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l李宇铭談「望聞問切」的順序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很多時我們看中醫的書,會講「望診為四診之首」,又說「切診為四診之末」,這樣說來比較四診的重要性,似乎只是從「望聞問切」的四個字上面著手,有望文生義之嫌。


假如問,為甚麼「望、聞、問、切」這四個字,是要按這一個順序呢?既然很多人都說「切診」重要,為甚麼不應該是「望、切、問、聞」呢?


就這一個問題,思考了好多年,最近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我認為「望聞問切」這一個順序,指的不是指重要性,而是指臨床看病時所用診法的先後。


這就好像一個病人來到診室,抑或我們走到病人床邊看病,無論如何,我們從遠處最先是「看到」病人,這就是四診的第一步——「望診」。從遠而近的看到病人的氣色,這是四診最先能夠做到的,所以放在四診之首。高明的大夫,在這一個階段,就已經能夠把握病情大部份,對病機有一個初步判斷。


接著病人來到了大夫的跟前,剛坐下來,他一張口說話,我們首先聽到的,不但是患者訴說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說話的聲音,這就叫「聞診」,就是「聽聞五音,以辨臟腑」。這是給我們望診的另一個輔助診斷,就好像君、臣關係那樣。


當然,患者總是要告訴我們他的病情,或者醫師也想知道他現在的主訴是甚麼,所以也就要進行「問診」了。其實問診不用太多,因為有了前兩部,望診與問診,就已經大概有了梗概,問的時候應該是「有的放矢」的了。


如何判斷診斷是否準確?那麼就要最後的一個診法——「切診」。切診是我們最後一道資料,給我們前面的初步判斷得以再三敲定。當我們前面已經得了不少「望聞問」的資料時,病人得的是甚麼脈象,在我們還未摸得到之前,其實就已經能夠推敲這脈象是什麽了,假如最後摸上去的脈真能如我們所料,那麼醫師就能非常肯定的說「確診」了。
 
前文討論了四診的順序問題,那麼四診之中,有沒有重要性的主次之分?看來也是有的。


這些問題《內經》和《難經》都有討論到,《難經》裏的一句話最為人熟悉: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人,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單就這一句話來理解,它也是排出了一個重要性的順序,認為望聞問切裏面,望診和聞診是最高層次,問診和切診則次之。


在望診和聞診以「神」和「聖」來表達,可知道這是細微的兩種層次。


假如一個中醫能夠單純從「望」就能夠知道病所,當然是超級厲害了,不用說,現在這種中醫,恐怕沒法找到。望診內容太多,有機會另文再說。


第二層次的「聞診」,現在很多中醫,要舉例說聞診的內容,都只能夠說出幾個例子,例如糖尿病人房間的爛蘋果味道、肺壅病人的腥臭濁痰等,除此之外好像沒別的了。當然這是把聞診降低了非常多層次。《難經》裏面說:「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就是聞是指聽聞五音,繼而知道病在何臟腑。就好像說一個病人來到,他說第一句話的時候,不管說話內容是甚麼,我們一聽到他的聲音,就知道他是甚麼臟腑的問題,這不是很高層層次的嗎?


第三層次是「問診」,上面一段話寫問診是「工」,《說文解字》說是「工,巧飾也」,《廣韻》也說是「巧也」,那麼看來「問與切」的「工與巧」,在《難經》來說是差不多同一層次的意思。而在《內經》裏面,「工」是指「醫生」,沒有指具體的水平,或有時指粗工,就是最低層次的醫生。換言之,工是指一個普通醫生,都應該具有的基本技巧。


問診主要是病人告訴我們的,很容易被他主觀的感覺所影響,比如有研究認為男性多傾向把自己的疼痛程度降低;有些病人常常把自己的病情放大,小毛病都說成大事情;又比如有女性病人的白帶和月經都量多,可是她又以為自己是正常。這些都是反映著,問診很多時存在不可信的因素,假若一個醫生只靠問診來知病,他只能是一個普通水平的醫生,跟著病人屁股走。


第四層次是「切診」,不少人認為切診是非常重要的,可是這裡說切診是「巧」,還要排在問診後面,覺得這樣不太對。我認為《難經》的作者這樣想還是很正確的。假如一個醫師,一看你就知道你的病情,而另外一個醫師,需要說給你把脈才能夠知道病情,那麼你說哪一個人厲害?當然是前者了,望診是「隔空」就知道你哪裡病啊!


