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6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
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恶
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
枝汤。畏寒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者,仲景列于太阳寒伤营
症,主麻黄汤。若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恶风者,外体虚
也(卫外之阳不足也)。而畏寒者,内气馁也(元阳衰于内,而不能充塞也)。恶
医理真传卷二·43·
风者可与黄芪建中汤,畏寒者可与附子甘草汤。新病与久病,畏寒恶
风,有天渊之别,学者务宜知之。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
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
麻黄六钱桂枝三钱杏仁二钱甘草二钱〔炙〕
黄芪建中汤
(同上加黄芪一味)
附子甘草汤
附子一两甘草六钱炙
用药意解
按桂枝汤一方,乃协和营卫之剂也。桂枝辛温,能化太阳之气;
生姜辛散,能宣一切滞机。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合甘草之甘,能调
周身之阳气,故曰辛甘化阳。阳气既化,恐阴不与之俱化,而邪亦未
必遽出也,又得芍药之苦平,大枣之甘平,苦与甘合,足以调周身之
阴液,故曰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自然无滞机
矣。故曰营卫协和,则病愈。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取水谷之精以
为汗,一是壮正气而胜邪气也。
按麻黄汤一方,乃发汗之峻剂也。因寒伤太阳营分,邪在肤表(肌
腠浅一层,肤表深一层),表气不通,较桂枝症更重,故以麻黄之轻清,大
开皮毛为君,皮毛大开,邪有路出,恐不即出,故以杏仁利之,气机
得利,邪自不敢久停,复得甘草和中以助其正,更佐桂枝,从肌腠以
达肤表,寒邪得桂枝辛温,势不能不散,遂从肤表达肌腠而出也。仲
景不用服粥,恐助麻黄而发汗太过也。(发汗二字,大有深义。汗本血液,固是
养营之物,何可使之外出也。不知寒邪遏郁,气机血液不畅,则为病。此际之血液,不能养
营,必使之外出,即是除旧布新之义也。病家切不可畏发汗,汗出即是邪出也。医家切不可
不发汗,当知有是病,即当用是药。总之认症贵宜清耳)
按黄芪建中汤一方,乃桂枝汤加饴糖、黄芪耳。夫桂枝汤乃协和
郑钦安医书阐释·44·
营卫之祖方也,复得黄芪能固卫外之气。饴糖一味有补中之能。若久
病恶风之人,皆原中气不足,卫外气疏,今得桂枝汤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卫外守中,而病岂有不愈者乎?
按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夫附子辛热,能补先
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附子补先天
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气可复”)。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阳
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复兴,得甘
草而后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附伏火说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
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
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
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
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
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
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阐释】此答对畏寒与恶风分辨明晰,指出新病与久病有极大区别,均具卓
见。新病畏风,多属风伤卫,主桂枝汤;新病恶寒,多属寒伤营,主麻黄汤,是
传统的正治。一般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解肌,郑氏认为是协和营卫之剂。因
桂、姜、甘合是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芍、枣甘合是苦甘化阴,以调周身
之阴液。阴阳合化,营卫协调,故恶风可愈,而各种兼症,亦随即消失。近人用
本方加减治流感、鼻炎、低热,以至多种皮肤病,均有满意效果,主要是协调营
卫的作用。至于麻黄汤则是发汗的峻剂,因新病的恶寒常兼发热,系由于寒邪外
束,卫阳被郁于肤表之内,不得发散于外以温煦皮肤,故恶寒;郁于内之阳气,
因不行发散而上升,则发热,故君以麻黄,佐以桂枝,利以杏仁,助以甘草,发
汗宣肺,而后外邪得解,内郁得散,故曰病家、医家均不可畏发汗。因本方有发
汗、宣肺、利尿等作用,近人推广以治在表之水肿、皮肤病,及在里之肺、肾疾
病,均获得良好效果。又此段郑氏所说之肤表,非指皮肤表面;所说汗本血液,
亦非指一般血液,而为一种不能养营之血液。
关于桂枝、麻黄二汤之解说、加减应用及治验,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
论治》(1982 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文繁不具引。
医理真传卷二·45·
惟因二方之应用,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近代名医恽铁樵之说可供借鉴。其说谓:
“太阳病发热,形寒,头痛,项强,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汤。口中和就
是舌面润,舌质不绛,唇不干绛,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
枝是禁药。”用麻黄汤之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
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
桂枝也是禁药。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
除。”(见恽著《伤寒论辑义按》)何公度悼恽氏文谓恽氏三子皆死于伤寒,其
第四子又病危,群医束手,恽氏乃自处麻黄汤方,虽分量极轻,而其子竟得救,
于是乃益精研《伤寒论》,终至成为名家。但至今仍有惧用此方者,恽氏之说,
实足为郑氏“认症贵宜清”之助,故摘录以资参考。
久病之恶风,多无身热、头痛等症,而系由于中气不足,卫外气疏,故主以
黄芪建中汤。因本方系由桂枝汤加黄芪、饴糖组成,桂汤枝以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以卫外而守中,中气卫气均固,自然不会畏风了。至于久病恶寒,明系元阳
不足,不同于表症恶寒之重被不温,而是得暖即解,两者极易区别。郑氏主以附
子甘草汤,药仅二味,具见精义。以附子辛热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补后天脾土,
火生土而中气可复,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恶寒可以痊愈。伏火说所论各
点,妙喻精义,别开生面,其他医家少有论及。
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
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
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
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
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
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
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医书阐释·46·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
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
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
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
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
