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3
获得点赞
387
声望
113
年龄
47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卷一



龚廷贤



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于医术,曾任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受家庭影响,从小爱好医学,虽曾习举子业,屡试不中,转而随父学医,继承祖业,以“良医济世,功同良相”自励。日间从事诊治,余暇攻读医书。既博考历代医书,自《内经》以下,莫不穷源究委;又善于总结继承家传诊疗实践经验,并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贯通医理。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及临床实践,至成年后,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已精熟,尤擅长于儿科。

万历二十一年(1593),鲁王妃患膨胀病,腹大如鼓,左肋积块刺痛,坐卧不宁。经太医多方治疗,均不见效,生命垂危。召龚廷贤诊治,经诊脉开方,对症下药,终获痊愈。鲁王大喜,称之为国手,以千金酬谢谢,龚廷贤不受,乃命刻其所著《禁方》(即《鲁府禁方》)一书,又画其像以礼待之。皇帝特赐双龙“医林状元”匾额一块。

一生著述极丰,先后完成了《济世全书》8卷、《云林神彀》4卷、《万病回春》8卷、《寿世保元》10卷、《种杏仙方》4卷、《鲁府禁方》4卷、《医学入门万病衡要》6卷、《小儿推拿秘旨》3卷、《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此外还有《秘授眼科百科全书》、《痘疹辨疑全录》等。其中《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 《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流传最广,它从理论上分析病理、症状和治法,并附有方剂,还有400味药性歌诀。17世纪中叶,他的学生戴曼公将其著作携入日本,美国国会图书馆也藏有《云林神彀》全书。其弟廷器,子守国、守宁,侄懋官皆以医知名,门生吴济民,亦得其传。





卷一



月经前期论(一)

其症血来如猪肝水,五心作热,腰疼,小腹痛,面萎色黄,不思饮食,乃气血皆虚。先用黄芩散,退其五心烦热。后用调经丸,次月血胜疾除,而人清安矣。

黄芩散

川芎 川归(酒洗、炒) 白芍 苍术(米泔浸) 甘草 天花粉 知母 黄芩 水一盅,煎七八分温服,渣并。



调经丸

三棱(醋炒) 莪术(醋炒) 川芎 川归(酒洗) 白芍(酒洗) 小茴 生地(酒洗) 熟地八角茴 玄胡 白茯 砂仁 乌药 香附(各二两,童便炒)

上为末,早米糊丸,梧桐子大,不拘时,酒下百丸



月经后期论(二)

其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暗,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先用理经四物汤,次服内补当归丸,下月疾愈。

理经四物汤

川芎(三) 川归(七,酒洗) 白芍(七) 生地(八) 黄芩(七) 白术(八) 柴胡(五) 香附(一钱) 玄胡(一钱) 三棱(七,醋炒) 水一盅,煎七分。

内补当归丸

续断(八) 阿胶(一,炒) 甘草(四钱) 川芎(七钱) 干姜(五钱,炙) 白芷

(六钱) 白芍(一钱二,酒炒) 熟地(五钱) 蒲黄(一钱) 浓朴(八分,姜汁炒)

吴茱萸(七钱) 附子泡 白茯苓(八钱) 肉苁蓉(八钱,酒洗)

上或各一两,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八十丸。



月经或前或后(三)

其症因脾土不胜,不思饮食,由此血衰,月水往后期矣。或次月饮食多进,月水又往前矣。用药不须调血,只宜理脾,脾土胜旺,血匀气顺,自然应期,当紫金丸。

紫金丸

青皮 陈皮 良姜 苍术(米泔水浸) 槟榔 枳壳 砂仁(微炒) 红豆 香附(制) 乌药 三棱(醋炒) 莪术(各二两) 上为末,早米糊丸,梧桐子大,食前米汤送下百丸。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卷二



龚廷贤



按:本篇主要论述妊娠诸症以及产后疾病的辩证治疗。





脉法

左手寸脉洪,主胸中之怒气。关脉洪,主心中之冷气。尺脉洪,主不孤。左三指般大,主孕有思在内。尺脉小如线发,主作脉,女人血堂病,月红或前或后。

右手寸脉洪,主上焦热,咳嗽有痰,身发潮热。关脉洪,主冷气作痛。尺脉洪,主孕。尺脉小,主子宫冷。两手六脉一般洪缓而清利,主寿高。六脉俱小如线大,主胃弱不能饮食,腰痛头晕败血。六脉俱洪大浮弦,主有风气。女人除此与产后,余与男子同。男子左手洪右手弱,主大利。女子右手洪左手弱,主大利。



