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24
- 帖子
- 1180
- 获得点赞
- 48
- 声望
- 48
- 年龄
- 35
学术思想
一、倡导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
在中医药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历来有激烈的争论。丁季峰先生从自己家庭三代人从事推拿工作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发展推拿不能固守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早在四十年代,丁季峰先生就身体力行,率先钻研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以经络理论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发展推拿的观点。参加中学西培训班以后,这一思想又出现了飞跃,对手法作用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模糊认识,而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它对损伤与疾病的哪一环节发挥影响,手法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使推拿治疗效果显著上升。
在推拿手法的认识上,丁师也反对将其披上神秘化的外衣。丁师认为,手法操作技能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更是是一种类似体操动作的可以度量的物理量,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充分描述。余在读研究生期间,以空间拓扑学角度对(扌衮)法刺激“柔和性”问题进行了纯理论探讨,丁师尽管对文章的部分观点持有保留,但却十分高兴地肯定了我主要观点,并对我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方面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的研究生课题《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处理研究》,就是实践丁师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近十年来,我在脊柱推拿方面提出的短杠杆微调手法及其一整套临床应用理论,也是实践丁师倡导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的成果。
二、辨证论治结合辨经、辨病
疾病及损伤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认识疾病和损伤也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多视角观察。辨证论治、辨经论治和辨病论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疾病,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才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丁师在国内首先提出必须辨证、辨经结合辨病论治的观点。
辨证论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观察病因和人体抗病能力两方面斗争的结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推拿作为中医学的分支,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不言而喻的。丁师对现实临床上采用同样的手法操作程序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尤其是急性期与恢复期、青少年与老年人病人采用同样的推拿治疗措施深不以为然,认为这样把中医最具有灵性和优势的“辨证论证”原则完全抛弃了。如同为腰突症者,急性期根性痛十分剧烈,保护性脊柱侧弯明显的为气滞血瘀型,当以手法根性减压为主,推拿时主要采用脊柱调整使神经根避让,松解手法不宜多做,并要严格卧床。中老年人的慢性腰突症多为肝肾亏虚型,脊柱筋骨失养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脊柱大幅度的斜扳法不宜多做,要将推拿手法治疗与脊柱功能性锻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稳定的治疗效果。
推拿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主要依靠手法对穴位、皮部、经筋的刺激,产生经络感应,从而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和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治疗的效果,不仅与手法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有关,更与手法刺激部位的选择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故推拿治疗必须讲究辨经论治,仔细查询究竟病在何处,伤在何经,再遵循循经取穴的原则,选择最有效果的穴位和经筋进行刺激。如“腰背委中求”之言虽来自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但并非对所有的腰背痛都有良效,而只是对源自脊柱及脊柱附近的腰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源自腰背两旁的腰痛并无确切的效果,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治疗时,就应选择足少阳胆经为手法刺激重点穴位。
