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辅行诀》和《内经》五脏补泻所欲所苦

你会开飞机吗? 会开大型运输拖挂卡车吗?履带拖拉机(坦克)吗?你会开汽车(轿车)吗?会开摩托车吗?会骑自行车吗?会推两轮翻斗建筑送料车吗?会骑独轮车吗?会推独轮车吗?
辅行诀 就是“独轮车”。 当你会用就知道 “车”比你手拿肩扛能运输的多。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医 所有的都会开,不仅仅是“玩”车轱辘(轮)。
工 是“玩”玩轮子 一个 到 数十个
我啥都不会,有钱人会说我要雇佣一个司机或者一个工人搞定这些事情。医不是会开车之类那么简单的,会开车的一定会开飞机吗?会开飞机的会开潜艇吗?会开潜艇的能开宇宙飞船吗?就说你会治疗感冒,就会治疗艾滋病吗?(不说你治得好与否只说会治吗?理论依据懂吗?治疗有效吗?)你会治疗艾滋病就会治疗癌症吗?如此一推广。医生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说辅行诀是假的?然后还有人考证了,证明很多东西只有近代才有的词汇和语句,都出现在这书上了
桂林古本伪造了,就说明大家都不要去kao s
那就是学术考察的问题了,因为有人发表论文专门指出这个书造假的地方还有证据证明不是古代书。具体可以搜索相关资料看看,我没有考据习惯,而且发表这个书是假的论文,是在30多年前了,这是为什么现在很难看到有人研究这个了,不然一个好东西没人研究?据说此书刚出来时候,满世界都在研究它。那时候好多中医人都觉得,医术和技术可以更进一步了,所以研究此书的论文数以千计。到了后期指出此书是伪造古书,研究热情大减,然后现在好多后学基本上不知道这个书了,。不信你问问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多数不知道此书,教授们现在也不太了解这个书了,但是年纪大的教授和专家肯定还记得这个书,以及当年为什么从全中医界都热衷于研究此书,到现在基本无人问津了原因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这个书目前和桂林本伤寒论差不多地位,都是说后人仿造的古书
桂林本伪造,所以大家现在别学经方和伤寒论了。但为何你还在用里面的方子或理论给自己治疗慢性肾炎?所以,因噎废食不可取。
 
桂林古本伪造了,就说明大家都不要去kao s
桂林本伪造,所以大家现在别学经方和伤寒论了。但为何你还在用里面的方子或理论给自己治疗慢性肾炎?所以,因噎废食不可取。
人家说的是桂林本伤寒论造假不是说宋本伤寒论造假,大家都是采用通用宋本伤寒论为教科书的,现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有解释,他采用的底本和校对本是采用那个版本的,我也是用通用版的宋本伤寒论。这个没疑问啊
 
最后编辑:
我啥都不会,有钱人会说我要雇佣一个司机或者一个工人搞定这些事情。医不是会开车之类那么简单的,会开车的一定会开飞机吗?会开飞机的会开潜艇吗?会开潜艇的能开宇宙飞船吗?就说你会治疗感冒,就会治疗艾滋病吗?(不说你治得好与否只说会治吗?理论依据懂吗?治疗有效吗?)你会治疗艾滋病就会治疗癌症吗?如此一推广。医生不是万能的。
知识智力看不到啊
 
桂林古本伪造了,就说明大家都不要去kao s
桂林本伪造,所以大家现在别学经方和伤寒论了。但为何你还在用里面的方子或理论给自己治疗慢性肾炎?所以,因噎废食不可取。
遣药规则 有一方用药超过十一味, 若能祛病也会伤身损命。 到底哪个版本是伪造(夹私货)? :033: :008::014::008:
 
人家说的是桂林本伤寒论造假不是说宋本伤寒论造假,大家都是采用通用宋本伤寒论为教科书的,现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有解释,他采用的底本和校对本是采用那个版本的,我也是用通用版的宋本伤寒论。这个没疑问啊
所以你说辅行诀只有一个版本?你需要多查一查关于他的版本研究和源流。
 
遣药规则 有一方用药超过十一味, 若能祛病也会伤身损命。 到底哪个版本是伪造(夹私货)? :033: :008::014::008:
那为什么要用一个用错了会死亡的药方呢?天下方子何其多,没有1千也有500,随意就可以翻到古书记录的众多救命法,选用即可,这是中医的特色,
 
可以看看这本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个人认为,辅行诀原稿已不可见,如今各种版本略有不同,有的用药比例有差别,有的多或者少一味药,有的疑似错别字,还有一些怀疑是传抄者因为看到原稿觉得不通顺,私自更改为自己觉得通顺的文字,但那都不是最初的。但不管怎样,伤寒论中很多方子都脱胎自辅行诀,但伤寒论无制方理论,张仲景在序言中也自称非才高识妙,无法理解五行等素问中幽深理论,只是博采众方,勤求古训而已。由此不难可知,辅行诀保留了汤液理论中的一些内容,而这正是伤寒论的参考书。所以说,辅行诀还是有其价值的。
 
