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腧穴概念的演变 针灸推拿

临时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14
帖子
3259
获得点赞
63
声望
48
所在地
大同
腧穴概念的演变

早期的针刺治疗多为刺脉,在马王堆帛书及<内经)中有明确记载。
内经与名堂-脉名与穴名对照
“同阴脉”-“阳辅”
“会阴脉”-“承筋”
“昌阳脉”-“复溜”

此外,明堂经还有不少明显由脉演化而来的穴,如十二原穴、十五络穴等。它如大迎、人迎、天府、天池、天容、天窗、天柱、大杼、瘛脉等穴名原本也是脉名。既是刺脉。其刺激部位就应当有定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这种脉、穴演变的痕迹直到宋代文献中仍可见到。

这种定穴法,以今天的标准化定位来看,似不规范,但它却反映了这类腧穴的本来意义。
其实,古代文献中所有记作“动脉中”或“脉中”的经穴,都可以此法定穴。

“颞颥”穴也是由刺脉部位演变为穴位的。<明堂经)将此脉分作三穴,其上廉为“额厌”,其中部为“悬颅”,下廉为“悬厘”。而主症很相似,均主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毗急”。一脉分出三穴,主治自然相同。今之腧穴概念目之是为三穴,而依古代腧穴观念,以上、中、下三穴总为一穴统称作“颞颥”可也。

<明堂经>载会宗穴部位“在腕后三寸空中”,杨上善注日:“空中一寸有上、中、下,总为会宗。”但上、中、下三空的主治各有侧重,其上空主皮毛,中空主肌肉,下空主羊痫、耳聋。说明腧亢除了具有体表的定位关系外,还有立体层次关系,这些都值得今后系统研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