辨孕男女脉法歌

左手实大是男胎,右手弦洪是女孩,两尺偏大分男女,命门滑实主怀胎。



调经

赶前为热,退后为虚。血滞宜破,血枯宜补。常时与经前作痛为血积,经后痛为血虚。常时发热为血虚有积,经行发热为血虚有热。

歌诀

妇人坤道血为基,气血调和体最宜。血盛气衰应可治,血衰气旺渐乖违。血热先期风热紫,寒痰黄淡湿违期。作痛行经气血滞,行过作痛血气虚。经血有调宗四物,湿痰枳、术二陈推。脉数黄芩荆芥穗,气血力弱入参。沉迟气滞槟榔佐,作痛满闷入青皮。虚热逍遥补心类,清之经血自如期。

逍遥散

白术(炒) 川归 柴胡 白芍 黄芩 薄荷 地骨皮 天花粉 龙胆草 石莲子 水煎服。



经闭

夫经闭不通者,或坠胎及多产伤血,或久患潮热消血,或久发盗汗耗血,或脾胃不和、食少而不生血,或痢疾伤风失血,或七情伤心气停郁结,故血闭而不行也。治宜生血、补血、调血。

歌诀

经凝气滞不流通,故闭将来紫淡红,病后汗多思损血,或因湿热冷兼风。气郁沉微当利气,紧寒血积又疏通,四物槟榔附莪术,桃仁牛膝桂虻虫,弦濡气虚参白术, 黄鞭草牡丹芎,其间胃火干枯涸,酒佐将军大有功。



崩漏

皆由劳伤血气,损冲任二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暴下者,或渐成淋沥者,盖妇人皆由心事不定,或人事少,故贵势脱。先富后贫,皆心火上炎,治当劝谕,而行镇心火之药。

歌诀

崩漏皆由血气伤,脉来弦大细而长。东垣下陷不言热,学人须知要忖量。丹溪每论虚湿热,阴搏阳弱病之详。脉弦而数当清热,荆芥黄芩未服良。百草霜研宗四物,痛入延胡炒黑姜。脉濡气虚参白术,续断黄 功效强。久崩下陷宜升举,养血调脾泻二阳。



赤白带

赤属血,白属气,湿热为病,漏与带俱是胃中痰积下流,渗入膀胱,稠粘者是。又有如白汤者,名曰白浊,主燥湿为先,法当升之,甚者法以提其气,宜断浓味。

歌诀

白带根因湿热当,赤荣白卫不调和。来而腰膝皆酸痛,漏下时多骨木枯。脉来弦缓伤乎风,炒姜散服绝其 。伏龙肝散多灵验,脉数樗根效更多。

伏龙肝散

伏龙肝 艾叶 川芎(各一钱五分) 赤石脂( ) 麦冬(去心) 干姜(炙) 川归 肉桂 甘草 熟地(各三分)

加枣煎服,或为末,米饮酒下。



安胎

胎气宜清不宜热,宜静不宜动,有因胎病不安者,有因母病而胎不安者,宜预安之。

歌诀

妊妇全凭气血谐,伤情冷热挫为灾。伤血脉濡宜四物,四君脉大旋安排。挫气缩砂为末服,术芎芩归不伤胎。

安胎饮

熟地 白术(炒)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 茯苓 黄芩 甘草 阿胶(炒) 地榆艾叶(各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胎气郁滞者,宜参苏饮。

人参(二钱) 苏叶(五钱) 水煎服

脾气虚弱者,宜六君子汤。

人参 甘草(各五钱)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 半夏(制) 陈皮(去白七分) 加紫苏 枳壳 姜(二片) 枣(二枚) 水煎,不拘时服

郁结伤脾者,宜归脾汤。

人参 黄 茯神 甘草 木香(忌火) 酸枣仁(炒) 白术(炒)圆眼肉 加柴胡 栀仁(炒黑各等分) 姜(一片) 水煎服

郁怒肝脾者,宜四七汤。

苏叶 浓朴(姜汁炒) 茯苓(各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加川芎、川归,怒动肝火加五味子、柴胡、姜、枣煎服。



