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非必寒,血府逐瘀治四逆一则

小医大道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0/06
帖子
1538
获得点赞
13
声望
38
四逆多寒,但也有热郁于内不达四肢末梢,即四逆散证。
临证一例,女,48,双手冷如冰,舌红脉弦细,月经两年未潮,余无他症,辨为郁热于内,气机不畅,予血府逐瘀汤加片姜黄,五剂方知,前医当归四逆多服惘然。
医者辨证说得多做的少,不如做西医去。
 
严格来说不能叫四逆散证,即是四逆散就当用四逆散,应该说是与四逆散证相似。“证”是医生辨出来的。是一种总结概括。
 
古天佑; 说:
古天佑 发表于 2014-1-12 20:34
严格来说不能叫四逆散证,即是四逆散就当用四逆散,应该说是与四逆散证相似。“证”是医生辨出来的。是一种

多谢回复,我从未单用过四逆散。
 
个人觉得现在中医的整体水平是比原来要好了,尤其是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能解决很多问题。我认为西医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可以用在中医上的,当然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手术就不能说是西医吧,中医也包括手术,只是没有西医发展的好罢了。这是不足,我们应当继续发展,
 
厥,有多种。痛厥,血厥,晕厥。惊。怒。痰。等等不一而尽
 
东垣火郁汤能用么?
 
kabasky; 说:
kabasky 发表于 2014-1-14 01:32
东垣火郁汤能用么?

不妥,火郁汤只有气药,适合单纯气分郁热。虽然四逆散证属气郁,但其所致四逆实为气郁后津血瘀滞,滞越甚则厥越甚。如果单纯的热厥,里必有实,阳气方阻,即大承气汤的厥。
我理解王氏血府逐瘀汤是四逆散之升级版本,解气郁与活血法相得益彰,对手脚冰冷的效果才能快,单用气分药疗效就差很多。且四逆散中本有血药,仲景芍药有考证认为是赤芍。
 
摩托车; 说:
摩托车 发表于 2014-1-13 23:21
厥,有多种。痛厥,血厥,晕厥。惊。怒。痰。等等不一而尽

君言甚是,我用厥非必寒作标题,目的是说很多临床医生见厥就思寒,见手脚冰冷甚即用附桂姜辛,此即一例。
 
君言甚是,我用厥非必寒作标题,目的是说很多临床医生见厥就思寒,见手脚冰冷甚即用附桂姜辛,此即一例。

谢谢版主回复。作为一个专业中医者。无论名词概念或是中医术语都应自我规范。不然。等于自残中医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1-14 13:53 编辑

摩托车; 说:
摩托车 发表于 2014-1-14 13:04
谢谢版主回复。作为一个专业中医者。无论名词概念或是中医术语都应自我规范。不然。等于自残中医

呵呵,有不规范敬请指教。
 
不妥,火郁汤只有气药,适合单纯气分郁热。虽然四逆散证属气郁,但其所致四逆实为气郁后津血瘀滞,滞越甚

多谢
 
您是我很尊敬的版主,
在这里说这些只是有感触而以
论坛有人常常大声呐喊,中医快被西医同化了。中医快被消灭
虽然这些是很可怕的现象。但又不是主要可怕现象、因为外部的冲击中医。我们看的到。会自强不息的。
但内部的冲击更可怕啊。很多不使用规范的中医名词。不使用中医术语。这才是自残中医最可怕的事情。

中医术语和中医名词除了有实际学习理解作用之外。它又如普通话之重要性。让人一看就明白。让人交流无误的。

倘若正规中药名称不用。反而起用各自的家乡地方草药名词。大家交流能看的懂吗?
一个单位有一职工。这个职工妈妈来到他单位用小名找他。你们说能找到吗?肯定能找到的。但已经费尽不知道多少口水形容和解释了。

所以有些愤青说不赞成有正规穴位。取效标准穴位。可他们哪知道。正是这些正规的穴位。才能与世界性的交流学习
 
您是我很尊敬的版主,
在这里说这些只是有感触而以
论坛有人常常大声呐喊,中医快被西医同化了。中医快被

中医很多词语术语含义丰富,千年演变,有了很多新的涵义,当真正理解了一句术语,往往就叩开了一道可窥探医道的小门。
我从来不担心中医会消失被消灭,只是会遗憾最终振兴中医的会是其他国家的西医们。
 
中医很多词语术语含义丰富,千年演变,有了很多新的涵义,当真正理解了一句术语,往往就叩开了一道可窥探

谢谢版主的交流,向你学习。
 
摩托车; 说:
摩托车 发表于 2014-1-16 00:10
谢谢版主的交流,向你学习。

互相学习,谢谢交流
 
今人每见手足发冷,必谓阳虚,动则大剂姜附与之,其取效者固有,而不效者亦不少,且有累月累年进之而不效者,不知此证之理非止一端也.清代医家王燕昌云:手足冷皆有闭塞,实热杂病,手足冷者,多由痰涎阻滞于经隧间,以致温气不达于四末也。老人,虚人久病,而手足冷,乃阳气不足以达四末,兼有痰湿在脾胃耳。此说可为临床多一思路,为唯姜附是用者戒。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1-18 19:13 编辑

平桥细雨; 说:
平桥细雨 发表于 2014-1-18 18:19
今人每见手足发冷,必谓阳虚,动则大剂姜附与之,其取效者固有,而不效者亦不少,且有累月累年进之而不效者,不

正是如此,这也是我发此贴的初衷,痰涎者很多见。谢谢交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