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比较系统的记载了 有关经络,病候、腧穴、刺法、灸法、治则等基本理论,都有相当全面的论述。 因此后世对《灵枢》有《针经》之称,因有九针,亦称《九灵》。在总结此前的 针灸基础上,对腧穴刺法,更较详细,对“针道”的重要性和术者的修养,更为强 调。
它对腧穴按两种方法分类,一种按作用分,称为气穴;又分脏腧50 穴,腑 腧72 穴,热腧59 穴,水腧57 穴,以及其它穴数,据云共365 穴。
另一种按 经脉分,称为气腑,按经络记载,计:足太阳78 穴,足阳明68 穴,手太阳3 6 穴,手少阳32 穴,督脉28 穴,任脉28 穴,足少阴2 穴,厥阴4 穴,手少 阴2 穴,阴阳跷4 穴,及手足鱼际等,据说亦是365 穴。但有人实际核算,均 不能与365 之数相符。
关于热腧,水腧今天的针灸书,根本不再提到。《灵枢·邪 客篇》有“手少阴之脉独无腧穴”的说法,其他关于井、荣、输、经、合及十二原 穴,都与今天的针灸书有所不同。
腧穴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按作用分,其二按经络分今天人多取按经络的分发。而按作用的分发,基本已经弃之不用。
《素问·水热穴论》:“头上五行(中行为督脉,傍四行为足太阳经),行五者,(中行为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五穴;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为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二行各五穴为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共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上巨虚、下巨虚),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王冰注为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气街(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五十八穴。
按文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说明髓空当有二穴,而王注髓空为腰俞,便少一穴。今据《素问·骨空论》:“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之文。拟补风府一穴,以合五十九俞之数。热病五十九俞与五十九刺所含穴位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治疗热病的要穴。临床可相互为用。参见五十九刺条。
非常感谢老师提携,再下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