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岐伯说:学医真难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7
声望
38
年龄
54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肖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学中医实在是难哦
那么微妙精深,那么变化无穷,有几个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本源呢?

太难了!
那些聪明的想深入学习他的人都对他的博大感到畏惧,普通人又如何才能把握他的要领呀?

看到人因疾病而痛苦的时候,确实想要帮助他们,
但哪个才是最好的治疗办法呢?

庞大的体系涵盖天地大道,让人无所适从。从毫厘那么微小就开始发生变化,可是一定要积累到一定程度,人才能体察的到,而从这里推衍下去,又是千万的变化只有把这些都掌握了,一个人才能在头脑里把整个中医体系建立起来..555,愁人
 
呵呵
学医之难在于要吃苦啊
至少要背书,
现在的人感觉难,比如我感觉难,
就是不想背书。


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是这样?
 
 

附件

  • 63.5 KB 查看: 49
回复 2# 假大夫


更多的人,不要说背书
连古书看都还看不懂,里面的字还认不全-包括我有时候也如此
 
我也认不全,
买了本说文解字
这个网址也可以查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回1#
请看下文:医学乃“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起于度量,就是对光照规律的测量,知此则不难矣。
 


‘对光照规律的测量’是指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历法吗?

‘精光之道,大圣之业’我的理解就是赞叹医道的博大精深之语呀
 
回复 5# 假大夫


谢谢
文字上的事还是可以克服的,我也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内经》注释本在看.

最难过的就是如何去理解理,有些段落各代注家的解释不同,甚至相左,很难取舍,多是姑且存疑的囫囵吞枣了,呵呵。。
 
呵呵

我想还是要先背下来
除了必要的文字的解释
其他的注家我很少看的
硬着头皮背书啊
 
孙板,你这么看内经是看不懂的.内经中经络部分的内容先抛开不谈,单说它里面的辨证和治疗原则,那是根据易经来的.说良心话,不是你不容易看懂,而是现在的人都很难读懂.因为咱们从小受的教育模式变了.过去是四书六艺,后来是四书五经.这当中便有<<易经>>.不信你研究研究,然后再读<<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就能看懂了.特别是当中的"地元".
如果不想这么麻烦,那你就把<<四圣心源>>的前两卷研究通,也会另有一翻变化.其中<<天人解>>与<<六气解>>的根本还是“地元”,当然,相对去研究〈〈易经〉〉要容易得多。也比较容易上手。
 
回复 10# 一脑门官司


谢谢提醒

《易经》我也看过,感觉头大,深入不进去哦
《四圣心源》通读过,但还是仅得皮毛.

怎么说呢,笨人笨法子,只好慢慢来,希望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吧
 
回复 9# 假大夫


想一想都头大


有个捷径--谁搞通了,直接教给我这样的懒人该有多好呀,,,
 
呵呵

我也这样想
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呵呵
还有就是我相信只要功夫到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我比你还笨的,到现在最基本的方和中医理论都没看全,也没特别的背过什么,内经也没看,伤寒也没看,你可学得细致多了,基础也有,我的想法是先了解药性,会组方,以五气六运辩阴阳,重点是五脏平衡,这些是我的经验,不好意思我才学的,去年正式学习,之前完全是爱好,现在自己组方,多看病案,多看医案,还有一点很重要,在自己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找好的医生做良师,多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般是学习阶段自己认为最好的医生,这样进步会很快的!学会辨别,学会全面,掌握重点是关键!个人浅见,笨人也可以学会中医
 
还没找到门,就感觉好难了。
不行有哪个手抄本是书法体的,抄一年先


感谢假大夫发的网址。
 
还想学点对自己下药的。
看起来路的头还没找到昵
 
个人理解,学医不过五六之数。亦五行与六气也。此二者弄清楚了其他的就好理解了。
五行要把河图与洛书搞懂,河图将阴阳分为五种运动形式,即五行,其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阳升阴降寓于其中亦。上下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寓于其中也,其中为土,脾不主时各45日居之亦寓于其中。其一6北方水,二7南方火。三8东方木,四9西方金。一、二、三、四、五为生数,6、7、8、9、10为成数。中医之数亦涵盖与其中。再将其五行属性归类于五方。且三焦亦涵盖于当中亦。中医重脾胃的思想亦涵盖在其中(土为中央以灌四旁)。
洛书将阴阳之气分布已经概括,阴阳消长寓于其中。六经六气亦寓于其中。
六气虽然只有(风、寒、署、湿、燥、火),而其与三阴三阳是不可分割的。只要将六气:太阳寒水(3阳)、阳明燥金(2阳)、少阳相火(1阳),太阴湿土(3阴),少阴君火(2阴)、厥阴风木(1阴)。将这三阴三阳弄清楚了。六气的属性与分布亦可明了,学习伤寒亦好理解了。
学习中医离不开象、数、理。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理,有理就有法,有法就有方。学习中医不是抽象思维,是象数思维。学习中或是临床中,如果一条路不行时,亦可取类比象,从五行与六气的相关性上去找原因。
以上只是我个人学习《内经》的一点体会,在孙版面前弄斧了。只是希望此贴有更多的人探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
 
回7#
18#说的对,很好,很透彻。《六微旨大论》说:“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八正神明论》也说:“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都说明了中医学根据是“精光之道”的原理。所谓“起于度量”就是对光照日影的测量。与“天地同纪”是中医学基本法则。
 
回复 14# 假大夫


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老祖宗们的智慧实在是太~~奥妙了,太~~伟大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