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71
- 声望
- 10
- 年龄
- 55
临床活用经方(部分讲稿)
学习与应用经方,应首先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了解,才能为进一步学好用好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经方
方的形成与应用主要有经方、验方以及偏方、单方,经方、验方是由历代医家在治病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处方用药。经方源始于“经方十一家”而演变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验方是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治病经验方,而偏方、单方则是民间治病的个案经验认识而形成的处方,又因偏方单方在形成过程中缺乏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指导,方药组成仅仅局限在经验认识上,所以对偏方单方的应用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且不可盲目应用,而经方则是临床治病的最佳用方。
何谓经方,即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而行之有效的方剂,亦即经典临床方剂。最早记载“经方”是东汉对西汉及其以前有关医药方书的统称,如班固于《汉书·艺文志》中曰:“右(上)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又如严器之于《注解伤寒论序》中曰:“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因多种原因而导致这些经方佚失且未能流传于今。
随着时代变化,认识经方已非西汉以前的方剂,而是东汉及晋至唐有关书籍所收载的临床治病方剂。如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中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因多种原因,只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比较完整的流传于今,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反复验证而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谓之经方。
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方剂有260首,再结合张仲景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而推测《伤寒杂病论》260个方剂大多数是张仲景借鉴与继承前人治病有效经典方,据此也可推测这些多数方剂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经方十一家”中的部分著名而行之有效的方剂,尔今无论《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来源于何处,都习惯称《伤寒杂病论》方为经方,亦称仲景方。
二、为何要学经方
方剂数目发展触目惊心,自《黄帝内经》13方到《伤寒杂病论》260首,迄今为止已逾10万首,作为学生有没有必要学如此之多的方剂?作为临床工作者有没有必要用这样多的方?结合目前有的疾病或病证已经被认识清楚,而有的疾病或病证还在认识之中,无论疾病是否被认识清楚,但疾病总是有各自病证表现,尤其是病证表现因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病证表现又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所学方剂则是固定不变的,用不变的方剂而去治变化的病证,即使将10余万首方都用一遍,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结合临床用方治病体会,认为学方用方不在方剂数目多,而在学好用活基础代表方的配伍规律、思路与方法,以及方证辨证关系(必须懂得任何1个方药所主治病证都不局限于某1个方面,而任何1个证型的辨治都不局限于某1个方,如麻黄汤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伤寒证,而能主治风寒犯肺证及骨节疼痛寒证等,再如太阳伤寒证虽以麻黄汤为最佳用方,但桂枝麻黄各半汤也是辨治太阳伤寒证的最佳用方,而科学地合理地运用方证辨证关系,则能更好地选用不同的方药而辨清不尽相同的证型,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方证演变关系(方证之间既具有不变的关系如桂枝茯苓丸主治与胞宫癥积证之间的关系,又具有不断演变的关系如桂枝茯苓丸主治与乳房胀痛即乳腺增生、胸痹即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皮下脂肪瘤、男科前列腺增生等,研究方证演变关系则是用活经方主治的核心要素)、方方合用关系、方药加减关系,尤其是方方合用与方药随证加减最能体现用经方辨治病证的灵活性,从而使方药组成变化更加符合治病需要。
通过仔细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归纳,不难发现已有10万余首方剂绝大多数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加减变化方,如有的方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加味而成,有的方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减味而成,而有的方则是在经方基础之上既加又减而成,以此而演变为10万余首方,再结合治病用方实际情况,临证只有合理地选用经方并能科学地变化运用经方,以此才能满足临床治病用方而能适应病证不断变化的需要。
根据经方组方特点是选药精、配伍严、功效专、见效快,并且容易掌握,便于应用。而今学习方剂若能以经方为起点,应用以经方为切入,并能科学地合理地在经方基础之上而随证加减变化用药,则能达到学好1个经方而演变为诸多有效方,从演变经方中而能触类旁通,懂得学经方虽有固定性,但用经方则具有变化性与灵活性,用经方治病只有将学经方固定性与用经方变化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方随证加减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病证,达到学习有限的经方而能治无限变化的病证,这就是当今要学用经方的真正目的与现实意义。
