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55
運用經方的方法,這些年來不少醫家提倡要“抓主證”,可以理解為每一個藥方有相應的一些特定病徵,只要你抓住這要點,便可以確定如何用方。
對於這種看病方法,中醫界有不少爭議,一方面這方法能夠“火紅”起來,就說明它是簡單明瞭,容易學會,所以得到很多初學者的追隨;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認為,這方法太過簡單了,忽視了病機,沒有得到經方的深意。
對於“抓主證”的對與錯,我想可以用一個比喻去說明:
假如你是一個老師,剛剛到了一個新的班去講課,班裏面有幾十個新面孔,那麼你如何去辨別每一個人的樣子?
一下子面對這麼多人,腦子肯定很亂吧。在這種情況,通常會先留意某些人的“特徵”,例如某某同學個子特別高,某人金色頭髮,誰眼睛很大,他戴眼鏡…… 可是,“特徵”往往不是某人的專利,例如個子高的人有好幾個,當你認識這些同學越久,你就越能夠區分身材高大的幾個人中,他們之間有甚麼不同。
當老師跟同學相處日久,已經完全熟悉整班同學了,那時你再去問他:你怎麼去辨別你班上的同學?雖然老師可能還會跟你形容:甲同學身材高大、皮膚黑亮、戴眼鏡、聲音低沉……但是,其實老師眼裡頭認出的這個人,已經不再是依靠甚麼“特徵”,而是一眼就看出來了。
實際上,老師是已經能夠認出整個同學的面孔、身材、聲線、性格……就是人的全部,就算這同學明天換了衣服和髮型,他都能辨認出來。從這角度看,老師去辨認同學,他究竟是不是依靠抓住“主要特徵”呢?不是了,雖然你要問他某同學怎麼辨認時,他可以道出這人的多少特徵,但實際上他並非因為這些特徵來判斷的,而是在它腦海裏面已經有了這個人的全部資料,只不過要說出來的時候,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內容而已,沒有可能用語言去描述整個人的樣貌吧。
那麼,在運用“經方”時“抓主證”,究竟是對是錯?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
對於這種看病方法,中醫界有不少爭議,一方面這方法能夠“火紅”起來,就說明它是簡單明瞭,容易學會,所以得到很多初學者的追隨;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認為,這方法太過簡單了,忽視了病機,沒有得到經方的深意。
對於“抓主證”的對與錯,我想可以用一個比喻去說明:
假如你是一個老師,剛剛到了一個新的班去講課,班裏面有幾十個新面孔,那麼你如何去辨別每一個人的樣子?
一下子面對這麼多人,腦子肯定很亂吧。在這種情況,通常會先留意某些人的“特徵”,例如某某同學個子特別高,某人金色頭髮,誰眼睛很大,他戴眼鏡…… 可是,“特徵”往往不是某人的專利,例如個子高的人有好幾個,當你認識這些同學越久,你就越能夠區分身材高大的幾個人中,他們之間有甚麼不同。
當老師跟同學相處日久,已經完全熟悉整班同學了,那時你再去問他:你怎麼去辨別你班上的同學?雖然老師可能還會跟你形容:甲同學身材高大、皮膚黑亮、戴眼鏡、聲音低沉……但是,其實老師眼裡頭認出的這個人,已經不再是依靠甚麼“特徵”,而是一眼就看出來了。
實際上,老師是已經能夠認出整個同學的面孔、身材、聲線、性格……就是人的全部,就算這同學明天換了衣服和髮型,他都能辨認出來。從這角度看,老師去辨認同學,他究竟是不是依靠抓住“主要特徵”呢?不是了,雖然你要問他某同學怎麼辨認時,他可以道出這人的多少特徵,但實際上他並非因為這些特徵來判斷的,而是在它腦海裏面已經有了這個人的全部資料,只不過要說出來的時候,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內容而已,沒有可能用語言去描述整個人的樣貌吧。
那麼,在運用“經方”時“抓主證”,究竟是對是錯?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