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得二

王受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2/05
帖子
189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读《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得二,如何养生

如何养生?在《上古天真论》篇中第二小段,作者以上古圣人“教下”说了一大段,教的就是人如何养生的妙法。首先说的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一段经典的养生名言,其意是教导人们在养生中要处理好人的内外两重关系,即处理好外部关系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处理好内部关系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论者认为如能做到这样两点,人就可以不生病,也就是所谓养生。下面我们再顺着文意做更深入的理解。
所谓“避之有时”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象变化很大,春温、夏暑、秋燥、冬寒,这是气象变化的常规特点。由此在中医看来还会形成六种气象,即风、寒、暑、湿、燥、火等,还有相关的五行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等。
首先所谓六气,其实就是春夏秋冬四气扩展出来的另一种说法,如寒与火就是冬与夏天气的特点,燥为秋气的特点,湿显然是与燥相对立而言的,在中医看来,在夏季中有一个雨季,即有一段时期,来自天气造成的四方季风很少,而只有由地球辐射和暑热蒸发出来的地气覆盖地面,其气象特点为酷暑潮闷,湿气特重,暑和湿二气为其主要内容,中医运气学将此称之为长夏,即在夏季中分离出来的一段季节。至于风,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风在中医运气学理论中与五行的木相关,因而风在这里是指温和的春风,与春风吹绿万木的气象有关。其二,风又是一种气象的状态,如气一样,形成四季季风,而且瞬息万变,时强时弱,时有时无,来无影,去无踪,无孔不入,吹遍大地,横扫千里。这种风,或者说气,在中医看来,它又是百病开始产生的主要根源,如《素问•生气通天篇》中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但是,这四季的风,或者扩展开来说的六种气,如在一般常态下,人们都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如果这些风或气,太过又无序,超出了常人的适应能力范围,或是人们没有注意在风的生活中保护自己,这六气就变成为“六淫”,也即“虚邪贼风”了,成为人们致病的主要因素。为什么将风称之为“贼风”,就是因为风无形又无孔不入,而且用现代的科学思想来说,在风里,不仅带寒、暖、暑、湿、燥、热,而且还带着各种有污染的尘埃、细菌和病毒等,所以它最容易为人所不知晓,乘虚而入,造成人的疾病。、
再说五行,其实就五气,即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和土气。在中医运气学说中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气的扩展,如春为木气,夏为火气,秋为金气,冬为水气,多出的一个土气又是什么,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长夏之气,也即由地球辐射和暑热蒸发出来的地气,即土气。因此五行之气与四时之气,还有六气,都是相通一致的。
所谓“避之有时”就是告知人们要注意四季天气的变化,要防寒、防暑、防热、防风、防燥湿等等,随时要注意保重自己,又尤其是遇上极端天气,就更应如此。
然后是内部关系的处理,即如何“恬惔虚无”?如何“精神内守”?下文接着又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谓“恬惔虚无”就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谓“精神内守”就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云云,说的就是要人清心寡欲,心安自然,心要内定,不可为外物所扰。
但是,人必竟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安自然,人心内定,不为外物所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人的健康必然要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两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又有这样一个结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以及一个人的修养,由此所形成的一个人的心境、心态,也是形成一个人能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否掌握养生之道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的七情五志的变化对人的身体影响较大,也是引起人体发生病变的致病因素,如《内经•素问》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的说法。还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个主指的就是中医脏象说中的心。这就是说,如一个人的心神不定,为情志所乱,则全身组织就处于危险之中。
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所以中医理论特别看重道家的自然观,并以此来建立起自己的养生观就是这个道理。 在《上古天真论》中,对于老子的一些言论也几乎是完全的接受,如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些思想与该篇中所说的“志闲而少欲”的一大段话几乎相差不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来理解这段话。“志闲而少欲”并非是要求我们丝毫没有志向和欲望,而是指在我们休闲养生之时的一种心境,并非是要求我们整个的人生,如要求我们整个人生都是这样是不切实际的。