漏胎

妊娠月水时下者,皆由冲任脉虚,不能约制经血,血漏尽则胎毙矣。有劳役喜怒不节,或饮食触冒风寒,或母有宿疾,为风冷所乘,气血失度而血漏下。

歌诀

漏胎血少气偏虚,不能卫护热乘之。脉数黄芩加白术,安胎主药善扶持。弱脉血虚全四物,

艾胶制炒要知宜。下陷升提分湿热,气虚应可用参 。



胎痛

夫胎痛者,皆妊妇禁忌不知,或由生冷或触风寒,邪正相击,随气上下,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肠胎,则肠胎痛。

歌诀

胎痛分明胎气伤,致令妊妇痛长声。脉来细紧寒食气,缩砂四气最为良。脉涩血虚宜四物,紫苏香附服安详。尺数热痛连炒入,诊脉须分阴与阳。

四七汤

苏叶 浓朴(姜) 白茯苓(各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加姜、枣,水煎服。



恶阻

皆妇人禀受怯弱,或有风气,或有痰饮,凡妊便是有病,其妇颜色如故,脉息和顺,但觉体肢沉重,头目昏眩,择食,恶闻气味,好食酸咸,甚者作寒热,呕吐痰水。轻者不必服药,重者以半夏汤,茯苓丸可也。

歌诀

血夺胃气呕咽干,一云痰火自相搏,饮食下咽随口出,致令恶阻食难吞。半夏茯苓汤要药,

二陈藿术亦为尊。脉分热冷并虚实,顺气和脾胎自安。

半夏汤

半夏(姜制) 缩砂(各二两) 茯苓 白术(炒) 杏仁(去皮尖) 芍药(各五两) 竹叶(三十片) 大枣(五枚) 陈皮(五两) 水煎服

半夏甘而益脾,辛而散滞。姜所以制半夏之毒也。脾喜燥而畏湿,故用白术燥脾,茯苓渗湿。 脾喜通而恶塞,故用杏仁利气,陈皮泄气,竹叶清气,能去水中之火,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水, 大枣取其甘而益脾耳。

茯苓丸

赤茯 人参 桂心 干姜(炙) 半夏(制) 陈皮(各一两) 白术(炒) 干葛 枳壳 甘草(炙)

共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一日三服

半夏茯苓汤

半夏(制) 茯苓(八分) 砂仁(炒) 陈皮 甘草(各四分) 加枣、姜、乌梅,水煎服二三剂,再服茯苓丸。此方健脾化痰滞要药,或加白术为好。若食滞加枳壳,气恼加柴胡。

回春散

白茯苓(一钱) 半夏(制,一钱) 陈皮(五分) 苍术 浓朴(各一钱、姜汁炒) 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 干姜(二分) 乌梅(一个) 甘草(三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胎肿

凡孕妇有通身肿者,有脚肿者,俗乎为胎肿,又名胎水。或脾虚不能制水者,血散四肢而肿,有胎挟水,水血相搏者,有胃虚湿者,有乘风冷者,有痢疟后而肿者,有饮食太过者,有腹胀而肿者。

歌诀

胎肿皆因湿热多,山栀、卜子炒宜过,研末米调稠服下,管教虚肿渐消磨。



子烦

夫妊娠而子烦者,是肺脏虚热乘于心,则心烦。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中于心,亦烦也。若热烦者,但热而已。若有痰而烦者,恶闻食,气则烦燥。

歌诀

妊妇心惊闷子烦,病因二火君火四月,相火六月在其间。竹叶汤除虚燥病,门冬饮子似仙丹。

犀角散

生犀角(凉心,镑) 地骨皮(退热) 麦冬(清金,去心) 赤茯苓(导赤) 条芩(泻火) 甘草(生用和中) 水煎服。

竹叶汤

白茯(二钱) 防风(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竹叶(五片) 水煎服

门冬饮子

麦冬(去心) 人参 知母(各一钱) 生地(八分) 茯神(七分) 五味 栝蒌仁 葛根(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叶(七片) 水煎服



