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灸补亏正法

灸关元,这个不管是历史记载还是现在实践,都证明了是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
 
本帖最后由 天际飞虹 于 2014-6-8 07:01 编辑

3请教整体系统针法之特点?
答:整体系统针法是以扶正祛邪培养元气为核心,更创造出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它是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的针法,即整体系统针法。当前外界所流传周天针法然究其本质都是从命门中调动出元气,恐怕是"拔苗助长"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笔者研究的整体系统针法结合明代温补学派理论,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在整体系统针法的运用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为整体系统针法的治疗总纲领。在针刺过程中,补元者均能够感受到二肾发热一气流转之体验,从而从根本意义上补足水源也就是补足了先天元气,再融合命门肾间动气其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能,继而从子午流注及六经辨证模式入手,以整体元气之力量去疏通局部经络之堵塞,必将事半功倍。当先天元气完全补足,自然气满任督自开水道渠成,真正做到真一之气穿骨道而上,走金液还丹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
 
本帖最后由 天际飞虹 于 2014-6-8 07:01 编辑

金针探秘之再论针法培元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出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笔者在《金针探秘之论针法补先天元气》一文中也已经提到培养元气的基本理论:“《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反之临床上不遵循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才是真正消耗和激发元气的针法,无形之中必然减少患者的寿命。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所研究的针法从温补中土脾胃从手足阳明太阴入手,此乃针法之王道。当前一些针者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合乎针法之王道,往往追求一针治病,一针治病不是激发元气还是什么呢?当前还有些一针通大小周天,一针通中脉等等,其实均为霸道之针。霸道之针是当前某些针者急功近利的具体表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针道。笔者认为所谓的王道之针的概念,应该是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这才是真正的针法中的王道。所谓的霸道针法,就是以激发消耗元气为针灸治疗手段的针法,虽有一时之效但弊大于利,在无形之中损耗了人体的元气,减少了患者的寿命。这也是王道之针与霸道之针的最大区别,因此可以这么说除了王道针法,其余皆为霸道针法。
笔者再次再重申笔者的针道:结合“针道”治病的境界,我们无需刻意的有目的有意图的去攻克疾病,而是要通过调气之法,顺其自然的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去引导疏通疾病,使疾病在无形之中自然消退,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简简单单,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力量。疾病是生命抗争的表现和反应,我们不仅要读懂生命抗争的外在表象,更要探知是什么引起了生命的抗争,所以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的生命异样的活动。结合针灸之法,笔者借用《内经 九针十二原》“ 迎之随之,以意之,针道毕矣。”来理解自己的针道,即是圆融的技法,从有为自然过度到无为,再加上平和的心态,这即是笔者的“针道”。因此欲对针道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进行锻炼,忘却成败得失,以求达到内心的空无一物,来开启智慧的火炬。“无为无不为”不仅是指导我们治病的理念,心态的体现,更要贯穿调气的整体过程之中,来达到大巧若拙无法之法的境界。当然对于培元针法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达到王道之针的境界,这就需要笔者的口授心传加以指导和点拨,才能真正探索到针道之真谛。
 
本帖最后由 天际飞虹 于 2014-6-8 07:02 编辑

略谈中医理论在指导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先天之水,即是后天之土,后天之土,实根于先天之水(一也)。水者北方,在人为肾,肾中一点真阳,化五中土上之五谷五味,故曰:后天即先天,先天即后天。一而二,二而一也。天一生水,体也(合先后二天),天五生土,用也。何以言之?天一之水,藏于先天而生肾;天五之土,居于后天而运脾。脾也,肾也,先后天之枢纽也(后天以形说,先天以理言,形非理不运,理非形不载。形也,理也,实一贯也。)
李东垣始终以“脾胃为元气之本”立论。其立论依据就是指导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说的易学理论。他根据四象八卦方位说明脾居人体中央的重要作用。根据易理,脾胃属于坤卦、艮卦,坤为土,艮为山亦属土,而土居中央,不占四方却统领四方;土又为长夏,不占四时却统领四时。《周易》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说明坤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李东垣认为阴阳水火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土:“以人身言之,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土之中。”“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是万物之、大易之理绝灭矣。”可见土是阴阳水火相交的中介,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根本。阴阳不断变化,物极必反,阳极变阴,阴极变阳,六腑本属阳,生长发散之性,却依着于属阴的胃土之中,因此强调脾胃元气的保养,重视脾胃之气的生发。
李东垣发挥《素问》“五脏者,皆禀于胃气。胃者,五脏之本也”的论说,认为五脏之中脾胃为太极,元气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根本,既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和产物。 元气的虚实决定于脾胃的盛衰,脾胃虚则元气虚,脾胃盛则元气盛。他还以《周易》阳升阴降原理说明脾升胃降,是精气运动的枢纽。《脾胃论•阴阳升降论》云:“易日: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营气营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清阳为天,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浊阴为地,浊中清者,营养于神,浊阴出下窍;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说明营分为清中清、清中浊、浊中清、浊中浊四象,并以脾胃为枢纽,升清降浊、升阳降阴,使营气升降运行于全身,起到营养作用。脾运胃纳的主体在胃、脾。胃通过阴阳气血的升降布散发挥作用。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而纳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而不化。如果劳倦喜怒耗伤元气及阴血亏损而动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心火胜则乘其土位,母病及子,便成伤脾胃之病。脾胃损伤不能生化营卫气血,少阳三焦阳气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则易感外邪。
中医藏象理论精髓在于五藏神机的升降出入和运动。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藏象模型,象天道而左升右降。心肾是升降的根本,肾是升降的源动力。坎阳发动,肾水上济心火,则脾转肝升;心火下温肾水,则胃转肺降,于是水升火降,坎离交泰,从而完成左阴升,右阳降,左温升,右凉降的气化过程。即在肾阳命火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致使肝脾肾温升而心肺胃凉降。肾阳为坎中之阳,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即三昧真火,左温升全赖此火种;心阴为离中之阴,乃一阴舍于二火,为人体真水,得坎水之济而下荫,右凉降全赖于此,心肾水火升降为先天一太极。脾胃是升降之枢纽,升降化源在于脾胃,一为阴土本湿,一为阳土性燥,燥湿调停,中气得以化源;元阳发动,枢轴始运转,脾升肝才升,胃降肺始降,脾胃升降为后天一太极。
通过以上的分析脾胃的阴阳动静升降运化为后天一太极,秉承太极之性。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正因为脾胃太极生生不息,才能运化无穷。孙思邈云“补肾不如不脾”,许叔微谓“补脾不如补肾”,其实二者均为人生之根本,有相资之功能。其说似相反,其旨相成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
结合针道,笔者所研究的针法从温补中土脾胃从手足阳明太阴入手,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首先立于不败之境,真正达到扶正邪自去的疗效,即使是祛邪也不伤其正气。笔者认为所谓的王道之针的概念,应该是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这才是真正的针法中的王道,除此皆为霸道针法
 
本帖最后由 天际飞虹 于 2014-6-8 07:05 编辑

此法合脾胃论,很有意思。
这个“扶正邪自去”的说法也很好,属治本为要。临床还要辨证施治好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