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10 肝肾虚风挟痰瘀阻心脑、经络和血脉
胡××,女,65岁,2009年3月17日。
中风六天,县、乡医院住院五天未效而自动出院(诊为脑溢血)。刻诊左半身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前头侧头较痛,双膝阵发掣痛,偏瘫一边阵发冒汗,口苦嗜睡,进食量少,身肥体胖,小便失禁,大便六天未通,血压80/160毫米汞柱,心率80次/分钟,心律齐,舌嫩鲜红,半边无苔半边薄黄,左寸脉滑细,左关尺脉微,右脉滑细。
根据舌苔半边主外感半边主内伤和脉无弦象,我诊为真气、脏腑精气、营卫之气不足,三阳经外风引动内风,挟痰热瘀阻心脑、经络和血脉。我给患者静滴甘露醇、丹参滴针、能量合剂,中药选用三阳解表通络汤加天麻,食疗方用排骨汤、瘦肉汤,用药两天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呕吐嗜睡,扬手掷足,舌深红无苔,脉象细数,一派外邪郁热深入心包、营血症状。我于是又给患者加滴清开灵、氨基酸针(250ml), 滴后患者逐渐陷入浅昏迷。在我强烈建议下,患者被送进乡镇卫生院,经输氧、输液后迅速清醒,住院4天又因其他症状无改善而自动出院。
或许出于对我“擅治中风”虚名的仰慕,患者家属仍然再次邀我出诊,这使用我万分惊愕又感羞愧难当。于是我详细查阅《黄帝内经新解》中风篇的相关条文,并结合数天来的诊疗记录反复思量,最终有了惊人的发现:二诊“一派外邪郁热深入心包、营血”的诊断有误,舌深红无苔为内伤型中风的铁证,内伤中风岂能做外感中风医治?难怪疾病越治越剧,险些误了患者性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上说:“阳气者,烦劳则张,阴精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遗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这节经文的意思是:真阴之气严重暗耗,不能从整体上潜藏全身阳气,稍遇烦心劳神之事,阳气就可能化生内风而急剧上扬外越,冲击脏腑、经络、血脉,从而可致生内伤型中风偏瘫,其症状就像夏天中暑一般,头痛眩晕,自汗不止,眼泪失控,二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上又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如果突遇大怒之类的强烈精神刺激,肝阳暴张,化生内风,内风急剧上扬外越,血液也会随之大量上扬外越,瘀阻脑腑或令血溢脉外,使人突然昏厥,半边偏瘫,半边自汗。
《素问•脉解篇》上还说:“内夺而厥,则为暗痱,此肾虚也。”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内伤型中风昏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是由于肾阴肾精不足,虚风瘀阻经络。
以上三节经文简述了内伤型中风的病因病机,即真阴之气不足,肝肾虚风冲击或瘀阻心脑、经络、血脉。以上三节经文同时也暗喻,治疗内伤型中风应以扶助真阴,滋补肝肾阴精,平熄肝肾虚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处方:1、鳖甲15克 何首乌20克 桑寄生15克 玄参15克 天麻10克 钩藤15克 秦艽10克 橘红10克 丹参10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 僵蚕10克 地龙6克,1剂水煎。
2、食疗方:排骨汤。
疗效:用药次日,偏瘫下肢能自主上抬20°,精神状态良好,语音颇为清亮,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继服6剂,服后偏瘫下肢能自主上抬90°,双膝阵发掣痛已止,前头侧头疼痛缓解,大小便能自控,口眼歪斜稍微好转,勉强能辗转身体。此后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龟板、白术、神曲、鸡内全、威灵仙、路路通、半枫荷(俗名偏荷枫),又继服21剂中药,期间还给患者肌注当归+夏天无针,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针刺双侧十宣、合谷、曲池、外关、肩贞、太冲、足三里等穴,患侧行泻法,健侧行平补平泻法,并及时教导患者如何“端坐”,如何“站立”,如何“拄杖行走”,最终取得了拄杖能独立行走,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效果!
诊治小结:1、清开灵针主要由栀子、黄芩、板蓝根、金银花、水牛角等提取有效成份制取,属于清气分实热、血分实热针剂,此针剂绝对不能用于中风偏瘫热象的治疗。因中风偏瘫是本虚标实病,误用清开灵针要么加重外邪郁热,要么更伤真气而虚风狂动。本案(内伤型中风)和医案4(外感型中风)误用清开灵针,险些都误了患者性命,这种以患者生命危险为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清开灵针药品说明书“用于中风偏瘫……脑血栓……脑出血……”,存在严重错误!
2、内伤型中风风源有三,即真阴之气不足、肝阴不足、肾阴不足,阴虚生风,所以内伤型中风以舌红少苔、无苔为主要诊断依据(少数患者舌苔薄黄),脉象以弦滑、细滑最常见(肾肝虚风挟痰),并非所有内伤型中风都见弦脉。本案初诊再诊时对以上几点认识不足,所以一误再误,险些致人毙命!
