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类经图翼

禁灸穴歌
(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哑门、风府逆。睛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 、上临泣。脑户、耳门、 脉通,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腋如周荥。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申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针灸诸则
一,凡诸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治毕须好将护,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一,凡灸头与四肢,必火足气到,方能愈病;然头巅四肢肉薄,若并灸之,则血气绝于下,宜时为歇火,或隔日再报,使血脉通达,火气流行,积数充足,自然除疾。又如本经针法多云刺入三分、灸三壮之类,乃概举大纲,未尽心法;且手足皮薄,宜炷小数少,腹背肉浓,宜炷大壮多,皆当以意推测。若灸背者,宜熟斯佳也。凡灸察生熟之候,当以人之盛衰老少肥瘦为则。凡灸脐下久冷、疝瘕 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又短剧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筋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此处而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瘦,即脱人真气也。

一,凡微数之脉,及新得汗后,并忌灸。

一,凡人年三十以上,若灸头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穴能下气也。凡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气下乃止。

一,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凡针刺大法,多宜在午时之后,不欲在午时之前。
 
针灸诸则
九针图一(图缺)

针∶其头大,其末锐,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渐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用之。

圆针∶筒其身,卵其锋,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满身用之。

针∶其身大,其末圆,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气出。

锋针∶筒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用之。九针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发痼疾。

九针图二(图缺)

铍针∶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用之。

圆利针∶尖如 ,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 ,针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

毫针∶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

九针图三(图缺)

长针∶长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綦针,长七寸, 主取深邪远痹。

大针∶其锋微圆,取法于锋针,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
 
诸部经络发明
头面部 喉口唇舌部 颈肩部 胸腹部 背部 胁肋部 四肢部 皮毛肌肉部 筋骨血脉部脏腑部 前后阴部
 
〔头面部〕
巅∶足太阳交巅。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俱经络二。)手少阳别于巅。(经络三。)足少阳之筋,交巅上。(经络四。)督脉上额交巅入络脑。(经络二十七。)

脑髓∶足太阳直者入络脑。(经络二。)足阳明循眼系入络脑。(经络十三。)诸髓者皆属于脑。(经络二十一。)脑为髓之海。(经络三十二。)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疾病八十。)髓者以脑为主。(疾病三十六)。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疾病八十一。)

额颅∶足阳明循发际至额颅。足太阳上额。足厥阴上出额。(俱经络二。)足少阳之筋,直者上额角。手少阳之筋,结于角。(俱经络四。)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此五络皆上络左角。(针刺三十。)

头∶足少阳上抵头角。(经络二。)足太阳之筋,直者上头。手阳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络头。(俱经络四。)督脉之别散头上。(经络五。)头者精明之府。(疾病类九十一。)

面∶任脉循面。(经络二十七。)足少阳之别,散于面。手少阴出于面。(俱经络三。)诸阳之会皆在于面。(疾病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藏象二十。)心者生之本。其华在面。(藏象类二。)

目(附命门)∶目者肝之官也。(脉色三十一。)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象四。)东方生风,在窍为目。(藏象五。)敷和之纪,其主目。(运气十三。)任脉入目。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俱经络二十七。)跷脉属目内 ,气不营则目不合。(经络二十八.)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俱针刺四十四。)足太阳起目内 。(经络二。)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网。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为外维。(俱经络四。)足阳明还系目系。(经络三。)足少阳起目锐 ,至锐 后。手太阳至目锐,支者至目内 。手少阳至目锐 。手少阴系目系。足厥阴连目系。(俱经络二。)手少阴合目内 。(经络三。)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经脉五。)足少阳别者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经络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经络二十二。)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则气行于阴而复合于目。(经络二十五。)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藏象二十.)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疾病八十。)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疾病七十九.)诸脉者皆属于目。(经络二十一。)五脏六腑,目为候。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俱疾病五十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俱疾病八十一。)

命门∶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经络十二、三十。)

鼻(附天牝)∶鼻者肺之官也。(脉色三十一。)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象四。)肺主鼻,在窍为鼻。(藏象五。)审平之纪,其主鼻。(运气十三。)手阳明上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之交中,下循鼻外。手太阳支者抵鼻。(俱经络二。)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俱经络四。)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藏象二十。)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经络二十二。)

天牝∶天牝从来,复得其往。(论治二十。)

耳∶耳者,肾之官也。(脉色三十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象四。)肾主耳。在窍为耳。(藏象五。)足太阳支者,至耳上角。足阳明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阳入耳中。手少阳系耳后,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俱经络二。)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经络五。)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筋,循耳后。足阳明之筋,其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俱经络四。)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经络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藏象二十。)

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针刺三十。)足少阳之标在窗笼者,耳也。(经络十二。)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经络二十二。)

枕骨∶足太阳之筋,直者结于枕骨。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俱经络四。)

完骨∶足太阳之筋,上结于完骨。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俱经络四。)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经络三。)

颧∶手太阳斜络于颧。(经络二。)

∶足太阳之筋,支者下结于 。足阳明之筋,合于 。手阳明之筋,支者结于 。足少阳之筋,结于。(俱经络四。)跷脉入 。(经络二十八。)

∶手太阳支者上 。手少阳至 。足少阳抵于 。(俱经络二。)足阳明上 。(经络三。)

颊∶手阳明支者贯颊。手太阳支者,循颈上颊。手少阳下颊。足少阳下加颊车。足厥阴支者下颊里。足阳明循颊车。(俱经络二。)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经络十。)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经络四。)

颐∶任脉上颐。督脉上颐。(俱经络二十七。)足阳明循颐后下廉。(经络二。)足少阳之别,出颐颔中。(经络三。)

颔∶足少阳之筋,下走颔。手太阳之筋,结于颔。手少阳之筋,上乘颔。手阳明之筋,直者下右颔。(俱经络四。)

颜∶足太阳之筋,下颜。(经络四。)

人中∶手阳明交人中。(经络二。)

承浆;足阳明下交承浆。(经络二。)
 
〔喉口唇舌部〕
咽喉;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俱经络二十七。)冲脉任脉会于咽喉。(藏象十七。)足阳明循喉咙。手太阳循咽。足少阳循喉咙。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手少阴支者,上挟咽。(俱经络二。)足少阳之别,上挟咽。足阳明上循咽。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手少阴之正,上走喉咙。手厥阴出循喉咙。手阳明上循喉咙。手太阳循喉咙。(俱经络三。)足阳明挟咽之动脉。(经络十。)上焦并咽以上。(经络二十三。)

嗌∶足太阴脉络嗌。(疾病十三。)

会厌∶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足之少阴,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俱针刺四十五。)

口∶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象四。)脾主口,在窍为口。(藏象五。)备化之纪,其主口。(运气十三。)手阳明挟口。足阳明上挟口。(俱经络二。)足阳明出于口。(经络三。)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经络二十二。)冲任之脉络唇口。(藏象十七。)

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藏象八。)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其华在唇四白。(藏象二。)督脉环唇。(经络二十七。)足阳明环唇。足厥阴环唇内。(俱经络二。)口唇者,脾之官也。(脉色三十一。)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九十五。)

舌∶舌者心之官也。(脉色三十一。)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故病在舌本。(藏象四。)

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疾病六十二。)心主舌,在窍为舌。(藏象五。)升明之纪,其主舌。(运气十三.)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挟舌本。(俱经络二。)足太阴贯舌中。足少阴直者,系舌本。(俱经络三。)足少阴舌下。(经络九。)足少阴之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经络十二。)足之少阴,上系于舌。(针刺四十五。)手少阴之别,系舌本。(经络五。)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阳之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俱经络四。)上焦上至舌。(经络二十三。)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疾病九十五。)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藏象二十.)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络二十二。)

