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2/01
- 帖子
- 3157
- 获得点赞
- 214
- 声望
- 63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制方法》中提出了“黄柏润肾燥”之论,此后学者对该说多持异义,清.国岩认为:“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1]笔者查阅了1960~1997年中医期刊,医家们多认为张元素关于“黄柏润肾燥”一说乃其当时认识之局限所致,张说欠妥,不合医理[2]。然笔者认为张氏之说确切,具有临床意义,现分析如下。
1试析医家对张氏评述之误
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乃正确之观点,后世医家多为望文生义,而造成对易水学派的曲解。
1.1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药性。医家们认为张氏所说的“急食辛以润之”,是张元素对黄柏药性认识甚为肤浅。张氏言“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而不是说“急食辛以润之,黄柏”,医家们忽视了张氏在黄柏之后尚有知母一味的论述。《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所谓辛即指阳药,知母苦甘寒,甘者能甘温益气,升阳散火,配其苦寒滋阴润燥,药简力精。张氏在书中又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黄柏。”可证其知晓黄柏性味苦寒。而此处黄柏之用,并非主药,正如其得意弟子李杲所言“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火,从而达到润肾燥之用。所以对此语应理解为黄柏之用是在泻肾中阴火而润燥,知母之甘性属阳,可以甘温除热,且兼苦寒,共达“润肾燥”之功。张氏之言,可谓融《内经》要理于无形中,从而可见其医学造诣之深,后世不明其理,致曲解其意。
1.2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归经而言其润肾燥。《珍珠囊》曰:“知母则泻肾火……黄柏则泻膀胱火。”可见张氏对黄柏归经问题认识完全正确。
2张氏善用黄柏润肾燥
有医家提出“黄柏苦寒,归膀胱大肠经,对肾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以《内经》之“阳道实,阴道虚”为指导,运用“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的理论,取黄柏入膀胱以泻其火,知母入肾以滋其阴“黄柏润肾燥”可谓言简意赅,即通过肾与膀胱相表里,泻膀胱之火以救肾燥,正如《圣济总录》云“足少阴肾经,其气实为有余……治宜泻之”。故治疗肾病实证“黄柏润肾燥”是其治则,亦是张氏治疗肾病之妙法。《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黄柏: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得知母,滋阴降火。朱丹溪曰: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均可反证张氏之法的可行性。
3黄柏润肾燥机理探讨
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并能坚阴燥湿,对于肾之湿热蕴结下焦,决渎不利,而兼肾阴亏损的证候为必用之药。常配合知母,生地,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等,即知柏地黄汤。决渎不利,水肿明显者可配汉防己,川萆?、滑石、车前子等组方治疗。黄柏又善退虚热,可用《丹溪心法》中的二妙散;至于治疗肾虚且下焦湿热较重的膀胱气化无权,而且小便涩痛或尿闭不通可用《兰台秘藏》的经典方滋肾丸;治疗肾阴虚,阴虚火旺之证宜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以上三方均以黄柏为君药,后二方因有阴虚而配以知母。且三方创立者均为易水派门人,可见李杲等己完全掌握了张氏“黄柏润肾燥”之精要。
简而言之,“黄柏润肾燥”即通过肾与膀胱相表里,泻膀胱之热以救肾水之法。阴虚火旺者,应配知母之类。正如李杲所言:“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柏,知母是也。”元素以为后来者会从辨证角度理解其文之意,所以简而言“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其意即知母补肾阴虚,黄柏泻膀胱火,滋肾泻火同时进行,其效佳也。
4“黄柏润肾燥”的临床意义
“黄柏润肾燥”说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已广泛应用此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时振声于1988~1990年开展了以滋肾清利方为主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53例与西医药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资料来自《时氏中医肾脏病学》,见表1。
表1滋肾清利方为主治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疗效
组别 总例数 完全缓解例 基本缓解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中药组 53 15 16 12 10 81.13
西药组 21 2 3 8 8 61.9
在中药组的治疗中以黄柏、知母为主药,并且提出其发病及加重与感染有关,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效应可以认为是热毒。因此,湿热,热毒可成为此病的重要病因,而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黄柏在治疗中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且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从而体现了黄柏在治疗肾病阴虚火旺及湿热型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是完全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
