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2
- 帖子
- 391
- 获得点赞
- 21
- 声望
- 0
- 年龄
- 62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形成的疾病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人大国,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难以根治等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还可以出现多种器官组织的慢性病变。严峻的形势,使更早、更合理地用药物来缓解千万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成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艰巨使命。
1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与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多数是由后天因素促成的。那些营养过剩、运动量少的人,特别容易得此病。典型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易饥多吃,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体重减少。患者感觉身体疲惫,不停地喝水、小便,而且在短期内体重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但是,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只占糖尿病患者的25%左右,而有很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没有任何症状。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其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在神经和血管方面,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失明、尿毒症、截肢。糖尿病还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
2 糖尿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亡,西医和中医有着各自的病理分析和治疗特点,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1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的最大特点是在降低血糖方面起效迅速,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物又分为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等几大类。它们分别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各种机理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物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必要时也町将口服药物和胰岛素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l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临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传统的胰岛素注射病理分析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推出了胰岛素泵治疗和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国外开展较多,国内也已试用于临床,移植后大都仅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长期疗效尚待观察,排异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目前,临床上尚未推广使用。
2 2 中医治疗 小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认为“消渴”的发病机理是各种原田导致人体燥热袭肺、气阴两伤、阴阳两虚、瘀血停滞从而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过食“膏粱厚味”有关。生活安逸的“尊荣人”更易患卜,其含义也就是长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中医在临床上对糖尿病辨病辨证多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气阴两虚兼瘀血4型。其中阴虚为4型之共性,始终贯穿于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在施治方面,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之处在于防治慢性并发症。中医采用养阴生津润燥、益气养阴、滋阴温阳三大原则,并辅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以疏通经脉。糖尿病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采取恰当的中医疗法,能够较好地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对于各种慢性并发症,如中青年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但不管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需要接受终身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形成的疾病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人大国,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难以根治等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还可以出现多种器官组织的慢性病变。严峻的形势,使更早、更合理地用药物来缓解千万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成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艰巨使命。
1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与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多数是由后天因素促成的。那些营养过剩、运动量少的人,特别容易得此病。典型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易饥多吃,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体重减少。患者感觉身体疲惫,不停地喝水、小便,而且在短期内体重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但是,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只占糖尿病患者的25%左右,而有很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没有任何症状。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其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在神经和血管方面,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失明、尿毒症、截肢。糖尿病还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
2 糖尿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亡,西医和中医有着各自的病理分析和治疗特点,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1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的最大特点是在降低血糖方面起效迅速,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物又分为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等几大类。它们分别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通过各种机理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物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必要时也町将口服药物和胰岛素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l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临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传统的胰岛素注射病理分析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推出了胰岛素泵治疗和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部分移植及胰岛移植国外开展较多,国内也已试用于临床,移植后大都仅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长期疗效尚待观察,排异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目前,临床上尚未推广使用。
2 2 中医治疗 小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认为“消渴”的发病机理是各种原田导致人体燥热袭肺、气阴两伤、阴阳两虚、瘀血停滞从而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过食“膏粱厚味”有关。生活安逸的“尊荣人”更易患卜,其含义也就是长期营养过剩、缺乏运动。中医在临床上对糖尿病辨病辨证多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气阴两虚兼瘀血4型。其中阴虚为4型之共性,始终贯穿于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在施治方面,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独特之处在于防治慢性并发症。中医采用养阴生津润燥、益气养阴、滋阴温阳三大原则,并辅以活血化瘀的药物,以疏通经脉。糖尿病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采取恰当的中医疗法,能够较好地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对于各种慢性并发症,如中青年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但不管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需要接受终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