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3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认为完美无缺,也是不恰当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出现,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辨证论治也显出了相对的不足之处,我们应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有关成就,使其为我所用,扬长补短,加以补充提高,进一步使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更加优越。鉴此,本人结合临床实际,就其所短及弥补措施浅谈如下。
一、存在之不足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一些固有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健康概念,中医是从疾病的方面进行解释的,认为健康即无病状态;西医学则从生物角度与社会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以下几条标准,即:精力充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肢体举止协调;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牙齿清洁,无空洞、龋齿等,无出血,颜色正常;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弹性良好。可见,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诊治疾病时或预防疾病时,要以后者为衡量尺度,无形之中就更新了认识。
那么,什么是病态?中医传统认为,“人之所苦为之病”,即患者产生了痛苦,才算发生了疾病。西医学则认为,疾病就是人体系统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失序、失调、失稳。也就是说,机体的自我代谢谢调节在一定数量上的失调,机体平衡稳态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稳,机体的高度有序性在一定范围内失序,人就生病了。可见,对疾病本质之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人无所苦即无病”的范围,而是以病理为标准的,有些疾病起初或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无明显的痛苦,而体内确实有病灶存在,这就不能再认为是无病状态。例如胆和泌尿系结石、良性或恶性的内脏及深层组织的肿瘤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可无明显症状。就不能说无病。
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是“有诸内必行诸外”,其诊察的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其前提是人尤所苦即无病。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近些年 来诊察疾病的手段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x线、超声波、CT、磁共振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等,大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而中医四诊尚未能完全把它吸收过来,加以消化和结合。许多患者经现代化仪器确诊后,临床却无任何症状,这主要是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之后,并无表现,没有引起机体的病变反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某些乙肝患者,经实验室检查乙肝系列不正常却无症状。另外,在一些疾病的早期,如慢性白血病之类的患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而对于此类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又特别重要。正因无自觉症状和体征,中医多无从辨证,也有可能造成延误,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还有一些疾病病情较轻,常表现为隐匿性状态,如肾炎,早期或整个过程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不适,经化验发现病人常有蛋白尿、血尿(显微镜下)及小便的异常情况;有时情况非常严重,出现了肾功能衰竭才被发现。再如结核病,早期常无不适,尤其是体质壮实者,这时如经结核菌素试验及相关仪器检查,即可发现病变。
如上所述,“有诸内必行诸外”虽然揭示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多层反映出来的,不一定反映在我们传统的四诊之内,因此,利用传统的四诊也就难以收集疾病反映出来的一些特殊表现,从而也就无法辨证,难以论治。这也反映辨证论在临床诊治上的不足之处。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中医辨证的前提是望、闻、问、切四诊,其指标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感官和问诊(病人的主观感觉),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这就不似西医化验结果、仪器诊断所标示的那样容易被人掌握。若医生的经验不足,造诣不深,在诊断或辨证时,往往容易误诊。
其一,病人的述说有时带有主观性和偏差性,有时内脏的痛楚反映到体表就发生了偏差。由于内脏之疼痛本身就有定位不确切的特性,病人难以确切地描述。再加上患者有时表达能力不强,对自己的主观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也常将感觉描述错误,如将酸描述成麻,将麻描述为热等。复因语言的歧意现象、地方方言等,客观上造成了难以一致。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只言不舒服,具体感觉却无法用语言述说,造成辨证的困难,只能凭经验及其他舌质舌苔、脉象等来诊断,这就难免形成辨证的误差和不确切。
其二,中医的诊断指标的主观性,如舌象、白苔和黄苔还好鉴别,厚与薄、胖与瘦、无津与有津等没有很明确的界限。脉象方面:浮、沉、滑、涩、虚、实、弦、紧等,虽有清楚地描述。但比如,涩如轻刀刮竹,什 么样子才算是轻刀刮竹,这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很有可能各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又如,对中医的证型,各人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的主证也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发生很大的差异。一个病人,经不同医生的诊治,所辨证型不同,处方亦异,同一病人,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肯定一致,而不同的医生作出的诊断及证型各异,就暴露出中医辨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带有一些主观随意性。
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界同是医生,二人的资历和工作条件相等,但在诊治疾病时,造成了医疗水平的悬殊。从师不同,悟性不一,其治疗水准有很大的差异。难怪有言中医越老越吃香,因其诊断的本身就带有很大成分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这在西医,同样的条件下,就不会出现很大悬殊。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由于辨证论治的精髓为证,是通过望、闻、问、切之手段,将症状、体征、脉舌等疾病的素材收集起来,经过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病因、病性、病位等综合的病机概念——即证候,然后依此为准则,确立治法,遣调方药等,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丝丝入扣,可谓良矣。然中医认为:“人之所苦谓之病”,其治疗的原则是消除病苦。如果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消失了症状、体征等,即痛苦消失,中医便认为病已愈,只须饮食起居调理,不须药物治疗,从而停止了治疗。其实,有些疾病病情仍在,病程仍在继续着。如一些结核、黄疸性肝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虽然症状消失,只是病体没有引起病变反应,转入了隐袭状态,此时还应继续治疗。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病人,起初有一定的症状,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停止治疗,不久,病情突然恶化,有时甚至病危。如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有时化验亦正常,但停止治疗后病又复发,往往转成慢性肾盂肾炎,此时只不过是细菌隐匿于细胞内,暂不发作而已。再如黄疸性肝炎,经治疗后黄疸消退,饮食正常,无有不适,常因此而停治,每每酿成慢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从而失去了急性期彻底治愈的机会,给患者造成一定损失,使以后的治疗更为棘手。这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一、存在之不足
