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再读《灵枢》之《本输》开篇语,又有新发现

暴风雪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5/08
帖子
139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再读《灵枢》之《本输》开篇语,又有新发现
《本输》篇的开篇语,就是“本输”二字。这两个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意义,但是架不住背景分析。

这里的关键点有两个:《本输》为什么排在第二篇?为什么写作“输”?

近代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原来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医”这个行业,只不过早期的“医”以占卜祈祷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而被称之为“巫医”。那么与巫医相比,扎针治病绝对是一门新兴的医学,而且,毫无疑问,从技术手段看,这门新医学主要包括针刺补法与针刺泻法两种治疗手段。当然,后世还有很多人把艾灸疗法也当成针医固有的治疗手段,所以又合称为“针灸学”。

但是如果认真分析的话,针刺泻法其实就是放血疗法(无论刺泻血络,还是刺泻血脉,都以点刺出血为操作目的),而放血疗法的历史其实比巫医更为悠久,它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因为放血可以用石针,而上古之人已有专门放血的石针,称为“砭石”。《说文》:“砭,以石治病也。”《难经》所谓“砭射之也”,即指石针放血。这就足以证明,在没有金属工具之前(与之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知道放血疗法。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都总结出“放血治百病”的经验,可见针刺泻法并非华夏特色,更非针医之发明。

另外,灸法的历史实际上比放血疗法更为古远。因为,自打人类发明用火(与之对应的是旧石器时代),就可能在烤火时产生某种舒服的感觉,而那正是灸法的雏形。《灵枢·官能篇》:“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即是把抽筋(肌肉痉挛)的部位靠近火源,或者把火源靠近抽筋部位,就可以治疗抽筋的意思。于是不难想象,灸法(烤火)也是很早就被上古之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因此,实事求是地说,针刺泻法和艾灸疗法都不能算是针医的独创,作为一门新兴医学,其真正的创造性发明其实只有一种针刺补法,也就是毫针治疗法。

所谓针刺补法,其实就是用通体纤细圆滑的钢质针具(其标准式样即如今日的毫针)刺入到肌肤软组织的深处,辅以提插捻转,以获取针感(古称“致气”或“气至”),从而达到补益气血之目的(当然,这是古人的意思)。那么,很显然,针刺补法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铁器冶铸锻造技术相当成熟,起码能够生产熟铁和钢材,而与之对应的历史必须要等到西汉。因此,按照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的认识规律,针医理论也只能诞生于西汉,而针医这门新兴医学亦只能把毫针治疗作为学术重点。

那么,毫无疑问,当初一日,针刺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认腧穴的存在(而不是经脉的存在)。因为,若要把一枚刚硬的金属针深深地刺入他人的软组织之内,还要停留一段时间,操作者必须对这个刺入点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又必须与点刺放血的理由截然相反才行,然而这正是腧穴概念的由来。故腧穴概念的确立以及腧穴的命名实乃针刺医学之立足点,其重要性再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腧穴概念,便没有针医这门学术,也就不会有《黄帝内经》。

现在让我们把穿越时空的遐想固定在铁器已经普及而钢材还非常稀罕的西汉文景年间,那个《黄帝内经》正待喷薄欲出的年代。

“本”,《说文》:“木下为本”,即树木之根,如果作为形容词,“本”往往是指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部位)。
“输”,《说文》:“委输也”,即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就是现代所谓的运输业。

《本输》作者用“输”来指称腧穴,那就是为毫针治病给出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它的具体含意是:
人体的神气或血气就相当于人类社会的生活资料;没有神气或血气的人体,就如同没有生活资料的人类社会,必将丧失生命活力;而神气或血气即产生于周身的腧穴之内(此所以古人又把腧穴称作气穴),并且通过腧穴流通于肌肤内外,进而充斥于整个肌体--这就相当于生活资料的正常流通;因此:腧穴其实就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基本保障点。
很显然,《本输》作者给出的这个理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此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克服对疼痛的本能恐惧,心安理得地接受针医的扎针治疗,并最终推广普及开来。

这其实也就是说,在针医出现以前,由于还没有毫针治病这种事情,所以人们并没有腧穴概念,当然也没有“腧”这个字。及至针医发明了毫针治病法,需要对这些刺入点给出解释,于是根据“委输”(运输业)对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意义,产生了“腧”的概念,只不过,他们心目当中的“腧”,在当时只能记录为“输”。
实际上,《九针十二原》中“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这些“腧”字的由来,显然也是出于“委输”之意,只不过那是后造的新字,用来专指腧穴,是以《说文》不载。

故“本输”也者,乃谓人体最根本的腧穴,其实也就是对于神气的发生、聚集和流通最为重要,因而也是治疗上最为关键的腧穴。本篇就是要讲述这些腧穴的具体名称和具体位置,故名《本输》。

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说的很清楚,学习了,多谢分享!
 
