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2010年11月5日,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专程来到苏州市吴中区穹窿山上真观视察。与苏州市宗教局、吴中区政府和吴中区宗教局领导、穹窿山风景区领导及吴中区道教协会徐金泉会长等欢聚一堂,穹窿山道教养生院院长田诚阳道长参加了座谈。张继禹副会长提到道教界人才少,上真观硬件很好,需要软件建设。张继禹副会长并请田诚阳道长,将他撰写的《清静有益生命健康》一文,翻译成西班牙语(此文与译稿见网站“道教养生”栏目),作为参加哥伦比亚国际宗教论坛的论文。张继禹副会长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对于上真观的恢复重建与文化品位表示赞许,并给予高度评价。张继禹副会长为穹窿山道教养生院,题写了“苏州穹窿山道家养生院”的名字。
清静有益生命健康
张 继 禹
“清静”,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同时也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第45章说:“清静为天下正。”祖天师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注解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道德经》第16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人虽然会有喜怒哀乐,但也会归于寂静圆明的自然本性。所以道教倡导要以自然为本,清静为基。道教还有一部专门论述“清静”的经典,就是《清静经》。该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明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就能体悟天地之道。
一切生命,都是从“静”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长成苗木、开出花朵、结成果实;人体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同样需要通过静养得到生息,因此,《道德经》第16章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一、清静是悟道的高尚境界。
《庄子•在宥》篇中记载:黄帝曾经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请问至道,也就是求教如何修身与长生的妙道。广成子教导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也就是说,至道的精髓,是深远浩渺的;至道的终极,是寂然静默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专一精神归于清静,形体自然会归向正道,必须要静寂,必须要清心,不要耗散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气,自然就可以长生。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内心什么也不去想,精神自会与形体合一,形体也就长生了。谨慎内里不要思虑,不要因外物动心,多用心智必然产生败亡。在这里,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长生,而要达到长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神以静”,也就是要让精神归于清静。怎样做才能归于清静呢?就是要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
太上老子在《道德经》第12章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因此,太上老子说:只有保持“清静”,才能“为天下正”。清静境界才是众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才是大道圆满境界的体现。如此去养生、立身、处世,才会得到成功。而且在《清静经》中,太上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又说:“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说明“清静”之法,是入道、得道和悟道的高尚境界。
清静有益生命健康
张 继 禹
“清静”,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同时也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第45章说:“清静为天下正。”祖天师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注解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道德经》第16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人虽然会有喜怒哀乐,但也会归于寂静圆明的自然本性。所以道教倡导要以自然为本,清静为基。道教还有一部专门论述“清静”的经典,就是《清静经》。该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明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就能体悟天地之道。
一切生命,都是从“静”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长成苗木、开出花朵、结成果实;人体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同样需要通过静养得到生息,因此,《道德经》第16章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一、清静是悟道的高尚境界。
《庄子•在宥》篇中记载:黄帝曾经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请问至道,也就是求教如何修身与长生的妙道。广成子教导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也就是说,至道的精髓,是深远浩渺的;至道的终极,是寂然静默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专一精神归于清静,形体自然会归向正道,必须要静寂,必须要清心,不要耗散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气,自然就可以长生。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内心什么也不去想,精神自会与形体合一,形体也就长生了。谨慎内里不要思虑,不要因外物动心,多用心智必然产生败亡。在这里,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长生,而要达到长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神以静”,也就是要让精神归于清静。怎样做才能归于清静呢?就是要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
太上老子在《道德经》第12章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因此,太上老子说:只有保持“清静”,才能“为天下正”。清静境界才是众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才是大道圆满境界的体现。如此去养生、立身、处世,才会得到成功。而且在《清静经》中,太上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又说:“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说明“清静”之法,是入道、得道和悟道的高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