齿牙∶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下循鼻外,入上齿中。(俱经络二。)手阳明之别,遍齿。(经络五。)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经络四。)足阳明循牙车。(经络十三。)足太阳有入 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针刺四十四。)齿者,骨之所终也。(气味三。)
 
〔颈肩部〕
项颈∶督脉之别上项。(经络五。)督脉还出别下项。(经络二十七。)足太阳下项。足少阳循颈。手太阳循颈。手少阳上项。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俱经络二。)足太阳从膂上出于项。足少阴系舌本,复出于项。(俱经络三。)足阳明之别,上头项。(经络五。)颈中央之脉,督脉也。(经络十。)足少阴之筋,挟膂上至项。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循颈,出走太阳之前。手阳明筋直者,从肩 上颈。(俱经络四。)冲脉上者出于颃颡。(针刺二十。)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后出于项中。(疾病八十一。)

肩∶足太阳循肩 内,下贯胛。足少阳至肩上。手太阳绕肩胛,交肩上。手阳明上肩,出骨之前廉。手少阳循 外上肩。(俱经络二。)手太阳之别,络肩 。手阳明之别,上乘肩。(俱经络五。)足太阳之筋,支者结于肩 。手阳明之筋,结于 ;其支者,绕肩胛。手太阴之筋,结肩前 。(俱经络四。)督脉之别,当肩胛左右走太阳。(经络五。)督脉循肩 。(经络二十七。)

缺盆∶足阳明入缺盆。足少阳入缺盆。手太阳入缺盆。手阳明出入缺盆。手少阳出入缺盆。(俱经络二。)足太阳之筋,上出缺盆。足阳明之筋,至缺盆而结。足少阳之筋,结于缺盆。(俱经络四。)手太阴上出缺盆。(经络三。)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藏象二十九。)
 
〔胸腹部〕
胸∶足少阳下胸中。足少阴注胸中。手厥阴起胸中。(俱经络二。)手少阳之别,注胸中。

脾之大络布胸。(俱经络五。)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经络三。)足太阴之筋,散于胸中。手太阴之筋,下结胸里。手少阴之筋,结下胸中。手厥阴之筋,入腋散胸中。(俱经络四.)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经络二十七。)跷脉上循胸里。(经络二十八。)

膻中∶手少阳布膻中。(经络二。)足厥阴络于膻中。(经络三十。)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疾病五十六。)

膈∶手太阳下膈。手少阳下膈。手厥阴下膈。足少阳贯膈。足太阴上膈。足厥阴上贯膈。足阳明下膈。足少阴从肾,上贯肝膈。(俱经络二。)

乳∶足阳明下乳内廉。(经络二。)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经络三。)足少阳之筋,系于膺乳。手少阴之筋,交太阴,挟乳里。(俱经络四。)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脉色十一。)

鸠尾∶任脉之别,下鸠尾。(经络五。)

腹∶足阳明之正,入于腹里。(经络三。)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经络四。)足太阴上入腹。

足厥阴抵小腹。(俱经络二。)任脉之别,散于腹。(经络五。)任脉者,循腹里。(经络二十七。)

小腹脐下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针刺五十三。)

脐∶足阳明下挟脐。(经络二。)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俱经络四。)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俱经络二十七。)
 
〔背部〕
背脊∶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故病在背。(藏象四。)足太阳挟脊。足少阴贯脊。(俱经络二。)

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内者着于脊。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手阳明之筋,支者挟脊。(俱经络四。)督脉贯脊。(经络二十七。)背者,胸中之府。(疾病九十一。)邪在小肠者,属于脊。(针刺四十七。)

膂∶足太阳入循膂。(经络二。)足少阴之筋,挟膂上项。(经络四。)督脉之别,挟膂贯膂。(经络五。)

腰∶足太阳抵腰中。(经络二。)足少阴之别,贯腰。(经络五。)督脉挟脊抵腰中。(经络二十七。)

腰者肾之府。(疾病九十一。)
 
〔胁肋部〕
腋∶足少阳直者下腋。手太阴横出腋下。手少阴下出腋下。手厥阴上抵腋下。(俱经络二.)手太阳之正,入腋走心。手少阴之正,别入渊腋两筋之间。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俱经络三。)足太阳之筋,支者从腋后外廉,入腋下。足少阳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手太阳之筋,入结于腋下。(俱经络四。)脾之大络名大包,出渊腋下三寸。(经络五。)上焦布胸中走腋。(经络二十三。)

胁∶足少阳循胁里,直者过季胁。手厥阴出胁。足厥阴布胁肋。(俱经络二。)足阳明之筋,上循胁。手太阴之筋,下抵季胁。手厥阴之筋,前后挟胁。(俱经络四。)脾之大络,布胁。(经络五。)

肋∶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经络四。)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疾病十三。)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疾病十二。)

手大指∶手太阴出手大指端。(经络二。)

手食指∶手太阴支者,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阳明起大指次指端。(俱经络二。)

手中指∶手厥阴循中指出其端。(经络二。)

手名指∶手厥阴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俱经络二。)

手小指∶手太阳起小指之端。手少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俱经络二。)

手掌∶手太阴之别,直入掌中。(经络五。)手少阴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手厥阴入掌中。(俱经络二。)

手腕∶手太阴从腕后。手太阳循手外侧上腕。手少阳循手表。(俱经络二。)手太阳之筋,结于腕。手少阳之筋,结于腕。手阳明之筋,结于腕。(俱经络四。)手太阴之别,名列缺,起腕上。手少阴之别,名通里,去腕寸半,别而上行。手心主之别,名内关,去腕二寸,出两筋间。手太阳之别,名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手阳明之别,名偏历,去腕三寸,入太阴。

手少阳之别,名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俱经络五。)

合谷∶手阳明出合谷两骨间。(经络二。)

寸口∶手太阴之筋,循大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经络四。)

手踝∶手太阳循手外侧,出踝中。(经络二。)

肘∶手太阳出肘内侧两筋之间。手阳明入肘外廉。手少阳上贯肘。手太阴行心主之前,下肘中。手少阴下肘内。(俱经络二。)手太阳之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

手厥阴之筋,与太阴并行,给于肘内廉。(俱经络四。)

臂∶手太阳循臂骨下廉。手阳明循臂上廉。手少阳出臂外两骨之间。手太阴循臂内。

手少阴循臂内后廉。手厥阴下臂行两筋之间。(俱经络二。)手厥阴之筋,上臂阴;其支者,结于臂。(经络四。)

∶手太阳上循 外后廉。手阳明上 外前廉。手少阳循 外。手太阴下循 内。

手少阴下循 内后廉。手厥阴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俱经络二。)

足∶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疾病三十四。)

足大指∶足太阴起于大指之端,循内侧。足阳明支者,入大指,出其端。足少阳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足厥阴起大指丛毛之际。(俱经络二。)手少阳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经络十六。)冲脉入足大指。(经络十三。)

足中指∶足阳明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入外间。(经络二。)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经络四。)

足名指∶足少阳入小指次指之间。(经络二。)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经络四。)

足小指∶足太阳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俱经络二。)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经络四。)

足心∶足少阴邪走足心。(经络二。)冲脉入足下。(经络十三。)

足本节∶足太阴之别,名公孙,去本节后一寸,走阳明。(经络五。)

足跗∶足阳明下足跗。足少阳循足跗上。足厥阴上循足跗上廉。(俱经络二。)足阳明之筋,结于跗上。(经络四。)冲脉别者,出跗属上下。(经络十三。)

足跟∶足太阳之筋,上循跟。(经络四。)足少阴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经络二。)

踵∶足太阳之筋,循足外踝,结于踵。足少阴并足太阴之筋,结于踵。(俱经络四。)