可以看看这本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个人认为,辅行诀原稿已不可见,如今各种版本略有不同,有的用药比例有差别,有的多或者少一味药,有的疑似错别字,还有一些怀疑是传抄者因为看到原稿觉得不通顺,私自更改为自己觉得通顺的文字,但那都不是最初的。但不管怎样,伤寒论中很多方子都脱胎自辅行诀,但伤寒论无制方理论,张仲景在序言中也自称非才高识妙,无法理解五行等素问中幽深理论,只是博采众方,勤求古训而已。由此不难可知,辅行诀保留了汤液理论中的一些内容,而这正是伤寒论的参考书。所以说,辅行诀还是有其价值的。
据一些资料所记录,辅行诀是拼凑书。因为书中很多话语来源于不同的书籍剪切,对与不对我也不知道。自从被一些学者考据为伪书后,学术界也就没几个人在研究这个书了,这是目前的现状。要是在发现此书早期,研究者还是众多的,光看看那个时代发表的论文就知道了,这个辅行诀如果真如那些证伪研究者所言,那还不如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了,最少沈金鳌的这个拼凑书人家直接说了是连贯拼凑加上有自己的见解。拼凑的很有高手范,于是现在学术界还存在混乱就是始终有人认为此书是伪书,也有个别人说这是珍本,谁对谁错我也不知道。感觉先把古籍无争议的学好,后期在看这些争议书,因为争议书很多人不认可,这是为什么要争议的原因
 
最后编辑:
据一些资料所记录,辅行诀是拼凑书。因为书中很多话语来源于不同的书籍剪切,对与不对我也不知道。自从被一些学者考据为伪书后,学术界也就没几个人在研究这个书了,这是目前的现状。要是在发现此书早期,研究者还是众多的,光看看那个时代发表的论文就知道了,这个辅行诀如果真如那些证伪研究者所言,那还不如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了,最少沈金鳌的这个拼凑书人家直接说了是连贯拼凑加上有自己的见解。拼凑的很有高手范,于是现在学术界还存在混乱就是始终有人认为此书是伪书,也有个别人说这是珍本,谁对谁错我也不知道。感觉先把古籍无争议的学好,后期在看这些争议书,因为争议书很多人不认可,这是为什么要争议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本书记录的东西不是很多,而不是因为可能是伪作,才导致论文少了。研究的人变少了,也不能推出它是伪作的可能性变大这一结论。流行趋势变化可能的原因很多,并不只有这个原因。比如如今深度学习大热,但其实几十年前就有理论了,只是当时计算机算力不够人们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于是人们怀疑它是否可行,也就是是真是伪无法确定。于是,研究的人变少了,论文也少了。直到最近几年,计算机算力提升了,它又火起来了。那么,当时论文变少了,就说明这个深度学习理论是伪的吗?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要看到它的方子能用,可用理论解释,而且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子也能用它的理论解释。反而后世归经理论,才是最大的败笔,这一点反倒没人提出,真是可悲。要知道,神农本草里面压根都没提归经,伤寒论也不可能只用归经理论来解释如何组方。
如果你很确信他是伪作,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或者写成论文发表,这样学术界自然会认可你。如果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事实上,内经由于流传原因,里面错乱的以及后人填补的东西更多,但依然不影响人们奉它为经典。真正的原始版内经,在道家中一直流传着。
记住,中医是实践科学,不是根据谁名声大,谁权威来判断谁正确,也不是根据目前流行什么或不流行什么,来判断正确。唯一正确的标准是,能实用的,管他是来自正统名医还是乡野村夫,那就可以学习。不是一定非得是出自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出身正统,才被称作是中医理论,否则这跟那些单纯迷信宗教而不明教义本质的信徒有何区别?
 