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问曰: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答曰: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夫病人为外邪扰乱,气血大亏,
中气未能骤复。今外邪虽去,而下焦之阴气,乘中土之虚,而上下四
窜,故通身浮肿。虽云君火弱不足以制阴,此症实由脾土虚不能制水,
而水气汜溢,可名水肿。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
之气外越,亦周身浮肿,可名气肿。总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为气肿、
水肿,要知气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气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气
散漫,而阴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见肿治肿,明知其土之弱,不能
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
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气潜藏而水亦归其宅,何致有浮肿
之病哉!经云:“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诀也。而余更有喻
焉:试即蒸笼上气,而以一纸当气之上,顷刻纸即湿也。以此而推,
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可以无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
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理中汤
人参四钱白术一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炙〕
西砂四钱半夏四钱茯苓三钱
用药意解
按理中汤一方,乃温中之剂也。以白术为君,大补中宫之土;干
姜辛热,能暖中宫之气;半、茯淡燥,有行痰①逐水之能,西砂辛温,
有纳气归肾之妙。但辛燥太过,恐伤脾中之血,复得人参微寒,足以
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几不偏。然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
阳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中州大振,而浮肿立消,自然体健而
① “痰”:原书为“疫”
医理真传卷二·47·
身安矣。
【阐释】病将愈,外邪退,而周身面目浮肿,无论是由于脾虚不能制水的水
肿,及不能伏火的气肿,皆由于中气不足,致元气散漫,而阴水亦散漫。因水、
气原是一物的两态,气行则水随行,气潜藏则水归宅,故用理中汤加砂、半、茯
等以温补其土,实为虚症浮肿的正治。按理中汤原系《伤寒论》太阴病温中散寒
的主方,原文已有几种加减法,后世更加推广应用于多种虚寒性疾病。郑氏化裁,
加砂、半、茯苓以治浮肿,系以白术为君补土,干姜辛热暖气,半、茯以行痰逐
水,西砂以纳气归肾,合人参微寒以养阴液,甘草和中以化阳气,药不偏于辛燥,
而中阳得以大振,故能使浮肿立消而体健身安,其加减法及解说,均极精当。
《伤寒论》理中汤条谓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者重加术,腹中痛者重加人参,寒者重加
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后世随症加减法亦多,如朱丹溪治中气不足,虚火上
泛之甚者加附子,还口噙官桂。张石顽治胃肠虚寒的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
茯苓等。现代用理中汤推广以治溃疡病,慢性肠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脏病,
及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其加减更难尽述。据分析,理中汤虽主要治脾胃虚寒,而
其药性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
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可说屡治屡效。
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
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
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
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
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
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
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48·
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
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①方之
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
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
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
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
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
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
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
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
屡试屡验。
问曰: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夫先天之火,
原寄于肾,病人阴盛已极,一线之元阳,即随阴气而上升。水为木母,
母病及子,故缘肝木而上,厥阴脉会顶巅,真气附脉络而上行,阳气
暴发,故头痛如裂。肝开窍于目,故肿如桃。气喘促者,阴邪上干清
道,上下有不相接之势也。面、唇青黑,皆系一团阴气。元阳上脱,
已在几希之间。此际若视为阳症,而以清凉发解投之,旦夕即死也。
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用药意解
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
① “制”:原书为“治”
医理真传卷二·49·
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
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
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
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
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
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
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
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
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
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
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
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
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
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
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
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