内踝∶足太阴上内踝前廉。足厥阴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俱经络二。)足太阴之筋,上结于内踝。足厥阴之筋,上结于内踝之前。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俱经络四。)足少阴之别,名大钟,当踝后,绕跟走太阳。足厥阴之别,名蠡沟,去内踝五寸,走少阳。(俱经络五。)冲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经络十三。)跷脉上内踝之上。(经络二十八。)

外踝∶足太阳出外踝之后。足少阳下出外踝之前。(俱经络二。)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踝。

足少阳之筋,上结外踝。(俱经络四。)足太阳之别,名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足少阳之别,名光明,去踝五寸,走厥阴。足阳明之别,名丰隆,去踝八寸,走太阴。(俱经络五。)

足胫∶足阳明循胫外廉。足太阴循胫骨后。(俱经络二。)足厥阴之别,循胫。(经络五。)足少阳之筋,上循胫外廉。(经络四。)冲脉循胫骨内廉,温足胫。(经络十三。)冲脉下者,伏行 骨内。(针刺二十。)

∶足太阳下贯 内。足少阴上 内。(俱经络二。)足太阳之筋,别者结于 外。(经络四。)

三焦下 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经络十六。)

膝∶足阳明下膝膑中。足太阴上膝股内前廉。足少阳出膝外廉。(俱经络二。)足太阳之筋,自外踝邪上结于膝。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外廉。(俱经络四。)膝者筋之府。(疾病九十一。)

辅骨∶足少阳下外辅骨之前。(经络二。)足阳明之筋,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足太阴之筋,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少阳之筋,支者别起外辅骨。足厥阴之筋,上结内辅之下。(俱经络四。)

中∶足太阳从后廉下合 中。足少阴出 内廉。足厥阴上 内廉。(俱经络二。)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经络三。)足太阳之筋,结于 。(经络四。)三焦下 ,出 中外廉。(经络十六.)冲脉邪入 中。(经络十三。)

上廉下廉∶足阳明,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经络十六。)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针刺二十四。)

伏兔∶足阳明之筋,直者上循伏兔。足少阳之筋,前者结于伏兔之上。(俱经络四。)

股∶足少阴上股内后廉。足厥阴循股阴。(俱经络二。)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俱经络四。)冲脉循阴股内廉。(经络十三。)

髀∶足太阳过髀枢,循髀外。足少阳横入髀厌中,以下循髀阳。(俱经络二。)足阳明之正,上至髀。足太阴之正,上至髀。足少阳之正,绕髀。(俱经络三。)足少阳之筋,其支者上走髀。

足阳明之筋,结于髀枢;其直者,上结于髀。足太阴之筋,上结于髀。(俱经络四。)

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络二十一。)

溪∶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故病在溪。(藏象四。)

四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经络十三。)阳受气于四末。(针刺二十八。)

四街∶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经络十三。)
 
〔皮毛肌肉部〕
皮毛∶西方生燥,在体为皮毛。(藏象五。)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藏象八。)审平之纪,其养皮毛。(运气十三。)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俱藏象二十八。)

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华在发。(藏象二。)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藏象八。)

肌∶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藏象二。)

肉∶脾之合肉也。(藏象八。)中央生湿,在体为肉。(藏象五。)备化之纪,其养肉。(运气十三。)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藏象二十八。)
 
〔筋骨血脉部〕
筋爪∶东方生风,在体为筋。(藏象五。)敷和之纪,其养筋。(运气十三。)足厥阴络诸筋。(经络四。)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藏象八。)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藏象二。)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藏象十八。)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疾病九十五。)

骨∶北方生寒,在体为骨。(藏象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充在骨。(藏象二。)肾之合骨也。(藏象八。)静顺之纪,其养在骨髓。(运气十三。)骨者髓之府。(疾病类九十一。)

血脉∶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藏象二。)心之合脉也。(藏象八。)南方生热,在体为脉。(藏象五。)升明之纪,其养血。(运气十三。)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藏象二十八。)
 
〔脏腑部〕
肺∶审平、从革、坚成之纪,其脏肺。(运气十三。)手太阴属肺。手阳明络肺。手少阴上肺。足少阴直者,入肺中。足厥阴上注肺。(俱经络二。)诸气者皆属于肺。(经络二十一。)肺者气之本。(藏象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藏象十二。)

大肠∶手阳明属大肠。手太阴下络大肠。(俱经络二。)足太阴之别者,入络肠胃。(经络五。)

胃∶足阳明属胃。足太阴络胃。手太阳抵胃。足厥阴挟胃。手太阴循胃口。(俱经络二。)

手太阴之筋,散贯贲。(经络四。)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经络十六。)足太阴脉,贯胃属脾。(疾病十三。)

脾∶备化、卑监、敦阜之纪,其脏脾。(运气十三。)足太阴属脾。足阳明络脾。(俱经络二。)

心∶升明、伏明、赫曦之纪,其脏心。(运气十三。)手少阴起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络心。

足太阴支者,注心中。足少阴支者,络心。(俱经络二。)足太阳之正,其一道循膂当心入散。

足少阳之正,贯心。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俱经络三。)手心主之别,络心系。(经络五。)督脉上贯心。(经络二十七。)足太阳背俞,注于心。(疾病六十六。)诸血者皆属于心。(经络二十一。)

小肠∶手太阳属小肠。手少阴络小肠。(俱经络二。)足太阴之别者,入络肠胃。(经络五。)

膀胱∶足太阳属膀胱。足少阴络膀胱。(俱经络二。)三焦下 ,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经络十六。)三焦合入于委阳。(针刺二十四。)

肾∶静顺、涸流、流衍之纪,其脏肾。(运气十三。)足少阴属肾。足太阳络肾。(俱经络二。)足少阴之正,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经络三。)肾合三焦、膀胱。(藏象二十八。)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经络十三。)冲脉下者,注少阴之大络。(针刺二十。)胞络者系于肾。(疾病六十二。)

心包络∶手厥阴属心包络。手少阳散络心包。(俱经络二。)足少阴之别者,上走心包。(经络五。)

三焦∶手少阳属三焦。手厥阴络三焦。(俱经络二。)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经络十六。)手太阴之脉,起中焦。(经络二。)

胆∶足少阳属胆。足厥阴络胆。(俱经络二。)

肝∶敷和、委和、发生之纪,其脏肝。(运气十三。)足厥阴属肝。足少阳络肝。足少阴上贯肝膈。(俱经络二。)足少阳别者,散之上肝。(经络三。)
 
〔前后阴部〕
二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象四。)静顺之纪。其主二阴。(运气十三。)

阴器∶足厥阴过阴器。(经络二。)足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疾病三十九。)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足太阴之筋,直者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结于阴器。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俱经络四。)足厥阴之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经络五。)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俱经络二十七。)跷脉循阴股入阴。(经络二十八。)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疾病三十四。)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疾病七十一。)

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足少阳出气街,绕毛际。(俱经络二。)足少阳之正,入毛际,合于厥阴。(经络三。)

睾∶足厥阴别者,上睾。(经络五。)邪在小肠者,连睾系。(针刺四十七。)

臀∶足太阳贯臀。(经络二。)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经络四。)督脉别绕臀。(经络二十七。)

肛∶足太阳之正,下尻五寸,别入于肛。(经络三。)

尻∶足少阳之筋,后者结于尻。(经络四。)
 
手太阴肺经穴
肺经穴歌

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直出大指端,内侧少商如韭叶。

中府(一名膺中俞)在云门下一寸,去任脉中行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肺之募也。(募,结募也,经气之所聚。他仿此。)手足太阴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壮、五壮。(埤雅云∶壮者,言以壮人为法也。)

