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的乱象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自民国开始,就成了一些科学人士的喊打对象,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检验标准,缺乏严谨实验的支撑,而其基础理论更是基于阴阳五行等让人云里雾里的东西,总之,在很多科学人士的眼里,中医就是扯淡。而且中医的现状也是乱象丛生,引用网上的一段话就是:现在把捏脊的,刮痧的,甩甩手,按摩脚底,取几个阿是穴针刺一下,祖传秘方等民间疗法,甚至愚弄骗钱的东西,统统贴上一张“中医”的标签。而且现在中医的大规模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并不得中医的要领,而且在现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很难培养出高明的中医来。中医的从业者参差不齐,加上社会上中医界限不清,中医的乱七八糟,也可以想象了。
关于中医展开的 争论数不胜数,在反对者当中,最著名的有先前的汪精卫,鲁迅,现在的方舟子,以及多半的果壳网人士,这些人士有一些共同点,都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反对方式是直接用现代科学进行中医理论上的解释,而且多多少少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有一点是,这些人多不曾深入的学习过中医,也多不是中医的受众。支持中医的一方,以“没有中医,中国五千年怎么活过来的”,“时间证明了中医是有效的”这些大而空的观点来反驳,怎么看都比不上反对中医的观点有力。而且更让人困惑的是,围绕中医展开的辩论,中心应该是“中医究竟能否治病”上,但是辩论总是有意或无意的转移到中医的理论上去。
2:讨论的前提
讨论中医的前提,是中医是不是真的能治病,毕竟如果中医不能治病,很难再说其他的。用事实去检验,作为任何一个有科学思维的人,不管是反中医者,或是挺中医者,都不会反对这一点。值得讨论的是如何去检验中医的疗效,反对者提出的检验标准是双盲实验,但是支持者认为,双盲实验本身虽然看似科学,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比如西医上所说的感冒,到了中医这里又分为好多种,而且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很难找到一批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而目前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检验办法,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以我为例,我身边的确有中医有效的案例,所以再找到证明中医只是安慰剂效应的方法前,我个人是很支持中医的。
而且个人认为关于中医的辩论应该集中于新实验方法的寻求上,而不是先去讨论中医的理论。
3:中医的理论
直觉或经验性质的事物,用科学解释起来,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复杂度。
中医是什么?中医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方法论。
中医的理论,总的概括就是:阴阳五行,整体思想。关于整体,似乎没什么可争论的,我认为即使是中医的反对者,也不会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什么不对。争论最大的是前一种,中医的理论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古人对自然界的解释,在今天看来似乎是落后的,古人说世界有五行,相生相克。我们今天已经观察到物体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粒子继续分下去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也有了各种理论和猜想,比如说物质是空间的褶皱,是振动的弦。其实往深处说,往本质上说去,我不认为这些现代说法比古代的猜想就高明多少,高明的地方在于有着演绎逻辑的支撑,但科学基础天然是归纳的,未知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性,。
我当然不是认为五行理论就是对的,而是认为中医上的五行运用和自然界是由五行构成的是两码事。中医上的五行,并非是说身体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而是一种类比的“五行关系”,可以认为是人身体抽象,把那些玄乎的词去掉,换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模型”,正如各种数学建模一样,只不过这种模型有一种特点:模糊性。
不管是从经验上讲,还是从我们目前观察到的事实来看,人身体的各部分是有联系的,究竟是怎样的联系,现在我们不得而知,比如胃分泌的物质,会对小肠产生影响,胃的生理状况会对小肠有影响,但是影响具体是怎样的,尝试用科学量化的分析一下?似乎很复杂。一个合适的办法是试用模糊性的比较规则,比如:脾跟肝有显著强关系,跟心有关系,跟肾有弱关系等。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人体是一个具有超高复杂性的黑箱,我们只能根据输入输出来判断其各部分有什么联系,也就是模糊的经验,根据经验,来总结吃什么药,怎么吃,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然后总结出一个关系模型出来,五行模型算是一个模型,不能说其实正确的,但似乎的确是有效的。而且剥离了玄妙词汇的描述后,中医是一种很实在的方法。而且经验的来的东西,也的确是有着超前的可能性,我们先学会了钻木取火,万年后我们才明白了其原理。