另外,还有一重意思,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要具备一种自然洒脱、逍遥自在、无障无碍的心境,遇事能提得起,放得下,不受外物的牵挂,要有一种自有我的人生的大丈夫气派。就如人所言:不为物所喜,也不为已所忧;以平常心看事,以平常事见心;干我所干之事,想我所想之物;无贪无求,心境自由;非分之想不能有,是非之物不能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而不会为什么事而担忧或焦虑,也不会为什么事去徒劳地奔忙。这样从事工作才会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不会因贪心而舍命去追求。一般说,痴妄太多,妄为也多,结果弄得精疲力竭,满身伤痛。如有这样一种好心境,吃什么东西自然会觉得香,穿任何衣服自然会觉得舒服,不会因此攀比而羡慕什么,也不会因外界诱惑而动其心,也不会因自已能力大小等而忧心重重。随遇而安,一切皆好,知足常乐。
以上只是养生的方法,另外,还有一个养生的真谛,即一个人能达到长寿的生理状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从该篇四小段文字中有些语言提示,如“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积精全神”,“却老而全形”等话语中悟到了两点:一是保真藏精,二是形神的统一。这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即真正做到了保真藏精,同时也就做到了形神的统一;反之,也一样。下面仅就保真藏精谈点个人看法,因为这是养生的关键要点。
保真藏精也即保全身体的元真元气,或者说元精元气。
身体的保真,或者说藏精,又是如何地保,藏在哪里?又由谁来保藏?中医理论在这方面有比较明确的答案,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句话说得很明确,说的是肾(中医观念的肾)主收藏;藏什么?藏的就是精,或者说真。
真由谁来保?保存在哪里?已明确了。现在的问题是肾是如何地来保真藏精?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纳气,“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这些都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其中的收藏又是主要功能中的主要部分,其它主水、纳气、“作强”等,总的来说也都是以收藏为本与之相关联。
肾是如何地保真藏精的?我认为仅从肾主水、纳气和“作强”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就可知道其中一些有关养生的奥秘。
第一、首先讲肾主水。肾为水脏,这个“水”包含有哪些内容?在谈这个之前,又必须明确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从组织功能学来说的不同处。西医的肾就是指解剖学上左右两个肾脏组织,而中医的肾,除包括有左右两个肾脏组织外,还包括有与之紧密相关的肾上腺(在西医中属内分泌系统)。肾上腺在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中,有人已确认它为“命门”,因为它就在两肾之间,其生理机能也与命门一致,为肾的气化功能和肾的能动物质所在地。“命门”的概念甚至还可以包括更广泛一些,如相关的丘脑和脑垂体中的腺垂体部分都有关系。
现在我们先谈肾水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来看,我认为包含有整个血液循环中的大的水循环。所谓大的水循环,它不仅包括有血液循环的本身,还包括有循环中的淋巴液的循环,内分泌的循环,尿的生成与排泄,全身津液的生成与排泄等。在津液中又包括有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唾液等的生成与排泄;还有男女精液(含精子与卵子的液状体)的生成与释放等等。这些水液状物质,在生理机能上都与肾的生理机能有关。在中医经典理论中,虽然没有像西医理论那样做出细致的理论分析与描述,但大体上也是这样认为的,如“肾者主水”(《上古天真论》)。“肾者水藏,主津液”(《素问•逆调沦》)。“肾气盛,天癸至……故能有子”(《上古天真论》,这一句话讲的就是肾精化为肾气后,产生“天癸”,即男女的精液之类物质。
结合中西医理论,我认为在整个大的水循环中,心血管器官是支柱,血液循环是主流,而肾脏组织则是整个大的水循环中的最大过滤器,又是液态物质生化(中医叫气化)的动力装置。中医虽然没有认识到肾对全身血液的过滤功能,但已认识到肾是全身水液通过的关卡,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西医则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全身血液循环都必须整个地通过肾的处理。据有关资料说,全身循环的血液在5至6分钟左右,就要在肾小管中过滤一次,首先是将包括血液在内的有用的生命物质留下,然后将其余的通过。经过这样一次大的过滤后,通过的物质就在肾中成为原尿;尔后,其原尿又在肾的管道中,再由上皮组织处理,将有用的生命物质又一次保留下来,又实现一次更为彻底的过滤而成为终尿,最后才经膀胱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这两次保留下来的生命有用的物质,用西医的理论来看,有的就重返于血液循环之中,使身体的盐水代谢谢和酸碱达到平衡,以实现身体生理机能的良好运转。如用中医理论来说,肾的这一主水作用,全身水液在经过肾关卡作用后,一部分继续进入血液循环,作为营养物质被输送到全身的组织之中去;还有一部分精良的有用物质就在肾中留了下来,使天生就具有的又富有生命力的肾精得到不断补充,这样,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结合一体,而且总有来源,形成新的肾精在肾脏组织中贮藏着,就如本篇中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什么说要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呢,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自然中的食物、空气和水分中的精华,在经过脾胃的藏纳、腐熟、运化后,还要经过肺的宣发与肃降,肝的疏泄,心气血脉的营运,最后才归属于肾中储藏起来。这一点西医理论没有认识到,只是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认识身体营养物质的补充,以及内分泌物质中腺体、激素的特殊作用。