应该是经络穴位在先,针在后,针只是工具,因需要而发明的,上古圣人列别脏府,端络经脉,理论己成熟.
 
你看内经只看开篇语吗?可惜了,九针十二原那么多好东西你没有悟到些什么吗?
 
应该是经络穴位在先,针在后,针只是工具,因需要而发明的,上古圣人列别脏府,端络经脉,理论己成熟.

这个有道理,经络绝不是碰来碰去碰出来的。是内观来的。
 
感谢以上网友的鼓励和提醒。下面接着把第二个问题说清:

《九针十二原》虽然也讲到了十二原穴,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小针之要”,即针刺治病的根本原理,《本输》则开始系统地讲述腧穴的名称和位置,显然是着意于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因此,《本输》篇的实质,其实就是毫针治疗学,而总编辑把《本输》安排在第二篇,说明针刺医学从诞生之初即把毫针治疗作为重点。

我们知道,理论上人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遍布于全身,并且都可以用于针刺治疗,但是这样显得散漫无边,抓不住要点。故《本输》的意义,还在于归纳出哪些是关键腧穴,从而方便操作并大大提高针刺的效率。

从文字特征上看,《本输》篇应该也是《小针》(即后来的《九针十二原》)作者写的。因为《本输》和《九针十二原》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提到了“下陵三里”、“阴之陵泉”、“阳之陵泉”这种很独特的腧穴名称,而《内经》其它篇章再没有出现过这种称谓。如《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三里……胆合入于阳陵泉”;《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很显然,《九针十二原》和《本输》的称谓显得原始古朴一些,因此只能是针医初创时期的名称,而针医的理论开创者即针医的鼻祖、宗师,只能是一个人,那就只能是《小针》作者,此所以后面紧接着就有专人注解(《小针解》)。另外从文字内容来看,这两篇文章实乃紧密衔接,《本输》大部分篇幅正是专门为《十二原》所确立的“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这个腧穴体系所作的详细说明。再有就是这两篇文章的经脉观也是出奇地一致,比如口头上都宣称十二经脉,但具体论证时却只有十一脈,而对手少阴心脉一概付诸阙如。有以上几点,应该能够证明《本输》与《小针》、《十二原》实乃同一位作者。

原标题后边还有“法天”、“法地”标记,显然是成书以后总编辑所加。这种标记的含义是:第一篇讲述的针刺原理就相当于天,第二篇讲述的毫针治疗就相当于地,故《九针十二原》与《本输》这两篇文章在《内经》这部著作的意义,就如同开天辟地,不但是宣告了一门新医学的正式诞生,而且针刺医学的整体框架亦正是籍此两篇而初具规模,后面的所有各篇,只能在这个框架之内添砖加瓦,或精雕细刻,或修修补补,但是已不可能超越这个框架。
 
这个非常有道理,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29 17:56 编辑

楼主现在才发现呀,这样的解释好像前人早就作解了,大凡一个发现先要看前人或别人是否已经解决,然后再下结论才是,
 
针刺补法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铁器冶铸锻造技术相当成熟,起码能够生产熟铁和钢材,而与之对应的历史必须要等到西汉。

这个说法不对。青铜出现的商周时代已具备制造针具条件,并有出土文物为证。
 
楼主现在才发现呀,这样的解释好像前人早就作解了,大凡一个发现先要看前人或别人是否已经解决,然后再下结

你这个已经不是讨论学术问题,而是公开地指责我抄袭。
我曾经跟你说过要注意逻辑严谨的问题,但是看来你根本听不进去。当你指责我抄袭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的时候,你应该提出确凿的证据。因为涉及知识产权,弄不好就得打官司。你不能用“好像前人早就作解了”这样虚头八脑模棱两可的话语。什么是“好像”?难道我可以在公开场合指责你“好像是个流氓犯罪分子”而无须承担责任么?
当然,也可能你没有根本意识到这是个很严重的指责,所以把自己心中的怀疑随口就说出来了。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你经常做这样事情,从不觉得羞耻。
 
针刺补法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铁器冶铸锻造技术相当成熟,起码能够生产熟铁和钢材,而与之对应的历史