辨病论治首先要求疾病和损伤的正确诊断,这是由于诊断的正确与否将决定医生对该病例的认识,决定治疗方法的应用。如落枕和颈型颈椎病都有颈项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活动障碍的共同表现,但落枕患者颈部症状主要因持续肌肉痉挛而引发,治疗中只要彻底放松肌肉,阻断病理恶性循环环节,往往能在单次手法治疗后即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颈型颈椎病颈部症状的产生主要源于椎间盘退变对窦椎神经末梢的刺激,放松肌肉只能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不能达到满意的中期及远期治疗效果。故颈型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时,还要采用拔伸、推扳等手法解决窦椎神经受刺激这一病理关键,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中远期治疗效果。
辨病论治的第二要求是对于同一疾病或损伤,必须根据其病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法。象肩关节周围炎的急性期、粘连期与功能恢复期(扌衮)法推拿治疗的原则、方法、操作步骤就不一样。肩周炎急性期属于渗出性炎症阶段,局部组织因炎性肿胀而处于激惹状态,质地也较正常组织脆弱,对手法的压力十分敏感。故推拿宜采用很轻柔的(扌衮)法、揉法为主,操作时间可稍长,以促使局部血循改善,炎症消散,肌肉放松,不采用肩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若局部采用压力较重的手法,或者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加剧,疼痛加重,病变更为难愈。到了粘连期,由于胶元纤维的增生而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限制了肱骨头的活动范围,必须分离粘连,一方面为骨头提供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因解除了对神经、血管束的束缚而最终消除疼痛。(扌衮)法推拿在粘连期采用较重的(扌衮)法并配合肩关节各运动轴向上的被动运动操作,以逐渐分离粘连,伸展筋膜、肌腱、关节囊,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辨病论治还要求对每一具体的病例,要分析其病理特征,从而能为临床治疗时采用最合适的手法操作方案提供依据。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椎间盘组织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但具体的突出机制有所差异。青年患者椎间盘一般尚未出现严重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多因强大的外伤暴力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在盘内高压下突出,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无粘连。对于此类患者,手法治疗的重点在于腰背后伸被动运动,使突出物在完整包膜随椎间盘内压力波动及形态变化的作用下,被牵拉回纳。还可辅以较大负荷的脊柱牵引,来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以利突出物回纳。中老年患者的椎间盘多已严重退变,髓核的突出多由纤维环结构自发破裂逐渐融合而成,与外伤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同时还存在椎骨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管径减小等变化,椎间盘内压变化对突出物体积大小并无明显的影响。故中老年患者推拿治疗时,手法的重点在于腰椎矫正手法,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使之脱离接触。慎用腰背后伸手法,以免由于后伸而将突出物挤向椎管,引起后关节过度后移及黄韧带皱缩,加重神经的损伤。
丁师治病,首重临床诊断的明确性,先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详细的体检,而不光依赖舌诊、脉诊和检查报告。疾病诊断明确后,予以辨证分型,选择治疗方案。然后再根据病变部位的差异,辨经施治,决定手法操作的重点穴位和关节。先生对部分推拿医生一旦临诊,未详细询问病人及临床思辨,一上手就盲目推扳按揉的现象十分反感,认为这样作不是医生所为,而是把自己放在推拿“机器”的地位,迟早会出乱子。先生认为,与其盲目推揉,不如多了解病情后再作针对性手法处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正此谓也。先生尽管对初诊病人在诊断和临床思辨时多花费功夫,但由于手法对疾病的针对性很强,临床效率却非常高。丁师在私人开业时,日限定门诊人数30人,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了。
三、治病必求其本
推拿治疗是通过调整人体内在机能而防病治病的,具有多环节、多靶系统的特点。以(扌衮)法推拿擅长主治的软组织损伤来说,减轻或消除疼痛是临床主要着眼点。推拿手法可通过刺激穴位,提高人体痛阈来到达镇痛的目的,也可通过消除致痛环节来止痛。前者似“扬汤止沸”,后者类“釜底抽薪”。丁师认为,为医者当循“治病必求其本”之古训,把消除病痛源头作为临床诊治的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诊疗虽然也能使症状逐渐缓解,但这一疗效并不能令病人满意,也不能形成医疗优势。只有通过对病源根本的探寻,尽可能直接消除病痛的本源,才能得到病人对疗效的满意,取得推拿疗效优势。丁师借用了曾流行的政治术语“多快好省”来比喻治病求本在临床上的价值。