肾在大的水循环中关卡作用,除藏精、气化外,由于关卡的失调,还会因肾功能问题而产生一种与水有关的病理现象,如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所说的:“肾者胃之关也,肾可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大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这一理论是从肾脏的病理学上所讲的。说的是肾气的从阴从阳太过,肾功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种“消”与“肿”病理反应,如肾的阳气太大,关卡就会大开,造成水液从肾中过度的流逝,甚至连精华物质也流走了,于是就出现“消”的病象,即身体缺少津液,口常干渴。其病况有尿多症、糖尿病等。另外,如肾的阴气太大,关卡就会闭合,造成肾的水流不通畅,形成水的积聚而为水肿,即上下身的水肿病,这类病多为器质性病象,如各类肾组织的炎症和某些心脏病等。
基于上面的认识,因此肾的藏精保真功能的确保,就必须在日常生活里,要注意保证肾在主水方面,其关合功能必须正常,千万不可因此失彼,因肾功能的损伤而导致贮藏功能的失常。
第二、再讲肾主纳气,肾中之气又指的什么?肾气,中医认为是肾精所化之气,其气又可分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为元精元真所化之气,而后天之气则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后由肾精所化而成,这是其一。
其二,肾气还包括有由肺吸入自然中的清气。《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在中医看来,由肺吸入的清气要入根,要吸深。在气功锻炼中也有这样的道理,讲究鼻吸气入体要至丹田,而不是在胸,而是在腹。就如庄子所言“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说的是呼吸要深,要入根的道理,而这个根就是肾。肺气入根至肾后,由气化为精在肾脏中贮藏起来。故在中医有这样的公论:“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与肺,乃至心,在执掌全身之气上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肺朝百脉”,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经心血管流动至全身,但最终都必须归结到肾,在肾中滤过,其精华物质留下,通过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西医理论),而中医认为,由肺送来的最精良之气就在肾中贮藏起来,这就是肾主纳气的道理所在。这种关系也体现出肾藏精的本质。肾、肺、心的关系,反应在病理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如肾脏虚弱的患者,因肾精不足,肾不化气,往往气短、气喘,呼吸不畅,心律也不正常,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还认为,肾气由贮藏的肾精所化,气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各级脏腑组织需要肾气不断地温煦滋润,以得到充足的可供机能发挥的能量。因为人体每天都要活动,身体中富有精气能量物质也必然不断地消耗,因此,身体每天都必须不断地补充能量物质以此作为后备。而这些东西在西医看来,就是肠胃、肺等对自然物质的不断吸收,作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但在中医看来,这些物质精华要使之成为人体能量物质,它们还必须通过肾的藏精功能,通过肾和三焦的气化功能,才使肾精变为肾气,然后才有充满活力的能量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类脏腑组织,不断地温煦滋润各类脏腑组织,这样才能达到全身组织能量和物质补充这个目的。由此可知,肾藏精的重要意义所在。概括地说,它就是全身各类脏腑组织能量的贮藏室和转运站。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医这一理论与西医的血从肾中“过滤说”其意义有大体相似之处。由此可知,我们在生活中注意全面的劳逸结合,重在保护肾气的重要性。
第三、再讲肾的“作强”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这一句话是个什么意思。清•高士宗注释为人的性能力和技巧是很不全面和准确的。我从西医理论中认识到,肾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机能发挥的关键环节,如没有肾的作用,如肾衰了,患病了,人体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没精打彩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医观念中的肾本身就具备有身体所必须的与机能发挥相关物质。从西医理论看,我们知道肾的本身就有肾素和相关的血管紧张素的发生,而这些肾的内分泌素,就是有益于血管血容量的保持和加强,还能调节血压等,这些都与身体生理机能的发挥有关。另外,与肾组织相关的肾上腺,其中的皮质所生的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以及雄性为主的性激素等,这些都是一些能促进生理机能发挥的活性物质。