所以如果将中医理论来想象成一个模型的话,跟现代的科学即使不同,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解释了,不谈阴阳五行,只谈模型。从总体上来看,“模型”这一方法,似乎还说的过去,但是这是个模型,千年来修修补补,有改的好的地方,也有很大的缺陷。这当然是我的个人之见,由于中医最初是由阴阳五行等玄学来模拟的,后世在修补的过程中又会想当然的认为,其他玄学也可以加入这个理论体系中,而且中医也讲究道统,“先人出品,必属精品”这一观点在中国的文化中很有地位,这虽然在传承上带来了好处,但是由于缺少批判,会造成发展上的阻塞。所以过多的玄学掺杂,缺乏批判,这是我认为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最大弱点。
4:中医与西医
说起中医,一直有人致力于中医的现代化,也就是试图将中医归入现代的医学体系。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但是现在还不到那个地步,因为西医的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在西医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之前,所谓中医现代化,也就是提取一下中药中的所谓有效成分,用西药学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再在西医理论下服用,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细枝末节。
由上面所说的,中医理论来源于经验归纳,讲究整体,讲究辨证施治,可以讲究脾胃同治等,比如中医诊断我脾(中医中的器官描述和西医有所不同,中医说五脏,可能指的并不只是五脏本身,而且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东西)虚,结果却可能是来了个敛肺的药,中医叫子盗母气,也就是认为肺的功能影响到了脾的功能。按照模型的观点来看,这似乎也是合理的,因为模型来源于经验,如果经验上这可行,那么肺系统和脾系统就应该有一个类似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点和五行模型是比较完整的,其内在逻辑也基本都能自洽。理,法,方,药的方法很值得西医去参考借鉴。
西医则不然,西医理论的建立较为严密,但是缺乏整体上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前几天女朋友感冒发烧,咳嗽出汗,而且胃也开始酸痛,灼热。去看西医,则分为两种病来看,去了趟消化科,又去了趟呼吸科。即使西医知道这两种病症可能是有联系的,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不知道该如何去整体的治疗,而如果看中医的话,则会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二者兼顾。可以这么认为,即使中医是无效的,但是中医的方法论上,也是超出目前西医的理论的。
也就是说西医在很多方面治病的技术很牛逼,但是其理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西医的结合,应该最先表现的理论上趋于融合。而如今的结合方法显然很不对。
5:也说科学
人类的科学史,同时也是人类身体的弱化史,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体力劳动,算盘,计算机代替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大方向是用技术代替非创造性的劳动。这使得人类身体弱化,而且在医学方面,技术还想代替人的免疫系统,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似乎真有那么一丝规律,弱化才符合技术的进程,而中医违背这一大趋势,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去融入自然,而非改造自然,中医的理论也在于调整人体的平衡,用人体自身去对抗疾病,调整不好的,被淘汰掉。
现在总是有人言必称科学,而忽略现有科学边界之外的可能性,这并非科学的初衷。科学是人类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用什么来检验科学?科学本身,这本身就是吊诡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
逻辑?又是什么?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
逻辑可证伪和手段可证伪?
科学与正确的关系?
理性的边界?
个人认为,科学从不是单纯的,即使是数学,也是在我们人类思维规律内建立的。很多人或许很早就听说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是并非真正理解,唯心主义并非是指外界事物由于人类的认知而存在,而是世界所呈现的样子与我们的认知有关。唯心主义设想着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有一群和人类思维规律不同的另一种生物?他们的科学又是怎样的?比如中医,虽然是个模型,但这个模型真的暗合天道,只是用了扯淡的术语来表述呢?