最后编辑:
内经里面很多句子都因为错讹而被强行附会解释的地方多了去了,怎么倒没人提出来?
实践科学最怕人云亦云,中医学为何几千年来进步缓慢,因为都尊奉流传错讹错漏的经典,不敢提出别的理论,或者探索别的理论,更不接受甚至打击嘲讽别的理论。总之,可能他们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最好的,一点错都没有,容不得质疑改进吧。
 
主要是因为这本书记录的东西不是很多,而不是因为可能是伪作,才导致论文少了。研究的人变少了,也不能推出它是伪作的可能性变大这一结论。流行趋势变化可能的原因很多,并不只有这个原因。比如如今深度学习大热,但其实几十年前就有理论了,只是当时计算机算力不够人们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于是人们怀疑它是否可行,也就是是真是伪无法确定。于是,研究的人变少了,论文也少了。直到最近几年,计算机算力提升了,它又火起来了。那么,当时论文变少了,就说明这个深度学习理论是伪的吗?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要看到它的方子能用,可用理论解释,而且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子也能用它的理论解释。反而后世归经理论,才是最大的败笔,这一点反倒没人提出,真是可悲。要知道,神农本草里面压根都没提归经,伤寒论也不可能只用归经理论来解释如何组方。
如果你很确信他是伪作,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或者写成论文发表,这样学术界自然会认可你。如果没有,讨论这个问题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事实上,内经由于流传原因,里面错乱的以及后人填补的东西更多,但依然不影响人们奉它为经典。真正的原始版内经,在道家中一直流传着。
记住,中医是实践科学,不是根据谁名声大,谁权威来判断谁正确,也不是根据目前流行什么或不流行什么,来判断正确。唯一正确的标准是,能实用的,管他是来自正统名医还是乡野村夫,那就可以学习。不是一定非得是出自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出身正统,才被称作是中医理论,否则这跟那些单纯迷信宗教而不明教义本质的信徒有何区别?
之前我就说了。早在我还没出世以前就有人说这个书是伪书了,我只是说一个现象现在没多少人研究这书了,说说我们都知道的伤寒论吧,我觉得伤寒论这本书内容其实也很少,但是自从宋朝公开发行,伤寒论一直都是研究热点甚至是部分中医的教科书,宋朝后基本上历代名医都有研究过伤寒论,都写过相关的自己的一些心得或者发明创新什么的,因为伤寒论书虽然很轻内容有限,但可供研究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可以看到历代研究伤寒的个人存世书最少还有50种以上,其中代表性的最少还有10种,最近这几十年研究伤寒论的书也有很多,著名的有所谓刘渡舟等一大批现代人写的书。所以好书还是不会因为书内容少,就没人去研究。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我师父说过一句话,就是当我水平不够高的时候还是先学好公认的典籍和教科书,别走路还没走好就想飞,要慢慢来,学医路是很漫长的,我目前也就处于这个学习走路的阶段。虽然我看过很多典籍不代表我都掌握了,虽然我学过很多杂学包括无名人士或者民间中医的书,但是不代表我全部懂了。消化不了的东西积累的太多,这是我的个人不足之处。也许等到我老了很多消化不了的东西就少了
 
内经里面很多句子都因为错讹而被强行附会解释的地方多了去了,怎么倒没人提出来?
实践科学最怕人云亦云,中医学为何几千年来进步缓慢,因为都尊奉流传错讹错漏的经典,不敢提出别的理论,或者探索别的理论,更不接受甚至打击嘲讽别的理论。总之,可能他们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最好的,一点错都没有,容不得质疑改进吧。
这个说的好,但是你知道吗?现在读懂内经的人本来就少,其次内经被改的面目全非,历史版本都不一样,所以教科书采用节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否定内经所有内容都是不容怀疑的行为,还有简化的作用。也证明读懂内经难度太大了,一般人没这个全面解释内经的能力中医其实一直在接受打击,你可以看看还有多少人在现实中信任中医?只用中医药治病?还有众多中医学生的就业率低,大家都在说中医的问题,中医之所以否定人家围攻内经主要原因是,很多理论渊源来自内经,所以内经更像是中医的形象代表,而不是说他就是正确的代名词,现在还是要区分,内经作为中医形象代表,大家肯定不容许否定内经,至于实际使用和治病肯定是允许创立新内容或者不用一些用不上的内经东西,伤寒论和内经基本上没多少关系,你看看这不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吗?大家一般热衷研究伤寒论不热衷内经,甚至部分人学到的内经是皮毛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人之所以学了内经皮毛也可以当中医,证明,这些人看病不是一切以内经为导向,而是自己去创新研究使用新理论和技术治病,这就是时方和时法的运用了,不然现在内经也没有研究热了,原因何在?
 
