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冲胸,是正气上冲,还是阴气上冲?

上为阳,下为阴。阳亦下达,阴亦上升,阴阳以均平为主。桂枝汤证乃在上在表之阳虚,不能正常下达,则在下



个人的感觉,说出来探讨:桂枝汤证表阳虚,并未造成气上冲,而是发生在下之后,里气虚之后。按照以上的说法,下之后,在下的体液流失,造成里虚,在上的阳气应该下陷。如果阳虚到不能下达的程度,那么表邪也会下陷,应该不会有阴气上冲的发生。
 
个人的感觉,说出来探讨:桂枝汤证表阳虚,并未造成气上冲,而是发生在下之后,里气虚之后。按照以上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 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个人的感觉,说出来探讨:桂枝汤证表阳虚,并未造成气上冲,而是发生在下之后,里气虚之后。按照以上

我的观点是联合表里内外来看,桂枝证是一个在表在上的证---其在表则是卫气虚而营不虚,卫气虚不能入营故而阳浮,故而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营阴无卫气的约束也,故而阴弱者,汗自出。从上下来看,在上之阳不能下达,则在下之阴则上逆而为鼻鸣干呕。

下法用于阳盛之病,桂枝用于表阳虚的病。汗伤阳,下伤阴。下而气上冲者,说明下的力度不大,阴气没有大的损伤,还有气上冲的症状。故而可以用桂枝汤。而气不上冲者,说明阴气---里气已经伤了,这种情况就不能用桂枝汤了。当然用桂枝汤的前提是表证仍在,而里气未伤。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正气是什么?阴气又是什么?
经中有元 宗 营 卫 真各气。

我想正气是与邪气相对的,是人体抵抗外邪,保持身体健康运转的力量,可能包括宗气,元气

而阴气相对于阳气而言,下为阴,如水气凌心,浊阴上冲
 
我的观点是联合表里内外来看,桂枝证是一个在表在上的证---其在表则是卫气虚而营不虚,卫气虚不能入营



气上冲,表证仍在之说是胡老的解释,表邪内陷,是郝万山等的解释。

曹颖甫认为,气上冲者,阳有余而阴不足,芍药泄阴,故不适宜。

成无己;“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注解伤寒论》)

陈修园;“ 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伤寒论浅注》)

柯韵伯;“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阳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伤寒附翼》)

理上难明,看刘渡舟等的病案中多用来治疗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我以为,仲景在该症状中的气上冲的气是人体能感受到的气感。
正气,阳气,阴气等概念之气都是不能感觉到的。
两者不是一回事。
 
我想正气是与邪气相对的,是人体抵抗外邪,保持身体健康运转的力量,可能包括宗气,元气

而阴气

1. 内经中提到阳气、阴气都过了百处。
2.经中对气各有分论,上冲---氺动(更准确是精动)---所以认为问题是该是感觉的“气上冲胸”的动因是因为什么?
如果以“正气”对应“邪气”, 该是“正气”吧。
如果以“阳气”对“阴气”,该是“阴气”吧。

不过这两种说法其实都过于泛泛,在医疗实践上对于辩证和病机分析用处不大。
 
至于要讲什么原理,还是不要讲的好,
因为,这涉及到的中医人体工作原理,没有定论,每人一套,不统一,没有可讨论性。
这是中医的软肋。

谁不会建立一套自己的人体机理,用一大堆经验来完善调和,得到的一套换个人实践就不一样了。

还是仲景的好,只是症和方,理吗,随便你去建。

所以啊我觉得应该把伤寒。杂病中所有内经的内容都剔除。

不过呢,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真到了给人体健一个中医的理的时候了。

有兴趣的可以探讨,(如果还有五行啊气啊一类的文字就免了)。
 
1. 内经中提到阳气、阴气都过了百处。
2.经中对气各有分论,上冲---氺动(更准确是精动)---所以认为问题

对啊,就是不大有用么,要是绕在这圈子里就出不来了,非到沟里不行。
 
1. 内经中提到阳气、阴气都过了百处。
2.经中对气各有分论,上冲---氺动(更准确是精动)---所以认为问题

是的,伤寒大家们都意见不一致,甚至相反。关键是实践中的什么症状对应桂枝去芍药汤,能够用之有效才是最有用的。

本条说脉促胸满,刘渡舟的病案中,切其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霾内阻之证,为疏桂枝去芍药汤,5剂而愈。
 
是的,伤寒大家们都意见不一致,甚至相反。关键是实践中的什么症状对应桂枝去芍药汤,能够用之有效才是最

两者都没问题。
关键是“白芍”,白芍-舀水之药。
脉促---热极---太阳病用下法是为误治时促脉--真寒假热。
脉弦缓---弦-水饮肝木太旺--白芍舀水生肝-去掉才对。
 
两者都没问题。
关键是“白芍”,白芍-舀水之药。
脉促---热极---太阳病用下法是为误治时促脉--真

胡老对这里脉促的解释如下,供参考:

“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近,促近,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促与上,与外的意思,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种脉象。

那么这一段的“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脉也应之,浮见上头下边就虚。所以这个脉与证是相应的,绝不象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就烧起来了,不是,促,都是热,他这个不是,他由于气上冲,那么上边,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叫寸。

而由于泻下的关系,腹气虚,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是那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

经方能够治疗很多适应症,不同的脉,不同的症,关键是辩证的要点是什么。这个脉促胸满,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得从临症不同的案例中来找共同的规律才是最有实战意义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需知此事要躬行。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大字不识一个,但家里人的头痛脑热都是手到病除。该放血的放血,该敷灶灰的敷灶灰,该发汗的发汗,对症下药,简单有效。但这些一旦写成文字,不知道后世医家会有多少注解,学医者要发多少帖子进行辩论了。我们从简单变成了复杂,但真正要治好病,又必须从复杂摸索回简单才能有效。
 
脉促--紧+紧==促
气上冲===阴阳互生
 
先搞清啥叫阴气啥叫阳气,然后再向下演绎,否则就是空洞的论讨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