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方论辨疑(一)

kabasky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0/07
帖子
209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38
年龄
39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4-5-6 14:27 编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主治】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成分】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方解】许宏曰:服桂枝汤或下之,表邪当解,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者,为邪犹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为有停饮在胸中,故使然也。去桂枝者,为无汗,加茯苓白术者,以去停饮利小便也。
【疑议】《伤寒论》有太阳病,表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宜桂枝汤。《伤寒论》又有无汗不得服桂枝之戒。今误下,发热项痛,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乃表里同病也,治当双解。芍药乃益阴之药,误下导致阳气内虚,故成停饮。今不去芍药而去桂枝,全方转为救停饮之方,而于表症全然不管,是于理不通也,还望各位指教一二。
 
下面是我找的相关资料,唯第4条与我见解相近。其余诸条似乎解释的还不是很贴切!
1《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主治。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2《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3《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
4《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此条历来争论颇多,各有说辞,据我看的些东西,主张应该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的多,但是临床有人验证了去桂加岺术确有良效。
我是这么理解,供参考:
服桂枝汤后,无汗发热为表未解,未解的原因,是素体有热饮而津亏(或者本无津亏,服温热桂枝后而见津亏),桂枝汤无津可送出,故头项强痛不解,热汤服入,津亏更甚,故小便不利。
而误下,表必不解反内陷,内陷则心下微痛。既然是误下,那必然有误的理由,那就是素体热饮,外受邪却见了类似“阳明渴热大便难”等表现,所以医者误以为是阳明可下。饮当温药和之,汗之下之必小便不利。

所以从这两方面理解后,内有热而津亏,肯定不能再用温热的桂枝。在伤寒体系里,只能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姜枣和营卫,岺术化饮。
 
另外一点,桂枝汤,我的理解里,并非桂枝白芍才是祛邪,在整个方义中,扶正祛邪才是根本,怎么样可以扶正,怎么样就能祛邪。
常规的是里阳有亏,方才邪从外犯,故用桂枝。
若是里津不足,同样可以虚而为邪所犯,此时补足津液才是扶正祛邪,津液充足,自能祛邪外出。
 
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本条的理解关键是"仍"字,"仍"说明前面断证治疗是错误的,病的节点是饮证,不必要去纠缠服桂枝汤或下之产生的变证。我的理解,共勉!!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4-5-7 11:17 编辑

再来看看湘本《伤寒论》是怎么写的

【疑议】服桂枝汤(必有桂枝证或疑似桂枝症)或下之(治疗失误),仍头项强痛(这可分成两个层面看:1. 外邪依然存在,头项强痛从未间断。2. 此处的“头项强痛、发热无汗”或许根本就不是外感证。东垣《内外伤辨》例举甚多)翕翕发热、无汗、(个人感觉是顿号,皆兼症,应一气呵成读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去渣温服,欲在(温通)利小便而愈。(可知当时此人正气不曾大伤,因素体偏寒,又服寒药下之,导致有停饮留于胸中。此处芍药或许是赤芍,其可缓痛定痛,与炙甘草大枣协同调和营血;白术茯苓生姜协同去停饮及寒邪。其去桂枝者,想必此非真外感之症也,故仲景录于辨太阳病篇中)
 
此条历来争论颇多,各有说辞,据我看的些东西,主张应该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的多,但是临床有人验证了去桂

恩,田宅安那书不知道是怎么理解的,我还没看到。今把自己理解的发在了6楼,望兄长赐教。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5-7 06:30 编辑

仲景如讲白话文多好,他会说:桂枝汤为发表,常要记住,现在用桂枝表法不中病,再用下法仍不中病,很明显病在中焦,再观察下体证,原来有寒邪直中中焦留下饮邪(象现在的一些流感证状,流感细菌致病原来也可以分寒热湿暑证,可不必细辨出是什么菌,叫什么名,只知它能引发饮证就够,根据万物所遵循的宇宙规律---五行生克道理可以下药克制病邪了,这是以简御繁。),邪留饮在中,就来个分中饮吧,于是大笔一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某的分中饮自此得赐于医圣。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4-5-7 06:21
仲景如讲白话文多好,他会说:桂枝汤为发表,常要记住,现在用桂枝表法不中病,再用下法仍不中病,很明显病

