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论语子路第十三: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4
获得点赞
295
声望
63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1劳之。”请益2。曰:“无倦。”

【注释】

1先之:先,率先。先之即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意思。2益:增加。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 路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读解】

这是勤政爱民的思想。

“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

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

“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也是 这样。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

可子路却还觉得这两点不够,还想听老师再多教他一点。所 以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颜渊》篇里子张问政

时孔子所回答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就要安安心心,兢兢业 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一点,对豪侠而轻率的子路来说,

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又何尝没有针对性 呢?这山望到那山高,见异思迁,动辄就想“跳槽”,结果在哪个

单位都干不长,干不好。对于这种人,是不是也用得着孔子送给 子路的这两个字来劝勉呢?--“无倦!”
 
【原文】

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 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

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稼:种五谷叫稼。2圃:种蔬菜的园地。为圃就是种菜。3 襁(qiang):背小孩的宽带子。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 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 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

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 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

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读解】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在上位的统治者而 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

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家长写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 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 2 0世纪 70年代我们批判他时,就把 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

席审判,把他打下了十八层地狱。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反动得透顶。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还更为 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

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种地 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说,每个人要发

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 则仕”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

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 一员,说出站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

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是非常可 怪的哩。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劳动轻体力

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响的,要说有什么罪过也的确有那么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脑力劳动贬值,出现人们所说的“体脑倒挂”现象,就一定很对,很先进吗?恐怕也不见得罢。
 
【原文】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合3矣。’少有,曰: ‘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的公子,字南楚,是卫献公的儿子。吴国的公子季札

曾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之一。2居室:有多种解释,以“居家过日子”较 为妥当。3苟合:苟,差不多。合,足。

【译文】

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 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

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

【读解】

这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 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

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 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

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 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 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

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 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

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 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

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 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

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

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 来投奔。”

【读解】

近者悦,远者来。

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远 者来是因为声名远扬,外交辉煌。

朱熹说得好:“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 远者来也。”(《论语集注)卷七)

所以,首先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增强国力,使“近者悦”。不 然的话,“远者来”是要来,但不是来投奔,而是如“八国联军”

一般来侵略了。

国耻未忘。

能不使“近者悦”而后“远者来”吗?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 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1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

【注释】

1硁硁(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2斗筲(shao)之人:”指器量狭

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 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 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读解】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与近代文化中的知 识分子相近。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春秋时代,则

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 他本人也是这个阶层中的一页。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士有过

各种论述。比较著名的如《里仁》篇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 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如《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这些论述,都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样,

对“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赋予了社会历史的重任。在本篇中, 孔子又与子贡讨论了不同层次的士的标准。

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一个层次的士是参与国家大事的“入 仕”的士,或者说是“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的士。子贡

与孔子讨论的第二个层次的士是在乡赋闲,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士, 或者说是“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贡与孔子讨论

的第三个层次的士是拘泥固执,不知通权达变的“任任然小人 哉”的士,这种士是勉强可以称得上的,实际上不太够格的士。这

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质。不少格言、 座右铭一类的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而加

以传播推广,可孔子却明明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 “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得更为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

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孔孟的论述一反一正而现 点却一脉相承,都是反对一味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惟义

所在”,一切用“义”来衡量。只要合乎“义”,也就‘唁不必信, 行不必果”了。这种通权达变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方

面,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孟子也说 这:“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孔子、孟子对“信”的论述都是 很多的。但另一方面,又的确不能拘泥固执于“信”上而不知变

通。这正如孔子与叶公谈论关于“直”的问题一样。叶公认为父 亲偷羊儿子告发是“直”,孔子却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才是“直”。这是用孝、慈的礼数来变通。同样的,在“信”的 问题上也一样,应不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要用“义”来变通。

比如说你对你的敌人也讲信用,那岂不是太书呆子气了吗?

所以,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 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

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所谓“世事洞明皆 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也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在内。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 相处。”

【读解】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 调出有盐有味的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 下咽。

好比八音和谐,高低长短徐疾强弱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 我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否则就是一高到底,一低到底,令

人神经衰弱,心脏病发。

好比夫妻和美,卿卿我我,你依我依但依然是“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否则就是大男子主义或全频道肥耳朵气(妻)管炎

(严),无爱情和美可言。

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 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为什么呢?君说可以的事情,如果

其中有不可以的地方,臣就应该提出不可以的意见加以完善;君 说不可以的事情,如果有可以的理由,臣就应该提出可以的意见

加以修正。梁丘据则还是可以的。君说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君 说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水与水做成的汤,有什么味

道呢?又好像五音只有一种,有什么听头呢?”(《左传-昭公二 十年》)

梁丘据阿谀附和,盲目苟同,唯齐景公之意见是从,因此只能算是“小人同而不和”,而不能算是“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小人,和同区别。?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读解】

在《颜渊》篇里,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 不惧。”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相反,心胸狭窄,

矜己傲物,装模做样,色厉内荏,貌似骄傲内心却比惧交加,患 得患失,永远不得安详宁静。

平生未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1,问政。子曰:“先有司2,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1宰:总管。2有司:各部门。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派定各 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仲弓问:

“怎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提 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读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 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

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具体说,“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 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

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 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

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 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

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 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

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 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

“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 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 给仲弓。

如果说,“先有”在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 其责,那么,“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 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

无徒。”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 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

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是孔子教仲弓 “赦小过”的道理。

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 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

总起来说,孔子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 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领导的人士深思。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1,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2;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1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所以与政 事有关。2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代的外交谈判多背诵诗篇来代替语

言,所以《诗经》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 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 处呢?”

