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疾病分类---学医不可不知。虽然可能不知,但每天却都在用。

lovemingjian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6/15
帖子
42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年龄
40
(本节内容主要出自江西中医学院自编教材《中医鉴别诊断学概论》,本人稍做增减并重新编排)
一、疾病分类及其主要意义
世界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对复杂的事物及其关系达到系统化,条理化的认识(所谓举纲以张目,提纲以挚领),人类用逻辑方法,根据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即分门别类),这就是分类。比如动物的分类有禽兽畜虫或界类种科等,植物的分类有花草树木或界纲目科等。所以,疾病的分类就是根据疾病之间差异(共同点与不同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众多疾病进行分门别类地划分区别,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别体系——分类纲目,作为诊断时的医理模式和思维框架。比如西医学的内外妇儿,中医学的外感内伤杂病。
疾病分类的研究,贯穿于医学发展史的全过程,不仅与医学水平的发展形影相随,而且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疾病的总体水平。十六世纪后半叶,米塞利阿斯氏《人体之构造》,使疾病分类学重新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实观基础之上,使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取得长足进步,跨入近代医学的科学时代。十七世纪之后,哈维的循环生理学,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巴斯德的微生物学,使疾病分类方法不断向纵深发展,即在分类疾病时,大量采用这些学科的医学成果和概念,使近代医学的诊疗水平迅速提高。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使疾病分类方法更进一步地深化到亚细胞、大分子水平,并大量运用免疫学发病机理来分类疾病,使疾病分类更准确、更可靠、更细微,导致病种的重组和再划分和许多新病种的发现。如肾小球肾炎的重新分类、风湿病的重组与增容、血液病新病种的发现等。《希氏内科学》病种分类:20世纪约有5500余种,现在版认为到了几乎无法统计的程度。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医学理论发展的每一阶段的重大突破,首先都毫无疑问地表现为疾病分类观念和方法的变更。它对疾病诊断的理念与思路起着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疾病分类框架,就有什么样的诊断思路和结论,即:疾病分类模式—>诊断思维框架—>诊断目标与结论。
如:因为中西医对病因分类上的不同认识,所以感染性疾病西医分为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等,中医分为伤寒、风湿、湿温、暑温、火毒等。这样就有了西医注重病原实体和中医注重病原性质的不同分类框架,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诊断目标与结论。
又如:因为中医对外感热病辨证的不同认识,所以导致了不同的分类框架,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诊断结论。在寒温争斗时期主要按六经分类和按卫气营血、三焦分类,这样就有了伤寒派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和温病派的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血分证,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的不同;在寒温汇通时期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更多样了,直到至今也达成统一的方案。或主张以伤寒六经辨证统一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或主张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统一别外两种辨证方法,或主张在融合已有的三种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辨证方法,如以八纲辨证法统一寒温、或以现代医学病期分类法统一寒温等等。
另外,好的疾病分类能很好的解决伤寒、温病学派各自及之间由来以久的问题。
如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之间的“太阳病表证是否等于温病卫分证”、“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等问题,在伤寒学家之间的“是否只有太阳是表”等问题,在温病学家之间的“肺是否就是卫或肺经是否就是卫”、“新感与伏邪”、“温病是否从卫分开始”、“截断疗法的运用”等问题。可惜因不是此论文的重点,故不能一一阐述。
