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杨维杰: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疑

二十一问:能简单谈谈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吗?


答:好的,颜面神经麻痹为针灸特效对应症。只要能争取早期治疗,连续扎针,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1981年我曾经将经验发表于台北市中医师公会会刊,1990年福建中医学院编的台湾中医药概览也曾介绍我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五十例的的经验。1998年夏季台北联合报介绍我治疗自己颜面神经麻痹仅四天即痊愈的经验,几天内就来了半百病患,可见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最近治疗数例皆一周而痊愈(口正眼闭能吹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特效穴有: 内颊车(三棱针)、耳背(放血)、侧三 里、上巨虚、太冲、合谷、丰隆、地仓、下关、翳风、劳宫等,每个穴都能独当大任。我只用其中一二穴。这里介绍我个人最常用的穴位。


首选内颊车,这也是董老师首选穴,即面颊部口腔内,正对颊车穴处,或当口腔咬合处。用三棱针在患侧内颊车穴点刺八到十下 ,深度约 l 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温开水速潄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 次。面瘫多由风寒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肝经在口内环口一周,口腔刺血能泻肝袪风活络,也能调治阳明经气(阳明经亦环口一周),经筋得以濡养 , 正气来复 , 逐邪外出 , 则面肌弛缓得以恢复。此为治口歪第一要法,疗效较毫针高出许多,患病早期治疗,往往二三次即愈。也可以先扎针再刺血。董老师一般针侧三里穴,我有时也用,但多时则是针上巨虚穴或太冲穴。


针太冲之理由是:面神经麻痹其部位与阳明经及肝经有关 ,肝经“连目系,”“下环唇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太冲穴对于以眼眶周围及唇面为主的病变,皆有效果。《百症赋》说 :"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太冲穴为肝(木)经俞穴,五行属土,为木经土穴,能疏肝袪风及调理脾胃大肠(肝与大肠通),而口唇恰为为大肠所过。本穴为肝经原穴,理气作用亦甚强。又肝主藏血,治风宜治血。太冲穴能舒肝理气,通络活血。血虚阴虚动风,本穴皆有效。面神经麻痹为经筋病,太冲为肝经穴,(肝主筋)能治疗筋病。透涌泉,则又有补水润木之功,疗效更佳,如穴位再向后贴近骨缘,即火主穴,效果更佳,盖贴骨治骨,并能与肾相应,亦有补水润木熄风之功。
针上巨虚之理由则是:《灵枢·经筋》篇说 :" 足之阳明……筋急则口自为僻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 , 入下齿中 ; 还出挟口 , 交人中 , 左之右 , 右之左 , 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下循鼻外 , 入上齿中 , 还出挟口 , 还唇 , 下交承浆」由此可知 , 手足阳明胃大肠经包围口唇 ; 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 ,但位于胃经上,一穴而兼大肠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两经之病,《标幽赋》说 :「头有病而脚上针」 以下治上 , 取此穴 , 经府皆治 , 疗效甚佳 , 争取早期治疗效果尤佳 , 几天以内即可口正眼闭, 但若超过三个月以上才治疗 , 有时就需针至十次以上了。本穴配合足三里共享,疗效更为迅速。盖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胃与大肠之下合穴并用,两针成为倒马针力量更强。
 
二十二问:『体应针法』与一般之『刺五体法』有何异同?五体,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是吗?

答: 刺五体法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体应针法包含《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或称体应全息)主要内容有: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篇》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则范围更大。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十三问: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


答: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有时为加强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若还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则针天皇副及人皇两针即可,甚至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这就必须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与周边十四经穴的关系认识清楚。肾,脾,肝之阴阳皆虚,有很多人以为应下三皇倒马同用,但有时也可用两针或一针,不过人皇不可少,因为人皇在三阴交穴(脾肝肾之交)之稍上,脾肝肾皆治。

至于偏哪里治哪些病,我在一些学校的竒穴治疗课程里讲过一些,偏于补肾则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这种讲法只对了一部分,董氏竒穴范围很大,内容很多。地皇浮动取穴有更深意义,浮动之间所夹穴位亦有特别意义。复习思考题先前已提出,请看看题目,留点空间自己思考,作更多发挥。
 
二十四问:三个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最大,怎样取法?