三、经方应用基本规律是什么
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经方?而运用经方有没有规律可循,而规律又是什么,结合多年用方治病体会,认为运用经方基本规律主要有2:
1、根据基本脉证而选用经方:学习经方,务必对经方主治的基本脉证有充分认识与足够了解,牢牢把握经方主治与基本证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相互关系,尤其是对基本脉证的病证表现尽可能全面了解与掌握,做到辨治基本脉证能够一目了然。如风引汤主治基本脉证是肝热动风证,对此必须全面认识与系统了解肝热动风证“热、瘫、痫”表现特点及其内在必然联系,以及风引汤主治肝热动风证“热、瘫、痫”之间各自表现特点,牢牢把握肝热动风证“热、瘫、痫”之间的共有病证表现与或有病证表现,仔细研究风引汤功效及主治基本脉证特点,做到运用风引汤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再如运用风引汤,其一,主治“热”的辨证精神有3,1外感热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夹内风;2内伤杂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化为风;3辨“热”基本脉证包括或高热、或烦躁、或口渴、或便结溲赤、或舌红苔黄等,但不一定都具备。其二,主治“瘫”的辨证精神有3,1重症肌无力、或肌营养不良症、或多发性神经炎,病证表现是下肢无力,病变证机以热为主;2中风后遗症,病证表现是半身不遂,病变证机以热为主;3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或脑炎后遗症,或脊髓灰质炎等,病证表现以身体某1部位功能受限或失常,病变证机以热为主。其三,主治“痫”的辨证精神有2,1发作性神志障碍,病证表现以短暂神志失常为主,病变证机以热为主;2癫痫,病证表现以抽搐、口吐白沫为主,病变证机是以热为主。只有如此学习与掌握风引汤主治基本脉证,才能更好地运用风引汤。
2、根据方药组成而扩大主治范围:运用经方,必须在全面掌握经方主治基本脉证的基础之上而扩大经方运用,只有扩大经方主治范围,才是由学习经方到应用经方的重要举措,是学好用活经方的必由之路,是取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步骤,是开拓视野以变应变的重要环节,是实现1方多用的重要标志。如当归四逆汤主治基本脉证是肝寒血虚证,而扩大运用当归四逆汤主治范围的基本规律是,任何疾病表现特点凡是符合当归四逆汤主治基本脉证与病变证机的审证要点,均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再如温经汤主治基本脉证是妇科虚瘀寒证,而扩大应用温经汤主治范围的基本规律是,无论是头痛(神经性头痛、或血管性头痛),还是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是胸闷胸痛(冠心病、或风心病),或是男科少腹疼痛,只要符合温经汤主治虚瘀寒病变证机,都可以法选用温经汤,都能取得显著疗效。
经方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以主治基本脉证为切入,而以扩大经方主治范围为宗旨,以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活用活经方的目的。
学习与应用经方,应首先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了解,才能为进一步学好用好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经方
方的形成与应用主要有经方、验方以及偏方、单方,经方、验方是由历代医家在治病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处方用药。经方源始于“经方十一家”而演变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验方是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治病经验方,而偏方、单方则是民间治病的个案经验认识而形成的处方,又因偏方单方在形成过程中缺乏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指导,方药组成仅仅局限在经验认识上,所以对偏方单方的应用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且不可盲目应用,而经方则是临床治病的最佳用方。
何谓经方,即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而行之有效的方剂,亦即经典临床方剂。最早记载“经方”是东汉对西汉及其以前有关医药方书的统称,如班固于《汉书·艺文志》中曰:“右(上)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又如严器之于《注解伤寒论序》中曰:“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因多种原因而导致这些经方佚失且未能流传于今。
随着时代变化,认识经方已非西汉以前的方剂,而是东汉及晋至唐有关书籍所收载的临床治病方剂。如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中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因多种原因,只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比较完整的流传于今,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反复验证而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谓之经方。
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方剂有260首,再结合张仲景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而推测《伤寒杂病论》260个方剂大多数是张仲景借鉴与继承前人治病有效经典方,据此也可推测这些多数方剂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经方十一家”中的部分著名而行之有效的方剂,尔今无论《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来源于何处,都习惯称《伤寒杂病论》方为经方,亦称仲景方。
二、为何要学经方