【读解】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 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

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我们在“文化大革 命”运动中随口引用毛主席语录一样。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

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 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

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 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

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 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阳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同上)要求 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 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

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 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

子夏所说:“虽回来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原文】

子适1卫,冉有仆2。

子曰:“庶3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适:到,往。2仆:驾车。3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 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

子说:“教育他们。”

【读解】

《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其实,奔小康也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好,也都是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设,不讲政治,而是首先抓 经济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教之”,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所以,

这又叫做“先富后教”。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样截然分明的先后顺序,而 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话,就是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2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依中庸而行的人。2与:交往。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 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

【读解】

狂者、狷者是相对于“中行”的人而言的。“中行”的人是合 于中庸之道的人,是圣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也是很难遇见的人,

所以圣人说很难得到这样的人相交。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与狂者 和狷者相交。狂者是进取的人,狷者是有所不为的人。孟子对孔

子在这里所说的狂者和狷者都曾作过解释,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

(《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 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

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 “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

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人是狂者还 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

标准来加以调节呢?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 严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难说。不

如一乡的人中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读解】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 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原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 因此,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 个好人。

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 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

焉。”(《卫灵公》)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 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 是不是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呢?
 
【原文】

子曰:“刚、毅、木、纳,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沉默寡言,这几种品质近于仁 德。”

【读解】

这实际上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或日本影 星高仓健所塑造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这些现代的硬汉,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居 然也是圣人在两千年前就赞扬的形象。

这是不是古今一理,圣人与平常人平常心相通的一个例证呢?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

1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2,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

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1奚:何,疑问词。2中(zhong):得当。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 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

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 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

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 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

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 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

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读解】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 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

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 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 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

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 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

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 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

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 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 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

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不信、让你去 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作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

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 情办不办得成。

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大”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 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

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

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

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读解】

在《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一个地方,孔子又说:“苟正其

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如果

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

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所有这些与这里的论述表达的都是同一 个道理,就是强调政治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今天我们抓廉政建设,要求领导干部遵守勤政廉洁的五条标 准,说起来,与孔子所反复强调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几1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2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

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 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1几:期,期望。2几: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 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做国君很艰难,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 以使国家兴旺了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

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 ‘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

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 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读解】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乍一听很有些危言耸听,哪有这样厉害的一句话呢?

仔细想一想,尤其是联系到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来进行 思考,“一方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其实也并非危言耸听,反倒

还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这里举出的两句话来看,“为君难,为臣不易”,用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领导人难,做中层干部也不易。没有一定的

行政工作经验,是难以体会得到这句话的深度和分量的。相反,一 旦能深刻体会到“为君难”,也就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尽心于

国事,做到了这一点,国家也就会兴旺起来。总而言之,这句话 类似于唐太宗时的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

深刻的分量。

另一句话是说到权力的绝对性问题。如果当一个国家领导人 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以此为乐,以权力为享受。

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所讽刺的皇帝那样,放个 屁都是香的,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可见,虽然语言不是原子弹,不可能一下子炸毁一个国家;反 过来也一样,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像“芝麻开门”那样神奇,一下

子就兴旺一个国家。但是,语言支配思想,思想决定大政方针和 政策,所以,有时候,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起到兴国亡国的作

用。以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来看,“抓党内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是不是搞乱了党,搞乱了军队,搞乱了国家呢?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话是不是

都起到了兴邦的重大作用呢?

回过头来看,一方兴邦,一方丧邦,的确还是危言耸听啊!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1,其父攘羊2,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 中矣。”

【注释】



1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2攘羊:攘,偷。3证之:告发他。 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 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

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 这里面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不能一味地直率坦白。换句话说,直 率坦白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说在父子关系上,有一个孝与慈的

问题。所以,父亲有什么问题,从孝的角度出发,做儿子的就应 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告发他。反过来也是一样,儿子犯下了什

么过错,从慈的角度出发,做父亲的也应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 告发他。

这样说来,也就不应当大义灭亲了。甚至,在法律面前,父 子之间也就可以作伪证而相互包庇了。圣人的思想显然不合于法

治的精神,而是从伦理道德的礼法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也就是他 在《泰伯》篇里所说的“直而无礼则绞”。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

刻伤人。所以,一切都要以礼作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儿子告发父亲虽然直率坦白,

但因为不符合孝的礼制,因此仍然是错误的。反过来说,父亲为 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虽然都不直率坦白,但却符合慈与 孝的礼制。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 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

人也,求备4焉。”

【注释】

1事:侍奉。2说:同“悦”。3器之:量才而用。4求备: 求全责备。

【译文】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不用 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

却总是量才而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讨他欢喜:用 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也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

却总是求全责备。”

【读解】



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共事也比较融洽。但如果您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就难了;尤其是想通过不

正当的手段去取悦于他,那就更难了。不过,虽然你不能取悦于他,但他用人时还是会量才录用,不会给你小鞋穿的。

小人心胸狭窄,为人忌刻,难以伺候,所以不易共事。但如 果您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也很容易,给他一点好处,甚至只需

要顺着他来,稍稍迎合他一下,都会使他高兴。不过,高兴归高 兴,轮到他用人的时候,照样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做这样的

人的手下,那可就惨了。

孔子分析人情世故,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我们今天衡量领导,选择做事的公司或单位,不也应该注意你的上司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吗?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怀恩,留恋;居,家居,安居。

【译文】

孔子说:“做了读书人却怀恋家居,那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君子食无求他,居无求安。” 在《里仁》篇里又说过:“士忠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孟子说得更为严重:“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身上,必定

先使他的意志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 挨饿,使他备受劳困之苦……”(《孟子告子下》)

因此,儒学虽不是苦行禁欲主义,但却主张艰苦奋斗。所谓 “头悬梁,锥刺股”,正是这样的典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 住进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于是便不想再走了。他

老婆姜氏骂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其实也正是孔子 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读书人,就不要去贪恋家居的温柔之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