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
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
视哉?迩来世风日下,医者不求至理,病家专重人参。医生入门,一
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开口以人参回阳,病家却亦深信,全不思仲景
为立法之祖,既能回阳,何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阳之品
也。查人参,性甘微寒,主补五脏,五脏为阴,是补阴之品,非回阳
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实为可慨。
【阐释】此问诸种病象,郑氏本祖国医学经络及五行生克学说,断为肾中真
阳随过盛之阴气,缘肝木而上至头、目、面、唇,有欲从上脱之势,而用四逆汤
回阳祛阴以治之,非有真本领不能出此。如果辨症不清,误用清凉发解之药,只
有加速其死亡。并谓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药仅姜、附、草三味,而具起死回生
之力,实由于配合得当。附子为热药之冠,能补欲绝之火种,又必佐干姜之辛散
以荡尽阴邪,始能迎阳归舍,故曰回阳。阳回而无土覆,则光焰易熄,虽生不永,
故以甘草之甘缓而伏之,使药效长留,命根永固。故凡阳虚阴盛为病,皆可放胆
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酿成危候。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能升血压,
郑钦安医书阐释·50·
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治疗小儿腹泻亦具
卓效。即改为注射液,功效亦与《伤寒论》原方所述相吻合。并经实践证明,附
子与干姜、甘草同煎,能减附子之毒,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可见郑氏在百余年
前,对此汤之应用解说,实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
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
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至于谓人参是补阴之药,而非回阳之品,郑氏在第三卷用独参汤处,有更详细的
论述,此处暂不作释。
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
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
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
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
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①,而阳虚阴
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
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
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
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
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二两葱白四茎
用药意解
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
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
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
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不可偏盛,
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偏于
阴者,外邪一入,即从阴化为病,阴邪盛则灭阳,故用药宜扶阳;邪
从阳化为病,阳邪盛则灭阴,故用药宜扶阴。此论外感从阴从阳之道
① “苔”:原书为“胎”
医理真传卷二·51·
也。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阐释】此间各种症象比较复杂,一般不易明辨。郑氏层层分析,断为元阳
随阴气附少阳经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阳祛阴,故主以白通汤或潜阳丹。白通汤
即四逆汤去甘草而加葱白,以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
隔于上的要药。本病主要由于在里之阴寒太盛,致上越之阳不能与下焦残存之阳
相续,葱白能引心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肾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水火互根,
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潜阳丹如前所解,有纳气归肾,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
治此病。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张××,9 岁,高
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
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
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
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 克干姜20 克葱白
30 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
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问曰: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
微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真气欲绝,不能上充而下陷,欲从下脱也。夫人
身全赖一团真气,真气足则能充满,真气衰则下陷,此气机自然之理。
今见昏迷,起则欲绝,脉微,明是真气之衰,不能支持也。法宜峻补
其阳,方宜四逆汤以回其阳,阳气复回,而精气自然上充也。方解见
上。
【阐释】多病之人,两目忽下陷,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微而空,郑氏
断为五脏之真气下陷,欲从下脱,诚属危候。但郑氏不似一般治虚脱只知求救于
人参,而投以四逆峻剂,使阳回而真气自然上充,亦具独到之见。
问曰: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
而反甚者,何故?
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
在上之津液故也。此等病近似寒邪伤肺之症,世医不能分辨,故投解
散药不愈而反甚。不知外感之清涕忿嚏,与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
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
郑钦安医书阐释·52·
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
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
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
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
姜桂汤
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
用药意解
按姜桂汤一方,乃扶上阳之方也。夫上焦之阳,原属心肺所主,
今因一元之气不足于上,而上焦之阴气即旺,阴气过盛,阳气力薄,
即不能收束津液。今得生姜之辛温助肺,肺气得助,而肺气复宣,节
令可行。兼有桂枝之辛热以扶心阳。心者,气之帅也,心阳得补,而
肺气更旺(肺居心上如盖,心属火,有火即生炎,炎即气也。肺如盖,当炎之上,炎冲
盖底;不能上,即返于下,故曰:“肺气下降”,即此理也)。肺气既旺,清涕何由得
出。要知扶心阳,即是补真火也(二火原本一气)。嚏本水寒所作(肾络通
于肺,肾寒,故嚏不休),方中桂枝,不独扶心阳,又能化水中之寒气,寒
气亦解,而嚏亦无由生。此方功用似专在上,其实亦在下也。学者不
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或又曰,扶心阳而肺气更旺,夫心火也,
肺金也,补心火,而肺不愈受其克乎?曰:子不知五行禀二气所生乎!