本文得到戴春福老师的指导,谨致谢谢意!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
参考文献
[1]周岩.本草思辩录(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9
[2]许鉴魁.黄柏“滋阴”异议.北京中医,1987,(2)∶57
1试析医家对张氏评述之误
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乃正确之观点,后世医家多为望文生义,而造成对易水学派的曲解。
1.1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药性。医家们认为张氏所说的“急食辛以润之”,是张元素对黄柏药性认识甚为肤浅。张氏言“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而不是说“急食辛以润之,黄柏”,医家们忽视了张氏在黄柏之后尚有知母一味的论述。《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所谓辛即指阳药,知母苦甘寒,甘者能甘温益气,升阳散火,配其苦寒滋阴润燥,药简力精。张氏在书中又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黄柏。”可证其知晓黄柏性味苦寒。而此处黄柏之用,并非主药,正如其得意弟子李杲所言“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火,从而达到润肾燥之用。所以对此语应理解为黄柏之用是在泻肾中阴火而润燥,知母之甘性属阳,可以甘温除热,且兼苦寒,共达“润肾燥”之功。张氏之言,可谓融《内经》要理于无形中,从而可见其医学造诣之深,后世不明其理,致曲解其意。
1.2驳医家称元素不知黄柏之归经而言其润肾燥。《珍珠囊》曰:“知母则泻肾火……黄柏则泻膀胱火。”可见张氏对黄柏归经问题认识完全正确。
2张氏善用黄柏润肾燥
有医家提出“黄柏苦寒,归膀胱大肠经,对肾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以《内经》之“阳道实,阴道虚”为指导,运用“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的理论,取黄柏入膀胱以泻其火,知母入肾以滋其阴“黄柏润肾燥”可谓言简意赅,即通过肾与膀胱相表里,泻膀胱之火以救肾燥,正如《圣济总录》云“足少阴肾经,其气实为有余……治宜泻之”。故治疗肾病实证“黄柏润肾燥”是其治则,亦是张氏治疗肾病之妙法。《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黄柏: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得知母,滋阴降火。朱丹溪曰: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均可反证张氏之法的可行性。
3黄柏润肾燥机理探讨
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并能坚阴燥湿,对于肾之湿热蕴结下焦,决渎不利,而兼肾阴亏损的证候为必用之药。常配合知母,生地,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等,即知柏地黄汤。决渎不利,水肿明显者可配汉防己,川萆?、滑石、车前子等组方治疗。黄柏又善退虚热,可用《丹溪心法》中的二妙散;至于治疗肾虚且下焦湿热较重的膀胱气化无权,而且小便涩痛或尿闭不通可用《兰台秘藏》的经典方滋肾丸;治疗肾阴虚,阴虚火旺之证宜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以上三方均以黄柏为君药,后二方因有阴虚而配以知母。且三方创立者均为易水派门人,可见李杲等己完全掌握了张氏“黄柏润肾燥”之精要。
简而言之,“黄柏润肾燥”即通过肾与膀胱相表里,泻膀胱之热以救肾水之法。阴虚火旺者,应配知母之类。正如李杲所言:“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柏,知母是也。”元素以为后来者会从辨证角度理解其文之意,所以简而言“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其意即知母补肾阴虚,黄柏泻膀胱火,滋肾泻火同时进行,其效佳也。
4“黄柏润肾燥”的临床意义
“黄柏润肾燥”说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已广泛应用此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时振声于1988~1990年开展了以滋肾清利方为主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53例与西医药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资料来自《时氏中医肾脏病学》,见表1。
表1滋肾清利方为主治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疗效
组别 总例数 完全缓解例 基本缓解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中药组 53 15 16 12 10 81.13
西药组 21 2 3 8 8 61.9
在中药组的治疗中以黄柏、知母为主药,并且提出其发病及加重与感染有关,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效应可以认为是热毒。因此,湿热,热毒可成为此病的重要病因,而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黄柏在治疗中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且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从而体现了黄柏在治疗肾病阴虚火旺及湿热型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黄柏润肾燥”是完全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
本文得到戴春福老师的指导,谨致谢谢意!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
参考文献
[1]周岩.本草思辩录(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9
[2]许鉴魁.黄柏“滋阴”异议.北京中医,198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