我在文章中已经说过,不光是青铜,连石头都可以制作针具,在商周时代之前的上古时代叫“砭石”或者“砭针”,他们都可以用于治病,而且也都有出土文物为证。所以你拿出土青铜针具说事并不能作为反驳我的证据。
关键是你不理解什么是“针刺补法”。很可能在你看来,任何一种针具,都可以用于针刺补法。或者,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代表商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青铜器、青铜武器、青铜农具及青铜工具,为什么到了西汉就黯然消失了,而只能用来铸造钱币。
关于什么是针刺补法,我在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再抄录一遍,让你看看仔细:
所谓针刺补法,其实就是用通体纤细圆滑的钢质针具(其标准式样即如今日的毫针)刺入到肌肤软组织的深处,辅以提插捻转,以获取针感(古称“致气”或“气至”),从而达到补益气血之目的(当然,这是古人的意思)。那么,很显然,针刺补法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铁器冶铸锻造技术相当成熟,起码能够生产熟铁和钢材,而与之对应的历史必须要等到西汉。因此,按照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的认识规律,针医理论也只能诞生于西汉,而针医这门新兴医学亦只能把毫针治疗作为学术重点。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针灸科医生,都以毫针为主业。
 
【篇名解】
本,推求本源的意思。输,转输也。人身穴位,为气血游行出入之处,故称为输穴,简称输。《内经》中输与腧、俞三字通用。因为本篇以论述五脏六腑的诸输穴为主要内容,故篇名“本输”。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故名篇。”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故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提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青铜剑,,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有这样的技术,难道制作不出通体纤细圆滑的铜质针具
 
青铜剑,,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

看来,我没有说错,你确实无法理解:“代表商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青铜器、青铜武器、青铜农具及青铜工具,为什么到了西汉就黯然消失了,而只能用来铸造钱币。”
因此,你也无法解释:既然青铜如此精妙,为什么自自西汉以后,再没有青铜针具出土?为什么现代人都用钢质毫针?是从西汉到现代的人们都傻了吗?
 
现在的不锈钢针,甚至一次用针具与西汉的钢针可同日而语吗。既然西汉针如此精妙,为什么我们要用不锈钢针和一次针,千百年后,后人会问:为什么二十一世纪后,再没有西汉之类的钢针出土,是从二十世纪后到现代的人们都傻了吗?
西汉针具如此精妙,为什么到了现代就黯然消失了。
 
现在的不锈钢针,甚至一次用针具与西汉的钢针可同日而语吗。既然西汉针如此精妙,为什么我们要用不锈钢针和

我说过现代的不锈钢针与西汉的钢针可以同日而语吗?我说过西汉针如此精妙吗?恰恰是你有这种想法,是你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与伦比不可思议的精妙。你不要把你的想法加到我身上,好不好?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30 17:57 编辑

西汉有钢针出土吗?有趣的是西汉倒是出土了一组精妙针具,却不是钢的而金银的,而金银早在秦以前就有了,这是我国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出土的,应该是死者生前用的,这具汉代女尸,名为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而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他生前还是秦代人吧,据此推断,应该先秦时代就有成熟的毫针了
 
西汉有钢针出土吗?有趣的是西汉倒是出土了一组精妙针具,却不是钢的而金银的,而金银早在秦以前就有了,这

我已经说过,放血疗法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而放血就必须用比较坚硬锐利的针具。而且我也跟你说清楚了:出土的砭针、青铜针,都是古人治病用的。所以,我很不理解,汉代的王公贵族用金银(其实是合金,因为纯金纯银的硬度不够)制作针具,用来治病,有什么让你感觉着特别“有趣”的地方呢?

还有,你可能不知道,钢铁这种东西在地下锈蚀很快的。我十六岁的时候曾经把一把明晃晃的三八刺刀用油纸包好,埋在地下,然后去上山下乡,三年以后再挖出来看,就已经朽烂得基本上没有东西了。那么,没有西汉时期的钢针出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你能够提出“西汉有钢针出土吗?”这种古今罕见的问题,显然比我十六岁的时候还要幼稚,大约只能相当于十岁以下的认知水平。

再者,马王堆出土的针就是《灵枢》说的“微针”么?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秦朝只有短暂的15年时间,你把我说针医的诞生只能在西汉改到为秦朝,无非提前了15年,能显着你更科学么?秦朝什么政策你知道么?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严刑峻法,保甲连坐,能允许民间拥有铁器么?能允许民间著书立说么?秦朝能够是适合科学发展的年代么?你简直就是为了抬杠而抬杠。

另外,你公开地怀疑我剽窃、抄袭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出证据了么?如果找不出证据,你就想着靠打打岔,或者不哼不哈,糊弄过去,然后不了了之么?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30 22:51 编辑

!,我说的是先秦时代,先秦懂吗?
2,先秦能把青銅作的削鐵如泥,还用担心硬度吗,合金不也是针吗,至少不是西汉的钢针吧.
3,马王堆出土的针既有实物存在(任何人都可参观),又经专业人员认定.还不够吗.
4,本输的解释已回复,没看到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