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彭子益的《圆运动》与黄元御的《四圣》略论

《内经》是医家经典,但不是医家之宗。光读《内经》会事倍功半、收获甚微。张仲景通方术、

我觉得你混淆了中药中医和针灸中医,实际上内经尤其是灵枢应该多偏针灸,应该是针灸之宗,素问可能讲理论多些,中药的人可以借鉴,可是开方子可能还是得多看伤寒。
 
我在网上看过,完全不一样。

是排的顺序不一样,还是连文字断句都不同?我在看灵枢,不光有些地方断句很成问题,直接影响理解,还有就是历代医家解释很误导后学。
 
太多的内容,好像算命的用处多些,和医关系大吗?

说实话,关系太大了。八字一排,生死祸福的基本信息都展现出来了。很多学中医的朋友对易经八字不屑一顾,其实这是有失偏颇。我学中医的瓶颈就是卡在这里,所以只能老实实打基础。如果基础打得牢后再翻看中医经典,会有不同的感受。过去医家从小就受这种教育,所以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普通的学问,不值得在自己的医著里刻意强调。
 
陰陽
甲甲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
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这是道家版《黄帝内经》的开卷。
 
楼主的看法正确,易是中国一切文化的基础,日用而不知,反以为易为卦技。
 
陰陽
甲甲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

看得有点晕,我还是喜欢常规版内经,感觉朴实些。
 
千百年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对这些古籍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不管古籍中持的是哪种意见,最根源的东西肯定是一样的,只不过每个人对这个根源的理解偏重有关系。这些古籍能流传千古,都是经过岁月洗礼的,对各家的理论可以存在争鸣,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不同理论里面的精华,所以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多读读各家的理论也是有好处的吧。
 
太多的内容,好像算命的用处多些,和医关系大吗?

我对阴阳五行认识最早不是因为学医,而是喜欢易经、奇门、八字、六壬、太乙、气功和风水,所以对阴阳五行认识比较深刻,学起中医来得心应手,最喜欢的就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它把《内经》的东西给归纳系统化,让人很容易融会贯通,但你若不懂易,对阴阳五行认识浅显,那对你来说还真的比较深奥难懂。批八字要看李顺祥的书,学风水要看曾子南的书,学中医理论不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容易走弯路
 
我对阴阳五行认识最早不是因为学医,而是喜欢易经、奇门、八字、六壬、太乙、气功和风水,所以对阴阳五

好.我跟相反,是先当了中医再来学运气.这回新年又有了新计划.
 
近阅《名老中医之路》,时为大师们的谦虚、平实而感慨。那个年代的老先生颇有国学功底吧,对《内》、《难》尚称一知半解,我辈依此入门谈何容易,更何谈如何如何!!!
 
扁鹊书童; 说:
扁鹊书童 发表于 2012-12-24 22:09
道家内部传行的《黄帝内经》与我们至今读到的版本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读到的《内经》是汉代收集整理的医

伤寒是以六气钤百病,而非六经也.多少年来被我们误解.
 
彭子益是个庸医,温病治的一塌糊涂,把心火硬分为二,以对应六气,心火有二,其他脏腑没有阴阳吗?理论就错的,一步错就步步错,眼高手低,远不及同期的张锡纯。
 
彭子益是个庸医,温病治的一塌糊涂,把心火硬分为二,以对应六气,心火有二,其他脏腑没有阴阳吗?理论就错

张锡纯实在,处处联系脉象,症状,以身试药,反复实践,不是空谈理论的人。即使超过他的代有人在,但始终都会对他持有一份深厚的敬意!!!
 
张锡纯实在,处处联系脉象,症状,以身试药,反复实践,不是空谈理论的人。即使超过他的代有人在,但始终

理论这东西,你必须通道,是留给大德之人完善的,真明白人不讲,不明白的乱讲,所以自古理论脱离不了《黄帝内经》的框架。
 
真明白人不讲,不明白人乱讲。--说的到位!其实真明白人也讲,但不敢合盘托出,除非到了天下大同、人人圣贤的阶段。
 
伤寒是以六气钤百病,而非六经也.多少年来被我们误解.

六经难道不是天运六气在人体上的具体反应吗?人体对应六气的就是六经。六经由阴阳分则有十二。六经与六气,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作用于天则有六气,作用于人则有六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