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197条如何辩寒热

老熊猫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2/20
帖子
1094
获得点赞
9
声望
38
年龄
46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197]

对于197条,注家对于寒热的辨别有些不同。

认为阳明中寒者,因其小便利。且有一呕字,呕者,当不能食,为阳明中寒。

认为其热者,大概以阳明多热症。无汗而小便利,这种症状在阳明实热症中很常见,大便不出,但小便却很多,水不走大肠,都从小便出,肠津枯燥。所以手足厥者,为热厥。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有点糊涂了。
 
斑竹木有给出一个更让人信服的说法。

阳明病,中寒,胃中不和,略呕,尤其饮水后呕,小便利,确有此种情形。此本是胃气虚弱。

但后来看注解有认为热的,注解解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于是糊涂鸟。先暂且糊涂吧,有空拜读斑竹大作
 
厥则气逆,逆则头痛,逆则咳,阳明遇厥证,一样要遵循厥的规律
 
本帖最后由 老熊猫 于 2014-4-8 12:46 编辑

李荣伟; 2014-4-8 12:46 编辑 [/I 说:
李荣伟 发表于 2014-4-7 21:36
难得糊涂。
推荐:晨读随笔
https://www.tcmb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李荣伟 发表于 2014-4-7 21:36
难得糊涂。
推荐:晨读随笔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63695

改一改吧,之前说的太刻薄了。
有空象楼主学习。
 
阿孟; 说:
阿孟 发表于 2014-4-7 22:15
厥则气逆,逆则头痛,逆则咳,阳明遇厥证,一样要遵循厥的规律

谢谢大师指教,气逆有道理。
只是寒热虚实还木有搞明白
 
此条,不是辨寒热之机,是辨呕、咳、厥、头痛诸证的关联、先后、相并、相兼。
证,就是证据、具体症状、体征。
是具体能够分别有或无的。
这才是辨证。这才可落实,才能无疑惑。
一切问题、疑惑,多是先自设定个圈,用自己画的圈,自做牢笼出不来,就成了头大的问题。
 
呕,不能食。这个是不能确定的,就像五苓散之水逆。临床上还有食后呕,朝食暮吐等等。
中寒之不能食,不是因为胃弱。这和内伤不能食不同。阳明病,胃家实。无论中寒还是中风,都是实。
仅对于本条,痰饮盛则阳气受阻重而邪气亢盛。症状明显。否则症状不显。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4-8 09:34
此条,不是辨寒热之机,是辨呕、咳、厥、头痛诸证的关联、先后、相并、相兼。
证,就是证据、具体症状、体

大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诸多想法强加于人。

因为古今大师之多,如牛毛一般,大家各说各的理。

别人的圈不好,但也总是用圈去度量,倘若再画一个,又木有具体方法度量,基本上木有任何意义。

况且古今辩寒热虚实大有人在,一概否认似不妥当。

不想评论如何辩法,我只要搞明白这其中道理即可。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4-8 10:49
呕,不能食。这个是不能确定的,就像五苓散之水逆。临床上还有食后呕,朝食暮吐等等。
中寒之不能食,不是

无论中寒还是中风,都是实。

若以邪论,可以认为都是实。但本实本虚,这个我暂且存疑。

谢谢指点。
 
大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诸多想法强加于人。

因为古今大师之多,如牛毛一般,大家各说各的理。

谢谢大师高明指教。

仅是个人一得之愚见,就正高明罢了。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4-8 13:50
谢谢大师高明指教。

仅是个人一得之愚见,就正高明罢了。

辨呕、咳、厥、头痛诸证的关联、先后、相并、相兼。

下班了,继续辩。我尝试按上面的辩。
先辩关联。

呕者,可由热呕,可由寒呕,可由水饮呕,可由少阳证呕。
若由热呕,热熏肺,可咳。
若由水饮呕,水饮射肺,可咳。
少阳证,亦可咳。唯独因内寒而咳,似乎木有见到。

厥者为逆,气不正则逆。
手足厥为气血不达支末,气不达于外,必郁于内。头为颠顶,支末不达,亦可不达于颠顶,所以头痛与手足厥应该是有关联的,呕与咳是可以关联的。

所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为气血不充。可能邪阻,可能本虚。

所以厥逆,本应先里虚,而后郁。

若手足厥,又里寒,恐怕要得阴证,而不是阳明证。

阳明证法当多汗,今无汗,一可能为尚不热,二可能津液虚少。

又小便利。

我咋就觉得这问题就在无汗而小便利呢。况且人家本来就是二三日呕而咳者。

后面必有大师指正。
 
呵呵,方向不同。
尊重楼主高明见解,学习了。
 
从类证鉴别理解一下,不知然否?