五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原受不得外来之客气。今所扶者是先天之真
气,非外感之客气,既云受克,则肺可以不必居心上也。况此中之旨
微,有不可以尽泄者。
【阐释】此答辨明清涕忿嚏不止,有外因、内因之异。内因系由于上焦之真
阳不足,致津液外越而为病,用大剂四逆汤以大补其真阳,诚为对症之方。封髓
丹能纳气归肾,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症;姜桂汤扶上焦之阳,化水寒,摄津液,
故均能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鼻流清涕或浓涕,经年如此,中医俗称为
脑漏。脑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现代医学检查为鼻窦炎,久治不愈者,
多为上焦之阳不①足,不能统摄津液,每以姜桂汤治之而获效。如病者林××患
此症五年,服姜桂汤二剂见效。因其中下焦之阳亦显不足,故继以附子理中汤加
补肾药,连服八剂而竟全功。
① “不”字原书为“为”,参上文改
医理真传卷二·53·
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恶
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
枝汤。畏寒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者,仲景列于太阳寒伤营
症,主麻黄汤。若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恶风者,外体虚
也(卫外之阳不足也)。而畏寒者,内气馁也(元阳衰于内,而不能充塞也)。恶
医理真传卷二·43·
风者可与黄芪建中汤,畏寒者可与附子甘草汤。新病与久病,畏寒恶
风,有天渊之别,学者务宜知之。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
大枣十二枚
麻黄汤
麻黄六钱桂枝三钱杏仁二钱甘草二钱〔炙〕
黄芪建中汤
(同上加黄芪一味)
附子甘草汤
附子一两甘草六钱炙
用药意解
按桂枝汤一方,乃协和营卫之剂也。桂枝辛温,能化太阳之气;
生姜辛散,能宣一切滞机。桂枝与生姜同气相应,合甘草之甘,能调
周身之阳气,故曰辛甘化阳。阳气既化,恐阴不与之俱化,而邪亦未
必遽出也,又得芍药之苦平,大枣之甘平,苦与甘合,足以调周身之
阴液,故曰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自然无滞机
矣。故曰营卫协和,则病愈。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取水谷之精以
为汗,一是壮正气而胜邪气也。
按麻黄汤一方,乃发汗之峻剂也。因寒伤太阳营分,邪在肤表(肌
腠浅一层,肤表深一层),表气不通,较桂枝症更重,故以麻黄之轻清,大
开皮毛为君,皮毛大开,邪有路出,恐不即出,故以杏仁利之,气机
得利,邪自不敢久停,复得甘草和中以助其正,更佐桂枝,从肌腠以
达肤表,寒邪得桂枝辛温,势不能不散,遂从肤表达肌腠而出也。仲
景不用服粥,恐助麻黄而发汗太过也。(发汗二字,大有深义。汗本血液,固是
养营之物,何可使之外出也。不知寒邪遏郁,气机血液不畅,则为病。此际之血液,不能养
营,必使之外出,即是除旧布新之义也。病家切不可畏发汗,汗出即是邪出也。医家切不可
不发汗,当知有是病,即当用是药。总之认症贵宜清耳)
按黄芪建中汤一方,乃桂枝汤加饴糖、黄芪耳。夫桂枝汤乃协和
郑钦安医书阐释·44·
营卫之祖方也,复得黄芪能固卫外之气。饴糖一味有补中之能。若久
病恶风之人,皆原中气不足,卫外气疏,今得桂枝汤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卫外守中,而病岂有不愈者乎?