3、面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尽可仿照本案思维模式进行诊疗:即在详细查阅专题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诊疗经过反复思量……此思维模式不愧是破解许多疑难病症的重要法宝。(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22页)
胡××,女,65岁,2009年3月17日。
中风六天,县、乡医院住院五天未效而自动出院(诊为脑溢血)。刻诊左半身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前头侧头较痛,双膝阵发掣痛,偏瘫一边阵发冒汗,口苦嗜睡,进食量少,身肥体胖,小便失禁,大便六天未通,血压80/160毫米汞柱,心率80次/分钟,心律齐,舌嫩鲜红,半边无苔半边薄黄,左寸脉滑细,左关尺脉微,右脉滑细。
根据舌苔半边主外感半边主内伤和脉无弦象,我诊为真气、脏腑精气、营卫之气不足,三阳经外风引动内风,挟痰热瘀阻心脑、经络和血脉。我给患者静滴甘露醇、丹参滴针、能量合剂,中药选用三阳解表通络汤加天麻,食疗方用排骨汤、瘦肉汤,用药两天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呕吐嗜睡,扬手掷足,舌深红无苔,脉象细数,一派外邪郁热深入心包、营血症状。我于是又给患者加滴清开灵、氨基酸针(250ml), 滴后患者逐渐陷入浅昏迷。在我强烈建议下,患者被送进乡镇卫生院,经输氧、输液后迅速清醒,住院4天又因其他症状无改善而自动出院。
或许出于对我“擅治中风”虚名的仰慕,患者家属仍然再次邀我出诊,这使用我万分惊愕又感羞愧难当。于是我详细查阅《黄帝内经新解》中风篇的相关条文,并结合数天来的诊疗记录反复思量,最终有了惊人的发现:二诊“一派外邪郁热深入心包、营血”的诊断有误,舌深红无苔为内伤型中风的铁证,内伤中风岂能做外感中风医治?难怪疾病越治越剧,险些误了患者性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上说:“阳气者,烦劳则张,阴精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遗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这节经文的意思是:真阴之气严重暗耗,不能从整体上潜藏全身阳气,稍遇烦心劳神之事,阳气就可能化生内风而急剧上扬外越,冲击脏腑、经络、血脉,从而可致生内伤型中风偏瘫,其症状就像夏天中暑一般,头痛眩晕,自汗不止,眼泪失控,二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上又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如果突遇大怒之类的强烈精神刺激,肝阳暴张,化生内风,内风急剧上扬外越,血液也会随之大量上扬外越,瘀阻脑腑或令血溢脉外,使人突然昏厥,半边偏瘫,半边自汗。
《素问•脉解篇》上还说:“内夺而厥,则为暗痱,此肾虚也。”这节经文的意思是:内伤型中风昏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是由于肾阴肾精不足,虚风瘀阻经络。
以上三节经文简述了内伤型中风的病因病机,即真阴之气不足,肝肾虚风冲击或瘀阻心脑、经络、血脉。以上三节经文同时也暗喻,治疗内伤型中风应以扶助真阴,滋补肝肾阴精,平熄肝肾虚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处方:1、鳖甲15克 何首乌20克 桑寄生15克 玄参15克 天麻10克 钩藤15克 秦艽10克 橘红10克 丹参10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 僵蚕10克 地龙6克,1剂水煎。
2、食疗方:排骨汤。
疗效:用药次日,偏瘫下肢能自主上抬20°,精神状态良好,语音颇为清亮,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继服6剂,服后偏瘫下肢能自主上抬90°,双膝阵发掣痛已止,前头侧头疼痛缓解,大小便能自控,口眼歪斜稍微好转,勉强能辗转身体。此后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龟板、白术、神曲、鸡内全、威灵仙、路路通、半枫荷(俗名偏荷枫),又继服21剂中药,期间还给患者肌注当归+夏天无针,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针刺双侧十宣、合谷、曲池、外关、肩贞、太冲、足三里等穴,患侧行泻法,健侧行平补平泻法,并及时教导患者如何“端坐”,如何“站立”,如何“拄杖行走”,最终取得了拄杖能独立行走,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效果!
诊治小结:1、清开灵针主要由栀子、黄芩、板蓝根、金银花、水牛角等提取有效成份制取,属于清气分实热、血分实热针剂,此针剂绝对不能用于中风偏瘫热象的治疗。因中风偏瘫是本虚标实病,误用清开灵针要么加重外邪郁热,要么更伤真气而虚风狂动。本案(内伤型中风)和医案4(外感型中风)误用清开灵针,险些都误了患者性命,这种以患者生命危险为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清开灵针药品说明书“用于中风偏瘫……脑血栓……脑出血……”,存在严重错误!
2、内伤型中风风源有三,即真阴之气不足、肝阴不足、肾阴不足,阴虚生风,所以内伤型中风以舌红少苔、无苔为主要诊断依据(少数患者舌苔薄黄),脉象以弦滑、细滑最常见(肾肝虚风挟痰),并非所有内伤型中风都见弦脉。本案初诊再诊时对以上几点认识不足,所以一误再误,险些致人毙命!
3、面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尽可仿照本案思维模式进行诊疗:即在详细查阅专题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诊疗经过反复思量……此思维模式不愧是破解许多疑难病症的重要法宝。(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