据说近年来在肾上腺中还发现有更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等等。肾上腺上这些具有活性物质和激素都是与血液的调节,能量的补充,生理机能的发挥有关,人的一切行为能力的发挥,其能量的来源与补充,是与肾上腺的生理机能有直接的关系的。这里,我们仅以糖皮质激素一个为例,身体内一定的糖皮质激素的存在或加强,在一定的生理机能范围内,它可使人体接受各种超强的应激反应,如它可增强人们对缺氧、中毒、严重感染、饥饿、寒冷、痛疼等的耐受能力。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医之所以将肾称作为人的“命门”,就是因为它关系着人的生命能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联系实际,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老年人没有年青人那样富有朝气和活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肾的衰弱,同样是走、跑、跳的动作,老年人就没有年青人那样的暴发力,谈各类运动或劳动技巧,非老年人所能,这些都是因为肾的衰退所致。
肾的这种“作强”的能力,在中医看来,主要就是肾精的所为,在西医看来,就是肾(包括肾上腺)中所分泌出的内分泌激素所为。由此可以看出,肾的藏精保真意义,它不仅是身体内各类脏腑组织获取能量的仓库,同时也是人体应激能力,暴发力的能量来源地。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各种超常的行为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大伤元气。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肾精作用之大和肾藏精的重要性,也可以知道在养生中如何发挥肾藏精的功能,使人体保真,使人体中的肾精肾气富有,不随意地损耗,以达到生命健康长寿养生这一目的的重要性。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我仅就肾的保真藏精我的理解,和该篇中具体谈到的养生方法,结合个人养生的体会,我尽量用现代人的思维理念,简要地归纳成以下几点,作为如何养生的几条原则,奉献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加强后天的有序补给。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天食人以五气”,讲的是呼吸,就是说人要多注意呼吸一点新鲜空气,而且这个呼吸,不仅仅是嘴的呼吸,还应包括全身在内的皮肤之类的呼吸。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在生活中或是在健身时,如气功类健身,要特别注意呼吸问题,吸气一定要有深度,即配合动作多做徐而缓的深呼吸运动,由胸式呼吸到腹式呼吸,气随意念还可以到脚跟。其次就是生活和练功的环境也很重要,练功的时间和地点都应该要有选择。关于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仅从家庭养花一点就可看出,你将花盆摆在什么地方,通不通风,其花的生长就会因此大有不同。所谓“地食人以五味”,讲的是饮食,即人的饮食要讲究营养滋补。一日三餐有序,除了饱肚子外,还要明确知道自身的营养问题,要学会调理每天的饮食结构。其饮食物并不在于什么三珍海味,高级档次的保健补品,而在于主食、蔬菜、副食、瓜果和水分等饮食结构的均衡,不偏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后天所获得的肾精有源源不断的补充,使肾藏精功能、主水功能、纳气功能有足够的能动力量和可储藏的精良物质。
在这里我要着重谈下肾主水的问题。
人体70%左右是水,肾为水脏,所以要确保肾功能正常,关键就是要给身体每天供应足够的水量,有规律地饮水,是保肾的一大妙法。如何才算有规律,这里不能多说,只是提一下,如早中晚,春夏秋冬的各个时段要有差异,合理地分配供水量;体力消耗和出汗的多少,也要适时、适量地补充;外部环境对身体水液消耗的影响等等也要注意补充。身体不可脱水,有口渴时,就必须补充水分。千万注意不可因脱水而造成对肾功能的损伤。
其次是身体内水分在代谢谢中的排泄问题,因为这也涉及到对身体补给问题。其中有:1、正常体能范围内的尿液排泄是无可厚非的,这里要指出的是非正常体能范围内的尿液排泄问题,如过量的喝水(包括酒)而引起的排尿活动,又尤其是在冬季是因这样而发生的;再如肾功能的病变所引起尿频尿多等,这些问题都必须用一定的方法解决好;2、正常体能范围内的出汗无可厚非,这里要指出的是非正常体能范围内的出汗,如过量的体力劳动,身体在过热的环境里逗留,因而引起汗液不断地排泄,这无疑是有害的;3、正常体能范围内的唾液、眼泪、鼻涕的排泄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里要指出的是有的人爱吐唾沫,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无痰的唾液就是人体中一种津液,说得好听,就是“金津玉液”,这是中医的看法,在西医看来唾液中存在大量的消化酶、溶菌酶、蛋白质、糖和其它有用的离子类物质,因此,不应随便吐掉,而要应用吞咽功能吞下去。其次就是非正常体能范围内的排泄,如气管炎和哮喘所引起的痰多,过度的悲伤,过分地哭泣等都是有伤身体的;4、正常体能范围内的房室活动是无可厚非的,这里要指出的是过度地淫欲是更伤身体,这不仅是身体水液的消耗,而且还是肾精的直接消耗,后面还要讲。
人体中70%水分主要都要在肾脏的主管下,必须有序的运转,如无序,超常规,耗损过量的水液就会造成对肾功能的损失,引起大的水循环的失衡;造成营养物的丢失,补给的不足,肾精匮乏。
二、节制自己的行为。