按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夫附子辛热,能补先
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附子补先天
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气可复”)。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阳
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复兴,得甘
草而后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附伏火说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
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
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
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
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
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
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阐释】此答对畏寒与恶风分辨明晰,指出新病与久病有极大区别,均具卓
见。新病畏风,多属风伤卫,主桂枝汤;新病恶寒,多属寒伤营,主麻黄汤,是
传统的正治。一般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解肌,郑氏认为是协和营卫之剂。因
桂、姜、甘合是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芍、枣甘合是苦甘化阴,以调周身
之阴液。阴阳合化,营卫协调,故恶风可愈,而各种兼症,亦随即消失。近人用
本方加减治流感、鼻炎、低热,以至多种皮肤病,均有满意效果,主要是协调营
卫的作用。至于麻黄汤则是发汗的峻剂,因新病的恶寒常兼发热,系由于寒邪外
束,卫阳被郁于肤表之内,不得发散于外以温煦皮肤,故恶寒;郁于内之阳气,
因不行发散而上升,则发热,故君以麻黄,佐以桂枝,利以杏仁,助以甘草,发
汗宣肺,而后外邪得解,内郁得散,故曰病家、医家均不可畏发汗。因本方有发
汗、宣肺、利尿等作用,近人推广以治在表之水肿、皮肤病,及在里之肺、肾疾
病,均获得良好效果。又此段郑氏所说之肤表,非指皮肤表面;所说汗本血液,
亦非指一般血液,而为一种不能养营之血液。
关于桂枝、麻黄二汤之解说、加减应用及治验,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
论治》(1982 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文繁不具引。
医理真传卷二·45·
惟因二方之应用,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近代名医恽铁樵之说可供借鉴。其说谓:
“太阳病发热,形寒,头痛,项强,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汤。口中和就
是舌面润,舌质不绛,唇不干绛,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
枝是禁药。”用麻黄汤之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
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
桂枝也是禁药。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
除。”(见恽著《伤寒论辑义按》)何公度悼恽氏文谓恽氏三子皆死于伤寒,其
第四子又病危,群医束手,恽氏乃自处麻黄汤方,虽分量极轻,而其子竟得救,
于是乃益精研《伤寒论》,终至成为名家。但至今仍有惧用此方者,恽氏之说,
实足为郑氏“认症贵宜清”之助,故摘录以资参考。
久病之恶风,多无身热、头痛等症,而系由于中气不足,卫外气疏,故主以
黄芪建中汤。因本方系由桂枝汤加黄芪、饴糖组成,桂汤枝以调和阴阳,黄芪、
饴糖以卫外而守中,中气卫气均固,自然不会畏风了。至于久病恶寒,明系元阳
不足,不同于表症恶寒之重被不温,而是得暖即解,两者极易区别。郑氏主以附
子甘草汤,药仅二味,具见精义。以附子辛热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补后天脾土,
火生土而中气可复,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恶寒可以痊愈。伏火说所论各
点,妙喻精义,别开生面,其他医家少有论及。
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
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
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
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
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
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
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
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医书阐释·46·
【阐释】本问数种病象合参,断为少阴之真气为群阴所逼,不能归根,故须
治以潜阳丹,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方中西砂荡阴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
龟板通阴以助阳,甘草补中以伏火,可谓善用成方而为对症之治。又指出龟板非
仅利水滋阴之药,而有通阴助阳之力,亦异于世俗之见。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
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
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问曰: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答曰: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夫病人为外邪扰乱,气血大亏,
中气未能骤复。今外邪虽去,而下焦之阴气,乘中土之虚,而上下四
窜,故通身浮肿。虽云君火弱不足以制阴,此症实由脾土虚不能制水,
而水气汜溢,可名水肿。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
之气外越,亦周身浮肿,可名气肿。总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为气肿、
水肿,要知气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气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气
散漫,而阴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见肿治肿,明知其土之弱,不能
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
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气潜藏而水亦归其宅,何致有浮肿
之病哉!经云:“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诀也。而余更有喻
焉:试即蒸笼上气,而以一纸当气之上,顷刻纸即湿也。以此而推,
气行则水行,气伏则水伏,可以无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
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理中汤
人参四钱白术一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炙〕
西砂四钱半夏四钱茯苓三钱
用药意解
按理中汤一方,乃温中之剂也。以白术为君,大补中宫之土;干
姜辛热,能暖中宫之气;半、茯淡燥,有行痰①逐水之能,西砂辛温,
有纳气归肾之妙。但辛燥太过,恐伤脾中之血,复得人参微寒,足以
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几不偏。然甘草与辛药同用,便可化周身之
