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六经的属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这样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也就是说少阳属火,厥阴属风,阳明属燥,太阴属湿,太阳属寒,少阴属热。所谓“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和“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是指少阳火与厥阴风相对应;所谓“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和“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是指阳明燥与太阴湿相对应;所谓“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和“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是指太阳寒与少阴热相对应。但是,为什么是这种对应?经笔者探究,发现原来这源自先天八卦图。
马王堆《帛书·说卦》中这样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
其中,天地者,乾坤也,天乾地坤;山泽者,艮兑也,艮山燥兑泽湿;雷风者,震巽也,震火巽风;火水者,坎离也,坎火热离水寒。
也就是说燥湿对应是因为“山泽通气”,热寒对应是因为“火水相射”,火风对应是因为“雷风相薄”。
因此,艮兑对应因而才有了阳明燥对太阴湿;火水对应因而才有了太阳热对少阴寒,雷风对应因而才有了少阳火对厥阴风。
阳卦生阳,长男雷卦对少阳火,中男坎卦对太阳热,少男艮卦对阳明燥。阴卦生寅,长女巽卦对厥阴风,中女离卦对少阴寒,少女兑卦对太阴湿。
二
按照帛书先天八卦说,坎为热对应太阳经,离为寒对应少阴经,这与《素问》的“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截然相反。但是太阳主一身阳气,又称之为“太阳”,怎么会是“寒气治之”?少阴为阴经,又为什么主热气?
阳卦对阳经,阳经主阳气,阴卦对阴经,阴经主阴气,这应该顺理成章,同时这也并非只是帛书才有此说法,清华简中也有相同的说法,在清华简的《筮法》中有一幅人身八卦图(见上图),其卦位基本上与《易经》后天八卦的位置相符,但唯独坎、离二卦是相反,其坎卦位南方火,离卦位北方水,而这与坎为热对应太阳经,离为寒对应少阴经的上述推论不谋而合。
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帛书中的“火水相射”与《易经》中“水火不相射”(有人认为当为“水火相射”,当从),看上去只是水火二字一前一后之差别,似乎无关宏旨,但实际上差别非同小可。
三
按照三阳卦对三阴卦的规律,“山泽通气”,艮对兑也;“雷风相薄”,震对巽也;“火水相射”,坎对离也。但是如果如果按照“水火相射”的说法,则变成了坎水对离火。坎若为火,当位南方,坎若为水,当位北方,其位置截然相反。这也就是为什么《易经》的坎在北方,离在南方,是因为先“水”后“火”,形成了“坎水”和“离火”。而帛书和清华简的坎位南方,离为北方,是因为先“火”后“水”,形成了“坎火”和“离水”。
因此,帛书、清华简与《易经》八卦理论的最大区别之一集中体现在坎离二卦的位置上,在六经中则集中体现在太阳和少阴二经的属性上。帛书、清华简认为坎位南方火,太阳属火;离位北方水,少阴属寒。《周易》则认为坎位北方水,太阳属寒;离位南方火,少阴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