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真源脉法》----沉脉

真源中医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8/27
帖子
97
获得点赞
2
声望
2
《真源脉法》——《沉脉》:属单因素脉,主病在里、病在下,反映病情有向下、向里发展的趋势;也因其有向下向里发展的趋势,也能对应一些气下沉、由外向里收缩之类的感觉,如肠鸣腹痛下利、腹部拘挛疼痛、便结不通而腹痛之类的感觉;但与浮脉一样,也都主要只反映病变的部位和正气抗邪的一个大致动向,用于辨证中辨“表里”的定位,而不能单独依靠它来辨“寒热、虚实、水·血·痰·食”之类的病性。
沉脉与浮脉是一组脉对,分别代表了同一类脉里的正反两种不同的情况,就象一只手的手掌和手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个方面,宜互相参考、对比对照。这里还必须注意,除了绝对的浮脉和沉脉的分析方法以外,还有一种相对的浮脉和沉脉的分析法:比如说,不沉不浮、现于中部的中脉,相对于浮脉而言,是沉的,但它相对于沉脉而言,却又是浮的;同在浅表部位的浮脉,也有浮出得多、浮出得少的区别,相对于浮出得多的浮脉来说,浮出得少的浮脉却又是沉的;同在深沉部位的沉脉,也有沉入得多的和沉入得少的,相对于沉入得多的沉脉而言,沉入得少的沉脉又可以说是偏浮的;如此种种,都要辨证地去看待,这样才能更好、更全而地去读出、读懂脉象中所蕴含、反映的那些细微、微妙的信息。
传统用法之误:
1、脉形之误
在传统的脉法中,有一种说法是说沉脉轻按的时候不强劲、不明显,重按之下,脉就明显了、强劲了(《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里与对浮脉的错误描述一样,也是把单因素的沉脉与力度联系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复合脉了。单因素的沉脉,只要满足、符合在浅表的浮部和中部都感觉不到脉管的存在,只有在深沉的里部才能感觉到脉管的存在这一个条件就足够了,至于脉的粗细、快慢、力度等等其他的情况,一概无需考虑,“ 单 《 单一 》因素”嘛;所以这类传统的说法在临床的应用上也是不可从、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的,反而还有误导的成分。
2、用法之误
在传统用法中,有认为沉脉是主虚证、寒证的,还有更多的人认为它主水饮证;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跟把浮脉与热证、虚证联系起来是类似的错法。比如,我们常说的里实证如承气汤证之类,就经常能见到沉脉,主里、主抟结,我们都知道,承气汤证是个实证、热证,那么,怎能说沉脉主虚证、寒证呢?又比如五苓散证,无论是临床上还是仲景的记载(如《伤寒论》71、72条和《金匮要略》十三·4条)都常有脉浮的表现,那么,能说水饮证就得是脉沉的吗?还有,刚才说的承气汤证,常有沉脉,那么这个证可是个干涸证啊,哪来的水饮呢?能说沉脉就主水饮吗?所以,这些所谓的经验其实都是不可靠的,与浮脉一样,沉脉只能单纯用来确定这个病有向下、向里向内之类的一种动向或发病的部位,而不能单独凭它去确定寒热、虚实、水·血·痰·食之类的病性,要确定这些病性的问题,同样必须结合其他的脉象(粗细、快慢、力度)以及病人的证情表现才能完成,沉脉是管不了那么多的。
释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象太阴里证的四逆汤证、阳明里证的承气汤证,浮脉、沉脉都是可以见到的;又象少阴表证的桂枝加附子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之类,也是浮脉、沉脉都能见到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虽然条文上说“脉沉”,但其实在实际的临床中,脉浮的情况也很常见,千万不能囿于文字、死于句下地认为只有脉沉才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那么浮主表主外、沉主里主内不就不可靠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就不能按这种方法去用了呢?其实不然。由于脉象的多义性,象浮主病在表、病在上、反映病情有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沉主病在里、病在下、反映病情有向下、向里发展的趋势,都有好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和方向性(向上和向外就不尽相同),但其含义、性质、趋向的大方向却是共通的、一致的。象四逆汤证,见脉沉正好主里主沉衰不振,见脉浮则更偏重于主外泄外散;承气汤证,见脉浮可主向外膨胀的胀满憋闷,见脉沉又正好主里主向里聚集积聚不外泄不外散;少阴表证见脉浮正好主表,这是正理,但少阴病是表部的阴性(沉衰不振)病,由于沉衰不振,它外发外散无力、发散不出去,因此脉如显沉,也是正常的,这时的重点就主要是反映出了它沉衰不振的那一方面;这些不同、差异、多样性,与浮主寒热、虚实或沉主寒热、虚实那些误解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象四逆汤证,无论脉浮还是脉沉,都是一个虚寒的状态,你要说浮主发散、发散就会变得虚寒,那么白虎汤证的脉也浮也主发散啊,那为什么白虎汤证就不会发散成了虚寒证、反而越发散越积聚越实——可以导致承气汤证的发生——了呢?浮主向外发散是没错,但这种发散会造成什么后果、导致怎样的寒热虚实的变化,它可是完全不管的,它就只管着发散这一项就完成任务了,因此它虽主发散但却是不能确定最终的寒热虚实的结果的,你如果硬要把它的发散与寒热虚实的最终变化、结果单一地扯上关系,那可是极不靠谱的。诸如此类),还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在临床实践中只要脉(只需单纯地根据浮沉二脉)证(病人的证状表现以及三部六病不同的发病特点)合参,是完全可以对得上号的,所以浮主表主外、沉主里主内的用法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单纯地以脉断证、不结合其他证情的表现去综合分析却又是绝对地不可靠的,脉诊只是临床辨证的手段之一,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性,但又有其不可独用的局限性,所以,临床上脉、证(还要综合望、闻、问、切一一包括按诊、腹诊之类,并不只局限于脉诊一一等手段去全面、综合辨证)合参是必须的,不能光凭脉象和对脉象的理解去猜测病情,也就是说,你只能把脉象的信息与病人证状的情况互相印证、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性质和治疗方法,而不能单凭脉就说这病人一定是个什么病、一定得怎样去治疗,这样做属于猜病,不属于诊病,是临床诊病的大忌!”就是这个道理\
 
与浮脉对应
 
这脉法不是真源中医写的,是剽窃欢乐小猪唛的,原名是《小猪脉法》,真源中医给改了个名字就成了《真源脉法》了,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就是盗窃也是为了传承而已,有什么可上当的,学到真东西那才是目的。
 
盗窃又咋了,我知道有这一天,我知道有这一天,知道能传承下去我成为骂名没关系,全世界知道才好呢?
 
本帖最后由 YYXZZM 于 2014-9-19 08:42 编辑

“浮主表主外、沉主里主内”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无论是浮或沉都是主全身的。
 
就是盗窃也是为了传承而已,有什么可上当的,学到真东西那才是目的。

为了传承就要剽窃了吗?!
你怎么不说:“为了传承中医,《伤寒杂病论》是你写的而不是张仲景写的呢?!”
你这种人,还真的是不要脸的极品啊!!
 
复制你两段经文你就这样,神经,马上删除。大惊小怪。
 
怕盗窃你的东西那你就别上传啊。
 
怕盗窃你的东西那你就别上传啊。

人家无私分享奉献,你学习人家的东西,不但不知感恩,被人揭穿,不但不认错,还反唇相讥,怎么会有你这种人,垃圾!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20 09:42 编辑

打发打发反反复复方法方法多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