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古代中医人物中的错

三先生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08/12/01
帖子
3157
获得点赞
214
声望
63
昔日“金科玉律”,今朝发现不对了,这叫“错”。在中医古代人物中错的很多。

一、伊尹:大家都公认伊尹是创造汤药的鼻祖,错了。老友宋大仁教授曾作过考证,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伊尹出身微贱,以善于烹调术而获得成汤的信任,登上了宰相的宝座;最后以蓦夺王权而伏法。他根本和医药——不要说汤药,毫不相关。宋教授分析了错的铸成,是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以为汤液“,把鸡汤、肉汤的汤液,误为煎煮的汤药。

二、窦汉卿和《疮疡经验全书》:窦汉卿是针灸医生,事绩见《元史类编》。他根本没有写过外科医书。他仅有几部《针灸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针灸》等针灸学书。《疮疡经验全书》系明代人窦萝麟手笔而托名窦汉卿的伪书。因《古今图书集成》把它收入而误插在宋代著作中,从此把错误合法化了。

三、王纶写《明医杂著》的王纶,大家都误认他是医家。《明史稿。吴杰传》说他“举进生,迁礼部郎中,历广参政,湖广广西布政使。正德中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纶精于医”。《历代名人姓氏全编》:“由进士,除工部主事,改礼都仪制,转主客司员外郎,时鸿胪寺办事通事,……升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可知他是一位典型的职业官僚。正因为不是临床家,所以临床经验并不丰富,故李时珍评他的《本药集要》是”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其实他自己也承认不是医生,他在《明医杂著。序》中也称:”今方奔走仕途,何暇及矣“。

四、王肯堂:一致都奉他为名医,其实他和王纶一样,也是大官僚,而且还是学者、书法家、藏书家。《古今图书集成》就这样肯定的说:“士大夫以医名者,有王纶、王肯堂”。《明史稿。方伎传》说他:“博学群书,兼通医学”。所以他的医学不过是兼通而已。在《伤寒准绳》自序中也自称“渔猎于书林,盖三十余年矣”。这个书林,当然内中含有医学。正因为他是精于医学,所以动起笔来,就不离乎医学,且看《四库全书提要》就记下了“其所著郁冈斋笔尘,论方药者十之三四。盖于兹一艺,用力至深,宜其为医家圭臬矣”。他也是“其母尝遘疾……乃锐志于方药”,动机也一如王纶。至于为什么大家误以为他是名医?《明史稿。王杰传》解答了这个问题,是以其尤精医理,故又附见于方位传中,所以有识之士还是不承认他是医生的。例如《胤产全书。张序》:“若夫云间俞公之授是书,金坛王公之参是书”,就把和松江俞允(字嘉言,洪武进士)选批文人名儒并论。至于当官,他做过检讨、南京行人司副和福建参政等。而他的小楷(有名的抄书家)和文才,在文坛上谁个不知郁冈斋主其人?郁冈斋的藏书也很有名。

五、尤乘和《尤氏喉科》:尤乘与《尤氏喉科》根本风马牛不相关。其真正作者为无锡尤存隐。考明代御史周青,平一冤狱,当事人感恩之余,赠喉科外用方十七张。周传之于外甥无锡尤氏,尤氏即以此术发家,传至尤存隐断桃,赘一婿不肖,婿将此方分鬻于《沈氏尊生书》作者沈金鳌,《疫痧草》作者陈耕道之父石泉,以此广布医林。
 