子痫

孕妇忽然冒闷,不识人事,角弓反张,须臾则苏,状若中风,名曰子痫,亦谓之风症,又名子冒。

四物汤养血,加连、芩降火。四物汤方在前。

歌诀

孕妇筋强语塞痰,或时发搐故名痫,脉浮弦滑羚羊散,煎服祛风渐渐宽。

羚羊散

羚羊角(镑) 独活 酸枣仁(炒) 五加皮(各八分) 防风 川芎 苡仁 茯神 川归(酒洗) 杏仁(各四分去皮) 木香(忌火)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 水煎服



子悬

胎气不和,怀胎迫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恐难产。

歌诀

胎气凑上腹心田,满闷胀痛曰子悬,紫苏散子安胎气,须教一服遂安然。

紫苏散

紫苏 人参 陈皮(去白) 大腹皮(洗净) 归尾 川芎 粉草 白芍 加姜(五片) 葱白(七寸) 煎服。胎前诸病,俱以此加减,腹痛加香附、木香,热加条芩,咳嗽加枳壳、桑白皮,呕加砂仁,泻加白术、茯苓。



子淋

妊妇肾虚,膀胱热也。肾虚不能利水,则小便数也。膀胱热则小便涩而不利。妊娠之妇胞系于肾,肾间虚热而成淋疾,甚者心烦闷乱,名曰子淋。

歌诀

子淋散在便淋中,热结便癃气不通,安荣散子功多效,服之宽快有奇功。

安荣散

麦冬 通草 滑石 川归 灯心 甘草 人参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



胎死上喘

因母患热病,至六七日以后脏腑极热,熏蒸其胎,而致胎死自冷,不能自出而作喘。产母舌青者死。

歌诀

脉沉病喘死胎中,动热伤胎气上冲,桂射和匀酒调下,黑神散子亦能通。

黑神散

熟地 蒲黄(炒) 黑干姜 当归 白芍(酒炒) 桂心(各三两) 甘草(三钱) 黑豆(炒去皮,三合半) 共为末,每服二钱,童便和酒调下。它本用赤芍。



胎衣不下

产时用力,恶血上逆,胎衣亦随气上,心头迷闷,须臾不止,即亡而不救矣。

歌诀

胎衣不下为何如,疲倦皆由用力过。停风衣冷或血入,胞肿令人无奈何。急服夺命丹行血,牛膝汤煎效更多。益母童便酒调下,胞衣下利更清佳。

奇(疑为夺)命丹

附子(泡一钱) 丹皮(一两) 干漆(一钱,炒、烟尽为度) 大黄(一两) 共为末,大黄成膏,丸梧桐子大,酒下五七丸。

牛膝汤

牛膝 川芎 朴硝 蒲黄(各三两) 川归(一两四钱酒洗) 桂心(五钱) 共为一剂,每服(五钱) 姜(三片) 加生地(一钱) 水煎。

又方

牛膝 瞿麦 归尾 木通(各一钱) 滑石(二钱) 冬葵子(酒洗,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水煎热服,治妇人生理不顺,用此滑利水道,令儿易产,药分三服,水二盅,煎八分温服。



产后寒热

凡发热乃气虚甚,非有实热也。有内伤发热,有外感发热恶寒者,亦血气虚甚,有瘀血作者。

歌诀

产后发热又增寒,中感须知有几般。外邪身热脉浮紧,五积交加病自安。右寸脉大头不痛,发热皆由宿食存,香砂二陈加麦用,内伤莫作外伤看。小腹满疼有瘀血、增寒壮热掌心温、弦紧脉宜五积散,延胡葱白散为尊。日晡潮热宜八物,脉虚弦大补中论。医临药脉如临陈,虚实分明仔细参。

五积交加散

浓朴(姜汁炒) 陈皮 桔梗 苍术(米泔水浸) 川芎 白芷 白茯 川归 香附(制) 半夏 枳 壳(炒) 干姜(炙黑) 肉桂 甘草(炙) 麻黄 白芍(酒炒) 青皮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人参(邪胜不可用参) 水(二钟) 姜(三片) 葱(一根)

煎至八分,温服。

五积散(其方见二十三内)

八物汤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减半,炙) 归身(酒洗) 熟地 芍药(酒炒) 川芎(各等分) 他本有砂仁。水二盅、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产后血晕