余尝治一肩周炎病人,推拿后当时病人肩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度有显著提高,但下次复诊时病情又恢复到初诊前情况。如是者一月,百思不得其解,再向丁师请教。丁师指出,肩周炎的本质是关节囊的粘连性炎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较常见的有颈椎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根据该病人情况,颈椎病影响可能性较大,部分颈椎病人的颈部症状可不明显而肩部症状突出,医生只看表象而未分析本源,就会延误疾病的诊治。后对病人颈椎进行了常规检查,发现其颈4、5节段存在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现象,通过手法颈肩同治后,由于解除了引起肩痛与关节囊粘连的颈性因素这一本源,病人的肩痛和关节功能在以后的一周内迅速好转。此事塑造了余以后的临床工作作风,凡治病前必当详细检查病人,找出病痛的本源后再行治疗,彻底摆脱了以往养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陋习。
四、手法操作精细化
手法操作技能的高低,是决定推拿治疗效果主要因素。丁师重视手法的操作技能,认为手法虽能治病,但手法粗暴或应用不当,同样可加重患者病痛。丁季峰先生对于临床上有些医生不注意手法操作技能的提高,或强扳硬拉,或生揉死压,把病人整得哇哇较的现象生恶痛绝,他认为推拿决不是简单粗暴的治疗手段,而是一种高度技能性的治疗艺术,要求学生在上临床之前,(扌衮)法刺激必须达到“刚柔相济”的程度。此外,丁师又认为,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部位和穴位、不同的疾病及阶段,推拿医师的手法力量、着力的点、关节运动的方向、引导关节运动的力量必须能随意精确地予以控制,从而达到“精细化的程度”。先生常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句成语来告诫自己学生在控制手法操作物理量时的重要性。
丁师常告诫学生,“(扌衮)法推拿并不是一种粗暴和盲目性的治疗手段,决定它的治疗效果的是在于它能根据病理的情况来正确适当地对组织发挥独特的机械刺激。所谓独特的刺激,就是指这种刺激不但深刻有力,而且富有柔软性的特征。由于刺激的深刻有力,它的刺激影响才能深透到肌肉的深层而加强对组织的感应;由于刺激的富有柔软性,因而患部虽在深刻有力的刺激下,不但不会损伤组织和增加肌肉反射性痉挛以及其他不良的反应而加重患者的痛苦,相反,由于刺激的柔软性和节律性,反而在治疗过程中有轻松舒适的体会。并且更由于末梢神经装置受刺激的感应而调整它的兴奋性,从而它使患者在治疗后立刻有痛苦减轻的感觉。手法对组织能发挥这种独特的机械刺激,是它在临床上产生良好疗效的要领之一。”但这个要领远不是仅仅学会了它的操作方式即能掌握,而是必须依据正确的操作方式,通过严格刻苦的锻炼,使它的操作技能达到相当精娴熟练的程度,然后才能达到目的。丁师还认为:“只有手法给组织的刺激能符合于改善病理上的需要,才能对疾病产生良好的疗效。那些在病理上并非手法刺激所能改善的疾病,即使手法具有高度的操作技巧,但在临床上是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有些疾病,在病理上可能由于刺激的影响而能得到改善,但假如具体治法的不适当,也必然会影响它的治疗效果。”
软组织损伤急性期属于渗出性炎症阶段,对手法的压力十分敏感。故宜采用很轻柔的(扌衮)法、揉法为主,操作时间可稍长,以促使局部血循改善,炎症消散,肌肉放松,不采用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若局部采用压力较重的手法,或者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加剧,疼痛加重,病变更为难愈。急性期过后,推拿手法刺激可适当增大,并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丁师同样重视关节被动运动手法的操作质量,提出关节被动运动的幅度与力量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增一分则易伤及病人,差一分则效果不及。这种对关节被动运动恰到好处的控制能力只能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培养,医生在每次临床工作时,须集中注意力,仔细体会患者对手法操作的反应,并将此反应作为调整自己手法操作的依据,并对每次手法治疗的效果加以总结,达到提高精确控制手法操作的能力。
余刚开始在临床上跟随丁师工作时,在手法操作上过于谨慎,每遇漏肩风病人松解肩关节粘连时不敢扳动肩关节,往往经过二三个星期后病人仍明显夜痛不得寐。询问丁师,丁师告诫道:“欲治肩痛,须解粘连,粘连不解,则疼痛无休。”在以后的治疗中,强化了肩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许多病人的肩部夜痛都随着肩关节主动运动幅度的改善而逐渐消除。又尝治疗一肩周炎粘连期病人,丁师在病人走后对余说:“你今天肩关节被动运动力量已经过度,病人今明两天可能会肩痛加重,过犹不及”。果然,两天后复诊,病人抱怨当天晚上痛得起床活动了三次,以前从未有过。这些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到推拿医生不能凭主观愿望行事,必须遵从疾病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并把手法操作的精细化和安全性研究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产生了以后一系类的理性思考、研究课题和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脊柱病的解决方案。