主治肺急胸满,喘逆善噎,食不下,肺胆寒热,咳呕脓血,肺风面肿,汗出肩息背痛,涕浊喉痹,少气不得卧,飞尸遁注,瘿瘤。此穴主泻胸中之热,其治多与大杼、缺盆、风府同。

千金云∶身体烦热,刺中府。又云∶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五十壮。

百证赋云∶同意舍,能治胸满哽噎。

云门 在巨骨下,挟气户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壮。

主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短气,上冲心胸,胁肋烦满彻痛,喉痹瘿气,臂不得举。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其治与肩 、委中、腰俞大同。

千金云∶病瘿上气胸满,灸百壮。

天府 在胸 内廉,腋下三寸,动脉陷中,以鼻取之。刺四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气逆。

主治暴痹内逆,肝邪相搏,卒中恶风邪气,血溢口鼻,飞尸鬼注,恶语悲泣,善忘喘息,不得安卧, 疟寒热,目眩瘿气。

千金翼云∶身重嗜卧不自觉,灸五十壮,刺三分补之。又病瘿恶气,灸五十壮。

百证赋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侠白 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动脉中。手太阴之别。刺四分,留三呼,灸五壮。

主治心痛气短,干呕烦满。

尺泽 在肘中约文上,屈肘横文,筋骨罅中动脉。手太阴所入为合,肺实泻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五壮。甄权云∶臂屈伸横文间筋骨罅中,不宜灸。

主治呕吐上气,喉痹鼓颔,心烦身痛不得汗,舌干咳唾脓血,心痛气短,肺积息贲, 疟汗出,中风肩背痛,洒淅寒热,风痹肘挛,四肢肿痛不得举,胁痛腹胀,小便数溺色变,遗失无度,面白善嚏,悲愁不乐,及小儿慢惊风,可灸一壮。

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诸杂候,尺泽主之,一名鬼堂。又治呕吐上气,灸三壮、七壮。

又治气短不语,灸百壮。

玉龙赋云∶理筋急。又云∶兼曲池,疗肘臂挛痛。

灵光赋云∶吐血定喘,须补此穴。

席弘赋云∶治五般肘痛,又须针清冷渊以收功。

孔最 在腕上七寸陷中。手太阴之 。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灸三壮即汗出,及咳逆,肘臂痛,屈伸难,吐血失音,头疼咽痛。

列缺 在腕后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是穴。此手太阴之络,从腕后别走阳明,直出食指内廉出其端。凡人有反关脉者,寸关尺三部正脉不见,而见于列缺、阳溪,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者是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慎酒面生冷等物。

主治偏风口眼 斜,手肘痛无力,半身不遂,口噤不开, 疟寒热,烦躁咳嗽,喉痹呕沫纵唇,健忘惊痫善笑,妄言妄见,面目四肢痈肿,小便热痛,实则肩背暴肿汗出,虚则肩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四肢厥逆,螈 尸厥,若患偏风灸至百壮,若患腕劳灸七七壮甚妙。

千金云∶男子阴中疼痛,尿血精出,灸五十壮。

玉龙赋云∶兼太渊,治咳嗽风痰。

拦江赋云∶头部痛须寻之,痰涎壅塞咽干宜此。

席弘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须泻此穴。偏正头疼求此,又须重泻太渊无不应。

通玄赋云∶堪治咳嗽寒痰。

四总穴云∶头项须寻列缺。

千金十一穴云∶后溪并列缺,治胸项有痛。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此穴,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疾如拿。

经渠 在寸口陷中。手太阴所行为经。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则伤人神明。

主治 疟寒热,胸背拘急膨胀,喉痹咳逆,上气数欠,伤寒热病汗不出,心痛呕吐。

百证赋云∶兼大都,治热病汗不出。

太渊 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所注为 ,即原也。脉会太渊,每日平旦寅时,脉从此始,故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刺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主治胸痹气逆,咳嗽呕哕,饮水肺胀,喘息不休,噫气咳血,心痛咽干,烦躁狂言,不得卧,目痛生翳赤筋,口 ,缺盆痛,肩背痛引臂 ,溺色变,遗失无度。

神农经曰∶治牙疼,手腕无力疼痛,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兼列缺,治咳嗽风痰。

席弘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针列缺。又云∶偏正头疼寻列缺,重泻太渊无不应。又云∶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鱼际 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白肉际。手太阴所溜为荥。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治酒病,身热恶风寒,虚热,舌上黄,头痛咳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寒栗,喉咽干燥,呕血唾血,心痹悲恐,腹痛食不下,乳痈,肢满肘挛,溺出,及疟方欲寒,刺手足太阴阳明出血。

席弘赋云∶此穴兼承山昆仑,治转筋目眩。

百证赋云∶兼液门能治喉痛。

一传此穴兼经渠、通里,可治汗不出者,便得淋漓,更兼三间、三里,便得汗至遍身。

一传齿痛不能食饮,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女四。

少商 在手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手太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棱针刺,微出血,泄诸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灸一壮。一云三壮。忌生冷。

主治项肿喉痹,烦心呕哕,心下满,汗出咳逆, 疟振寒,腹胀肠满,雀目不明,唇干唾沫引饮,食不下,寒栗鼓颔,手挛指痛,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项肿如升,喉闭水粒不下,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

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太乙歌云∶男子 癖取少商。

百证赋云∶兼曲泽,治血虚口干。

天星秘诀云∶专治指痛挛急。
 
手阳明大肠经穴
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迎五里,臂 、肩 、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 ,终以迎香二十止。

商阳(一名绝阳) 在手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

主治胸中气满喘咳,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 疟,口干颐肿,齿痛目盲,恶寒,肩背肢臂肿痛相引缺盆中痛。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百证赋云∶兼太溪,治寒疟有验。

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商、中冲、少冲,使血气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穴。

二间(一名间谷) 在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溜为荥。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治颔肿喉痹,肩背 痛,鼽衄齿痛,目黄口干,口眼歪斜,饮食不通,振寒伤寒水结。

玉龙赋云∶治牙疼妙。

席弘赋云∶兼阳溪,治牙疼腰痛咽痹。

百证赋云∶兼阴 ,能疏通寒栗恶寒。

通玄赋云∶治目昏不见。

天星秘诀云∶兼三里,治牙疼头痛喉痹。

三间(一名少谷) 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注为 。刺三分,留三呼,灸二壮。

主治鼽衄热病,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 痛,善惊,寒热结水多唾。

席弘赋云∶兼肾俞,善除背痛风劳。

百证赋云∶兼攒竹,治目中之漠漠。

快捷方式云∶治身热气喘,口干目急。

合谷(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风疹,寒热 疟,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面肿目翳,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腰脊引痛痿 ,小儿乳蛾。一云∶能下死胎。

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堕胎。千金云∶产后脉绝不还,刺合谷入三分,急补之。

神农经云∶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疮,可灸三壮至七壮。

拦江赋云∶伤寒无汗,泻合谷,补复溜;若汗多不止,便补合谷,泻复溜,神效。

席弘赋云∶兼太冲,治手连肩脊痛难忍。又兼曲池,治两手不如意。又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又云∶冷嗽先宜补合谷,又须针泻三阴交。

百证赋云∶兼天府,治鼻衄。

天星秘诀云∶兼三阴交,治脾病血气。又云∶兼内庭,治寒疟面肿及肠鸣。

四总穴云∶面口合谷收。

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彻头疼。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体热身汗出,目暗视茫然,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能令病自安。

阳溪(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所行为经。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掌中热,汗不出,目赤烂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痰疟呕沫,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席弘赋云∶兼二间,治牙疼腰痛喉痹。

