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推理论 明堂治耳无肝肾,手上三阳占七成

xiamin555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12/06/10
帖子
121
获得点赞
16
声望
18
《黄帝明堂经》中,治疗耳部疾病,所用穴位,手三阳上穴位占整体70%
 
针灸不是统计学,
是系统学,
是营卫循环系统的全身覆盖跟调整。

入耳中,焦小胆,三焦,小肠,胆,三焦跟肝有关,小肠跟肾有关。还是要辨证跟把脉。

宋朝的医学已经完犊子了,药物归经就是宋朝提出来的,可是随便一种药在各医书里的归经都是不一样的。
子午流注,跟中医用药N多流派也是在金元时期产生的。飞腾八法跟灵龟八法是也是元明时期的。
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都是明朝时期的。

自宋以来,多是玩穴位,比如王惟一,针灸铜人。再不就王国瑞,何若愚,徐凤的按时取穴。还是主打穴位。
再到明朝杨继洲玩手法,各种补写手法,还有讨论朱丹溪,枉机,认为针灸都是写法。
到现代当代,都在发展针具,什么埋针,揿针,铍针,小针刀,肩膀痛就肩膀来几下,腰痛,就腰上来几下,脖子痛就脖子来几下。
哪怕是在唐朝,孙思邈也认为,针灸只是辅助疗法 ,跟现在的观点一样。
丝毫没有人按照内经的理论来。

而针灸针说明书里的,禁针穴位,说明了一切。三阴交、合谷、至阴,被禁止孕妇用针,说是引起宫缩。完全是无稽之谈。
泻了三阴交、补合谷是典故里的,故事的背景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人,还是有懂针灸的,
一者太阴经、一者阳明经,太阴阳明表里,一手一足,即手足阴阳四经。但典故就是典故,是文人创作的,真正的病症应该是妊娠便秘。
但是后世会有一大堆的解释,如何不能反之安胎,如何,至阴穴可以调整胎位。
三阴交也不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原名太阴交,自唐以后就乱了。
人体有两个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手足各一,共四,这两个穴位才应该被禁针,主流的用穴里并没有,但是这个论坛里好像有人有在自创自用。

哦,忘了补充一句话,药物是针灸的辅助疗法,先调脉平,后调气血,左手血,右手气,左肝右肺,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而易经图谱,坐北观南,左手肝东,右手肺西。肝主春,肺主秋。圆融自洽。
 
最后编辑:
五脏
小豆犬肉
小麦羊肉
小米牛肉
黄米鸡肉
大豆豕肉


根据四篇整理,有金匮真言论,藏器法时论,五味,五音五味。金匮真言论,偏离太多,舍,五菜现多已不食用,弃。
今天午睡快醒的时候想明白的。在阴阳应象大论里。

女的呢,肝心,男的用,脾肺。我还没试哈。

比如主食,面包不是有加小豆的嘛,也可以蒸馒头的时候擀平,铺上蒸好的小豆,再卷起来,切段,上蒸。
男生就更简单了,小黄米大黄米一样一杯,再加点山药、红薯的,吃三顿差不多,完美。
 
针灸不是统计学,
是系统学,
是营卫循环系统的全身覆盖跟调整。

入耳中,焦小胆,三焦,小肠,胆,三焦跟肝有关,小肠跟肾有关。还是要辨证跟把脉。

入耳,《内经》尚有,大肠经
 
五脏
小豆犬肉
小麦羊肉
小米牛肉
黄米鸡肉
大豆豕肉


根据四篇整理,有金匮真言论,藏器法时论,五味,五音五味。金匮真言论,偏离太多,舍,五菜现多已不食用,弃。
今天午睡快醒的时候想明白的。在阴阳应象大论里。

女的呢,肝心,男的用,脾肺。我还没试哈。

比如主食,面包不是有加小豆的嘛,也可以蒸馒头的时候擀平,铺上蒸好的小豆,再卷起来,切段,上蒸。
男生就更简单了,小黄米大黄米一样一杯,再加点山药、红薯的,吃三顿差不多,完美。
五味五行法,《内经》分岐伯,少俞,黄帝三个人讲述,其实是代表三个医学派系。
上表为岐伯一派的学术。
 