***


望診與聞診,都是醫生能夠非常善用自己的視覺與聽覺,所面對的都是一些非常客觀的資料,相對來說,問診和切診就是容易不客觀了。


脈象雖然也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可是脈診的判斷則容易主觀,脈象不是顯露在外能夠誰都看得到的,要透過醫生的手再能夠判斷,那麼就相對容易不客觀了。你看同一個人的脈象,不同中醫把出來的可以不同,就知道這個主觀是甚麼意思了。


至於切診,最重要的是練習指下的觸覺,某程度來說,這是一種技術、技巧。中醫甚少單用脈來確診,準確的說,中醫的診斷強調的是「四診合參」。而傳統中國文化,都認為「道重於術」,脈診這樣是技術性較強一點的東西,所以就要排到後一點了,而望診和聞診是直接進入中醫的「道」的,能夠與陰陽五行直接對應,所以它是更高級的診斷方法。


再說,脈診在臨床應該是在最後一環,那麼既然它的主要任務是用來「確診」的,是給醫生用來進一步肯定自己的診斷,那麼,假如一個大夫的望診、聞診能力已經很好,何必要再進一步去給自己肯定?所以切診就變成最後的「巧」了,或者也可以有「花巧」的意思,也可以是最後的一種裝飾。


不是這樣嗎?現在不少中醫其實不太重視脈診,可是看病仍然給病人摸脈,裝模作樣的……


***


不過,仔細閱讀《難經》這段話之後,會發覺《難經》作者心底裏面的一些矛盾,他其實還是認為脈診相當重要的,究竟為何有這矛盾?下回再談吧。
 
前文講到《難經》裏面重視望診聞診,將望聞問切的重要性排列為「神聖工巧」的四個層次,可是仔細一想,在整部《難經》裏面,前22條都是在專論脈象的,反而望診聞診的內容卻沒多少,《難經》作者還寫出這個「神聖工巧」的道理,不是自相矛盾嗎?




先看一看原文,在《難經·六十一難》說:「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脉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仔細體會上文,可知《難經》作者的一種矛盾心態!




因為「神聖工巧」這種說法,應該是記載於上古的醫經裏面的,所以一開首就說「經言」,然後《難經》作者就要去解釋這個問題,為何這麼說。他在前半段解釋的還是挺挺不錯的,例如望診要望的是「五色」,聞診要聞的是「五音」,問診要問的是「五味」,這些都是本應該非常注重的。




可是到了切診,他就不用這種「五X」的說法了,他花了更多的筆墨,寫成「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由此可見到,《難經》的作者其實在望聞問切四診之中,他最視的是切診!




而且重點是最後一句話:「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以外知之」和「以內知之」,應該理解為望診聞診屬外,問診切診屬內。由於望診聞診是用視覺、聽覺去收集病人的資料,不需要接觸到病人,從外部觀察,所以說是屬「外」;而問診則需要病人告訴你,脈診也需要摸到病人,所以就需要互動了,因此叫「內」。




《難經》嘗試解釋,以望診、聞診去知病叫「聖」,以問診切診知病則叫「神」,細心體味,這不是跟前面有矛盾嗎?!之前有說望診是神,現在又說望診是聖,反而問診切診是神!




當然,從這段《難經》的總體思想,我所體會的是,《難經》作者本身是非常強調切診的重要性,它認為切診能夠斷死生,所以是非常重要!可是當他面對這上古「神聖工巧」這段經文時,又覺得有矛盾,故此他嘗試進行解釋,最後引用另一個經文來,「力撐」切診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兩段經文,是有某程度的矛盾的。




究竟望診與切診誰勝誰敗?下一回再分解。
 
雖然《難經》對望診與切診的論述有所矛盾,假若我們再抽身出來,討論這個問題,究竟是望診重要,還是脈診重要?這從《內經》的角度來理解,望診多是觀察疾病初起的變化,而脈診多是觀察疾病深入五臟的變化(但不是完全絕對)。



這就好像是邪氣中人,由淺入深的道理,先中經絡,後中臟腑。而望診是看人的皮膚肌肉,切診則看人的血脈,因此相對而言有表裏的關係。當然望診其實不單純看到表的問題,裏的問題也可以反映,倒過來說切診也是一樣,也可以看到表,所以這是說將「望診」與「切診」放在相較而言的時候,指他們的側重點。



治未病所強調的,多是透過望診來觀察的,而不是切診;至於判斷一個病人的死生,則是多以脈診作依據。(這方面《內經》有大量記載了!)



所以望診與切診,何者更重要?就要看你面對的是甚麼對象了,假如面對的是病人,而且是瀕臨死亡邊緣的,那麼脈診重要;假若是面對沒有病的人,但你要診斷他將來會否發生疾病,要治未病,這時候望診就最重要了。當然,假若面對的是一個一般病人,不是很嚴重的,我們還是需要四診合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