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道論陰陽

逐字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 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看下去!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拔凉拔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什么是道;是,中,是变化,是中庸之道。是温,温能养人。是阴阳的,中。阴阳是事物的起因,中是事物的变化,阴阳是简单的组合,中是简单产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我们老一辈人一直在找这个中,就是没找到,这就是宇宙的变化规则;阴,中,阳。这一规律也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规律,我们的中医就是因为少了这个,中,中医就永远停留在阴阳的简单病中,道,非常道。这就是老一辈人对中,的理解。
中到底是什么;就是变化,而它的变化是,有着三大特点;一是不变,二是小变,三是永远变化。在人体的疾病中阴,中,阳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而这 一规律进入一事物,就会生成一新事物,就是,杂。所以中医的理论不是什么阴阳五行,而是阴,中,阳,杂。中,也就是温热病,它上传生成颈椎病,下传生成糖尿病,不传,心瓣收缩病,心肺积水病,它还有一个变,就是连累邻居病;胆管乘心,十二指乘支气管病,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变化,它的变化促成了阴阳简单变化的体现,阴是伤寒,阳是风热,中是温热,杂病是温的变化,人体的四个主病就是,阴,中,阳,杂。四个主病在人体形成四条线路,这四条线路清晰的体现在脉搏上,不知道切脉,就谈不上中医,因为人体疾病的治疗和辨证是;无形病,部位病,实质性病。无形病就是阴,中,阳病,所以没一个中医知道治主病,主病都不知道就谈不上治病了。
人体的疾病可分为;大病,中病,小病,小小病,末端病。它的变化可分为;简单病,对称病,复杂病,无穷变化病。不知道切脉,不去改变中医的理论,永远发现不了人体疾病的变化和发展的。阴,中,阳是智慧的结晶,是对事物变化的理解通道,我们的教育也是缺了它,中国人是聪明的,但知道了这个,中,就会变得真正聪明的。
 
倒果为因的虚妄言论,如果不让大家讨论,佛陀与须菩提长老又何必在讨论呢?

拿这些空洞虚妄的论调来论坛发表言论不合适,说话时要动动脑子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自身的动静中显示出不同的最初属性。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哪如何认识?是心灵的感悟,就是个人的经验之谈,个人之谈谁来印证对错?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气功人以来,中医界存在这种思潮,先设定一个永远搞不清的最高概念,可称道也可称神。。然后倒过来构建出一道套理论来解释这个永远不知道的最基础概念,我们先不论道德经对与错,首先从逻辑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潮,最后解释不清就变成像张宏堡,胡万林,李洪志,王林等一样的人物,将传统文化引导到神秘主义的泥潭,切记,读这些书一定要反思自己思维的能力,否则害人害己。
 
《金刚经》这个 没 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说的简洁
 
对于人来讲

天年就是道

保天年 就是行之

逆天年 就是佩之
 
奢望 长生不老的 是不是逆天年的?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哪如何认识?是心灵的感悟,就是个人的经验之谈,个人之谈谁来印证对错?

自上

呵呵,李先生对这块儿可能接触的少些了。

道家说的“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佛门中的“不空之空”“空中无空”。

都是认识那种“非物质”的存在的。或许先生看来,这些都是胡扯空谈的。这只是先生还只是看到“有”的层面罢了。所以,对“无”的这块儿,就不要多加评论啦。
 
《金刚经》这个 没 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说的简洁

简洁。

繁琐。

都是象。都是形。

得意。足矣。

要管他壳子漂不漂亮干哈?
 
呵呵,不明 无中生有,难入 微观之门。
 
呵呵,李先生对这块儿可能接触的少些了。

道家说的“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哈哈,这是中医论坛,不是佛学论坛啊,不要跑题啊

佛学知识多与少,不是在这里谈论的内容。请注意帖子的内容,不要海阔天空挂云。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3-9-14 08:00 编辑

道→医道→道术→术数→易→阴阳五行术数之道→四时阴阳五行变化之规律→人与天及社会相应之道。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明确提出了医之有道-医道,此道“可以为宝”。

清程文囿《医述•序》:“夫医之为道大哉矣!体阴阳五行,与《周易》性理诸书通;辨五方风土,与官礼王制诸书通;察寒热虚实脉证,严于辨狱;立攻补和解方针,重于行军,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内经》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的“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的规律与准则。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 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56436
 
道→医道→道术→术数→易→阴阳五行术数之道→四时阴阳五行变化之规律→人与天及社会相应之道。

《史记

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简言之,道乃天地四时五行阴阳术数的变化规律(寒暑之更替:木春温、火夏热、土长夏湿、金秋凉、水冬寒,木春少阳、心夏太阳、土长夏至阴、金秋少阴、水冬太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木春生、火夏长、土长夏化、金秋收、水冬藏等)。人当应之。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56436
 
术数者何谓?

答曰:乃《易》之阴阳五行变化之规律。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

“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
 
【原创】“道”之小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道之篇》说:“‘道’于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个热门话题,坐而论‘道’,也似乎从来都是一件非常有境界的事,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论‘道’虽雅,感觉上却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东西。想想连老子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不知是故意深藏不露,还是真的言难及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了上面那句话,言说尚且这样难,可想而知要对‘道’的心悟落到医学实处,就更非易事了。”

1、典籍记载

⑴《列子•天瑞》:“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音裂 lie,界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

⑵《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纬•乾凿度》:“易者天地之道也“、“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朱熹《周易本义•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

⑷《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小识



道是什么?由上典籍记载可知,道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乃“太易”者也。“道生一”之“一”乃太极混沦(沌)状态之“有”。道是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世界万有的根源,是天下万物的母亲。道产生了太极(混沌状态),太极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的交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具体而言,道亦即天地四时阴阳五行术数的变化规律(寒暑之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木温,夏火热,长夏土湿,秋金凉,冬水寒;春木少阳,夏火太阳,长夏土至阴,秋金少阴,冬水太阴;春木生,夏火长,长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等),人当应之。

《老子》“道生一”是论道的,《易》“有太极”是论道的,《黄帝内经》亦是论道的。三者之心是相通的,三者交相辉映、与道同德共鸣,三者之道是相承的,三者乃新三坟典籍,即《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科学之道。

先贤立“道”的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黄帝内经》所涉,正是典型的天道与人事,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法则的“道”,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时,自然就成为所效的规律与准则。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 道之篇》认为,此“道恰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中医是人类文明的大精髓。中医是人与自然、社会大一统思想的展现,中医是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合一的大道。中医是医道而超越世俗意义的医学。”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56448
 

呵呵,您看到了什么?——虚室生白 么? 那个就厉害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