百证赋云∶兼解溪,治惊悸怔忡。又云∶兼肩 ,能消瘾风之热极。

偏历 在手腕后三寸,手阳明络,别走太阴。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 疟寒热,癫疾多言,目视KT KT ,耳鸣喉痹,口 咽干,鼻衄齿痛,汗不出。

标幽赋云∶刺偏历利小便,治大人水蛊。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蛇头) 在手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大士小士,谓大人小儿也。)明堂云∶

腕后五寸、六寸间。手阳明 。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伤寒哕逆,噫隔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沫,口舌肿痛,喉痹面虚肿,肠鸣腹痛,四肢肿疼,肩不得举。

百证赋云∶兼期门,治伤寒项强。

下廉 在曲池下四寸,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兑肉其分外斜。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劳瘵狂言,头风痹痛,飧泄,小腹满,小便血,小肠气,面无颜色, 癖腹痛不可忍,食不化,气喘涎出,乳痈。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三里、巨虚上廉治同。

上廉 在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斜。刺五分,灸五壮。

主治脑风头痛,胸痛喘息,半身不遂,肠鸣小便涩,大肠气滞,手足不仁。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三里、巨虚下廉治同。

三里(一名手三里) 在曲池下二寸,兑肉之端,按之肉起。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僻,手足不随,五劳虚乏羸瘦,霍乱遗失,失音,齿痛颊肿,瘰 ,手痹不仁。

席弘赋云∶此穴治腰背痛,连脐不休,下针麻重须泻,得气不用留。又云∶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百证赋云∶兼少海,治手臂麻顽。

通玄赋云∶专治肩背痛。

曲池 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所入为合。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百壮。

主治伤寒振寒,余热不尽,胸中烦满热渴,目眩耳痛,瘰 喉痹不能言,螈 癫疾,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风邪泣出,臂膊痛,筋缓无力,屈伸不便,皮肤干燥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神农经云∶治手肘臂膊疼细无力,半身不遂,发热,胸前烦满,可灸十四壮。

玉龙赋云∶兼人中,可治痿仆。兼尺泽,治肘痛。

标幽赋云∶兼肩井,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百证赋云∶远达阳陵,治半身不遂。又云∶兼少冲,治发热验。

席弘赋云∶兼合谷,治两手不如意。

千金云∶治瘿恶气诸瘾疹,灸随年壮。又十三鬼穴,此名鬼臣,若遇百邪癫狂,当于第十二次,下火针。

千金十一穴云∶此与合谷可彻头疼。

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儿遍身风疹痂疥。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臂痪莫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实时瘳。

肘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肘节风痹,臂痛不举,麻木不仁,嗜卧。

五里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禁刺,灸三壮,一曰十壮。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小针解曰∶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皆谓此穴。

主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嗜卧,肘臂疼痛难动,胀满气逆,寒热瘰 ,目视KT KT , 疟。

百证赋云∶兼臂 ,能愈瘰 。

臂 在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两筋两骨罅宛宛陷中,平手取之。手阳明络也,络手少阳之 会。一曰手足太阳阳维之会。刺三分,灸三壮。明堂禁刺,灸七壮。一曰灸至百壮。

主治臂痛无力,寒热瘰 ,颈项拘急。

千金云∶治瘿气,灸随年壮。

百证赋云∶兼五里,能愈瘰 。

肩 (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在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中,举臂取之有空。手太阳阳明阳跷之会。一曰足少阳阳跷之会。刺六分,留六呼,灸三壮至七七壮,以瘥为度。

主治中风偏风半身不遂,肩臂筋骨酸痛不能上头,伤寒作热不已,劳气泄精憔悴,四肢热,诸瘿气瘰 。昔有病风痹,臂痛无力,不能挽弓,甄权于此进针即可射。此穴若灸偏风不遂,自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可过多,恐致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多灸,不畏细也;然灸不如刺。忌酒肉五辛浆水。此穴主泻四肢之热,与云门、委中、腰俞治同。

千金云∶灸瘿气左右相当,男左十八、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左十七壮,再三,以瘥止。

玉龙赋云∶可疗风湿抟于两肩。

天星秘诀云∶手臂挛痛,取肩 。

百证赋云∶兼阳溪,能消瘾风之热极。

巨骨 在肩尖上行两叉骨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刺一寸五分,灸三壮、五壮。一曰禁刺。

主治惊痫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屈伸。

天鼎 在颈中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甲乙经曰∶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气府论注曰∶在扶突后半寸。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喉痹嗌肿不得食,暴喑气哽。

百证赋云∶兼间使,治失音。

扶突(一名水穴) 在颈,当曲颊下一寸。甲乙经曰∶在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一云气舍后一寸五分。由此上贯颊,入下齿中。刺四分,灸三壮。甲乙经曰∶刺三分。

主治咳嗽多唾,上气喘息,喉中如水鸡,暴喑气破项瘿。

禾 (一名长频) 直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尸厥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鼽衄。

灵光赋云∶刺两鼻HT 衄。

迎香(一名冲阳) 在禾 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 肉多涕,有疮鼽衄,喘息不利,偏风 斜,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

玉龙赋云∶能消眼热之红。又攻鼻窒为最。

席弘赋云∶耳聋气痞针听会,更泻此穴。
 
足阳明胃经穴
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 经。地仓、大迎登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承泣(一名面 ,一名鼷穴) 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阳跷任脉足阳明三脉之会。刺三分,禁灸。一曰禁不宜针。

主治冷泪出,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口眼 斜。

四白 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 骨颧空,正视取之。刺三分,禁灸。甲乙经曰∶灸七壮。一曰下针宜慎,若深,即令人目乌色。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生翳, 动流泪,眼弦痒,口眼 僻不能言。

巨 挟鼻孔旁八分,直瞳子。阳跷足阳明之会。由此入上齿中,复出循地仓。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螈 ,唇颊肿痛,口 目 ,青盲无见,远视KT KT ,面风鼻 肿,香港脚膝胫肿痛。

百证赋云∶兼肾俞,治胸膈停留瘀血。

地仓(一名会维) 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钗脚,若过大,口反 ,却灸承浆即愈。

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动,远视KT KT ,昏夜无见。

灵光赋云∶地仓能止口流涎。

玉龙赋云∶兼颊车,疗口 。

大迎(一名髓孔) 在曲颔(颔,腮下也。)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本经自大迎循颊车,上耳前下关、头维;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寒热病篇曰∶臂阳明有入鸠遍齿者,名曰大迎。则此为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风痉口喑,口噤不开,唇吻 动,颊肿牙痛,舌强不能言,目痛不得闭,口 数欠,风壅面肿,寒热瘰 。

百证赋云∶兼颧 ,治目眩。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 在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小麦。

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痛,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凡口眼斜者, 则左泻右补,斜则左补右泻。

灵光赋云∶针齿痛。

玉龙赋云∶兼地仓,疗口 。

下关 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侧卧闭口取之。足阳明少阳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本输篇曰刺之则欠不能 者,此也。耳中有干 ,禁不可灸。一曰不可久留针。( 一作HT ,音摘。)

主治偏风口眼 斜,耳鸣耳聋,痛痒出脓,失欠牙关脱臼。

头维 在额角入发际,挟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阳阳明之会。刺三分,没皮向下,禁灸。

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玉龙赋云∶兼攒竹,能治目疼头痛。

百证赋云∶兼临泣,可治泪出。

人迎(一名天五会) 在颈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大动脉应手,仰而取之。足阳明少阳之会。

甲乙经曰∶挟结喉以候五脏气。禁灸。气府论注曰∶刺可入四分,过深杀人。

主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针入四分。

天星秘诀云∶耳鸣腰痛先此,后耳门及三里。

水突(一名水门) 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挟气舍上,内贴气喉。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短气喘息不得卧。

