,必须前后一致,同一术语,不能在这里这样讲,在那里又那样讲;②必须与《内鳓《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③必须经得起临床检验;④必须经得起辩论。学习《伤寒论》是这样的标准,学习其它典籍,也都各有其相应的标准。
先生认为中医学历史悠久,医学书籍浩如烟海,所以学习中医,首先是要博览群书,然后由博返约。
先生说:过去有句成语:"六经根底史波澜。"是说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以此为基础,还须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实和润色,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先生认为中医学的根底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象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想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这些经典著作,毕竟原始性及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且这些理论,不加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不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经典著作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著作,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每个人虽然因各种不同条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这种雄心壮志是应该有的。
中医学从汉代以降,距今近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几百家,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亦往往有之,若不加以分析归纳,梳理鉴别。则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故只博读还不行,还要善于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先生认为所谓由博返约,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不下大工夫,学深学透是不可能的。比如陈修园在其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意赅,易于掌握,也便于记忆。
对于金元四大家,先生还从其治疗技术上又作了进一步归纳。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如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品。河间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一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大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是少数。子和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瘀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宜,如果阴盛阳衰,亦为大忌。先生在初学金元四家学说时,觉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哪一家好呢?后来又把四大家作以归纳: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李老这样一归纳,临床就可以根据邪正虚实,取各家之长,对证选方,并行不悖。这是由博返约。
先生认为要博览群书,还要善于读书。博览群书是要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然而前人的说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先生认为: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干虑之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要选精去粗瑕玉分明。他举《内经》《难经》为例,《内》《难》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这些宝贵的经典著作中,亦存在着脱离实践的糟粕。如《灵枢·经水》以中国河、江、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认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二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为大忌之年,这更是形而上学。《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为远,犹有两。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不但把五行讲成教条,且说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其说法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还有"十九难"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还可以,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引用,岂不荒谬!所以,先生强调,读经典著作要一分为二,就是对其注疏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竞不是错在经典原著上,而是错在注疏上,如果不加分析照搬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穷。先生举《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例,认为不管是王叔和加入的,或是《伤寒论》原来就有,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词,尽管这种学说已经沿续了近二千年,也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再如伤寒传经之说,本来是一部平易近人的外感病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如此读了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但是"信而好古",则会泥古而不化,只有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治学才有意义。
先生七岁入学,读四年制国民小学,又升入高等小学勉强读了三年后,因生活所迫,毕业后已无力继续深造。但适值山东当局提倡读经,东汤村西头的龙泉小学,也办起了读经补习班,这个班近在咫尺,才使先生得以勉强就读。在补习班攻读了五年,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这些课程,奠定了先生雄厚的文学基础,也为先生以后自学中医,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先生在19岁时当上了小学教师,接连作了十年的教学工作。十年中,先生广面教学,一面学医。利用课余、晚间、假日、星期日的时间,口不绝吟,手不停抄,终于在无师自学的情况下,粗通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经典著作,阅读和背诵了部分后世各家有关方药、杂病等医籍,于是在1935年底,在参加烟台组织的全专区中医考试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先生有了合法的行医执照后,便弃儒业医。曾在原藉自设药房开业,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此后,也曾在烟台、大连等地挂牌行医,但由于那时社会秩序混乱,所以时间都不太长。至全国解放以后,先生在威海市联合诊所工作,1956年,联合诊所被国家接收,改为卫生所。之后,调到山东中医学院任伤寒教研室讲师,从事《伤寒论》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此定居济南。后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顾问,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并应聘为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84年参加九三学社,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其传略被《中国当代名人录》收录。至先生1996年去世为止,从事中医医疗与教学工作达六十余年。
先生学识渊博,医理精深,发表大量的学术论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全国各地邀请其讲学者很多,曾赴北京、天津、南阳、长春、大连等地作学术报告,所到之处,俱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并得到很高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老所著《伤寒解惑论》,影响远及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深得中医学术界的好评,认为本书有不少新发挥、新见解,是对《伤寒论》研究的突破,也是自有《伤寒论》以来,特别是近代一部能启蒙解惑的好书。
先生是自学成材的榜样,从医之路及其治学方法颇具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叙之。
一、锲而不舍自学典范
先生弱冠之年,本是小学教员。因旧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极不稳定,加之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致死,才有志改业行医。但当时为什么不学西医而选择中医?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有趣的是因受到反对中医者的启示,才决心舍弃西医而学习中医的。事情是这样的:先生学医无人指导,盲目购买的第一本医书,是日本下平用彩著的,浙江汤尔和译的《诊断学》,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医书。汤氏反对中医,在书的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99。意思是说:我当然知道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这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取得这些效果的道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道理,只用治疗效果同别人争辩,那是不能说服人的。看了这段话,先生发现连西医也承认中医治病疗效不比西医差,只不过因中医讲不出道理,才瞧不起中医。他想:"结果"和"所以然"何者重要呢7.余不可能知道汤氏本人如果得垂危之病后,他是愿意明白地知道其所以然而死去,还是想活着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来说,都会以救人为第一,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不会由于暂时讲不出道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弃而不顾。听任病人死去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先生曾说:"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只是暂时尚未得到解释,或者已经有中医的解释,目前人们尚不理解罢了。即使作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应作为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领域的未知数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中医常遇到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亦能行',这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了解饮食入腹后的详细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了解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还是每天都在进食的。这证明不知并不妨碍行。但汤氏却一定要抛弃中医疗效于不顾,偏偏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这是错误的。"
