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气至病所疾立解

百世芳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2/08
帖子
48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18
廿年前,高姓妇,近六旬.右胁痛.西医多日不效,求针,取右支沟 右阳陵泉.双手运针,使支沟之针感过肘肩下胸至胁下,陵泉之针感越膝胯上至胁下.两感相接.患者言胁下跳,热.病立解.
多年来此法仅用十几例.一者飞经走气过节不易,一者难忍针感之强,一者患体条件之限,再一是己所不欲,所用之人,皆与我有旧,不收费.[余不做小人,也不做君子,凡人一个随心而为]. 不过有些人易完成手法,有些人不易完成,因人而异勿须强求.一旦接通於胁下,即感温热而舒服.

见气至病所四字,方说亲历之事以为注脚.否则亦想不起来. 望朋友们斧正.
 
老师气至病所效果好。还是没有气至病所针灸效果好
 
先生针法高超,能讲一下手法操作的细节吗?很想学习,提高一下
 
与其说是针法。倒不如说是心法。心到才气至。孙真人说:夫为针者。不离乎心“。
传统针灸基本如此要求。百兄针法自有独到之处。说说让我们大家学习和交流。
 
老师气至病所效果好。还是没有气至病所针灸效果好

一;不称老师
二;气没至病所效果也好,但气至病所效果更好
 
前贤云:”医者意也“这话对楼主的手法是恰如其分的。尽管针灸手法各不相同。但实质上是有共同之处的。所以

一;我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二;先生诚得道之言也.
 
先生针法高超,能讲一下手法操作的细节吗?很想学习,提高一下

先生过奖了.阅君佳作才是高.

至于操做手法,令君见笑,无他,唯平补平泻,捻转提插而已.上不去,歇一会,重做.
 
与其说是针法。倒不如说是心法。心到才气至。孙真人说:夫为针者。不离乎心“。
传统针灸基本如此要求。百

老弟台一语中的. 中医学非单纯之医学.实乃人文医学矣.拙见,望指正.

操做已回复四楼.望弟台教吾.
 
先生技术高超!气至病所尚且不易,飞经走气过节更难,非手法娴熟,技术高超者不可为也!
 
先生技术高超!气至病所尚且不易,飞经走气过节更难,非手法娴熟,技术高超者不可为也!

先生之誉不敢當. 技,法皆型耳,心,悟乃理耳.中医最讲究者无形也.请先生指正.
 
气至病所也有两种解读。
1.远端选穴。通过手法产生一种气至病所到患处。
2.在一个穴位针刺产生酸麻胀痛感。也叫气至病所。这种是隐形的气至病所。

无论那种气至病所的治疗效果。必须是对症治疗和正确的补泻为前提。治疗效果才能稳固,离开对症治疗和正确的补泻。既是再好的针感或气至病所。也是达不到治疗效果。就是取得效果也是暂时的。
如腰腿痛。单纯环跳穴。一般都能气至病所。也能即时取得治疗效果。但不正确的辩证或不正确的补泻。就是有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辩证和针法是孪兄弟。相互用得好。就能如虎添翼。缩短治病时间。
 
气至病所也有两种解读。
1.远端选穴。通过手法产生一种气至病所到患处。
2.在一个穴位针刺产生酸麻胀痛感


老师讲到:治疗效果必须是对症治疗和正确的补泻为前提,让我想到了古人凌云的一个病案

有男子病后吐舌,云兄亦知医,谓曰:"此病后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穴在右股太阳,是当以阳攻阴"。云曰:"然"。如其穴针之,吐舌如故。云曰:"此知泻不知补也"。补数次,舌渐复故。
此案其兄辨证准确,但是不明补泻,是以无效,可见辩证和针法真是是孪兄弟啊!

辨证、补泻、手法(后二者结合才能称为针法),这三者的关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辨证如知道北京这个目标,补泻就是知道如何到达北京,而手法则决定了到达北京的快慢。辨证和补泻都准确就有治疗效果,而手法则决定了治疗时间的长短,因为手法决定补泻的效果。

成长的路还很长,还得向各位老师学习啊
 
先生过奖了.阅君佳作才是高.

至于操做手法,令君见笑,无他,唯平补平泻,捻转提

我自己认为针法不在多,正所谓“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至于“气至”最好是能气至病所效果会更加,但不应刻意的去强求。纯属个人看法望前辈指正
 
气至病所也有两种解读。
1.远端选穴。通过手法产生一种气至病所到患处。
2.在一个穴位针刺产生酸麻胀痛感

请问第二种若是只有针的周围出现酸麻胀痛感也属于气治病所吗?
 
老师讲到:治疗效果必须是对症治疗和正确的补泻为前提,让我想到了古人凌云一个的病案

有男子

中医不是讲究整体观吗,所以说应该整体的去考虑,就像用药如用兵嘛,顾全大局方能制胜
 
是的。他是属于一种隐形针感。隐性气至病所

学习了,有时在扎针时如果只出现局部针感的情况我总是要调针让针感成线状传导,嘿嘿,以后就不用可以寻求线状针感了,谢谢您
 
我自己认为针法不在多,正所谓“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至于“气至”最好是能气至病所效果会更加,但不应

医之治病,永当积极,尽力想法使病康复,不消极,所谓尽人事以听天命.当为就为,不强求,不能不求. 拙见,望正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