最后编辑:
这个说的好,但是你知道吗?现在读懂内经的人本来就少,其次内经被改的面目全非,历史版本都不一样,所以教科书采用节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变相否定内经所有内容都是不容怀疑的行为,还有简化的作用。也证明读懂内经难度太大了,一般人没这个全面解释内经的能力中医其实一直在接受打击,你可以看看还有多少人在现实中信任中医?只用中医药治病?还有众多中医学生的就业率低,大家都在说中医的问题,中医之所以否定人家围攻内经主要原因是,很多理论渊源来自内经,所以内经更像是中医的形象代表,而不是说他就是正确的代名词,现在还是要区分,内经作为中医形象代表,大家肯定不容许否定内经,至于实际使用和治病肯定是允许创立新内容或者不用一些用不上的内经东西,伤寒论和内经基本上没多少关系,你看看这不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吗?大家一般热衷研究伤寒论不热衷内经,甚至部分人学到的内经是皮毛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人之所以学了内经皮毛也可以当中医,证明,这些人看病不是一切以内经为导向,而是自己去创新研究使用新理论和技术治病,这就是时方和时法的运用了,不然现在内经也没有研究热了,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不识字~医非人人可学
你恐怕都不知什么是病?什么是伤? :014: 因为看你不可能“识文断字”,离道日远 呵呵
 
原因在于不识字~医非人人可学
你恐怕都不知什么是病?什么是伤? :014: 因为看你不可能“识文断字”,离道日远 呵呵
所言无知,西医每年毕业生数十万,可见医学谁不可学?只是想成顶尖高手,无论中西医都难成而已
 
之前我就说了。早在我还没出世以前就有人说这个书是伪书了,我只是说一个现象现在没多少人研究这书了,说说我们都知道的伤寒论吧,我觉得伤寒论这本书内容其实也很少,但是自从宋朝公开发行,伤寒论一直都是研究热点甚至是部分中医的教科书,宋朝后基本上历代名医都有研究过伤寒论,都写过相关的自己的一些心得或者发明创新什么的,因为伤寒论书虽然很轻内容有限,但可供研究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可以看到历代研究伤寒的个人存世书最少还有50种以上,其中代表性的最少还有10种,最近这几十年研究伤寒论的书也有很多,著名的有所谓刘渡舟等一大批现代人写的书。所以好书还是不会因为书内容少,就没人去研究。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我师父说过一句话,就是当我水平不够高的时候还是先学好公认的典籍和教科书,别走路还没走好就想飞,要慢慢来,学医路是很漫长的,我目前也就处于这个学习走路的阶段。虽然我看过很多典籍不代表我都掌握了,虽然我学过很多杂学包括无名人士或者民间中医的书,但是不代表我全部懂了。消化不了的东西积累的太多,这是我的个人不足之处。也许等到我老了很多消化不了的东西就少了
确实是的,先打好基础。但有时候遇到瓶颈还是需要一点思路或者出路的,这个时候杂家的书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吸收其优秀的点,而不是全盘接受,还是需要自己的思考。
 
伤寒论序中已经提到,这本书并不是自己全新独创的书,而是一本演绎书,根据考证推测,它根据的就是汤液经法这本书,后者失传了,但辅行诀作者看过,所以摘录了一部分作为道士简单治病基本心法口诀。因此,想知道为何伤寒论里面没有内经理论,就需要研究汤液经法。当然,辅行诀中留存汤液经法的信息太少,很难了解全貌,但有助于理解伤寒论组方的秘密。
至于内经理论,里面大部分都是没错的,小部分因为传抄错误或者丢失,导致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需要更正以外,都可以在实践中可以检验其正确性。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理论过于高观点,不够具体,所以无法用于直接指导组方。中医难就在于怎么灵活去用这些抽象的理论,这就跟兵法理论一样,学起来容易用起来就不一样了。
 
人若正常情况下,酸味入肝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辛味入肺,苦味入心。这个入又当何解?西医尿酸高,酸中毒巨高不下,中医又当何解?我认为是肝虚不纳酸,酸味不入肝造成的。首先酸味入肝就是酸味补养肝的。所以每逢遇到尿酸高的患者我必补肝。你别看西医酸中毒治不了。我一补肝尿酸高直线下降。所以说酸味入肝是补肝的。
 
人若正常情况下,酸味入肝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辛味入肺,苦味入心。这个入又当何解?西医尿酸高,酸中毒巨高不下,中医又当何解?我认为是肝虚不纳酸,酸味不入肝造成的。首先酸味入肝就是酸味补养肝的。所以每逢遇到尿酸高的患者我必补肝。你别看西医酸中毒治不了。我一补肝尿酸高直线下降。所以说酸味入肝是补肝的。
内经讲的入指的是体,辅行诀里面说的是用,二者不矛盾。肝体阴用阳,所以酸入肝是补肝体,而辛入肝则指的是需要通过肝的疏散作用发挥辛的发散功能,换句话说,它将激发肝发挥疏散功能,所以辛补肝指的是肝怕郁的意义上的补。
 
辅行诀说的补泻,显然是五行生克。
辅行诀不论真伪,其思想都很牛,但理解确实不易。她说的药味,不知是不是跟胎臚药录一致,跟本经已经有所出入。
学辅行诀,至少需要一个诊断、用药的对应体系,这中间的真伪辨别总结,实在是难。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