气舍 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挟天突边陷中,贴骨尖上有缺。刺三分,灸五壮。

主治咳逆上气,肩肿项强不能回顾,喉痹哽咽,食饮不下,瘿瘤。

缺盆(一名天盖) 在肩上横骨陷者中。为五脏六腑之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孕妇禁针。

主治喘急息贲,咳嗽,胸满水肿,瘰 寒热,缺盆中肿外溃,伤寒胸中热不已,喉痹汗出。

一曰主泻胸中之热,治与大杼、中府、风府同。

气户 在巨骨下,挟俞府两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五壮。

主治咳逆上气,胸背痛,支满喘急不得息,不知味。

席弘赋云∶此穴攻噎,若不愈,兼灸气海。

百证赋云∶兼华盖穴,除胁肋痛有验。

库房 在气户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五壮。

主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利,唾脓血浊沫。

屋翳 在库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壮。

主治咳逆上气,唾脓血浊痰,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仁。

百证赋云∶兼至阴穴,治遍身风痒之疼多。

膺窗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满短气不得卧,肠鸣注泄,乳痈寒热。

乳中 当乳之中。微刺,禁灸。甲乙经曰。禁不可刺。气府论注曰∶刺灸之生蚀疮,疮中有清汁脓血者可治,疮中有 肉若蚀疮者死。

一传胎衣不下,以乳头向下尽处,俱灸之即下。

乳根 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五壮。

主治胸下满痛,臂痛乳痛,凄凄寒热,霍乱转筋四厥。

神农经云∶治胸下满痛,上气喘急,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兼俞府,治气嗽痰哮。

快捷方式云∶治忧噎。

华佗明堂云∶主膈气不下,食噎病。

千金云∶治反胃吐食上气,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居家必用云∶灸咳逆。凡久病得咳逆,最为恶候。其法于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间陷中,女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不瘥则不可治。

不容 在第四肋端,幽门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对巨阙。甲乙经曰∶去任脉二寸,至两肘端相去四寸。按甲乙经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气冲二十四穴,挟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诸书皆同。及考幽门则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诸穴当去中行二寸,而诸云三寸者非,今悉改为二寸。刺五分,灸五壮。

主治腹满 癖,胸背肩胁引痛,心痛唾血,喘嗽呕吐痰癖,腹虚鸣不嗜食,疝瘕。

承满 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上脘。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云∶刺八分。

主治腹胀肠鸣,胁下坚痛,上气喘急,食饮不下,肩息隔气唾血。

千金云∶夹巨阙相去五寸名承满,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五十壮。

梁门 在承满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中脘。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作刺八分。孕妇禁灸。

主治胸胁积气,饮食不思,气块疼痛,大肠滑泄,完谷不化,可灸七壮至二十一壮。

关门 在梁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建里。刺八分,灸五壮。一云五分、三壮。

主治积气胀满,肠鸣切痛,泄痢不食,走气挟脐急痛, 疟振寒,遗溺。

太乙 在关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下脘。刺八分,灸五壮。一云五分、三壮。

主治心烦癫狂吐舌。

滑肉门 在太乙下一寸,天枢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对水分。刺八分,灸五壮。一云五分、三壮。

主治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 挟脐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大肠募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壮。拔萃云∶百壮。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孕妇不可灸。

主治奔豚泄泻,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化,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寒疟,不嗜食,身黄瘦,女人 瘕血结成块,漏下月水不调,淋浊带下。

千金云∶久冷及妇人 癖,小便不通,肠鸣泻痢,绕脐绞痛,灸百壮,三报之。又云∶吐血腹痛雷鸣,灸百壮。又云∶狂言恍惚,灸百壮。又云∶霍乱先下痢,灸二七壮,不瘥更二七壮,男左女右。

标幽赋云∶治虚损。

百证赋云∶兼水泉,治月潮违限。

一传治挟膝疼痛,腹中气块,久泻不止,虚损劳弱。可灸二十一壮。

外陵 在天枢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阴交。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作刺八分。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大巨(一名腋门) 在天枢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对石门。刺五分,灸五壮。甲乙经刺八分。

主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 疝,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水道 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刺一寸五分,灸五壮。一曰刺八分半。

主治肩背强急酸痛,三焦膀胱肾气热结,大小便不利,疝气偏坠;妇人小腹胀痛引阴中,月经至则腰腹胀痛,胞中瘕,子门寒。

千金云∶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随年壮。

百证赋云∶兼筋缩,专治脊强。

归来(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刺八分,灸五壮。一曰刺二分半。

主治奔豚九疝,阴丸上缩,入腹引痛,妇人血藏积冷。

气冲(一名气街) 在归来下,鼠溪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骨空论王氏注曰∶在毛际两旁,鼠鼷上一寸脉动处也。刺禁论王氏注曰∶气街之中,胆胃脉也。胆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胃之脉挟脐,入气街中。冲脉所起。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壮。甲乙

经曰∶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一云禁不可针。艾炷如大麦。

主治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不得正卧,奔豚 疝,淫泺,大肠中热,身热腹痛,阴肿茎痛;妇人月水不利,小腹痛无子,妊娠子上冲心,产难胞衣不下。一云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三里、巨虚上下廉同。

千金云∶治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

百证赋云∶兼冲门,治带下产崩。

东垣曰∶主血多诸证,以三棱针刺此穴出血立愈。

髀关 在膝上,伏兔后交文中。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刺六分,灸三壮。一云刺三分,禁灸。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黄胆,痿痹,股内筋络急,小腹引喉痛。

伏兔 在膝上六寸,起肉间,正跪坐而取之。一云在膝盖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状,因以此名。刺五分,禁灸。千金云∶狂邪鬼语,灸百壮,亦可五十壮。

主治香港脚膝冷不得温,风痹,妇人八部诸疾。

阴市(一名阴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一云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刺三分,留七呼,禁灸。刺腰痛论注曰∶伏兔下陷者中,灸三壮。即此。

主治腰膝寒如注水,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满,少气。

千金云∶水肿大腹,灸随年壮。

玉龙赋云∶兼风市,能驱腿足之乏力。

通玄赋云∶膝 痛阴市能医。

灵光赋云∶专治两足拘挛。

席弘赋云∶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梁丘 在膝上二寸两筋间。足阳明 。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脚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神农经云∶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壮、七壮。

犊鼻 在膝髌下, 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头下,近外窟解中。刺六分,灸三壮。一曰刺三分。刺禁论曰∶刺膝髌出液为跛。故刺此者不可轻也。

主治膝痛不仁,难跪起,香港脚。若膝髌痈肿,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疗。若犊鼻坚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后微刺之愈。

灵光赋云∶善治风邪湿。

三里(即下陵,出本输篇) 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阳明所入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一云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虚也。

主治胃中寒,心腹胀痛,逆气上攻,脏气虚惫,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腹痛肠鸣,食不化,大便不通,腰痛膝弱不得俯仰,小肠气。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巨虚上下廉同。

秦承祖曰∶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 癖,四肢肿满,膝 酸痛,目不明。

华佗云∶疗五劳七伤,羸瘦虚乏,瘀血乳痈。

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一传心疼者,灸此穴及承山,立愈。以其中有瘀血,故泻此则愈。

千金云∶三里内庭,治肚腹病妙。又身重肿,坐不欲起,风劳脚疼,灸五十壮,刺五分补之。又邪病大呼骂走,三里主之,名鬼邪。

神农经云∶治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饮食不化, 癖气块吐血,腹内诸疾,五劳七伤,灸七壮。