这些好像跟咱无关,咱只关心致病、治病之理,管他人物传记对于错。
 
学医当读严谨之士所做之书,以知病有其常。行医当读机辨活泼之人著作,以知病有变,而以原有之法,变而治之。
 
真的无关?呵呵,再推荐一个文章:
谈文人治医与中医面临之挑战
https://www.tcmbe.com/forum.php?mod=v

多谢你给咱推荐了一篇好文章,这篇文章的确说出了咱的心里话。“尊经崇古阻碍了中医学的创新发展”,是咱今天早起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正想写一篇文章又无从下手的时候,你雪中送炭了,谢谢了。
原文:
两汉后,在儒生墨客中逐渐形成以研究经学,弘扬经书和从经探讨古代圣贤思想规范的风气,后人称之为经学风气。这种学风对医学之影响自宋代始已十分显著,严重地束缚了医学的发展,近人谢谢利恒曾指出:“儒家所谓道统者,移之而用于医者,于是神农、黄帝犹儒家之二帝三王,仲景、元化犹儒家之有周公、孔子矣。于是言医者,必高语黄农,侈谈灵素,舍是几不足与于知医之列矣。”一语道中了儒家尊经崇古之风给中医学带来的影响。宋以来,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几乎均以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的注释与发挥为主要形式,于解释不通,已见有悖之处,宁可提出所谓错简、脱衍等故,也不敢自立新说。
医经研读、类编、校正、考据、荟萃、发微、问难解惑、钩玄构成了当时医学著作的主体。如徐灵胎所说:“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于古法”,经典著作乃“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尽管这些文献的整理对文献保留作出了贡献,但成为一种时尚,则将习医者带入尊经泥古的误区。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一直成为医学写作的指导思想,这种牢固的趋同心理,削磨、遏制了医家的进取和创新。
尊经泥古带给医坛的是万马齐喑,见解深邃的医家亦不敢自标新见,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医学新思想的难以产生及产生后易受抑压。也导致了人们沿用陈旧的形式来容纳与之并不相称的新内容,从而限制了新内容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延缓了中医学的发展。
咱思:
现代人,动辄《伤寒》,言必《内经》,引必《金匮》。咱无贬低经典之意,也非常提倡熟读经典,咱只想提醒一句:内经的作者不是学内经而有成就的,张仲景也不是通过学习《伤寒论》而成为医圣的。学经典只是我们通向未来临床的捷径,不是我们的目标或终点。中医理论的完善还须向自然中求,经典实源于自然。
自然才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真的无关?呵呵,再推荐一个文章:
谈文人治医与中医面临之挑战
https://www.tcmbe.com/forum.php?mod=v

'伤寒系统,有人统计注释《伤寒》不下千余家,主要是编次、注释,但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的发挥和争鸣,甚或在如何恢复仲景全书原貌等问题上大作文章,进而争论诋毁不休,站在临床角度上深入研究者太少了。马继兴先生对《伤寒论》版本的研究,证明“重订错简”几百年形成的流派竟属子虚乌有"。
"一些医家先儒而后医,或弃仕途而业医,他们系统研究中医时多己年逾不惑,还要从事著述,真正从事临床的时间并不多,即使写出有影响的医著,其实践价值仍需推敲"。
"文人治医,其写作素养,在其学问成就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是其在临床上有多少真知灼见。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学著作并非都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所为"。
"“文字之医”实际的临床实践比较少,偶而幸中,不足为凭。某些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即使不治疗也会向愈康复。偶然取效,即以偏概全,实不足为法"。
"文字之医为数不少,他们的著作影响左右着中医学术"。
……
这些都是咱喜欢的句子,不一一列举。再次感谢你的推荐。
 
学医当读严谨之士所做之书,以知病有其常。行医当读机辨活泼之人著作,以知病有变,而以原有之法,变而治之

学医跟行医有什么不同吗?
 
多谢你给咱推荐了一篇好文章,这篇文章的确说出了咱的心里话。“尊经崇古阻碍了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读而善思,向先生学习
 
学医知理即可,行医以法为上。明医必理法皆明。网上叫嚣新中医的大多只在学医层次。
 
错误总是难免的,英国一新闻报导60%以上的医疗死亡,皆因处治不恰当所致!
 
错误总是难免的,英国一新闻报导60%以上的医疗死亡,皆因处治不恰当所致!

能避免最好

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考证的结果,也不一定与史实相符,引经据典也常常是主观臆测,和道听途说,医术高低,受各种因素牵制,你怎么能保证所述之人,就完全的客观公正呢?非本人所想,终非正解,也不能妄加评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