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关系探讨中医证的本质
[摘 要]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其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每一证都是整体关系失调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型),具有动态的整体联系性特征。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必须追根溯源,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借鉴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分析和归纳出中医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之间的组合关系,才有可能逐步揭示出证的本质。
[关键词] 关系和合;中医理论;证候本质;研究思路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它的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
1 注重整体关系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和合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重视整体关系的“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精华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智慧。早自先秦始,中国的哲人们就形成了重视关系统一和谐的重“和”思想,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国语•郑语》);春秋战国之交,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孔门弟子有子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至战国时,孟荀都重视“天时”、“地利”与“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王霸》)。在《易传•彖传》中更提出“保合太和”。其中“太和”一词,指的是至高、至大的“和”。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是对立的,而在重“和”思想上却是相通的。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庄子•天运》中更提出“太和万物”,强调自然万物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摘 要]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其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每一证都是整体关系失调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型),具有动态的整体联系性特征。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必须追根溯源,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借鉴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分析和归纳出中医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之间的组合关系,才有可能逐步揭示出证的本质。
[关键词] 关系和合;中医理论;证候本质;研究思路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它的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
1 注重整体关系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和合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重视整体关系的“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精华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智慧。早自先秦始,中国的哲人们就形成了重视关系统一和谐的重“和”思想,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国语•郑语》);春秋战国之交,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孔门弟子有子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至战国时,孟荀都重视“天时”、“地利”与“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王霸》)。在《易传•彖传》中更提出“保合太和”。其中“太和”一词,指的是至高、至大的“和”。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是对立的,而在重“和”思想上却是相通的。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庄子•天运》中更提出“太和万物”,强调自然万物之间整体关系和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