太乙歌云∶兼束骨,刺治项强肿痛,体重腰瘫。

玉龙赋云∶兼绝骨、三阴交,能治连延香港脚。又治心悸虚烦。又兼水分、阴交,蛊胀宜刺。又合太冲、中封,治行步艰楚。

百证赋云∶兼阴交,治中邪霍乱。

灵光赋云∶治气上壅。又兼阳陵、阴陵、申脉、照海,治香港脚及在腰之疾。

席弘赋云∶治手足上下疾,亦治食癖气块。又云∶虚喘宜寻三里中。又胃中有积,刺璇玑,此穴功亦多。又气海专治五淋,又须针三里。又治耳内蝉鸣,腰欲折,须兼五会补泻之始妙。又云∶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又治腰连胯痛。又治脚肿脚痛,须兼悬钟、阳陵、阴陵、三阴交、太冲行气,并治指头麻木。又腕骨腿疼泻此穴。又兼风府,针度浅深,更寻三里,治膀胱气未散。

通玄赋云∶能却五劳之羸瘦。又云∶治冷痹。

捷法云∶治食不充肌。

天星秘诀云∶耳鸣腰痛先五会,后耳门、三里。又云胃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又云∶兼二间,治牙疼、头痛并喉痹。又云∶兼期门,治伤寒过经不出汗。

四总穴云∶肚腹三里留。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能除心胁痛,腹胀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肿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光全。增治法云∶治五劳七伤,腰痛不举,喉痹,胁间暴痛不得息,咳嗽多痰,足痿足热,腹中瘀血水肿,阴气不足,热病汗不出,喜呕口干,身反折,口噤鼓颔,胃气不足,闻食即吐,泄痢水谷不化,消渴,遗尿,失气,阳厥恶寒,头眩,小便不利,悉宜针灸。

上巨虚(一名巨虚上廉) 在三里下三寸,两筋骨陷中,举足取之。海论曰∶冲脉者,其输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上廉属大肠,下廉属小肠,出本输篇及邪气脏腑病形篇。)刺三分,灸三壮。甲乙经作刺八分。千金云∶灸以年为壮数。

主治脏气不足,偏风香港脚,腰腿手足不仁,足胫酸,骨髓冷疼,不能久立,挟脐腹痛,肠中切痛,飧泄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腹胁支满狂走。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三里、下巨虚治同。

条口 在三里下五寸,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刺五分,灸三壮。甲乙经云∶刺八分。

主治足膝麻木,寒酸肿痛,趺肿转筋,湿痹足下热,足缓不收,不能久立。

天星秘诀云∶兼冲阳、绝骨,治足缓难行。

下巨虚(一名巨虚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两筋骨陷中,蹲地举足取之。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又为冲脉下输。刺三分,灸三壮。一曰刺八分。

主治胃中热,毛焦肉脱,汗不得出,少气不嗜食,暴惊狂言,喉痹,面无颜色,胸胁痛,飧泄脓血,小肠气,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风湿冷痹, 肿足跗不收,女子乳痈。此穴主泻胃中之热,与气冲、三里、上巨虚同。

丰隆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骨外廉陷中。足阳明络,别走太阴。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面肿,喉痹不能言,风逆癫狂,见鬼好笑,厥逆,胸痛如刺,大小便难,怠惰,腿膝酸痛,屈伸不便,腹痛肢肿,足清寒湿。

太乙歌云∶兼上脘,刺心疼呕吐,伤寒吐蛔。

玉龙赋云∶兼肺俞,治痰嗽。又云∶合涌泉、关元,可治尸劳。

席弘赋云∶专治妇人心痛。

百证赋云∶兼强间,治头痛难禁。

解溪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带处陷中。一曰在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疟论注曰∶在冲阳后三寸半。气穴论注曰∶二寸半。甲乙经曰∶一寸半。足阳明所行为经。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厥气上冲,喘咳腹胀,颠疾烦心,悲泣惊螈,转筋霍乱,大便下重,股膝 肿。又泻胃热善饥不食,食即支满腹胀;及疗 疟寒热,须兼刺厉兑、三里、解溪、商丘出血。

神农经云∶治腹胀脚腕痛,目眩头疼,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兼商丘、丘墟,堪追脚痛。

百证赋云∶兼阳谷,治惊悸怔忡。

一传腹虚肿及足胫虚肿,灸之效。一传气逆发噎将死,灸之效。

冲阳(一名会原,即仲景所谓趺阳也) 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间动脉,去陷谷二寸。足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刺禁论曰∶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主治偏风面肿,口眼 斜,齿龋,伤寒发狂,振寒汗不出,腹坚大,不嗜食,发寒热,足痿跗肿;或胃疟先寒后热,喜见日月光,得火乃快然者,于方热时刺之,出血立寒。

天星秘诀云∶兼条口绝骨,治足缓难行。

陷谷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所注为 。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曰刺三分。

主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汗不出,振寒 疟,疝气少腹痛,或胃脉弦者,泻此则水准而胃气自盛。

千金云∶治水病,灸随年壮。

百证赋云∶兼下脘,能平腹内肠鸣。

内庭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所溜为荥。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甲乙经云∶刺二分,留二十呼。

主治四肢厥逆,腹满不得息,恶闻人声,振寒,咽痛口 ,齿龋鼻衄,瘾疹,赤白痢,疟不嗜食。

一传主疗久疟不愈,并腹胀。

玉龙赋云∶兼临泣,能理小腹之 。

通玄赋云∶治腹膨,休迟。

千金十一穴云∶三里、内庭,治肚腹病妙。

捷经云∶治石蛊。又云∶大便不通,宜泻此。

天星秘诀云∶兼合谷,治寒疟面肿及肠鸣。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耳鸣针便清。

厉兑 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按本输篇曰∶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经脉、经筋等篇俱云中指。缪刺篇曰∶邪客于足阳明之络,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据此诸篇之说,可见中指次指之间,皆阳明脉气所发也。足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食,面肿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发狂好卧,足寒膝膑肿痛。

百证赋云∶与隐白相谐,治梦魇不宁。
 
足太阴脾经穴
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坞。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容、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隐白 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治腹胀喘满不得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痛,烦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得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小儿客忤惊风。

百证赋云∶兼厉兑,治梦魇不宁。

大都 在大指本节后内侧骨缝,白肉际陷中。足太阴所溜为荥。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痛,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肿痛。凡妇人孕不论月数,及生产后未满百日,俱不宜灸。

千金云∶治大便难,灸随年壮。又霍乱下泻不止,灸七壮。

席弘赋云∶兼横骨,治气滞腰痛不能立。

百证赋云∶兼经渠,治热病汗不出。

太白 在足大指后,内侧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阴所注为 ,即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泻痢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 酸,转筋身重骨痛。

玉龙赋云∶治痔漏。

通玄赋云∶能宣导于气冲。

公孙 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对取之。太阴络,别走阳明。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留二十呼。

主治寒疟不食,痫气好大息,多寒热,汗出喜呕,卒面肿,心烦多饮,胆虚腹虚,水肿腹胀如鼓,脾冷胃痛。

神农经云∶治腹胀心疼,可灸七壮。

席弘赋云∶治肚疼,须兼内关相应。

标幽赋云∶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拦江赋云∶兼照海,治伤寒四日太阴经,再内联关施截法。

截法云∶治九种心疼;一切冷气;痰涎隔闷,胸中隐痛,脐腹胀满,气不消化;胁肋下痛,起坐艰难;泄泻不止,里急后重;胸中刺痛;两胁胀满,气攻疼痛;中满不快,翻胃吐食;气隔五噎,饮食不下;胃脘停痰,口吐清水;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呕吐痰涎,眩晕不止;心疟,令人心内怔忡;肝疟,令人气色苍苍,恶寒发热;脾疟,令人怕寒,腹中痛;肺疟,令人心寒惊怕;肾疟,令人洒淅寒热,腰脊强痛;疟疾,大热不退,或先寒后热,及先热后寒;疟疾,心胸疼痛;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疟疾,骨节酸痛;疟疾,口渴不已;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胆疟,令人恶寒惊怕,睡卧不安;黄汗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黄胆,遍身皮肤黄,及面目小便俱黄;谷疸食毕则头眩,心中拂郁;酒疸,身目俱黄,心中俱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女劳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以上凡三十证,先以公孙为主治,然后随证取各穴应之。