阳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中州大振,而浮肿立消,自然体健而
① “痰”:原书为“疫”
医理真传卷二·47·
身安矣。
【阐释】病将愈,外邪退,而周身面目浮肿,无论是由于脾虚不能制水的水
肿,及不能伏火的气肿,皆由于中气不足,致元气散漫,而阴水亦散漫。因水、
气原是一物的两态,气行则水随行,气潜藏则水归宅,故用理中汤加砂、半、茯
等以温补其土,实为虚症浮肿的正治。按理中汤原系《伤寒论》太阴病温中散寒
的主方,原文已有几种加减法,后世更加推广应用于多种虚寒性疾病。郑氏化裁,
加砂、半、茯苓以治浮肿,系以白术为君补土,干姜辛热暖气,半、茯以行痰逐
水,西砂以纳气归肾,合人参微寒以养阴液,甘草和中以化阳气,药不偏于辛燥,
而中阳得以大振,故能使浮肿立消而体健身安,其加减法及解说,均极精当。
《伤寒论》理中汤条谓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者重加术,腹中痛者重加人参,寒者重加
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后世随症加减法亦多,如朱丹溪治中气不足,虚火上
泛之甚者加附子,还口噙官桂。张石顽治胃肠虚寒的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
茯苓等。现代用理中汤推广以治溃疡病,慢性肠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脏病,
及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其加减更难尽述。据分析,理中汤虽主要治脾胃虚寒,而
其药性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
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可说屡治屡效。
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也。夫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今
病人常见五彩光华,则五气之外越可知,而兼气喘,明系阴邪上干清
道,元阳将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
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
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炙
用药意解
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
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
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
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
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
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
郑钦安医书阐释·48·
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
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①方之
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附七绝一首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疼、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
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阐释】眼中常见五彩光华而兼气喘促,郑氏断为五脏之精气外越,元阳将
从目脱的危候,而治以三才封髓丹。方中西砂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
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
蒂永固,故曰三才封髓。郑氏曾亲身经历用此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
屡获出人意外之效,经仔细揣摩,始悉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
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此种经验,真堪宝贵。笔者治肾虚牙疼,常以此方治之
取效。但须先用松针泡酒噙之,使吐出涎沫,痛即暂止,再服封髓丹,其效始著,
屡试屡验。
问曰: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夫先天之火,
原寄于肾,病人阴盛已极,一线之元阳,即随阴气而上升。水为木母,
母病及子,故缘肝木而上,厥阴脉会顶巅,真气附脉络而上行,阳气
暴发,故头痛如裂。肝开窍于目,故肿如桃。气喘促者,阴邪上干清
道,上下有不相接之势也。面、唇青黑,皆系一团阴气。元阳上脱,
已在几希之间。此际若视为阳症,而以清凉发解投之,旦夕即死也。
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用药意解
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
① “制”:原书为“治”
医理真传卷二·49·
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
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
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
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
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
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
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
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
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
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
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
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
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
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
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
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
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
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此方胡可忽
视哉?迩来世风日下,医者不求至理,病家专重人参。医生入门,一
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开口以人参回阳,病家却亦深信,全不思仲景
为立法之祖,既能回阳,何为不重用之,既不用之,可知非回阳之品
也。查人参,性甘微寒,主补五脏,五脏为阴,是补阴之品,非回阳
之品也,明甚。千古混淆,实为可慨。
【阐释】此问诸种病象,郑氏本祖国医学经络及五行生克学说,断为肾中真
阳随过盛之阴气,缘肝木而上至头、目、面、唇,有欲从上脱之势,而用四逆汤
回阳祛阴以治之,非有真本领不能出此。如果辨症不清,误用清凉发解之药,只
有加速其死亡。并谓四逆汤为回阳之主方,药仅姜、附、草三味,而具起死回生
之力,实由于配合得当。附子为热药之冠,能补欲绝之火种,又必佐干姜之辛散
以荡尽阴邪,始能迎阳归舍,故曰回阳。阳回而无土覆,则光焰易熄,虽生不永,
故以甘草之甘缓而伏之,使药效长留,命根永固。故凡阳虚阴盛为病,皆可放胆
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酿成危候。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能升血压,