(一)无证可辨、施治亦难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一些固有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健康概念,中医是从疾病的方面进行解释的,认为健康即无病状态;西医学则从生物角度与社会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以下几条标准,即:精力充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肢体举止协调;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牙齿清洁,无空洞、龋齿等,无出血,颜色正常;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弹性良好。可见,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诊治疾病时或预防疾病时,要以后者为衡量尺度,无形之中就更新了认识。
那么,什么是病态?中医传统认为,“人之所苦为之病”,即患者产生了痛苦,才算发生了疾病。西医学则认为,疾病就是人体系统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的失序、失调、失稳。也就是说,机体的自我代谢谢调节在一定数量上的失调,机体平衡稳态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稳,机体的高度有序性在一定范围内失序,人就生病了。可见,对疾病本质之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人无所苦即无病”的范围,而是以病理为标准的,有些疾病起初或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无明显的痛苦,而体内确实有病灶存在,这就不能再认为是无病状态。例如胆和泌尿系结石、良性或恶性的内脏及深层组织的肿瘤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可无明显症状。就不能说无病。
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是“有诸内必行诸外”,其诊察的手段是望、闻、问、切四诊,其前提是人尤所苦即无病。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近些年 来诊察疾病的手段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x线、超声波、CT、磁共振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等,大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而中医四诊尚未能完全把它吸收过来,加以消化和结合。许多患者经现代化仪器确诊后,临床却无任何症状,这主要是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之后,并无表现,没有引起机体的病变反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某些乙肝患者,经实验室检查乙肝系列不正常却无症状。另外,在一些疾病的早期,如慢性白血病之类的患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而对于此类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又特别重要。正因无自觉症状和体征,中医多无从辨证,也有可能造成延误,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还有一些疾病病情较轻,常表现为隐匿性状态,如肾炎,早期或整个过程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无不适,经化验发现病人常有蛋白尿、血尿(显微镜下)及小便的异常情况;有时情况非常严重,出现了肾功能衰竭才被发现。再如结核病,早期常无不适,尤其是体质壮实者,这时如经结核菌素试验及相关仪器检查,即可发现病变。
如上所述,“有诸内必行诸外”虽然揭示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多层反映出来的,不一定反映在我们传统的四诊之内,因此,利用传统的四诊也就难以收集疾病反映出来的一些特殊表现,从而也就无法辨证,难以论治。这也反映辨证论在临床诊治上的不足之处。
(二)辨证的误差性和不确切性
中医辨证的前提是望、闻、问、切四诊,其指标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感官和问诊(病人的主观感觉),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这就不似西医化验结果、仪器诊断所标示的那样容易被人掌握。若医生的经验不足,造诣不深,在诊断或辨证时,往往容易误诊。
其一,病人的述说有时带有主观性和偏差性,有时内脏的痛楚反映到体表就发生了偏差。由于内脏之疼痛本身就有定位不确切的特性,病人难以确切地描述。再加上患者有时表达能力不强,对自己的主观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也常将感觉描述错误,如将酸描述成麻,将麻描述为热等。复因语言的歧意现象、地方方言等,客观上造成了难以一致。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只言不舒服,具体感觉却无法用语言述说,造成辨证的困难,只能凭经验及其他舌质舌苔、脉象等来诊断,这就难免形成辨证的误差和不确切。
其二,中医的诊断指标的主观性,如舌象、白苔和黄苔还好鉴别,厚与薄、胖与瘦、无津与有津等没有很明确的界限。脉象方面:浮、沉、滑、涩、虚、实、弦、紧等,虽有清楚地描述。但比如,涩如轻刀刮竹,什 么样子才算是轻刀刮竹,这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很有可能各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又如,对中医的证型,各人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的主证也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发生很大的差异。一个病人,经不同医生的诊治,所辨证型不同,处方亦异,同一病人,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肯定一致,而不同的医生作出的诊断及证型各异,就暴露出中医辨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带有一些主观随意性。
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界同是医生,二人的资历和工作条件相等,但在诊治疾病时,造成了医疗水平的悬殊。从师不同,悟性不一,其治疗水准有很大的差异。难怪有言中医越老越吃香,因其诊断的本身就带有很大成分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这在西医,同样的条件下,就不会出现很大悬殊。
(三)辨证论治有时寓有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
由于辨证论治的精髓为证,是通过望、闻、问、切之手段,将症状、体征、脉舌等疾病的素材收集起来,经过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病因、病性、病位等综合的病机概念——即证候,然后依此为准则,确立治法,遣调方药等,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丝丝入扣,可谓良矣。然中医认为:“人之所苦谓之病”,其治疗的原则是消除病苦。如果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消失了症状、体征等,即痛苦消失,中医便认为病已愈,只须饮食起居调理,不须药物治疗,从而停止了治疗。其实,有些疾病病情仍在,病程仍在继续着。如一些结核、黄疸性肝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虽然症状消失,只是病体没有引起病变反应,转入了隐袭状态,此时还应继续治疗。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病人,起初有一定的症状,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停止治疗,不久,病情突然恶化,有时甚至病危。如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有时化验亦正常,但停止治疗后病又复发,往往转成慢性肾盂肾炎,此时只不过是细菌隐匿于细胞内,暂不发作而已。再如黄疸性肝炎,经治疗后黄疸消退,饮食正常,无有不适,常因此而停治,每每酿成慢性肝炎甚至导致肝硬化,从而失去了急性期彻底治愈的机会,给患者造成一定损失,使以后的治疗更为棘手。这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