一、倡导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
在中医药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历来有激烈的争论。丁季峰先生从自己家庭三代人从事推拿工作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发展推拿不能固守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早在四十年代,丁季峰先生就身体力行,率先钻研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以经络理论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发展推拿的观点。参加中学西培训班以后,这一思想又出现了飞跃,对手法作用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模糊认识,而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它对损伤与疾病的哪一环节发挥影响,手法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使推拿治疗效果显著上升。
在推拿手法的认识上,丁师也反对将其披上神秘化的外衣。丁师认为,手法操作技能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更是是一种类似体操动作的可以度量的物理量,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充分描述。余在读研究生期间,以空间拓扑学角度对(扌衮)法刺激“柔和性”问题进行了纯理论探讨,丁师尽管对文章的部分观点持有保留,但却十分高兴地肯定了我主要观点,并对我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方面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的研究生课题《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处理研究》,就是实践丁师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近十年来,我在脊柱推拿方面提出的短杠杆微调手法及其一整套临床应用理论,也是实践丁师倡导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推拿事业的成果。
二、辨证论治结合辨经、辨病
疾病及损伤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认识疾病和损伤也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多视角观察。辨证论治、辨经论治和辨病论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疾病,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才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丁师在国内首先提出必须辨证、辨经结合辨病论治的观点。
辨证论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观察病因和人体抗病能力两方面斗争的结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推拿作为中医学的分支,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不言而喻的。丁师对现实临床上采用同样的手法操作程序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尤其是急性期与恢复期、青少年与老年人病人采用同样的推拿治疗措施深不以为然,认为这样把中医最具有灵性和优势的“辨证论证”原则完全抛弃了。如同为腰突症者,急性期根性痛十分剧烈,保护性脊柱侧弯明显的为气滞血瘀型,当以手法根性减压为主,推拿时主要采用脊柱调整使神经根避让,松解手法不宜多做,并要严格卧床。中老年人的慢性腰突症多为肝肾亏虚型,脊柱筋骨失养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脊柱大幅度的斜扳法不宜多做,要将推拿手法治疗与脊柱功能性锻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稳定的治疗效果。
推拿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主要依靠手法对穴位、皮部、经筋的刺激,产生经络感应,从而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和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治疗的效果,不仅与手法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有关,更与手法刺激部位的选择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故推拿治疗必须讲究辨经论治,仔细查询究竟病在何处,伤在何经,再遵循循经取穴的原则,选择最有效果的穴位和经筋进行刺激。如“腰背委中求”之言虽来自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但并非对所有的腰背痛都有良效,而只是对源自脊柱及脊柱附近的腰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源自腰背两旁的腰痛并无确切的效果,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治疗时,就应选择足少阳胆经为手法刺激重点穴位。