商丘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内踝下有横文如偃口形。

足太阴所行为经。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喘呕舌强,脾积痞气,黄胆寒疟,体重肢节痛,怠惰嗜卧,骨疽痔疾,阴股内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俯仰。

神农经云∶治脾虚腹胀胃脘痛,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兼解溪、丘墟,堪追脚痛。

百证赋云∶专治痔漏最良。

三阴交 在内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足三阴之交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妊娠不可刺。

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病身重,四肢不举,飧泄痢血, 癖脐下痛不可忍,中风卒厥不省人事,膝内廉痛,足痿不行。凡女人产难,月水不禁,赤白带下,先泻后补;小肠疝气,偏坠木肾肿痛,小便不通,浑身浮肿,先补后泻。

千金云∶内踝上三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项颈满、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疮、大、小便涩、鼻中干燥、烦满、狂易、走气,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又云∶男女梦与人交泄精,三阴交灸五壮。喜梦泄,神良。又治霍乱手足逆冷,灸七壮,不瘥更七壮。又治劳淋,灸百壮,三报之。又痔疾刺入三分,亦主大便不利。又治气 水 ,卵偏大,上入腹,灸随年壮。

玉龙赋云∶兼三里、绝骨,治连延香港脚。

百证赋云∶兼针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席弘赋云∶冷嗽宜补合谷,却须泻此穴。又云∶脚痛膝肿针三里,又须兼悬钟、二陵、三阴交、太冲引气,并治指头麻木。

天星秘诀云∶兼合谷,治脾病血气。又云∶兼承山,治胸膈痞满,饮食自喜。

乾坤生意云∶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昔有宋太子善医术,出逢一妊妇。太子诊之曰∶是一女也。徐文伯亦诊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文伯曰∶臣能针而落之。为泻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此穴,且能落死胎。

漏谷(一名太阴络) 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 癖冷气,小腹痛,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失精。

地机(一名脾舍) 在膝下五寸,内侧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一曰在别走上一寸,孔在膝下五寸。足太阴 。刺三分,灸五壮。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胀,水肿不嗜食,精不足,小便不利,足痹痛,女子 瘕。

百证赋云∶兼血海,治妇人经事之改常。

阴陵泉 在膝下内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少阳经阳陵泉内外相对。

一曰稍高一寸。足太阴所入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腹中寒痛,胀满喘逆不得卧,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尿泄泻,阴痛足膝红肿。

神农经云∶治小便不通,疝瘕,可灸七壮。

千金云∶小便失禁不觉,刺五分,灸随年壮。又水肿不得卧,灸百壮。

玉龙赋云∶兼阳陵,治膝肿之难消。

太乙歌云∶肠中切痛阴陵调。

灵光赋云∶治香港脚。

席弘赋云∶治心胸满,兼承山饮食自思。又云∶脚痛膝肿针三里,又须兼悬钟、二陵、三阴交、太冲行气,并治指头麻木。

百证赋云∶兼水分,能去水肿脐盈。

通玄赋云∶能开通水道。

天星秘诀云∶若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

血海(一名百虫窠) 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一云在膝内辅骨上,横入五分。刺五分,灸五壮。

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调,带下,逆气腹胀,先补后泻。又主肾藏风,两腿疮痒湿不可当。

百证赋云∶兼地机,治妇人经事之改常。又云∶兼冲门,治 癖有验。

灵光赋云∶兼气海,疗五淋。

箕门 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廉,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甲乙经曰∶太阴内市。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禁刺。

主治小便不通,遗尿,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慈宫) 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动脉,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阴厥阴之会。刺七分,灸五壮。

主治中寒积聚,淫泺阴疝,妊娠冲心,难乳。

百证赋云∶兼气冲,治带下产崩。又云∶兼血海,治 癖。

府舍 在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曰∶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支别。刺七分,灸五壮。

主治疝癖,腹胁满痛,上下抢心,积聚痹痛,厥气霍乱。

腹结(一名腹屈。) 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刺七分,灸五壮。

主治咳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心痛。

大横 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脐,去中行三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刺七分,灸五壮。

主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

千金云∶主多寒洞痢,四肢不举,灸随年壮。又云∶多汗四肢不举少力, 灸横文五十壮,在挟脐相去七寸。亦属此穴。

百证赋云∶兼天冲穴,治反张悲哭。

腹哀 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云∶刺七分。

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痛。

食窦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举臂取之。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天溪 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满喘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贲痈。

胸乡 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引背痛,不得卧转侧。

周荣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满不得俯仰,咳逆食不下。

大包 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及季胁端,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胸中喘痛,腹有大气不得息,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皆纵。
 
手少阴心经穴
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 、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极泉 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心胁满痛,肘臂厥寒,四肢不收,干呕烦渴目黄。

青灵 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滑氏曰∶自极泉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甲乙经无此穴。灸三壮。

主治头痛目黄,振寒胁痛,肩臂不举。

少海(一名曲节) 在肘内廉节后陷中。又云肘内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内横文头,屈肘向头取之。手少阴所入为合。刺五分,灸三壮。一曰禁灸。

主治寒热齿痛,目眩,发狂癫痫羊鸣,呕吐涎沫,项不得回,头风疼痛,气逆,瘰 ,肘臂腋胁痛挛不举。

千金云∶主腋下瘰 ,漏臂疼痛,风痹瘙漏,屈伸不得。针三分,留七呼,泻五呼。

席弘赋云∶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百证赋云∶兼三里穴,治两臂顽木。

灵道 在掌后一寸五分。一曰一寸。手少阴所行为经。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心痛悲恐干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 在腕侧后一寸陷中。手少阴络,别走手太阳经。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热病头痛目眩,面热无汗懊 ,暴喑心悸,悲恐畏人,喉痹苦呕,虚损数欠,少气遗溺,肘臂肿痛,妇人经血过多,崩漏。

神农经云∶治目眩头疼,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疗心惊。

百证赋云∶兼大钟,治倦言嗜卧。

马丹阳云∶欲言声不出,懊 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欠数,喉闭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阴 (一曰手少阴 ) 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当小指之后。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鼻衄吐血,失音不能言,霍乱胸中满,洒淅恶寒,厥逆惊恐心痛。

标幽赋云∶止盗汗,治小儿之骨蒸。

百证赋云∶兼二间,能疏通寒栗恶寒。又云∶兼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神门(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在掌后锐骨端陷中,当小指后。手少阴所注为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七壮。炷如小麦。

主治疟疾心烦,欲得冷冻饮料,恶寒则欲就温,咽干不嗜食,惊愦心痛少气,身热面赤,发狂喜笑,上气呕血吐血,遗溺失音健忘,心积伏梁,大人小儿五痫证,手臂挛掣。

玉龙赋云∶治癫痫失意。

百证赋云∶同上脘,治发狂奔走。

少府 在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所溜为荥。刺二分,灸三壮。一曰七壮。

主治 疟久不愈,振寒烦满,少气,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挛急,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

少冲(一名经始) 在手小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壮。一曰三壮。

主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火炎上,眼赤,血少呕吐血沫,及心痛冷痰少气,悲恐善惊,口热咽酸,胸胁痛,乍寒乍热, 臂内后廉痛,手挛不伸。

玉龙赋云∶可治心虚热壅。

百证赋云∶兼曲池,治发热。

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满,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及此穴,使气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