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卫气出、行析疑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3
获得点赞
97
声望
38
年龄
44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历代医家对于卫气从何而出,如何“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营气“五十而大会”的问题存有疑问。笔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卫气出于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谈三焦“之所出”,主要谈了卫气、营气是如何产生,如何运行的。传世本的原文说“卫出下焦”,而《太素》、《千金》、《外台》所引文献,均作“卫出上焦”,所以当今很多新版的《内经》书,将本篇“校改”为“卫出上焦”,这与下文在文义上也是一致的,可见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黄帝提出“营卫是从哪里产生”的问题之后,岐伯回答说“营出中焦,卫出上焦”。黄帝紧接着就希望岐伯阐述三焦有何功能?是如何产生营卫之气的?

岐伯回答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文中所说的“上焦”不应该是部位,而应该是上焦所出的“卫气”,因为只有卫气是“出”、“并”、“贯”、“布”、“走”、“循”、“还”、“上”、“下”等动词的主语,它的功能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部位“上焦”所能具备的。所以,此处的“上焦”应该是“卫出上焦”的卫气,卫气的流动性正好符合作为这些动词的主语,并且是“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最合适的“相伴而行”者。后边讲的受风之后的“漏泄”汗出证,也是“卫气走之”而出现的。

黄帝听完岐伯讲述的“上焦”所出卫气,紧接着就提出:“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回答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本段的“中焦”也是指由中焦所产生的“营气”,而不是作为部位的“中焦”。

“下焦之所出”的是“下焦之气”,它主要功能是泌别精微与糟粕,分别输送到膀胱与大肠,以“泌别”与“传导”为主要功能,它与营卫的作用有所不同。

卫气亦行于脉中

在以往关于营卫循行的论述里,人们只看到“营在(行)脉中,卫在(行)脉外”的论述,以为卫气永远只在脉外运行,不入脉中循环;而营气只在脉中,永远不会渗出于脉外。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首先,在来源上营卫都是来源于水谷精微,都必须把胃的上口作为起点,卫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营气“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二者都上注于肺,在“肺朝百脉”的时候,一行脉中,一在脉外,开始了昼夜循环。白天,卫气在脉外,“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发挥“温分肉,司开阖”,主运动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古今认识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入夜之后,卫气入于阴,“行于阴亦二十五度”。这里的“阴”具体是什么部位?

以往的注家,皆以为“阳为体表,阴是体内”,入夜之后卫气在体内脏腑之间循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体表的“行阳二十五度”,每一条经脉“首尾相接,阴阳相贯”,一呼一吸脉行几寸是可以计算明确的,假如入夜之后在脏腑之间循行,体内的“二十五度”如何计算?体内缺少了四肢经脉循环,只在脏腑之间“短路”循环吗?也是“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吗?显然讲不通。

当然,营卫之气不能只运行于四肢体表,无论白天黑夜经脉都是与内在的脏腑相通的。《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说明白天营卫之气不可能只运行于体表,而不滋养内在的脏腑;夜晚也不可能只运行于体内,而不滋养体表四肢。

笔者认为,卫气夜间“行于阴亦二十五度”的“阴”,主要指的是“脉中”而不是体内,脉中、脉外就是阴与阳的关系,卫气行于脉外也就是行于阳,行于脉中就是行于阴,也只有这样营气与卫气才能始终“相伴而行”,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五十而复大会”。“大会”也就是“大分”的开始。会与分是相对而言,会后再相分,故曰大会。
 
===============
笔者认为,卫气夜间“行于阴亦二十五度”的“阴”,主要指的是“脉中”而不是体内,脉中、脉外就是阴与阳的关系,卫气行于脉外也就是行于阳,行于脉中就是行于阴,也只有这样营气与卫气才能始终“相伴而行”,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五十而复大会”。“大会”也就是“大分”的开始。会与分是相对而言,会后再相分,故曰大会。
====================

行于阴,既是行于内脏。

内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是否详解?
 


整篇都是把‘气’的概念物质化以后的论述,总觉着有些乱有些牵强
 
经云:

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