综上而言,所以疾病的分类方法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的诊断水平。
二、正确理解疾病的分类
1、疾病分类优缺点无非是概括性的全面与否
当代温病专家孟澍江教授在《卫气营血学说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医杂志》1988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卫气营血辨证的局限性时,他认为“卫气营血阶段不能概括温病全过程”,“大体上只是用于邪热较著的温病前、中、极期,而对于温病后期的许多病理变化则不能概括。如温病后期的阴液耗伤,包括肺胃阴伤和肝肾阴伤难以归纳于卫气营血阶段内,因而吴鞠通又立三焦辨证,以下焦证补充肝肾阴伤证……此外,温病后期还可出现肾气虚惫、温胜阳微、湿困脾肾、饮伏下焦等证……不能简单地归于卫气营血阶段”;并且他也认为“(卫气营血也)不能反映温病的各种证型”,因为“卫气营血只反映了温病发展的大体层次……不可能具体地反映温病的各种证型。对于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还要进一步明确其病变的病位和性质。如卫分证中有因风热、湿热、暑热、燥热等致病之异,又有与肺、脾、胃等脏腑关系之不同……卫气营血各阶段又有若干过渡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更细的阶段。这才能较具体、确切地反映温病的病理变化和各种证型。”
其实上述的话简单说来就是卫气营血的分类框架不能概括温病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病理变化,所以才产生了局限性。
但疾病分类始终是人为的,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从而概括性有所差异。这样,难免会形成在一定角度上认识的局限。虽然这不能说是错误,但毕竟会导致诊断上的局限。所以,选择更为贴切的角度进行分类是决定分类概括性强弱的关键。
2、概括性强的分类应包括发病机理的基本三要素
疾病的发生总不外一定的病因干扰机体某部引起的生理功能异常,即病因、病位、病机是解释疾病如何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有各种分类之所以各有优点,在于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三个基本要素,其所以各有不足,也在于它们各有偏颇、各有疏漏,尚未能达到全面反映的分类要求。所以,概括性强的分类就要把各种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发病机理的基本三要素。
3、中医现有的主要疾病分类方法及优缺点
中医学的疾病分类有两种---辨证分类和辨病分类,所以中医有辨证和辨病两种诊断。这两种对疾病分类的观念和体系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但由于中医医疗实践的特殊性,就形成了详证略病的分类特点。所以分类的重点在辨证分类。但由于历代医家诊治疾病的立场不同,产生了多达七八种之多的病证分类框架——辨证纲领。现在运用比较普遍的有病因辨证、腑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七法和八纲辨证一纲,简称七法一纲。
它们的各自的优缺点如:病因辨证突出病因诊断,气血津液辨证突出病机诊断,而病位显示皆较粗疏,脏腑辨证突出病位分类,习惯上也多结合病因病机诊断,但主要限于里证,不能包括各种外感表证的丰富内容,故仅适用于内伤杂病范围;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虽然一纵一横病位统括性大,而且伤寒温病病因囊括较广,但经验上多习用于外感病变,于内伤杂病则内容生疏粗陋;至于经络辨证,则比较局限于经络病变,卫气营血辨证则是对侧重外感病机分类的重要补充。唯有八纲辨证,似能以表里统括病位浅深,以寒热代表病因性质,以虚实显示正邪病机,概括最广、统括最强,但同时也暴露其失之粗泛、目标不切的缺点。如表是在肌腠还是经脉?里是在何脏何腑?寒是风寒还寒湿?热是风热还是燥热?实是瘀滞还是痰阻?虚是气弱还是血少?……,令人认识十分模糊,治疗虽然可以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统摄,使人不致于南辕北辙,但仍不能具体决定选方用药,治疗不能达到有的放矢的贴切效果。
总之,现有各种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三个基本要素(病因、病位、病机),其所以各有不足,也在于它们各有偏颇、各有疏漏,尚未能达到全面反映的分类要求。

(下面接着就是写《统一辨证诊断分类的思考》,已发表在本网站中医诊断上)
 
举个例子,可能可以让大家更轻易的感觉到分类的重要性。《本草纲目》之所以能被外国学者接受,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是因为李时珍的中国氏的药物医学理论或经验有多少多少用,而是因为《本草纲目》的植物学分类在当时说来是最好的。

其实,现代自然科学中,只有生物学的分类是比较贴彻的,而生物学中又以动植物学的分类最贴彻。所以,如果学的是动植物学,那么你可以很快把各种生物分门别类,这样就极大地有利于对所有生物系统的、融汇贯通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当发现新的生物时,可以迅速地进行全面系统地比较分析,马上就得出了与已知生物异同,而能确定其的归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