辨病论治首先要求疾病和损伤的正确诊断,这是由于诊断的正确与否将决定医生对该病例的认识,决定治疗方法的应用。如落枕和颈型颈椎病都有颈项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活动障碍的共同表现,但落枕患者颈部症状主要因持续肌肉痉挛而引发,治疗中只要彻底放松肌肉,阻断病理恶性循环环节,往往能在单次手法治疗后即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颈型颈椎病颈部症状的产生主要源于椎间盘退变对窦椎神经末梢的刺激,放松肌肉只能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不能达到满意的中期及远期治疗效果。故颈型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时,还要采用拔伸、推扳等手法解决窦椎神经受刺激这一病理关键,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中远期治疗效果。
辨病论治的第二要求是对于同一疾病或损伤,必须根据其病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法。象肩关节周围炎的急性期、粘连期与功能恢复期(扌衮)法推拿治疗的原则、方法、操作步骤就不一样。肩周炎急性期属于渗出性炎症阶段,局部组织因炎性肿胀而处于激惹状态,质地也较正常组织脆弱,对手法的压力十分敏感。故推拿宜采用很轻柔的(扌衮)法、揉法为主,操作时间可稍长,以促使局部血循改善,炎症消散,肌肉放松,不采用肩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若局部采用压力较重的手法,或者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加剧,疼痛加重,病变更为难愈。到了粘连期,由于胶元纤维的增生而将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限制了肱骨头的活动范围,必须分离粘连,一方面为骨头提供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因解除了对神经、血管束的束缚而最终消除疼痛。(扌衮)法推拿在粘连期采用较重的(扌衮)法并配合肩关节各运动轴向上的被动运动操作,以逐渐分离粘连,伸展筋膜、肌腱、关节囊,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辨病论治还要求对每一具体的病例,要分析其病理特征,从而能为临床治疗时采用最合适的手法操作方案提供依据。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椎间盘组织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但具体的突出机制有所差异。青年患者椎间盘一般尚未出现严重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多因强大的外伤暴力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在盘内高压下突出,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无粘连。对于此类患者,手法治疗的重点在于腰背后伸被动运动,使突出物在完整包膜随椎间盘内压力波动及形态变化的作用下,被牵拉回纳。还可辅以较大负荷的脊柱牵引,来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以利突出物回纳。中老年患者的椎间盘多已严重退变,髓核的突出多由纤维环结构自发破裂逐渐融合而成,与外伤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同时还存在椎骨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管径减小等变化,椎间盘内压变化对突出物体积大小并无明显的影响。故中老年患者推拿治疗时,手法的重点在于腰椎矫正手法,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使之脱离接触。慎用腰背后伸手法,以免由于后伸而将突出物挤向椎管,引起后关节过度后移及黄韧带皱缩,加重神经的损伤。
丁师治病,首重临床诊断的明确性,先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详细的体检,而不光依赖舌诊、脉诊和检查报告。疾病诊断明确后,予以辨证分型,选择治疗方案。然后再根据病变部位的差异,辨经施治,决定手法操作的重点穴位和关节。先生对部分推拿医生一旦临诊,未详细询问病人及临床思辨,一上手就盲目推扳按揉的现象十分反感,认为这样作不是医生所为,而是把自己放在推拿“机器”的地位,迟早会出乱子。先生认为,与其盲目推揉,不如多了解病情后再作针对性手法处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正此谓也。先生尽管对初诊病人在诊断和临床思辨时多花费功夫,但由于手法对疾病的针对性很强,临床效率却非常高。丁师在私人开业时,日限定门诊人数30人,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了。
三、治病必求其本
推拿治疗是通过调整人体内在机能而防病治病的,具有多环节、多靶系统的特点。以(扌衮)法推拿擅长主治的软组织损伤来说,减轻或消除疼痛是临床主要着眼点。推拿手法可通过刺激穴位,提高人体痛阈来到达镇痛的目的,也可通过消除致痛环节来止痛。前者似“扬汤止沸”,后者类“釜底抽薪”。丁师认为,为医者当循“治病必求其本”之古训,把消除病痛源头作为临床诊治的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诊疗虽然也能使症状逐渐缓解,但这一疗效并不能令病人满意,也不能形成医疗优势。只有通过对病源根本的探寻,尽可能直接消除病痛的本源,才能得到病人对疗效的满意,取得推拿疗效优势。丁师借用了曾流行的政治术语“多快好省”来比喻治病求本在临床上的价值。
