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孟子》简介

【原文】

孟子曰:“矢人1岂不仁于函人2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 恐伤人。巫匠亦然3。故术4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

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5,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6)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 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

已矣。”

【注释】



1矢人:造箭的人。2函人,造销甲的人。3巫:巫医,鹅 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4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5御:阻挡。(6)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 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

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 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 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 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读解】

孟子的本意还是为“仁”而鼓与呼。但在我们读来,他所提 出的“术不可不慎”的问题却更为有意思。

造箭的人生怕自己所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而造铠甲的人却 生怕自己所造的党甲保护不了人。医生生怕自己的医术不高明救

不了人,而棺材店的老板却生怕没有人死,棺材卖不出去。这并 不是因为造箭的人和棺材店的老板就一定没有造党甲的人和医生

仁慈,而是职业使他们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职 业心理。

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术不可不慎。”选择职业一定要谨 慎。

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把孟子的话听进去了,谁还愿意去做那造 军火的人,去开那棺材店或殡仪馆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既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选择。

虽然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有“干一行,爱 一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教育和宣传。但是,有教育和宣传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确实有差异存在,说无高低贵贱之分,正 说明有高低贵贱,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衡量标

准罢了。比如说,孟子所提出来的造弓箭的人和卖棺材的人的问 题,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造弓箭的人是为了让你拿去射杀如

桀纣那样的不仁之人,卖棺材的人是为了让你死后尸首有安放之 处,不也就都“仁”了吗?所以,造军火或开棺材店和殡仪馆不

都是可以选择的职业了吗?

那么,有没有的确不可以选择的职业呢?

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走私贩毒,卖淫开妓院,行窃聚赌,杀 人越货,那可真是“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妹妹”的啊!

归根到底,还是有必要记住孟老夫子的那句话:“故术不可不 慎也。”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1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 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

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 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 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 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1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2浩 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3慊:快,痛快。(4)告于:名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5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6)闵 :担心,忧愁。(7)揠:拨。(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劳累,(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1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14)遁辞: 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 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 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

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 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

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

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

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 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 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 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

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 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

同意我的活。”

【读解】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 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

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 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 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 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 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 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

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 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

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 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

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 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 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 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2,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

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3,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4,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5无夫

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则 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

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2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3讥 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4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5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

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7)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8)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 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

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 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

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

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 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

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 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使

这样,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读解】



这一章实际上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关于“发政施仁”(《梁 惠上》1.7)内容的进一步展开。

我们从他展开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开放的治国蓝图: 从干部政策到商业、农业、城市居民、海外关系等各个方面,

无不以开放的姿态来处理。

开放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发达。

古代已是如此,当今更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关于用人,关于税收(商业 税、关税、农业税、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税等等),恐怕都还有很多

地方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 专题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一方面,

理论毕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甚至 一个地区)绝非纸上谈兵那样容易,其中千头万绪的矛盾,千丝

万缕的纠葛,非个中人绝难有所体会。

尽管女。此,我们也不能不认为孟子在这里所描绘的开放蓝图 是诱人的。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兵祸不断的时代,如

果有哪一个君王真能够做到实践他的这一系列规划,那的确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行之有效,甚

至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当别论了。

当今之世,改革开放,孟子的这一幅理想蓝图倒正好可以作 为我们的借鉴。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 舜有1大焉,善与人同2,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3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1有:同“又”。2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3与人为善: 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 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

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 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 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 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

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 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

“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 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 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 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 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 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

襟和肚量的问题。 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 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

想,文过饰非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