宜用生化汤。有血多去而晕,宜大补血。有气虚而晕,宜大补气。有痰火泛上而晕,宜清痰降火。有瘀血不行而晕,消瘀血为主。

歌诀

血晕皆由血去多,血虚痰动耳鸣锣,脉息沉微加冷厥,若然不治渐成瘕。



产后腹痛

若腹满者,当去恶血,腹不满者,虚作痛也。

歌诀

恶血不尽痛忧疑,脉来细紧与沉迟,聚宝丹磨随饮引,童便和酒最相宜。脉弦而紧黑神散,血利玄胡桂与归,心腹绞痛并儿枕,蒲黄宜入五灵脂。

失笑散

五灵脂 蒲黄(各一钱)

用醋水煎服

聚宝丹

没药(炙去油) 真琥珀(另研) 当归(酒洗焙干研末) 木香(各一两) 乳香(五钱,炙,去油) 辰砂(水飞) 麝香(各一钱。另研)

上为末,或滴为小丸,或用酒糊为锭子,每用一锭,酒下或童便下尤妙。



阴户脱

气血虚甚所以脱下,但宜养血和气,自收腰肚,常宜热之。

歌诀

户物形如帕下垂,俗名呼作产门颓。治宜补气兼升法,清气升时物自回。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中亦可。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卷三之调经种子门



龚廷贤

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本卷内容主要阐述调经和提高受孕几率经验方。



调经种子

妇人之病,多是月候衍期,或前或后,或多或少,小腹急痛,每至经脉行时,头眩,饮食减少,气满,崩漏不止,腰腿疼肿,赤白带下,并宜调理。



川芎(七分,血药中能使气化流行,以养心血,取其辛温能行血之滞也。) 当归(一钱,大能和血补血,诸血症皆宜全之。) 白芍(八分,治血虚腹痛之剂也。主收敛腹中疼痛,酒浸煨用。) 生地(一钱,能凉心血,疏血或衄血,吐血,凝滞瘀血,崩中血不止,胎动下血,大肠结燥,大便不润者,皆当用之。) 香附(八分,气重味轻而辛散,妇人之圣药也。盖妇人心性偏执,每多郁滞,所谓多气少血此也。此药能疏气散瘀。) 益母草(一钱,取其活血养血也。) 甘草(三分,能和药性。) 牡丹皮(七分,治肠胃积血,除结气,破瘀血,吐血衄血之圣药,及无汗骨蒸者,其能养真血而去败血,固真气而行滞气耳。) 五灵脂(一钱,逐瘀血,脚膝痛不可忍者,炒令烟尽为末。) 白茯苓(八分,润其肺,生津补脾,虽曰∶淡渗而其味尚甘,其阴虚者,无害也。)

每剂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空心温服。

加减法∶

经水不及期先来者,血热也。加酒炒黄连(七分)。过期紫黑有块,亦血热也,更加黄连。过期而行者,血寒也、加煨干姜、肉桂(各三分)。临期正行作痛,加玄胡(八分)、青皮(五分);经行或断续不来,积块刺痛,加红花、苏木、桃仁(各五分);经水来过多,加黄芩(炒一钱)、蒲黄(八分),经水来即病,饮食少思,加白术(八分)、陈皮、砂仁(各五分);肥人痰多,赤白带下,加南星(八分),苍术(八分);气血虚弱,四肢酸软,面无颜色,加人参、黄 (各五分)月信赶前,宜用凉药以清热。退后为虚,宜用温药以补虚。分而为二,当审而用之,但服养血益血,补养脾胃诸药,而血自行矣。



【主方】

白芍(一钱酒炒,泻脾经之火,伐肝木。) 当归(一钱酒洗,能补妇人诸血不足。)白术(一钱,陈壁土炒,大能除湿痰,故脾胃能补而清顺,气得之而能健也。与当归、白芍同,即清脾则湿热能消) 半夏(七分姜汤泡,性躁而能除湿痰、故脾胃得之而能健也。) 白茯苓(八分。去皮,渗利治痰嗽,去胞中之火。) 人参(七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此乃气中之血药也。) 甘草(三分。除头热、肌热之圣药。) 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保肺经养肝血,补虚止嗽,血症皆用之。) 五味子(五分。酸苦而微带辛,能引酸苦入肺肾,以收敛肺气而滋肾水。其止嗽益气除烦,补虚生津止渴) 柴胡(八分。去芦,泻肝胆之火。) 川椒(三分。补暖下焦。)

