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5/04
- 帖子
- 61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 年龄
- 68
中医学的藏象生理模型、藏府的病理模型、辨证疾病模型、温热病危重病人抢救模型,都是一个全息系统,该系统不但包括了生理与病理,它的程序还概括了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性、病变、传变,是一个极其完整的辨证系统。在黑箱理论中,控制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的研究,推导系统的内部结构,为有效控制的目的建立与对象系统具有等价结构的模型。很有意思的是,中医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广泛地应用了这个方法,以藏象学说为系统中心论,建立了一个为控制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藏象系统中心论,所谓系统中心论,就是把人放到系统背景中研究其发病机制的思路。所谓把人放到系统背景中,就是如是地把人理解为一个系统,一方面,把人作为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放到母系统的等级秩序关系中,客观地认识人与其母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把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化系统,全面地认识其内在的各个组成要素,认识其内部结构和层次,认识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由这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网络化”在人地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把中医学的有机性原理坚持和贯彻到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必须形成系统中心论。需要深入研究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病因病机学上的差异。中医的病因学注重的是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来伤寒等,其中只有疫疠、外伤等与西医学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交叉或接近的地方;病机学注重的是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与西医差异甚大,中医的病机理论与西医的病理学几乎格格不入。正不胜邪为病,阴阳失调为病,气机失常为病,这些病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东西不正常?失去的是什么?目前的一些研究试图从西医病理的角度把它归结为生理、生化的具体改变,特别是找到表征这种失调的特异性理化指标,却遇到了困难和尴尬的局面。困难的根源不在于所提的理化指标不正确,而是研究的基本思路不对头,是从实体中心论的思路来研究关系中心论的问题。要克服这种困难,必须调整研究思路,回到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的思路上来,并进一步发展跟高级的系统中心论。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对于象变量和藏变量,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内经》所说“藏象”二字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不同于该书上所说的“藏腑”?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句中,唐朝人王冰作了一个绝妙的注释:“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的征象,是征迹、症状、证,是人们可以通过四诊了解到的输出于人体黑箱之外的一批变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症状变量系统。而“藏”,顾名思义,是一个隐藏着的东西,它们在人体黑箱内部,是用似真不能直接取得数据的一批变量。藏变量反映了症状变量系统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这个系统的内在联系,是象变量之间约束的体现。藏变量是运用推导联系法由象变量推导出来的,是人们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采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引进的变量系统。中医并据此来探求人体黑箱的内部结构,建立了人体模型。必须指出,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人体构件模型和西医采用打开黑箱的方法研究的人体实质性构件有着根本的区别,决不能混为一谈。中医藏象系统中心论,脏腑是个子系统,中医脾的模型是属于子系统的一个模块。脾藏功能子系统,脾藏的研究显示,其功能与解剖学的脾器官相去甚远,并不是一个实质器官,而是与自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并与免疫、蛋白质代谢谢、内分泌等有一定关系,是包括了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并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代谢谢、肌肉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功能单位。大量事实说明,脾与胃肠道内分泌功能、迷走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简称G-E-P系统)加上迷走神经,来代表中医的脾的功能,病认为G-E-P系统是APUD系统外周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是APUD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G-E-P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中医脾肾关系的物质基础,两者共同参与调节和控制机体的动态平衡。有的学者已明确指出:“中医脾是人体内将食物潜在能量转化为人体可利用能量并将其提供给人体各部分的一个包括多器官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像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房室”一样,是一个现代系统论中的‘概念单元’,又不能从系统整体中分割开来研究,而只能在研究者的概念中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或‘统一体’来研究。现代医学的临床上的技术进步,在某些程度上,把脾脏功能已经变成半黑半白,其中黑的部分,用西医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是无法打开的,从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着手,进入微观分析与分子生物学的领域,未来中医可能把人体的黑箱系统打开,使黑箱变成白箱,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