节制自己的行为就是讲每个人的行为要有度,不可随心所欲地无度。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个人每天,因在个人的欲望、动机和目的等的支配下,每天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处理,个人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如社会的劳动与工作;家庭的管理与事务的处理;个人需要与爱好的各种私下行为等等。要完成这些大小事情,都需要有每个人所具备的精力、智力与体力,其实这些能力,总的都是来源于肾之精力。而这些能力、精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储备也都是有限度的,因此,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清醒地知道: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现实生活所迫和个人性情的支配,则往往有些人是身不由已,于是就有“工作狂”和“拼命三郎”这样一类人或社会的角色出现。如果这些人的行为是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有关,那还是件好事;如果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这样过度地消耗精力、体力与智力,这种向身体透支,实际上是向肾精透支,是有违于生命规律的。
一个人的肾精贮藏是有数的,即使有后天补充,也是有限的,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如无节制的过度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而在这类行为中,尤以男女间的性行为更糟。因为男女性行为不仅要有精力、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同时还有与生命力相关更为重要的精液的消耗,是肾精的双倍以上的消耗。一个人如该篇第一小段所说:“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肾中所藏的先天与后天的肾精,不加节制、保护,只有放纵的消耗,其健康与寿命如何能保。有人会说,古人有“房中术”,其实“房中术”也是要讲节制的,更何况这个“术”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得了的。
三、生活要有规律。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就是一个充满规律、秩序的宇宙,一切的事物都是按其规律在有序地运动着。地球上的生命就是这样,《素问》总结成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生命运动的普遍现象,我们人类也不例外。我们人类是属高等级的生命体,所以就没有像低等级生命,如植物那样明显地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但在人的机体的生理机能上,必然要服从这一规律,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而已。
在人的生活中,各种生活节律,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人们,如成长的规律、昼夜的规律、四季规律、适应规律、饮食规律、步行的规律、各种各样我们看不见但感觉到的生理节律等等,我们就是在这种普遍性同时还有特殊性的规律中生活着。如果因自然因素,或是人为的因素干扰,打破了这种常规,如四季的变化,早晚的变化,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防备,人体就必然要产生一种悄然而生的不适应感,如过量的风寒、风热的侵袭,这种不适应感就会染成突然而来的疾病。如果是这样,与自然的关系长期的不适应,长此以往无序生活下去,就更必然会影响健康,产生亚健康,乃至产生更多的病痛。而且这种病痛,如不属外部环境带来的感染性疾患,因内伤所致,这类病痛就必然是因肾虚而引发的各类内脏的疾病,也很可能,其中的肾病就是主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环境,保护自己,少生疾病。
如从生理上找原因,用中医的理论来说,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其必然要破坏生命现象的总法则,即阴阳失调,春不生,夏不长,秋无收,冬无藏。至使肾精无藏等,生命当然要受到威胁。如用西医的理论来看,细胞的基本特征为:新陈代谢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繁殖。所谓兴奋性就是刺激与反应的结果。如果因生活混乱所带来的刺激与反应无序,就会使身体中的各类细胞组织无所适从,还谈什么适应性,还谈什么繁殖。可以说,因生活无序,造成从基础的细胞起,到组织、器官、系统是一片混乱,其中关系到生命活力的心、脑、肾的血液循环与水循环的混乱,内分泌的混乱,免疫系统混乱,内分泌的紊乱可能就从肾与肾上腺开始,因此,生命就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人类要想获得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从自然,驾驭自然,就如《上古天真论》开篇中所说: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要合乎自然之道,这是我们养生长寿的根本。千年龟,千年树,是以静制动,静中求动,因而这些东西很自然是顺其自然的,因而长寿。人类可不可以学习,在气功中有一种叫“胎息”的功就属此类;某些静养功也是这样;太极拳,以柔制刚,行云流水,舒缓自然也属这种,但这些都是练功时的一种暂时的状态,不代表整个人生。如要求整个人生都是这样,象长寿龟一样静伏着是不切实际的。在竞争的社会里,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在混乱中寻找和建立起自己的秩序,如前面提到的气功健身,如果每天能定时的做些静养功,能有序的做些健身运动,调节自己,我们就能从规律中找到秩序,找到相对的平衡静点,以求得身体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藏精保真的目的。
四、要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健身