每帖水二盅 姜三片煎,食前稍热服。

加减法

五心烦热,日晡潮热,加胡黄连(五分);不思饮食,加神曲 麦芽(各二分);头痛,加川芎(七分)。



通经散

治妇人月经不通,或积瘀血,时常作腹痛,攻刺小腹坚硬有块,及室女经不通,此药能通利之。

刘寄奴(二两) 当归尾(一两) 辰砂(三钱,另研) 赤芍(一两) 红花(一两) 穿山甲(一两,炒) 玄胡索(一两) 莪术(一两,醋炒) 官桂(三钱) 乌药(一两) 牡丹皮(一两,酒洗) 川牛膝(一两,酒洗去芦) 三棱(一两,醋炒)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热酒调下,如不用酒,薄荷汤和醋送下亦可。此方善能通经,用之于血滞者可矣。若畏而不服,养病自贻患也,然多服亦未见有误。



养荣汤

瘦怯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子宫血少也,可用此汤以补阴血不足,能养血滋阴,血足自然易孕。

川芎(一两) 当归身(二两,酒洗) 白芍(二两,酒炒) 淮熟地(四两,洗净蒸) 山药(二两) 泽泻(一两五钱,去毛) 山萸肉(二两,去核) 牡丹皮(二两,去骨洗净) 白茯苓(二两,去皮) 黄柏(四两,酒炒褐色) 知母(二两,去毛酒炒)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冬月温酒下。



加味调经丸

血热经水先期,气旺痰火者,服此药易孕。

香附子(五斤分作五分,一分用盐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无灰酒浸,

一分米泔水浸。每分浸法∶春浸三日,夏浸二日,秋浸五日,冬浸七日,仍用原汁煮,不可犯铁器,用葱五斤取白,切细 拌香附焙干,以葱黄色为度。) 川芎(二两) 当归(四两,酒洗) 白芍(四两) 生地(四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橘红(二两) 青皮(一两五钱) 柴胡(二两) 白芷(二两五钱) 荆芥(五两) 活石(五两) 水飞过,共为末,醋面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白滚汤下。



乌鸡丸

治妇人羸瘦弱甚,血虚有热,经水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女科切要之药,服之多子。医家不审气血冷热,妄投胶艾、姜桂香燥之药,令人有子。殊不知积湿成热,服者无不被祸纵,受孕而坠者多矣。然世俗概用济阴暖宫,聚宝丹,艾附等丸,以为得当。前药品乃温热之药,助火消阴之剂,必致误人矣。故参出此方,怀孕时自宜斟酌。若素有坠胎之患,亦宜禁忌恼怒,及姜蒜热物之类宜戒之。此药性平和,滋养血气,安胎保全月事。

白毛乌骨公鸡(一只肥重者闭死,去毛肠净,用京酒和水与鸡放在罐内,浸没鸡两寸深,将文武火煮干去骨,将肉捣烂作饼,瓦上焙干研为细末。) 香附子(六两同米泔水、京酒同浸,春秋浸三日,夏浸一日,冬浸四日,取火焙之。) 熟地(三两) 当归(三两,酒洗) 川芎(二两) 白芍(二两,酒炒) 人参 白术 黄 白茯苓 川续断 砂仁 杜仲(姜制炒去丝,一两) 川牛膝(一两五钱,去芦,酒洗) 肥知母(二两,酒炒) 鹿角胶(二两)

上共为细末,再用山药(八两,为末,酒打糊为丸),将鹿角胶用酒溶化入药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渐加至八九十丸,早晨温酒送下或米汤亦可,忌煎炒辛辣之物及苋菜。



求嗣经验育胎丸

紫河车(一具,初生男胎为妙,连带者更佳,以米泔水洗净,新瓦上烘干为末。)丹雄鸡肾(八副,味甘温无毒,暖妇人血海,鬓甲未毛童鸡为佳,煮熟取肾)益母草(一斤,研细末三两,味辛气温,调经水,产后胎前诸疾,活血养血。)莲子(去心二两,主补五脏益元气,安精神开心养血。) 淮熟地(六钱,主治女子伤中胞胎,补五脏血气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白茯苓(三钱去皮,主开胸膈,调脏气,养心血神守中。) 山茱萸(三钱去核,主温中下气,强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暖腰膝。) 共为细末择壬子日炼蜜丸龙眼大,待经事至空心服二丸,用蜡酒送下,连服三日。又候经尽如前服之,以受孕见效为度。有孕不可服,忌煎炒、椒、姜、葱辣之物。此药平气血,补暖子宫血海之功极大,故易孕也。