郑钦安医书阐释·50·
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治疗小儿腹泻亦具
卓效。即改为注射液,功效亦与《伤寒论》原方所述相吻合。并经实践证明,附
子与干姜、甘草同煎,能减附子之毒,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可见郑氏在百余年
前,对此汤之应用解说,实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
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
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
至于谓人参是补阴之药,而非回阳之品,郑氏在第三卷用独参汤处,有更详细的
论述,此处暂不作释。
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
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夫两耳前后,俱属
少阳地界,今忽肿微痛,红色中含青色,兼之两颧色赤,口不渴,而
唇、舌青白,知非少阳之风火明矣。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
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见青白苔①,而阳虚阴
盛无疑。身虽大热,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
况两尺浮大而空,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
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
势也。此际当以回阳祛阴,收纳真气为要。若不细心斟究,直以清凉
解散投之,旦夕即亡。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解见上。
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二两葱白四茎
用药意解
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
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
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
交媾,而水火互根矣。仲景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不可偏盛,
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偏于
阴者,外邪一入,即从阴化为病,阴邪盛则灭阳,故用药宜扶阳;邪
从阳化为病,阳邪盛则灭阴,故用药宜扶阴。此论外感从阴从阳之道
① “苔”:原书为“胎”
医理真传卷二·51·
也。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阐释】此间各种症象比较复杂,一般不易明辨。郑氏层层分析,断为元阳
随阴气附少阳经而上越的危症,急需回阳祛阴,故主以白通汤或潜阳丹。白通汤
即四逆汤去甘草而加葱白,以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
隔于上的要药。本病主要由于在里之阴寒太盛,致上越之阳不能与下焦残存之阳
相续,葱白能引心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肾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水火互根,
格越之症,自可立解。潜阳丹如前所解,有纳气归肾,伏火互根之妙用,故亦能
治此病。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张××,9 岁,高
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
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
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
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 克干姜20 克葱白
30 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
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问曰: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
微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真气欲绝,不能上充而下陷,欲从下脱也。夫人
身全赖一团真气,真气足则能充满,真气衰则下陷,此气机自然之理。
今见昏迷,起则欲绝,脉微,明是真气之衰,不能支持也。法宜峻补
其阳,方宜四逆汤以回其阳,阳气复回,而精气自然上充也。方解见
上。
【阐释】多病之人,两目忽下陷,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微而空,郑氏
断为五脏之真气下陷,欲从下脱,诚属危候。但郑氏不似一般治虚脱只知求救于
人参,而投以四逆峻剂,使阳回而真气自然上充,亦具独到之见。
问曰: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
而反甚者,何故?
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
在上之津液故也。此等病近似寒邪伤肺之症,世医不能分辨,故投解
散药不愈而反甚。不知外感之清涕忿嚏,与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
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
郑钦安医书阐释·52·
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
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
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人身虽云三焦,其实一焦而已。
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亦可,方解见上。即姜桂汤亦可。
姜桂汤
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
用药意解
按姜桂汤一方,乃扶上阳之方也。夫上焦之阳,原属心肺所主,
今因一元之气不足于上,而上焦之阴气即旺,阴气过盛,阳气力薄,
即不能收束津液。今得生姜之辛温助肺,肺气得助,而肺气复宣,节
令可行。兼有桂枝之辛热以扶心阳。心者,气之帅也,心阳得补,而
肺气更旺(肺居心上如盖,心属火,有火即生炎,炎即气也。肺如盖,当炎之上,炎冲
盖底;不能上,即返于下,故曰:“肺气下降”,即此理也)。肺气既旺,清涕何由得
出。要知扶心阳,即是补真火也(二火原本一气)。嚏本水寒所作(肾络通
于肺,肾寒,故嚏不休),方中桂枝,不独扶心阳,又能化水中之寒气,寒
气亦解,而嚏亦无由生。此方功用似专在上,其实亦在下也。学者不
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或又曰,扶心阳而肺气更旺,夫心火也,
肺金也,补心火,而肺不愈受其克乎?曰:子不知五行禀二气所生乎!
五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原受不得外来之客气。今所扶者是先天之真
气,非外感之客气,既云受克,则肺可以不必居心上也。况此中之旨
微,有不可以尽泄者。
【阐释】此答辨明清涕忿嚏不止,有外因、内因之异。内因系由于上焦之真
阳不足,致津液外越而为病,用大剂四逆汤以大补其真阳,诚为对症之方。封髓
丹能纳气归肾,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症;姜桂汤扶上焦之阳,化水寒,摄津液,
故均能治此病。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鼻流清涕或浓涕,经年如此,中医俗称为
脑漏。脑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现代医学检查为鼻窦炎,久治不愈者,
多为上焦之阳不①足,不能统摄津液,每以姜桂汤治之而获效。如病者林××患
此症五年,服姜桂汤二剂见效。因其中下焦之阳亦显不足,故继以附子理中汤加
补肾药,连服八剂而竟全功。
① “不”字原书为“为”,参上文改
医理真传卷二·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