五味五行法,《内经》分岐伯,少俞,黄帝三个人讲述,其实是代表三个医学派系。
上表为岐伯一派的学术。
五味篇是黄帝跟伯高的对话,

还有少俞,雷公。

鬼臾区,是王冰夹私的时候带入的。

俞跗,一作俞柎,又作逾跗。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词条都说内经里有这个人,但我一直没见过 。

建议,路过的,想学内经的,先看,灵枢,黄帝跟雷公对话的四篇。
 
关于五味,岐伯论述最多,其次是伯高,少俞,我把伯高给漏了。
岐伯有些五味的论述,粗看有别于其它五味和五行分配,但细细分析,确实从临床出发,另外,少俞对于五味的论述也有自己独特见解。
 
关于五味,岐伯论述最多,其次是伯高,少俞,我把伯高给漏了。
岐伯有些五味的论述,粗看有别于其它五味和五行分配,但细细分析,确实从临床出发,另外,少俞对于五味的论述也有自己独特见解。
是啊,古人的认识很多,

《五味论》少俞提到的三焦为上中下三焦。
《论勇》里少俞提到的三焦应该就是三焦,胰腺。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但是歧伯,应该是早期的对话结构,而其他人的出现,应该是,他人后入的。

黄帝曰 歧伯对曰:的对话结构只出现在《周痹》
黄帝曰 歧伯答曰:的对话结构,出现在《营卫生会》《五十营》《脉度》(只有这种对话结构,不包含歧伯曰),而这三篇有明显上下文关系。

有很多篇幅理都有,歧伯稽首再拜,
但是九针十二原里,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这两个问好是反问句式,显得特别突兀。这也是我不用原穴的一个原因。

其他的主要结构有两种,
黄帝曰 歧伯答曰 ——《灵枢经》
黄帝问曰 歧伯对曰 ——《素问》

素问跟灵枢是分开传的,素问在南北朝时期,全元起就注过,灵枢经到了明朝在有人注。
而且,灵枢经在历史上,两宋时期丢了两回。
问题是,皇甫谧甲乙经里也有经脉篇的内容,为何到金元的何若愚才提出了的子午流注?

又如何,是动病,在内经里只出现一次刺法,还是浑刺,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刺疟篇
即便是,刺热篇,也只有,表里同刺井穴,是我比较反对的刺法。但只需要辨证,不需要把脉,作为寻常百姓传世之用,可以。
新冠的过程中,我试过井穴的,表里同刺,同名同刺,异名同刺。当时是一月份,还不会针灸。内经的效果,贼慢。在当时看 ,
就是无效,后期的验证中,发现需要几个小时,让身体自行周济。当时还有一种脉象不认识,外格,

病在太阳经时,左手寸尺无脉,(按睛明穴,反复验证了三种刺法)
病到少阳经时,左关右尺无脉。(这个当时还拔过罐,最后不得已吃了药,头痛后的第三小时,即发热后的第九小时,即畏寒后的第十一小时)

现在这些都不在话下了。

病进过程与热论篇无异,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一天就好了。当时还是在不会针灸的情况,只知脉有盛虚,不知脉有沉浮。
我妈,当时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我有病进跟病退,我妈到太阴腹泻就恢复了,都是循经传变。
 
素问跟灵枢是分开传的,素问在南北朝时期,全元起就注过,灵枢经到了明朝在有人注。
而且,灵枢经在历史上,两宋时期丢了两回。
全元起之后,真正称得上注释大师 杨上善。
 
最后编辑:
素问跟灵枢是分开传的,素问在南北朝时期,全元起就注过,灵枢经到了明朝在有人注。
而且,灵枢经在历史上,两宋时期丢了两回。
全元起之后,真正称得上注释大师 杨上善。
是的,杨上善敢于改内经,比起历代,明明不通顺的地方还要强行解释的强太多,比如五脏苦欲补泻的吴昆。
还有,王冰,到处摘抄,硬说是什么传下来的,明明内经都写错了,他还拿来抄,硬生搞了个五运六气出来。
 
是的,杨上善敢于改内经,比起历代,明明不通顺的地方还要强行解释的强太多,比如五脏苦欲补泻的吴昆。
还有,王冰,到处摘抄,硬说是什么传下来的,明明内经都写错了,他还拿来抄,硬生搞了个五运六气出来。
正是,正是,看过杨上善的注解,看其他注解,有些索然无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