虚损补中汤

妇人调经,胎前,产后,崩漏虚损诸症。

川芎 当归(酒洗) 白芍(酒拌炒各一两) 白术(米泔水洗,一两五钱) 人参(去芦) 黄 (蜜炙去毛不用) 陈皮(各一两) 鹿角胶(一两五钱,顿化入药) 砂仁(五钱,炒)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滚白汤下。



熬鹿角胶法

用鹿角劈碎,米泔水浸四五宿,用清水洗净,以新罐盛之,罐内水满为度,以罐入锅内,水煮之,将罐口固扎勿令泄气,用桑柴煮七日七夜,取起滤胶,宿将汁以文火 成膏。煮时锅内若干,加之热水再煮,勿用冷水。取胶同煎药,用之最取元气,大补气血。



四圣丹

诸男妇诸虚百损,并宜服之。

紫河车(一副洗净,新瓦焙干为末) 人乳(二两,不拘多少,旋取于银铫或铜铫中,漫火熬成膏,如饴糖色,净用二两) 秋石(二两真者用乳钵盛之,取熬成乳,同晒干连秋石四两为度。) 鹿角胶(二两用陈酒半碗,煮滚化) 甘枸杞(酒浸洒干取净末,一两五钱) 淮山药(隔纸炒净末一两五钱) 白茯苓(去皮净末,一两四钱) 人参(净末二两)

上共合为一处,将鹿角胶化开,少加蜜拌匀,捣千捶为度、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忌葱蒜、萝卜、辛辣热物。



丹参散

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并皆治之。冷热劳倦,腰脊骨节烦痛。

丹参(去芦) 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凡调经,胎前产后,汤药中皆可加用之,极效。



金匮丸

治妇人之圣药。

香附(一斤童便、酒、醋、盐水各制四两) 生地(一两,酒浸洗,加益智仁二两,用酒炒,去益智仁不用) 茯苓(四两,去皮) 砂仁(二两,炒去壳) 白芍(四两,火煨) 当归(四两,童便洗) 白术(六两,米泔水浸,洗净四两) 白薇(六两,水洗去芦净四两) 黄芩(酒浸洗净四两) 人参(二两) 木香(六钱忌火) 川续断(六两,酒洗净,五倍炒) 阿胶(四两,蛤粉炒成珠) 没药(六钱) 上为末,法制咀片极细,用山药十二两,捣碎,用清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滚白汤送下五十丸,此药大能调经,除百病如神效。此女科之圣药也。



还少丹

治诸虚百损,调荣益卫,健脾补胃,壮阳滋阴,久服令人多子,能使白发还黑,皮枯再润,此王道平补之剂,功效甚大,不能尽述。

何首乌(赤白两种各一斤,竹刀切片用。用黑豆拌蒸九晒去豆不用) 破故脂(八两,用井花水浸三宿,再用胡桃泥拌透,去胡桃泥,将故脂研末。) 川牛膝 (八两,去芦,用黑豆拌蒸,晒干九次为末) 茯苓(赤白两种各一斤,去皮筋研细末,井花水飞过,去浮者,只用沉底者,赤用牛乳,白用人乳,初煮乳满为度,煮透以干为度,晒干用。) 枸杞子(晒干为末八两) 菟丝子(八两,酒浸三宿,加好酒浸透煮,晒干为末。) 天门冬(去心晒干,八两) 麦门冬(去心,六两)熟地(黄酒洗净,八两) 生地(黄酒洗,六两) 当归身(酒洗,六两) 冬青子(酒洗,八两) 覆盆子(酒洗,八两) 桑椹子(八两) 旱莲草(取头末,八两)黄柏(蜜拌炒,二两) 肥知母(蜜拌炒,二两) 山萸肉(八两) 龟板(二两,醋、油炙) 虎胫骨(二两,酥油炙)

上各味俱不犯铁器,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或食前淡盐汤或酒送下八九十丸,渐加至二百丸,服此药时忌萝卜、牛肉、葱、蒜、生冷、煎炒等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