方剂数目发展触目惊心,自《黄帝内经》13方到《伤寒杂病论》260首,迄今为止已逾10万首,作为学生有没有必要学如此之多的方剂?作为临床工作者有没有必要用这样多的方?结合目前有的疾病或病证已经被认识清楚,而有的疾病或病证还在认识之中,无论疾病是否被认识清楚,但疾病总是有各自病证表现,尤其是病证表现因人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病证表现又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所学方剂则是固定不变的,用不变的方剂而去治变化的病证,即使将10余万首方都用一遍,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结合临床用方治病体会,认为学方用方不在方剂数目多,而在学好用活基础代表方的配伍规律、思路与方法,以及方证辨证关系(必须懂得任何1个方药所主治病证都不局限于某1个方面,而任何1个证型的辨治都不局限于某1个方,如麻黄汤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伤寒证,而能主治风寒犯肺证及骨节疼痛寒证等,再如太阳伤寒证虽以麻黄汤为最佳用方,但桂枝麻黄各半汤也是辨治太阳伤寒证的最佳用方,而科学地合理地运用方证辨证关系,则能更好地选用不同的方药而辨清不尽相同的证型,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方证演变关系(方证之间既具有不变的关系如桂枝茯苓丸主治与胞宫癥积证之间的关系,又具有不断演变的关系如桂枝茯苓丸主治与乳房胀痛即乳腺增生、胸痹即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皮下脂肪瘤、男科前列腺增生等,研究方证演变关系则是用活经方主治的核心要素)、方方合用关系、方药加减关系,尤其是方方合用与方药随证加减最能体现用经方辨治病证的灵活性,从而使方药组成变化更加符合治病需要。
通过仔细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归纳,不难发现已有10万余首方剂绝大多数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加减变化方,如有的方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加味而成,有的方是在经方基础之上减味而成,而有的方则是在经方基础之上既加又减而成,以此而演变为10万余首方,再结合治病用方实际情况,临证只有合理地选用经方并能科学地变化运用经方,以此才能满足临床治病用方而能适应病证不断变化的需要。
根据经方组方特点是选药精、配伍严、功效专、见效快,并且容易掌握,便于应用。而今学习方剂若能以经方为起点,应用以经方为切入,并能科学地合理地在经方基础之上而随证加减变化用药,则能达到学好1个经方而演变为诸多有效方,从演变经方中而能触类旁通,懂得学经方虽有固定性,但用经方则具有变化性与灵活性,用经方治病只有将学经方固定性与用经方变化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方随证加减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病证,达到学习有限的经方而能治无限变化的病证,这就是当今要学用经方的真正目的与现实意义。
三、经方应用基本规律是什么
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经方?而运用经方有没有规律可循,而规律又是什么,结合多年用方治病体会,认为运用经方基本规律主要有2:
1、根据基本脉证而选用经方:学习经方,务必对经方主治的基本脉证有充分认识与足够了解,牢牢把握经方主治与基本证型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相互关系,尤其是对基本脉证的病证表现尽可能全面了解与掌握,做到辨治基本脉证能够一目了然。如风引汤主治基本脉证是肝热动风证,对此必须全面认识与系统了解肝热动风证“热、瘫、痫”表现特点及其内在必然联系,以及风引汤主治肝热动风证“热、瘫、痫”之间各自表现特点,牢牢把握肝热动风证“热、瘫、痫”之间的共有病证表现与或有病证表现,仔细研究风引汤功效及主治基本脉证特点,做到运用风引汤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再如运用风引汤,其一,主治“热”的辨证精神有3,1外感热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夹内风;2内伤杂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化为风;3辨“热”基本脉证包括或高热、或烦躁、或口渴、或便结溲赤、或舌红苔黄等,但不一定都具备。其二,主治“瘫”的辨证精神有3,1重症肌无力、或肌营养不良症、或多发性神经炎,病证表现是下肢无力,病变证机以热为主;2中风后遗症,病证表现是半身不遂,病变证机以热为主;3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或脑炎后遗症,或脊髓灰质炎等,病证表现以身体某1部位功能受限或失常,病变证机以热为主。其三,主治“痫”的辨证精神有2,1发作性神志障碍,病证表现以短暂神志失常为主,病变证机以热为主;2癫痫,病证表现以抽搐、口吐白沫为主,病变证机是以热为主。只有如此学习与掌握风引汤主治基本脉证,才能更好地运用风引汤。
2、根据方药组成而扩大主治范围:运用经方,必须在全面掌握经方主治基本脉证的基础之上而扩大经方运用,只有扩大经方主治范围,才是由学习经方到应用经方的重要举措,是学好用活经方的必由之路,是取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步骤,是开拓视野以变应变的重要环节,是实现1方多用的重要标志。如当归四逆汤主治基本脉证是肝寒血虚证,而扩大运用当归四逆汤主治范围的基本规律是,任何疾病表现特点凡是符合当归四逆汤主治基本脉证与病变证机的审证要点,均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再如温经汤主治基本脉证是妇科虚瘀寒证,而扩大应用温经汤主治范围的基本规律是,无论是头痛(神经性头痛、或血管性头痛),还是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是胸闷胸痛(冠心病、或风心病),或是男科少腹疼痛,只要符合温经汤主治虚瘀寒病变证机,都可以法选用温经汤,都能取得显著疗效。
经方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以主治基本脉证为切入,而以扩大经方主治范围为宗旨,以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活用活经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