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脉医学”给方舟子启蒙
刘澄中
据《北京晨报》载称,在2007年3月18日曾经有一个名为“中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被归属于“反方”的方舟子提出了“废医验药”的观点,遭到了“正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等人士的“痛批”。又据“千龙网”所报,4月4日方舟子又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一起做客“龙行天涯”,展开论争,议题涉及“经络否定”。谈到”经络否定”,此前方舟子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以及有人以祝总骧为据进行质问而他在答辩时,都披露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笔者不揣冒昧,单单就“经络否定”这一论题,对双方论点中的错误部分提出了纠正的意见。本文的标题是《让“经脉医学”给方舟子启蒙》,因为方舟子不是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导、中医基础理论权威……头衔不多,应该是不懂“经脉医学”而仅仅是需要启蒙的那一方。
一、方舟子不知道经脉医学的起源而肤浅地主张“血脉论”
方舟子:经络是古人对血管走向的很不准确,很模糊的一个描述。古人做解剖的时候可能分不清血管、神经和淋巴结,最后画出来一个不像血管,又不像神经的体系出来。
在这里,方舟子雾里看花,做了一个外行的肤浅的揣测。这也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所谓“经络”乃是东汉之后对于此前古人在临床诊治疾病时所运用的“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物化”的既成设定。在这里,所说的“物化”也就是物质化,把现象改变成实物。例如,把燃烧变成“燃素”。所谓“既成设定”,也就是作出一个“既成概念”而不是一个“预拟概念”。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经常会在实验开始时作出一个“预拟概念”,通过实验给予证实或者推翻。而在古代,“既成概念”便是结果,便是要大家来信受的教条。
“经脉医学”来源自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临床观察与对它的规律的总结以及理论升华之后的应用。在“经脉医学”的时期,把循行性感觉称之为“气”或者是“脉”。“气”与“脉”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所象形的都是三条循行性感觉(图1)。
在古代“经络”概念形成的时候,可能参考了做死体解剖的时候所看到的血脉(血管)和筋脉(神经干与肌腱)以及它们的的走行路线。但是,单凭这些还不够,必须有循行性感觉来担当它的框架与灵魂。
曾经有一位中医药大学的生理学教授多次发表言论,,坚持“血脉论”,反对“经脉论”。已经有批驳那位教授“血脉论”观点的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名为《经脉医学与“血脉论”孰是孰非》。这篇文章的摘要说:
古代经脉医学运用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惜在两汉时期失传。对此,正史有记载;出土《脉书》与“脉人”有证据;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与现代研究及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成功有事实。血脉论者对此均有质疑,本文荟萃经脉论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答疑解惑。
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建议也让这篇名为《经脉医学与“血脉论”孰是孰非》的文章来给方舟子先生答疑解惑。该篇文章在确凿的举证之后有一个如下的结论:周秦汉脉学是什么?是经脉!这是古代医学史常识。时代有变,“脉”字的概念定义不同。时代有变,概念也会有变,这就是科学。
这里有一本“新世纪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习题集》,由十多位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编写而成。这本习题集对于简体与繁体的“脉”字的名词解释是“指血管”,甚至于把仅见于出土《脉灸经》中的先秦异体古脉字也说成是“血管之意”。
可见,方舟子“血脉论”观点的“逆流而上”的流毒之广,这是误人子弟的罪过。
刘澄中
据《北京晨报》载称,在2007年3月18日曾经有一个名为“中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被归属于“反方”的方舟子提出了“废医验药”的观点,遭到了“正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等人士的“痛批”。又据“千龙网”所报,4月4日方舟子又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一起做客“龙行天涯”,展开论争,议题涉及“经络否定”。谈到”经络否定”,此前方舟子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以及有人以祝总骧为据进行质问而他在答辩时,都披露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笔者不揣冒昧,单单就“经络否定”这一论题,对双方论点中的错误部分提出了纠正的意见。本文的标题是《让“经脉医学”给方舟子启蒙》,因为方舟子不是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导、中医基础理论权威……头衔不多,应该是不懂“经脉医学”而仅仅是需要启蒙的那一方。
一、方舟子不知道经脉医学的起源而肤浅地主张“血脉论”
方舟子:经络是古人对血管走向的很不准确,很模糊的一个描述。古人做解剖的时候可能分不清血管、神经和淋巴结,最后画出来一个不像血管,又不像神经的体系出来。
在这里,方舟子雾里看花,做了一个外行的肤浅的揣测。这也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所谓“经络”乃是东汉之后对于此前古人在临床诊治疾病时所运用的“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物化”的既成设定。在这里,所说的“物化”也就是物质化,把现象改变成实物。例如,把燃烧变成“燃素”。所谓“既成设定”,也就是作出一个“既成概念”而不是一个“预拟概念”。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经常会在实验开始时作出一个“预拟概念”,通过实验给予证实或者推翻。而在古代,“既成概念”便是结果,便是要大家来信受的教条。
“经脉医学”来源自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临床观察与对它的规律的总结以及理论升华之后的应用。在“经脉医学”的时期,把循行性感觉称之为“气”或者是“脉”。“气”与“脉”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所象形的都是三条循行性感觉(图1)。
在古代“经络”概念形成的时候,可能参考了做死体解剖的时候所看到的血脉(血管)和筋脉(神经干与肌腱)以及它们的的走行路线。但是,单凭这些还不够,必须有循行性感觉来担当它的框架与灵魂。
曾经有一位中医药大学的生理学教授多次发表言论,,坚持“血脉论”,反对“经脉论”。已经有批驳那位教授“血脉论”观点的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名为《经脉医学与“血脉论”孰是孰非》。这篇文章的摘要说:
古代经脉医学运用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惜在两汉时期失传。对此,正史有记载;出土《脉书》与“脉人”有证据;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与现代研究及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成功有事实。血脉论者对此均有质疑,本文荟萃经脉论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答疑解惑。
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建议也让这篇名为《经脉医学与“血脉论”孰是孰非》的文章来给方舟子先生答疑解惑。该篇文章在确凿的举证之后有一个如下的结论:周秦汉脉学是什么?是经脉!这是古代医学史常识。时代有变,“脉”字的概念定义不同。时代有变,概念也会有变,这就是科学。
这里有一本“新世纪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习题集》,由十多位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编写而成。这本习题集对于简体与繁体的“脉”字的名词解释是“指血管”,甚至于把仅见于出土《脉灸经》中的先秦异体古脉字也说成是“血管之意”。
可见,方舟子“血脉论”观点的“逆流而上”的流毒之广,这是误人子弟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