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医札记:我读黄元御

为医唯求汤方证,临证有验为金针。
 
《易》乃群经之首,经两世焚书坑儒之做,能得传承,已属不易。观孙先生宽厚之心,不似尖刻之人。故单独给



先生留言已经拜读,万分感谢
 
大家在此交流,也算有缘,何必弄出尖刻二字,毛泽东算是伟人吧,都没说过高出那个许多.象黄氏


因为近日在读黄元御的东西,偶然又看到孙老师的帖子,崇敬之余顶了帖子上来,谁知道竟惹纷争,




乾显自强不息
坤贵厚德载物
董兄与朱雀先生没理由争什么嘛
 
我在学医之前,先道后易,无论道还是易,师承源流,都清晰可查,然我不肖,转而学医,故不愿多谈道易师门

董兄学识老朋友们都是知道的
 
为医唯求汤方证,临证有验为金针。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学医还是看病是分内的事,樊兄务实,我也赞成


不过呢,天人相应是中医的特色,人病既然与天道相关,当然也要研究下天道,研究天道自然是《易》为群经之首,有人专于此,也未尝不可.

嗯、、、、、、、、、、
因此起争议,就有些不值得了
 
我在学医之前,先道后易,无论道还是易,师承源流,都清晰可查,然我不肖,转而学医,故不愿多谈道易师门

说点实际的,免得成水贴了。水升火降的道理,在没有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在《周易参同契》里,坎纳戊,离纳己,故修心以炼己则火自下行,水府探玄则戊土自生,进阳火,行乾道,为龙从火里出,退阴符行坤道,为虎向水中生,此所谓: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这个在丘处机丘祖的《大丹直指》,说的更清楚,如:“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阳龙元向离宫出,阴虎还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道家为逆行,故用的是颠倒术,常道当顺推,木龙金虎这就不用说了。
 
易经的说法就更简单了,后天八卦以坎离震兑为四维,其中震为东为龙为木,兑为西为金为虎,坎为北为水为玄武,离为南为火为朱雀,关键点在于二八易位,明白的自然就明白了,废话俺也不说了。
 
因为近日在读黄元御的东西,偶然又看到孙老师的帖子,崇敬之余顶了帖子上来,谁知道竟惹纷争,{:soso_e

现在牛人太多,一说话都是大师的范儿,实际上都是不看病的爱好者,对于这种人俺平常都不理会,但是在孙老师帖子上,俺就要回击几句了。所谓:师有事,弟子服其劳。
 
易经的说法就更简单了,后天八卦以坎离震兑为四维,其中震为东为龙为木,兑为西为金为虎,坎为北为水为玄武

你这抛砖之法,果然力道不小。
该与之说的人,我已经说完了,不与你争,无非因为你这义气之用。
今天如果我说了,你又不会听得进去全部,那改他日,你再与人于义气之争中使我述之法,害人性命不是我的过错?
我是个不恋红尘的人了,一大把年纪,与你争什么呢?我走得慢,所以先行一步,免得被砸伤了,就此告辞。
 
你这抛砖之法,果然力道不小。
该与之说的人,我已经说完了,不与你争,无非因为你这义气之用。
今天如

您是不是自我感觉特良好啊?觉得别人一定都想知道您那点东西,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兴趣,不是您在孙老师的帖子大放厥词,我都懒得搭理,省点功夫干点正事,这是我的常态。
其次,害人不害人您管好自己的就好。我上面发的东西,引用经典的就直接标明,其他的话我自己写的,相信您在书里找不到,我还没有无耻到把别人的东西说称自己的,我发帖也多,随便您找找吧。
第三,我的道理摆在这里了,想论学术,随时欢迎,要扯淡,就免了。
最后,您年纪大,之前不知道,不过学术论坛敬贤不敬老,因为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多有得罪,还请海涵。

最后互相告个别,您慢走。
 
恕俺多事,大胆地问一句:楼主先写彭子益,后写黄元御,前后两文相隔不过十来天,而观点却一南一北,大有互搏之状。反差为何这么大嗫?
 
您是不是自我感觉特良好啊?觉得别人一定都想知道您那点东西,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兴趣,不是您在孙老师的帖

呵呵,我都奇怪,就算我有不同看法,可我也没说孙曼之说的不对啊,你这是何必呢,就算是臆测,为何又不留余地呢。
我是说,天人解一篇不是谁都读得懂的,这有问题吗?区别在于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别.你放眼看一下,现在学中医的学子,有哪个对传统文化追根朔源了,哪家院校对学生们在这方面重点抓了,《四圣心源》毕竟还是一本入门之作而已,可其依据,却仍然是涵盖了《易》的很多内容,甚至还包括了其它的内容,就比如《子华子》吧,有几个人读过呢?
当然了,各家也有各家所长,黄元御在清朝也是个大家,也是个神医,也有人评论说是名医。这一点固然说明其有所长,但崇阳贬阴的说法,当然也是我不能认同的,这不论跟什么有关,都不是咱们该推崇的,包括黄元御本身也在其遗著中也没有能把阴驳斥得被人信服,更何况还对阴的方面有很多的不舍和无奈,只是他骂两句之后,便避而不谈罢了。
这些都有什么好争的呢。呵呵。
 
恕俺多事,大胆地问一句:楼主先写彭子益,后写黄元御,前后两文相隔不过十来天,而观点却一南一北,大有互

对于《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孙老师都认为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但同时对这两书的有些观点,保留意见。即如黄元御的偏阳,彭子益对温病的认识等等,但并不妨碍他们作为中医经典的地位。
 
呵呵,我都奇怪,就算我有不同看法,可我也没说孙曼之说的不对啊,你这是何必呢,就算是臆测,为何又不留余

您一开始有这个心态,咱就不必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从头看下来,您从不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却给别人扣了不少帽子,如“口舌”、“义气”、“狂妄”“污秽”,反观一下,自己的心态,其他的不说了。
 
您一开始有这个心态,咱就不必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从头看下来,您从不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却给别人扣了不

你心思太窄了.
 
黄对伤寒理解确实挺厉害,但是他的温阳观点我也不太赞同 呵呵~~~~
 
现在医学院校招收的理科生占多数,学中医很困难。
 
不用争了,实在理解不了就学习一下道教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六十四卦”。是一个道理。
 
不完全认可孙先生所言,三年可否成良医,如果在当时以文言文为主的时代,悟性好通医并不是难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嘛。还有,史书上所记载黄氏乃因目疾被误治才始学医书,但却不能代表现实中的黄氏平素就不好医道。要知古之读书人多有通医者的。再说一句,如果黄氏没有临床功底,能进宫与乾隆治病?太医院的那帮太医的医底子、笔杆子、嘴皮子只怕比当下的一些中医不会差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