科学不是单纯的,因为人的傲慢与偏见,科学也会带上傲慢与偏见。
6:结尾的话
有人主张这件事交给时间来完成,时间还没有做出选择,科学人士抢先一步不一定是好事,依靠国家立法来使一件事情消亡,更不见得都是好事。
有人主张废医验药,中医真废了,我们得到的真的比失去的多吗?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自民国开始,就成了一些科学人士的喊打对象,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检验标准,缺乏严谨实验的支撑,而其基础理论更是基于阴阳五行等让人云里雾里的东西,总之,在很多科学人士的眼里,中医就是扯淡。而且中医的现状也是乱象丛生,引用网上的一段话就是:现在把捏脊的,刮痧的,甩甩手,按摩脚底,取几个阿是穴针刺一下,祖传秘方等民间疗法,甚至愚弄骗钱的东西,统统贴上一张“中医”的标签。而且现在中医的大规模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并不得中医的要领,而且在现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很难培养出高明的中医来。中医的从业者参差不齐,加上社会上中医界限不清,中医的乱七八糟,也可以想象了。
关于中医展开的 争论数不胜数,在反对者当中,最著名的有先前的汪精卫,鲁迅,现在的方舟子,以及多半的果壳网人士,这些人士有一些共同点,都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反对方式是直接用现代科学进行中医理论上的解释,而且多多少少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有一点是,这些人多不曾深入的学习过中医,也多不是中医的受众。支持中医的一方,以“没有中医,中国五千年怎么活过来的”,“时间证明了中医是有效的”这些大而空的观点来反驳,怎么看都比不上反对中医的观点有力。而且更让人困惑的是,围绕中医展开的辩论,中心应该是“中医究竟能否治病”上,但是辩论总是有意或无意的转移到中医的理论上去。
2:讨论的前提
讨论中医的前提,是中医是不是真的能治病,毕竟如果中医不能治病,很难再说其他的。用事实去检验,作为任何一个有科学思维的人,不管是反中医者,或是挺中医者,都不会反对这一点。值得讨论的是如何去检验中医的疗效,反对者提出的检验标准是双盲实验,但是支持者认为,双盲实验本身虽然看似科学,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比如西医上所说的感冒,到了中医这里又分为好多种,而且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很难找到一批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而目前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检验办法,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以我为例,我身边的确有中医有效的案例,所以再找到证明中医只是安慰剂效应的方法前,我个人是很支持中医的。
而且个人认为关于中医的辩论应该集中于新实验方法的寻求上,而不是先去讨论中医的理论。
3:中医的理论
直觉或经验性质的事物,用科学解释起来,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复杂度。
中医是什么?中医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方法论。
中医的理论,总的概括就是:阴阳五行,整体思想。关于整体,似乎没什么可争论的,我认为即使是中医的反对者,也不会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什么不对。争论最大的是前一种,中医的理论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古人对自然界的解释,在今天看来似乎是落后的,古人说世界有五行,相生相克。我们今天已经观察到物体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粒子继续分下去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也有了各种理论和猜想,比如说物质是空间的褶皱,是振动的弦。其实往深处说,往本质上说去,我不认为这些现代说法比古代的猜想就高明多少,高明的地方在于有着演绎逻辑的支撑,但科学基础天然是归纳的,未知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性,。
我当然不是认为五行理论就是对的,而是认为中医上的五行运用和自然界是由五行构成的是两码事。中医上的五行,并非是说身体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而是一种类比的“五行关系”,可以认为是人身体抽象,把那些玄乎的词去掉,换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模型”,正如各种数学建模一样,只不过这种模型有一种特点:模糊性。
不管是从经验上讲,还是从我们目前观察到的事实来看,人身体的各部分是有联系的,究竟是怎样的联系,现在我们不得而知,比如胃分泌的物质,会对小肠产生影响,胃的生理状况会对小肠有影响,但是影响具体是怎样的,尝试用科学量化的分析一下?似乎很复杂。一个合适的办法是试用模糊性的比较规则,比如:脾跟肝有显著强关系,跟心有关系,跟肾有弱关系等。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人体是一个具有超高复杂性的黑箱,我们只能根据输入输出来判断其各部分有什么联系,也就是模糊的经验,根据经验,来总结吃什么药,怎么吃,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然后总结出一个关系模型出来,五行模型算是一个模型,不能说其实正确的,但似乎的确是有效的。而且剥离了玄妙词汇的描述后,中医是一种很实在的方法。而且经验的来的东西,也的确是有着超前的可能性,我们先学会了钻木取火,万年后我们才明白了其原理。