余尝治一肩周炎病人,推拿后当时病人肩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度有显著提高,但下次复诊时病情又恢复到初诊前情况。如是者一月,百思不得其解,再向丁师请教。丁师指出,肩周炎的本质是关节囊的粘连性炎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较常见的有颈椎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根据该病人情况,颈椎病影响可能性较大,部分颈椎病人的颈部症状可不明显而肩部症状突出,医生只看表象而未分析本源,就会延误疾病的诊治。后对病人颈椎进行了常规检查,发现其颈4、5节段存在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现象,通过手法颈肩同治后,由于解除了引起肩痛与关节囊粘连的颈性因素这一本源,病人的肩痛和关节功能在以后的一周内迅速好转。此事塑造了余以后的临床工作作风,凡治病前必当详细检查病人,找出病痛的本源后再行治疗,彻底摆脱了以往养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陋习。
四、手法操作精细化
手法操作技能的高低,是决定推拿治疗效果主要因素。丁师重视手法的操作技能,认为手法虽能治病,但手法粗暴或应用不当,同样可加重患者病痛。丁季峰先生对于临床上有些医生不注意手法操作技能的提高,或强扳硬拉,或生揉死压,把病人整得哇哇较的现象生恶痛绝,他认为推拿决不是简单粗暴的治疗手段,而是一种高度技能性的治疗艺术,要求学生在上临床之前,(扌衮)法刺激必须达到“刚柔相济”的程度。此外,丁师又认为,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部位和穴位、不同的疾病及阶段,推拿医师的手法力量、着力的点、关节运动的方向、引导关节运动的力量必须能随意精确地予以控制,从而达到“精细化的程度”。先生常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句成语来告诫自己学生在控制手法操作物理量时的重要性。
丁师常告诫学生,“(扌衮)法推拿并不是一种粗暴和盲目性的治疗手段,决定它的治疗效果的是在于它能根据病理的情况来正确适当地对组织发挥独特的机械刺激。所谓独特的刺激,就是指这种刺激不但深刻有力,而且富有柔软性的特征。由于刺激的深刻有力,它的刺激影响才能深透到肌肉的深层而加强对组织的感应;由于刺激的富有柔软性,因而患部虽在深刻有力的刺激下,不但不会损伤组织和增加肌肉反射性痉挛以及其他不良的反应而加重患者的痛苦,相反,由于刺激的柔软性和节律性,反而在治疗过程中有轻松舒适的体会。并且更由于末梢神经装置受刺激的感应而调整它的兴奋性,从而它使患者在治疗后立刻有痛苦减轻的感觉。手法对组织能发挥这种独特的机械刺激,是它在临床上产生良好疗效的要领之一。”但这个要领远不是仅仅学会了它的操作方式即能掌握,而是必须依据正确的操作方式,通过严格刻苦的锻炼,使它的操作技能达到相当精娴熟练的程度,然后才能达到目的。丁师还认为:“只有手法给组织的刺激能符合于改善病理上的需要,才能对疾病产生良好的疗效。那些在病理上并非手法刺激所能改善的疾病,即使手法具有高度的操作技巧,但在临床上是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有些疾病,在病理上可能由于刺激的影响而能得到改善,但假如具体治法的不适当,也必然会影响它的治疗效果。”
软组织损伤急性期属于渗出性炎症阶段,对手法的压力十分敏感。故宜采用很轻柔的(扌衮)法、揉法为主,操作时间可稍长,以促使局部血循改善,炎症消散,肌肉放松,不采用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若局部采用压力较重的手法,或者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加剧,疼痛加重,病变更为难愈。急性期过后,推拿手法刺激可适当增大,并配合关节被动运动操作,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丁师同样重视关节被动运动手法的操作质量,提出关节被动运动的幅度与力量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增一分则易伤及病人,差一分则效果不及。这种对关节被动运动恰到好处的控制能力只能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培养,医生在每次临床工作时,须集中注意力,仔细体会患者对手法操作的反应,并将此反应作为调整自己手法操作的依据,并对每次手法治疗的效果加以总结,达到提高精确控制手法操作的能力。
余刚开始在临床上跟随丁师工作时,在手法操作上过于谨慎,每遇漏肩风病人松解肩关节粘连时不敢扳动肩关节,往往经过二三个星期后病人仍明显夜痛不得寐。询问丁师,丁师告诫道:“欲治肩痛,须解粘连,粘连不解,则疼痛无休。”在以后的治疗中,强化了肩关节被动运动操作,许多病人的肩部夜痛都随着肩关节主动运动幅度的改善而逐渐消除。又尝治疗一肩周炎粘连期病人,丁师在病人走后对余说:“你今天肩关节被动运动力量已经过度,病人今明两天可能会肩痛加重,过犹不及”。果然,两天后复诊,病人抱怨当天晚上痛得起床活动了三次,以前从未有过。这些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到推拿医生不能凭主观愿望行事,必须遵从疾病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并把手法操作的精细化和安全性研究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产生了以后一系类的理性思考、研究课题和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脊柱病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