阳明病(本来该是胃家实的病),(若是燥热在内,本该有汗,小便就少)反无汗而小便利(就不该是阳明燥热的病了),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呕与咳,是胃与肺的问题,见呕确定是胃病很自然,咳也可能是呕的严重呛的,所以说呕而咳,呕、咳的很严重,手脚都成凉的了,就该是胃中寒气上逆,胃阳不布达四末),必苦头痛(为什么来?在吴茱萸汤证说了的)。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胡言乱语,不当真。
 
阳明法多汗,承上条说无汗为虚,楼主说阳明病无汗的多见,好象不对。 小便 利者,如果大便硬,小便赤,当然是热,如果清长,大便不硬,就是寒了。这得看兼证了, 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可寒可热,用处不大。诸注家说什么水饮,那都是猜测的。 本条看寒热还不在条文中,在小便的颜色上,大便硬不硬上,舌苔的润燥上等有很多方法, 分清寒热,才能说是用吴茱萸还是别的什么方。总之,伤寒,仅说条文来说,是不够的,只能猜来猜去,不得要领。 以上一点浅见。
 
呵呵,方向不同。
尊重楼主高明见解,学习了。

哎,明明知道我那是瞎掰的,还要挖苦我高明。

先谢谢楼上的解释。

今大师不请的话,不会开金口。我请今大师给讲讲本条,楼下的帮帮忙,同请一下,我先谢谢了,我业余的学个伤寒没搞明白,今大师不说,点个帽子只说变先后关联啥的,我懵了。

诚心请今大师给讲讲。先谢谢啦。
 
老金是不会说的。
楼主这层次,还是慢慢来吧。另外,也别随文解意,没用,疾病虽然千年来研究的人不少,其实,蒙昧的多,洞悉的少。另外,真相恐怕也不是临床少的人能弄明白的。
理解阳明篇,陆懋修的书看看,有启发,王孟英的案是必看,满眼的阳明变证,看明白了就啥困惑也没了。
 
老金是不会说的。
楼主这层次,还是慢慢来吧。另外,也别随文解意,没用,疾病虽然千年来研究的人不少,其

诸位老师博学,理解深入。
小今只是个小医生,如实就个人点滴浅见乱说如上。让大师们见笑了。
感谢指教,小今领受。
 
本帖最后由 老熊猫 于 2014-4-9 14:11 编辑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4-9 13:19
老金是不会说的。
楼主这层次,还是慢慢来吧。另外,也别随文解意,没用,疾病虽然千年来研究的人不少,其

没关系,今大师不说也没关系。不论我是否有资格请与否,我也请了。

另外您说的王孟英的书,我家里好像有两本,不过我业余的,上班又忙,真没时间看,等我学完第二遍伤寒,一定看看,这第二遍伤寒,我从去年下半年学到现在半年了,进展慢。不过原计划学完伤寒要学金匮,再把李东垣的几本书好好看看,看样子,要排到三五年之后了。

我水平菜,木有临床,我也很苦恼,你说的层次问题我绝不否认。- 但是学医只是个性趣,我不能把我累死。

另外,本着不较真的原则,问您一个问题。您自认为自己真理解本条吗?

您只虚肯定的回答是与否。我不会评论的。不回也没关系

其实问这条文,我参考了几个注家的,不一定有名啊,看的书少点,比如曹颖甫的,陈亦人的,胡希恕的,柯琴的,成无己的,但是发现注家的理解似乎分成两派,但是我又不能明确的选择一种说法,凭个人知识我认为似乎说的都有理。于是我发帖。以上缘由。

本着不较真(较不过),不扯蛋的原则,又来一遍裹脚布。见谅。
 
从类证鉴别理解一下,不知然否?

阳明病(本来该是胃家实的病),(若是燥热在内,本该有汗,小便就少

言说有据,据文以论,切于实际。
虽然个人理解上或有不同,但我完全认同这种方法和方向。
赞一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