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天地与人体关系图

统一:

1.一个地支一味药性。

2.一个天干一种属性。

3.天干地支组合,构成了中药药性。举例:甲午。甲属性为寒,午药味是涩,则甲午的中药属性时涩寒。其余依此理类推。
 
这样高深的学问哪是我等平凡之人所能懂的,还是拿给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看比较合适。
 
春风能吹绿草木,秋风能吹枯草木。这是个真理,而秋天属肺也是中医经典的说法!为什么秋天属肺,中医学

有点意思。学习一下。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3-23 10:59 编辑

2014年3月22日修正卦序及局部医理
 

附件

  • 276.1 KB 查看: 17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科学:科学总是把自己放在主宰裁判法官行刑官的位置上而以对待世界一切,它同时一直在

“或许科学本身并不如此,只是一部分人的人为”,赞,甚赞。
 
这个咱现在还弄不懂,或许将来……或许没有将来。
 
修正地方位分布图

1恢复阳尊地卑的传统认识,即以阳气运行路径为主的卦序图。阳始于北,升于南,后下坠。

2。遵循《黄帝内经》“圣人面南而立”的人体图像。
 

附件

“或许科学本身并不如此,只是一部分人的人为”,赞,甚赞。

反正觉得蛮伤脑筋,天地本无限,这帮人,非要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的是真理,然后给自已加个什么什么什么的锁,比如说科学吧。
反正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不了这一点,做不了中医。医是修道,而非为医。
 
反正觉得蛮伤脑筋,天地本无限,这帮人,非要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的是真理,然后给自已加个什么什么什么的锁

氧气与一氧化氮形成的阴阳学基础,人的能量传输与五脏的散热储能增温降温机制所形成的五行实际学说,中医后人不用先进的科学知识-热学原理解释中医学的五行。永远是死路一条!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3-27 15:23 编辑

际学说,

热学原理,不是现代人专用方法。

《易经》刚柔概念就是古代的热学原理。

寒则刚,热则柔。

寒包含冷增长热消退以及寒消退热增长两个不同属性的过程,

热同样包含热增长寒消退和寒增长热消退过程。

因此:简单的寒热不能概括寒热互相争夺的初期过程。你所看到的热,是热强寒弱的现象;冷,则是热弱寒强的过程。

寒热变化互相推移的根源还在于升降。

升不等于热,降不等于寒。

古人早认为:冬至一阳生,即升开始。夏至一阴生,即降开始。但冬至和小寒、大寒,且是最冷时期;夏至、小暑和大暑是最热时期。

因此:升降不等于寒热。

你的一些观点固然有其理的一面,但只是冰山一角,不能以一概全,并不通用。
 
修正:

1.时间序和空间序一致。

2.人体空间序,是时间和空间的交集。

体现天生地,天地交合生人。
 

附件

热学原理,不是现代人专用方法。

《易经》刚柔概念就是古代的热学原理。

您离开中医学模糊的推理学说,更具体的用现代热学原理解释中医所有的阴阳五行学说,才是新中医重生的唯一出路!
可上百度网搜:人的内外散热系统李开弟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4-11 12:53 编辑


2014年4月10日修正
 

附件

本帖最后由 寒心冰血 于 2014-4-11 11:19 编辑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于易理而言,1、3、5、7、9是寒性强弱或刚性强弱。1以立秋开始,寒不显而藏,3寒始立,与热正消。5开始,寒降,9大寒收尾。所以,天德不能用九,乃大寒是也。乾之初爻,潜龙勿用,乃至大寒九时令。

2.于医理而言,体现了酸木、苦火、甘水的本质。

3.于十干而言,甲己为土,乙庚为金,丙辛为水,丁壬为木,戊癸为火。且甲乙丙丁戊,乃统阳道,始于立春,至于大暑。己庚辛壬癸,乃阴之道,始于立秋、至于大寒。

4.与八卦而言,更符合八卦属性。乾,阳之长始;震,阳之动;离,阳之升;巽,阳之散;坤,阴之生始;兑,阴之动;坎,阴之降;艮,阴之坚。

5.于药味属性而言,辛苦同道,酸甜同道,焦香同道,淡涩和咸臊同道,甘腻同道。淡涩、焦、甘、酸、苦为阴,聚合成体程度由弱道强,即:淡涩为阴体合——焦为湿——甘为敛——酸为收缩——苦为坚固。咸臊为阳气开——香为燥——腻为胀——甜为升——辛为散。
 
1.于易理而言,1、3、5、7、9是寒性强弱或刚性强弱。1以立秋开始,寒不显而藏,3寒始立,与热正消。5开始,寒降,9大寒收尾。所以,天德不能用九,乃大寒是也。乾之初爻,潜龙勿用,乃至大寒九时令。

2.于医理而言,体现了酸木、苦火、甘水的本质。

3.于十干而言,甲己为土,乙庚为金,丙辛为水,丁壬为木,戊癸为火。且甲乙丙丁戊,乃统阳道,始于立春,至于大暑。己庚辛壬癸,乃阴之道,始于立秋、至于大寒。

4.与八卦而言,更符合八卦属性。乾,阳之长始;震,阳之动;离,阳之升;巽,阳之散;坤,阴之生始;兑,阴之动;坎,阴之降;艮,阴之坚。

5.于药味属性而言,辛苦同道,酸甜同道,焦香同道,淡涩和咸臊同道,甘腻同道。淡涩、焦、甘、酸、苦为阴,聚合成体程度由弱道强,即:淡涩为阴体合——焦为湿——甘为敛——酸为收缩——苦为坚固。咸臊为阳气开——香为燥——腻为胀——甜为升——辛为散。
 
人体内部卦符图,是天地相交图。

外盘卦符图,是天地对应卦图。

《黄帝内经》内有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
学习中医要有探索天地内容的化学与气候知识才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