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0/07
- 帖子
- 209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38
- 年龄
- 39
余最近在读一部董汉良的《痰瘀相关论》,发觉甚好,向各位推荐!
内容提要
《痰瘀相关论》内容简介:1963年,我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求学时,学习《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痰”、“瘀”的论述,对“痰瘀”起了兴趣,后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致病十分关注。1965年邵宝仁老师(中医教育家张山雷的女婿)介绍了《中医杂志》第二期刊载的化瘀止痛散,用于临床,疗效确凿。后在课余撰写了《痰瘀论》。1968年参加工作,在基层的诊疗实践中,碰到诸多外伤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无论内服、外用,总不出此窠臼。用祛瘀活血之后虽病愈大半,但往往留下外伤后遗症,即俗称“陈伤”,在气候变化时就会发病,出现酸痛等症状。
内容提要
《痰瘀相关论》内容简介:1963年,我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求学时,学习《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痰”、“瘀”的论述,对“痰瘀”起了兴趣,后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致病十分关注。1965年邵宝仁老师(中医教育家张山雷的女婿)介绍了《中医杂志》第二期刊载的化瘀止痛散,用于临床,疗效确凿。后在课余撰写了《痰瘀论》。1968年参加工作,在基层的诊疗实践中,碰到诸多外伤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无论内服、外用,总不出此窠臼。用祛瘀活血之后虽病愈大半,但往往留下外伤后遗症,即俗称“陈伤”,在气候变化时就会发病,出现酸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