所以如果将中医理论来想象成一个模型的话,跟现代的科学即使不同,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解释了,不谈阴阳五行,只谈模型。从总体上来看,“模型”这一方法,似乎还说的过去,但是这是个模型,千年来修修补补,有改的好的地方,也有很大的缺陷。这当然是我的个人之见,由于中医最初是由阴阳五行等玄学来模拟的,后世在修补的过程中又会想当然的认为,其他玄学也可以加入这个理论体系中,而且中医也讲究道统,“先人出品,必属精品”这一观点在中国的文化中很有地位,这虽然在传承上带来了好处,但是由于缺少批判,会造成发展上的阻塞。所以过多的玄学掺杂,缺乏批判,这是我认为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最大弱点。
4:中医与西医
说起中医,一直有人致力于中医的现代化,也就是试图将中医归入现代的医学体系。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但是现在还不到那个地步,因为西医的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在西医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之前,所谓中医现代化,也就是提取一下中药中的所谓有效成分,用西药学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再在西医理论下服用,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细枝末节。
由上面所说的,中医理论来源于经验归纳,讲究整体,讲究辨证施治,可以讲究脾胃同治等,比如中医诊断我脾(中医中的器官描述和西医有所不同,中医说五脏,可能指的并不只是五脏本身,而且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东西)虚,结果却可能是来了个敛肺的药,中医叫子盗母气,也就是认为肺的功能影响到了脾的功能。按照模型的观点来看,这似乎也是合理的,因为模型来源于经验,如果经验上这可行,那么肺系统和脾系统就应该有一个类似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点和五行模型是比较完整的,其内在逻辑也基本都能自洽。理,法,方,药的方法很值得西医去参考借鉴。
西医则不然,西医理论的建立较为严密,但是缺乏整体上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前几天女朋友感冒发烧,咳嗽出汗,而且胃也开始酸痛,灼热。去看西医,则分为两种病来看,去了趟消化科,又去了趟呼吸科。即使西医知道这两种病症可能是有联系的,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不知道该如何去整体的治疗,而如果看中医的话,则会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二者兼顾。可以这么认为,即使中医是无效的,但是中医的方法论上,也是超出目前西医的理论的。
也就是说西医在很多方面治病的技术很牛逼,但是其理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西医的结合,应该最先表现的理论上趋于融合。而如今的结合方法显然很不对。
5:也说科学
人类的科学史,同时也是人类身体的弱化史,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体力劳动,算盘,计算机代替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大方向是用技术代替非创造性的劳动。这使得人类身体弱化,而且在医学方面,技术还想代替人的免疫系统,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似乎真有那么一丝规律,弱化才符合技术的进程,而中医违背这一大趋势,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去融入自然,而非改造自然,中医的理论也在于调整人体的平衡,用人体自身去对抗疾病,调整不好的,被淘汰掉。
现在总是有人言必称科学,而忽略现有科学边界之外的可能性,这并非科学的初衷。科学是人类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用什么来检验科学?科学本身,这本身就是吊诡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
逻辑?又是什么?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
逻辑可证伪和手段可证伪?
科学与正确的关系?
理性的边界?
个人认为,科学从不是单纯的,即使是数学,也是在我们人类思维规律内建立的。很多人或许很早就听说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是并非真正理解,唯心主义并非是指外界事物由于人类的认知而存在,而是世界所呈现的样子与我们的认知有关。唯心主义设想着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有一群和人类思维规律不同的另一种生物?他们的科学又是怎样的?比如中医,虽然是个模型,但这个模型真的暗合天道,只是用了扯淡的术语来表述呢?
科学不是单纯的,因为人的傲慢与偏见,科学也会带上傲慢与偏见。
6:结尾的话
有人主张这件事交给时间来完成,时间还没有做出选择,科学人士抢先一步不一定是好事,依靠国家立法来使一件事情消亡,更不见得都是好事。
有人主张废医验药,中医真废了,我们得到的真的比失去的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