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也说五味


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会意字。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这个也就是五的最原始的意思。

再看看洛书里的‘五’

五居中,五行属土,土生万物

内经中涉及 五 这个数字的很多,五脏,五味,五音.
 

附件

  • 1.7 KB 查看: 207
  • 30.1 KB 查看: 35

就是滋味

用嘴能尝出的滋味千变万化,归为五类,就是五味。
五味
《内经》里指酸﹑甘﹑苦﹑辛﹑咸五类
 

附件

五味,脏法时气论和辅行决感觉比较靠谱。脏法时气论里可能有不少错误的地方,可依辅行诀修订。
 
阳者,气也;阴者,味也。在天地,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在人体气味相投则充养形体。天以六为节,故有六气;地以五为制,故有五行。五行而化无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其五味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也。
 




《辅行诀》
记下,接下去再慢慢学习
 


象 理 数 这就是古人学问,也是学中医的时候要学,要问的.

相当于现在的数理化,但内涵大不同
 


个人理解不同于数理化。用数理化就会出问题。自己这几天突然有个想法,用中医的象数关系来解释《伤寒论》,自己感觉有点门道,如果用这个方法来解释,《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就很明了。而且我这几天思考六经问题后,觉得《伤寒论》就是《内经》运气学说的一种演绎。
 
回复 8# 王家祥


有意思,有点心有灵犀的意思了,呵呵
今天我一边干活还一边想起你伤寒的帖子,之后想起《素问·热论篇》,再后面想到你前面说到的关于中医中‘象’、‘数’的事情,刚上来就奔这个帖子来看,原来你早在想了
‘象’、‘数’是个大学问,一直难窥其门径,还望以后多多指教
 
数理化是现代科学的基础
象、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而中医正是根植于传统文化
用数理化的思维去学中医,可定是越看越糊涂,所以现在很多聪明的人却看不懂中医,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论坛的帖子就是为了讨论中医的
所以是否切合主题都是次要的,讨论涉及到那里就讨论到那里。
 
回复 11# 孙洪彪





要说无味,抛开经不说,最基本的是用嘴尝出来的
 


我也是近日才思考到这个问题的,为了学习《伤寒论》,而且要深深的体会其意思,在临床上才会很好的发挥。就必须要真正理解师意。“学而不思则茫,思而不学则殆。”我的性格用我们川东话说就是有点“犟”。不明白的我一定想方设法要搞懂,否则我真的会茶不思饭不香的。我的理想不是当一个工匠,不想只知道用而不明其理。近日用伤寒方治疗骨伤的许多病证效果很好,而我对其何而有效的原因并没能真正领会。才又学习了《内经》的部分篇章。似有所悟。现在打算把我自己学习伤寒的一些新思路以帖子的形式发出来。当然我的思路并不成熟,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坛友参与,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