生命在于运动,人属动物,就更需要运动。有人会说,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动脑筋,四处奔波,不都是在紧张地运动吗,还需要什么运动?每个人每天都在动不为错,但是,每个人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所形成的肢体运动是相对固定的,如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职业特点等,每个人每天的运动总是在重复着大致相同的动作,你上下班走路,来来回回总是这样走着,你的职业所要求的智力与体力的运动,也总是这样重复着的,所以你身体运动是不可能全面均衡的,长此以往,如没有适当的调节,就极容易形成职业病。另外,也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一时的身体运动,如突发事情造成一时的身体激烈运动;或是突发奇想与朋友们一起玩耍、郊游等,或心情的一时要求去参加某项活动等,这些都会涉及到全身或是部分身体的运动。但这些运动的发生,都是偶然的、一时的,不是连续的运动,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或许是有益的,但由于的它的偶然性,暂时性,从健身的更高要求来说,是不符合标准的。哪怕是有目的的健身运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的做,也不会有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建立在细胞的刺激与兴奋上的各级器官组织,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是不可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所以,我这里要说的是持之有恒的有目的的健身运动。
中西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的大体结构,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即人体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外为筋骨皮肉,内为五脏六腑。中国武术健身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内外均要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持之以恒有目的的健身也应如此,每天起码要有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运动,其中要有30分钟以上的外部健身,主要目的是松筋骨、活肌肉,活动关节和外部的经气血脉。从头面起的五官,到颈脊颈关节,再到腰脊腰关节,再到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都要全面照顾到。要旋转扭动,拉伸牵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松筋骨,活气血,调节一下由骨胳肌所主管的运动机能的平衡。再就是30分钟以上的内部健身,最好是选择一种中国的气功健身方法,包括太极拳在内。其中要注意到的要领是,我体会到中国气功功夫的要点是:静心静气,以静制动;动作舒展,徐缓轻柔;用力内在,以柔显刚;呼吸深邃,气贯全身。内部健身的目的,就是通过气血的活动,使全身的经脉作一次疏通;使五脏六腑作一次有序的气血按摩运动,调节一下由平滑肌和心肌所主管的运动机能的平衡。另外,内外健身的总目的,就是要使全身气血平稳、和谐、畅通。
全身气血畅通,外部筋骨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痛疼;内部就能使肾的功能发挥到极至,藏精、纳气、主水等均为正常化,这样,人就可能少生病和不生病。
另外,为了使肾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正常发挥,在一天的休息时候,经常注意加强对肾部位的身体锻炼,如扭腰,拍打和按摩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腧穴位几分钟(在腰部脊椎旁两侧),可激活它的能量,使其功能活化。
五、心情舒畅
在该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提到的有:“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等一些语句。这些话说的都是教人不要为社会的利欲所牵动,要人在社会中,心在社会外,处世待物,自有一套,生命价值,自有主张,因而不会为社会的人情世故所困扰。这样,心情自然会舒畅,达到一个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身心的最佳境界。
为什么心情舒畅也有益于养生,用现代生理科学来理解,这是因为人的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是一体化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的苦闷忧郁、有解不开的心结;或是长期处于一种焦虑恐惧的心境;或是过度的兴奋激情等等诸多的心理因素,由此造成人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功能的异常化,造成血液循环的无序化,这样就必然会使人的新陈代谢谢混乱,水循环混乱,内分泌系统混乱,免疫系统也混乱等等。这类现象,如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下面的组织就不得安稳。如用西医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后天营养补充能力必然失调,自身的防病修复能力削弱,这样,身体必然要虚弱,必然要被各类疾病所拖垮。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也是保真藏精养生之法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最后,我根据全篇的内容,再用易于记忆又通俗的语言,总结出32个字的养生口诀,供喜爱者参考:生活规律,行为有数;四时适应,自我保护;心态平常,胸怀大度;健身营养,全面兼顾。
 
欢迎网友读贴与回贴并指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