承认中医有良好的疗效,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于是先生学习中医的信心更足了。
先生无家传师承,从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到晚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学者,靠的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先生早年爱好广泛,书法、音乐、戏剧、文学等,无不涉猎,而当立志学医之后,便放弃了这些爱好,把全部精力放在医学上。先生从不放过学习机会,每日晨起必读,已成习惯,无论在家或外出,都是有暇便读。兴之所至,常废寝忘食。真有古人"三余""三上"之学风。先生读书每遇难解之处,从不放过,总是苦思冥索,直至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方肯罢休。家境清贫,买书不易,故常借书手抄。正是这样认真地边读边抄,才使青年时研读过的医学典籍,有不少篇章至八十高龄还能背诵如流。先生常说:"无师求教,养成苦思的习惯;买书不易,锻炼了背书的工夫"0赠:"强记硬背,工夫并不白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刻苦的自学方法,是先生学医成功的经验之一。先生衣着俭朴,饮食随便,情志恬澹,不务名利,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作为人生中最大的乐事。他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中医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然手不释卷,勤于写作。正是经过终生不懈地努力,才使他在无师自学的条件下,对中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取得了国内外中医界的承认和赞许。《人才》杂志曾发表过署名文章,作为自学成材的典范,介绍他的自学经验。
二、治学严谨著述丰富
先生素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最反对学术上人云亦云,不求甚解,
认为这是近于自我欺骗的不良学风。他读医书,也看注解,但决不盲从,而是认真探讨,反复论证。他常说,读书虽多而不理解,充其量不过一书贾而已。先生研究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先要有一个研究标准。以学习《伤寒论》为例,他主张:①名词术语的解释,必须前后一致,同一术语,不能在这里这样讲,在那里又那样讲;②必须与《内鳓《本草经》《金匮要略》相结合;③必须经得起临床检验;④必须经得起辩论。学习《伤寒论》是这样的标准,学习其它典籍,也都各有其相应的标准。
先生认为中医学历史悠久,医学书籍浩如烟海,所以学习中医,首先是要博览群书,然后由博返约。
先生说:过去有句成语:"六经根底史波澜。"是说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首先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吃透、记熟,以此为基础,还须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实和润色,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澜起伏。先生认为中医学的根底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就会象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想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但这些经典著作,毕竟原始性及原则性的理论较多,而且这些理论,不加阐发论证,不结合临床体验,仍不易学深学透,这就要求学者,除经典著作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著作,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读书破万卷",每个人虽然因各种不同条件的限制,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这种雄心壮志是应该有的。
中医学从汉代以降,距今近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几百家,他们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在这浩繁的卷帙中,学派不同,立说各异,互相补充者固然不少,互相矛盾者亦往往有之,若不加以分析归纳,梳理鉴别。则读的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故只博读还不行,还要善于由博返约,才算真正学到手。先生认为所谓由博返约,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的规律,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不下大工夫,学深学透是不可能的。比如陈修园在其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这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规律,归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规律,归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归纳为"专主火";把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归纳为"阴宜补,阳勿浮"。这就是由博返约。这样的归纳,言简意赅,易于掌握,也便于记忆。
对于金元四大家,先生还从其治疗技术上又作了进一步归纳。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如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品。河间诸方之所以寒不伤中,一全在于寒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不必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大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至留中败胃。他虽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这是少数。子和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瘀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况下才相宜,如果阴盛阳衰,亦为大忌。先生在初学金元四家学说时,觉得四大家各不相同,究竟哪一家好呢?后来又把四大家作以归纳: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李老这样一归纳,临床就可以根据邪正虚实,取各家之长,对证选方,并行不悖。这是由博返约。
先生认为要博览群书,还要善于读书。博览群书是要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把前人的经验智慧继承下来,然而前人的说教,并非都是金科玉律。先生认为: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干虑之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要选精去粗瑕玉分明。他举《内经》《难经》为例,《内》《难》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这些宝贵的经典著作中,亦存在着脱离实践的糟粕。如《灵枢·经水》以中国河、江、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认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二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为大忌之年,这更是形而上学。《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为远,犹有两。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不但把五行讲成教条,且说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其说法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还有"十九难"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还可以,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引用,岂不荒谬!所以,先生强调,读经典著作要一分为二,就是对其注疏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有的竞不是错在经典原著上,而是错在注疏上,如果不加分析照搬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穷。先生举《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例,认为不管是王叔和加入的,或是《伤寒论》原来就有,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词,尽管这种学说已经沿续了近二千年,也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再如伤寒传经之说,本来是一部平易近人的外感病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如此读了不加批判,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必要的,但是"信而好古",则会泥古而不化,只有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治学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