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在先:不喜勿喷。
现在中医界已经是一片乱象。药量过小、脱离仲圣、理论专制、西医思维、缺乏革新……这一切都证明现在的中国中医界问题确实不小。
第一就是药量过小。
以方剂学《黄芪建中汤》为例。
【组成】 黄芪一两半(4克)芍药六两(l8克) 桂枝三两(9克) 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4枚) 饴糖一升(3O克)
说实话看到这量,我都着急——就这点量病人得喝多少付才能好啊!尤其是现在的黄芪,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现在的医生开方,基本量还是9克,细辛还在用3克,6克,附子还在用9克。
现在的药材,都是农药化肥充斥,以次充好,泡矾熏硫,过度炮制,有效成分还能剩下多少?不用仲圣的原量,中医哪年哪月能摘下“慢郎中”的帽子?中医是在治病,不是在捞钱。如果有了这个心理,药量自然就会开足,如果倒过来,9克桂枝,4克黄芪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是脱离仲圣。
仲圣是一代医圣,万世医宗。这是一条既定的事实。而现在的医疗教学和诊疗实践中,只是套用方子,却学不到仲圣的开方思想。其实,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仲圣的方子用药极少,而主证极为鲜明,一旦狠狠抓住主证和药性,用药极少,且见效极为迅速,用药范围极广,一副标准量的桂枝汤,充其量也就10元左右,苓桂术甘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枳术汤等方更便宜。所以,在唯钱主义的医疗方针指导下,医生挣不着,医院没利润,触动了大小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才是经方不用、死用、少用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话还是那么鞭辟入里。
所以有人说仲圣是“历代最小气的医家”,其实,仲圣是将药性吃透了,看到了百病背后的根本矛盾,所以小药,量重,大效。
相比之下,“时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仲圣整体条理的思维差着天与地,但却和急功近利、头痛医头、形而上学的现代文化不谋而合。且时方由于抓不住根本矛盾,用药味数普遍多(当然也有例外),所以特挣钱。
但是,人民需要经方,中医的发展呼唤经方。只有经方,能让中医与西医平起平坐;只有经方,能让人民把中医作为治病的首选;只有经方,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理论专制是又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中医界对一些疾病的治法已经形成了定论,开方时往往形成思维定式。例如:
1、鼻炎必用苍耳辛夷,不论虚实。
2、黄芪建中汤必须是脾胃虚寒,而不是阴阳两虚才能用。
3、痤疮都是肺胃有火。
诸如此类。这些定论似乎已成为不成文的用药规范,导致出现了【看西医病名用中药方子】,【见证治证的怪圈】。
中医人不懂得革新,中医生不知道打问号。
西医思维。这个更是老生常谈。见炎症就是火,见心脑病就是瘀,见失眠就是心神不定心血虚,见癌症就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血压高就是肝阳上亢,遗精就是肾虚,怕冷就是阳虚……不一而足。不懂得革新,不懂得多打几个问号。
缺乏革新。中医这门学术,最不应该用标准化的学院统一讲授和考核,统一标准答案。因为一种病的治法不是一种,比如脾虚,有黄芪建中汤证,四君汤证,六君汤证,参苓白术散证等等,一病一方不现实,还会禁锢思想。看过我发的“医案考考”贴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一个芍药甘草汤,吃透了药性,又能治便秘,又能治咳嗽,又能治阳强,又能治尿频。一个苓桂术甘汤,吃透了药性,能治脾虚,腹泻,头晕,甚至眼病。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不适合中庸之道的中医药学。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现在中医界已经是一片乱象。药量过小、脱离仲圣、理论专制、西医思维、缺乏革新……这一切都证明现在的中国中医界问题确实不小。
第一就是药量过小。
以方剂学《黄芪建中汤》为例。
【组成】 黄芪一两半(4克)芍药六两(l8克) 桂枝三两(9克) 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4枚) 饴糖一升(3O克)
说实话看到这量,我都着急——就这点量病人得喝多少付才能好啊!尤其是现在的黄芪,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现在的医生开方,基本量还是9克,细辛还在用3克,6克,附子还在用9克。
现在的药材,都是农药化肥充斥,以次充好,泡矾熏硫,过度炮制,有效成分还能剩下多少?不用仲圣的原量,中医哪年哪月能摘下“慢郎中”的帽子?中医是在治病,不是在捞钱。如果有了这个心理,药量自然就会开足,如果倒过来,9克桂枝,4克黄芪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是脱离仲圣。
仲圣是一代医圣,万世医宗。这是一条既定的事实。而现在的医疗教学和诊疗实践中,只是套用方子,却学不到仲圣的开方思想。其实,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仲圣的方子用药极少,而主证极为鲜明,一旦狠狠抓住主证和药性,用药极少,且见效极为迅速,用药范围极广,一副标准量的桂枝汤,充其量也就10元左右,苓桂术甘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枳术汤等方更便宜。所以,在唯钱主义的医疗方针指导下,医生挣不着,医院没利润,触动了大小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才是经方不用、死用、少用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话还是那么鞭辟入里。
所以有人说仲圣是“历代最小气的医家”,其实,仲圣是将药性吃透了,看到了百病背后的根本矛盾,所以小药,量重,大效。
相比之下,“时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仲圣整体条理的思维差着天与地,但却和急功近利、头痛医头、形而上学的现代文化不谋而合。且时方由于抓不住根本矛盾,用药味数普遍多(当然也有例外),所以特挣钱。
但是,人民需要经方,中医的发展呼唤经方。只有经方,能让中医与西医平起平坐;只有经方,能让人民把中医作为治病的首选;只有经方,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理论专制是又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中医界对一些疾病的治法已经形成了定论,开方时往往形成思维定式。例如:
1、鼻炎必用苍耳辛夷,不论虚实。
2、黄芪建中汤必须是脾胃虚寒,而不是阴阳两虚才能用。
3、痤疮都是肺胃有火。
诸如此类。这些定论似乎已成为不成文的用药规范,导致出现了【看西医病名用中药方子】,【见证治证的怪圈】。
中医人不懂得革新,中医生不知道打问号。
西医思维。这个更是老生常谈。见炎症就是火,见心脑病就是瘀,见失眠就是心神不定心血虚,见癌症就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血压高就是肝阳上亢,遗精就是肾虚,怕冷就是阳虚……不一而足。不懂得革新,不懂得多打几个问号。
缺乏革新。中医这门学术,最不应该用标准化的学院统一讲授和考核,统一标准答案。因为一种病的治法不是一种,比如脾虚,有黄芪建中汤证,四君汤证,六君汤证,参苓白术散证等等,一病一方不现实,还会禁锢思想。看过我发的“医案考考”贴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一个芍药甘草汤,吃透了药性,又能治便秘,又能治咳嗽,又能治阳强,又能治尿频。一个苓桂术甘汤,吃透了药性,能治脾虚,腹泻,头晕,甚至眼病。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不适合中庸之道的中医药学。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