6楼我理解为疑似外感症的停饮症
 
若为寒饮用苓桂剂正合适,就没必要去桂了
 
小医大道; 说:
小医大道 发表于 2014-5-7 13:09
若为寒饮用苓桂剂正合适,就没必要去桂了

桂枝解肌行表,肉桂驱寒走下焦,今非外感,病在上焦,故桂枝肉桂皆不可用,仅以生姜白术茯苓治之。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4-5-7 15:23 编辑

再来看看姓郝的是怎么说的

【提要】
论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脾虚水停(是误下导致水停还是脾虚导致水停,这是两个不同概念),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这理论不太好理解)。
主症和病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颇似太阳中风,但用桂枝汤以后,其证仍在,故非太阳中风(可理解为不是外感症);心下满微痛,颇似里实,但下后其证仍在,故非里实。症见小便不利(此小便不利与心下满微痛、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皆从开始就存在。前两种治法皆无效,难道是用排除法去推算此为水液代谢谢障碍?),故知水液代谢谢障碍,内有水结。方用健脾利水的茯苓、白术,因此推知本证属脾气虚(因误下而导致的脾虚),运化失司,水饮内停,水邪进而阻遏太阳经气(太阳经气是什么?),太阳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营卫郁遏则翕翕发热、无汗(内伤亦有此症)。水邪凝结于心下,则心下满微痛。证属脾虚水停,太阳经、腑之气被遏。治当健脾利水化饮,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茯苓、白术健脾行水,既使水饮从小便而出,亦能使水饮不再形成。所以去桂枝者,恐桂枝之辛散,进一步引水饮外散于太阳经脉DarkGreen](什么逻辑?之前说被遏,这里又说外散);留芍药是取芍药酸寒而利小便,使水饮下行,《神农本草经》也有芍药可以“利小便”的记载(牵强)。桂枝与芍药皆可在治疗水饮时应用(没听说过),但作用特点却不同。桂枝侧重于通阳化气而祛水邪(那太阳经、腑之气被遏就更应该用桂枝了),芍药侧重于柔肝助疏泄而利小便;桂枝通阳,芍药和阴。此证水气已外散于太阳经脉(既已外散,何来水结心下?),故不再用桂枝之外达;水饮内结于心下,故留芍药(白芍益阴和血,赤芍定痛活血,一补一泄)之走内以利水。生姜、大枣、甘草和中健脾,协助苓、术除水饮。诸药合用,健脾行水化饮。药后水饮从小便而出,故方后有“小便利则愈”。

本方可用于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内外的各种病证,在里可见水悸、水痞、小便不利、脉沉弦、苔白水滑,在外可见低热,周身重滞等。
 
kabasky; 说:
kabasky 发表于 2014-5-7 11:34
6楼我理解为疑似外感症的停饮症

不管温病寒病名,但有此体证即可用。
 
kabasky; 说:
kabasky 发表于 2014-5-7 15:15
再来看看姓郝的是怎么说的

【提要】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白芍的作用,意会难于言传,桂芍 柴芍 附芍 归芍 草芍 桂芍知母 ,慢慢揣摩,结合临证。
 
下法或桂枝汤法后,表症还在。而且还出现水饮情况。不往外发了,把桂枝去掉,顺势加入茯苓白术利水。多看看五苓散。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白芍的作用,意会难于言传,桂芍 柴芍 附芍 归芍 草芍 桂芍知母 ,慢慢揣摩,结合临证。

恩,多谢指教
 
今天又读到这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际就是真武去附子,这样就可以排列出三个组合:
桂枝 茯苓白术 甘草汤
白芍 茯苓白术 生姜汤
附子白芍 茯苓白术 生姜汤

似有所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