答: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见 照片))。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十四经穴液门、后溪、中渚及竒穴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


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本穴脾肝肾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治疗上述诸症确实有效。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二十五问:听说穴位有空间性,也能进一步说明吗?


答:穴位的空间应用范围较广内容较多。这里仍以五输穴为例简单说明:
1、「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从﹝部位对应﹞之手躯逆对及足躯逆对两法来看,手指尖及足趾尖可对应于头顶,因此等同于百会、神庭等穴,是以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神志病急救时最常用,其他神志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 又井穴能开窍袪寒善治「窍病」,如肝井大敦能治阳痿;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
「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心下满」,即中脘痞满。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2、「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从全息对应来看荥穴对应于面目鼻喉,对原发性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

3、「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所谓「荥俞治外经」, 一系指荥俞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外感病,一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
归纳来说:俞穴对应于一、五官(详见余之著作《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谈太极全息与对应一章)。二、身体关节。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

4、「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喘咳寒热」,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整体来看,经穴主治皆系与发音有关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齿。

5、「合主逆气而泄」「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腹胸胁之满(席弘赋、金鉴)。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也是合穴临床常见之用法,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瘀血病也多再合穴刺血,如尺泽、委中、足三里等都是刺血要穴。
至于「合治内府。」是说合穴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其实也包括了脏病。

(二)、同气相求
五输穴通过五行与脏腑有着相应的治疗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应用更丰富更灵活,内容甚多,以后再说明。
 
二十六问:请问你对于台湾针灸四大派之看法?



答:我在台湾执业针灸多年,从不知台湾有四大派,也不认为应该分派,台湾四大派之说似乎出于网站,网站上有人提出一个观念或一句话,只要有个东呼西应,很快就成为一种时尚及流行。所谓网站之台湾四大派,其中所提的当然都是不错的医生。孙培荣在新生南路的诊所我曾去过。他只在书中列出几个用流注治病的病例,是否就可归于流注派?修养斋之飞经走气也就是感传,七零年代我曾看过他表演,受体质环境等影响,未必每次皆能感传。事实上台湾几十年来有过不少针灸名医,比前述好的医生也不少,例如郭家梁就有不少学生,曹成章、林天树等医师皆有特色,还有易卦派之陈照亦极突出。这样分派对他们及其门生并不公平。

也不能说我写了几本董氏奇穴的书或因为是董氏门生就是奇穴派,我写的十四经穴书籍比奇穴更早、更畅销、更多,尤其临床以五输穴应用最多,这方面也写过专书,又因为我用穴多采各种古词赋歌诀之取穴为主。称我五输派或歌诀派的也有人在,这又怎么说呢。

在我个人看来以灵枢经之刺法如官针篇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等针法为主,取穴以五输穴为主的的就可算是正统古法针灸。由于用穴精简效宏,也可以称为针灸的经方派。至于以针灸大成之经典歌赋穴为主的或可以称之中古派;其他则均为后世派。但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分派,也不知怎样详细界限分派。

六、问:能简单谈谈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吗?
答:好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会很多,疗效也好。我曾经在台北中国时报写过一篇谈三叉神经痛的文章,一周内就来了六七十位此症病人,可见 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

三叉神经痛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 , 主要为三阳经。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 ,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2、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 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机理及经验:后溪为小肠经穴位,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痛更为有效(俞主时间时甚之病),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取肾关之机理及经验: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小肠病,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以上机理详见即将出版之《杨维杰一针疗法》)
 
二十七问:能谈谈你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吗?


答:落枕是极为常见的病,针灸治疗落枕疗效极佳。我们在临床上常会遇到很多的患者,早上起来后就觉得脖子疼痛转动不灵,牵扯着肩背都痛。多为酣睡时姿势不正 ,枕头过高或感受风寒外邪袭入经络 ,致使气血凝滞、筋脉拘急而成此病。临床表现以颈项强直、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一侧项部肌肉强直) 。患者自觉颈项强硬不舒 , 局部肌肉痉挛痛重, 触之有明显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 活动时疼痛加剧 , 头项可向一侧歪斜 ,(头斜向患侧 , 下颔歪向健侧) 转颈时疼痛加剧并向肩部及上臂放射。

这里谈谈我个人治疗落枕最常用的穴位。
治疗此病首先选用重子或重仙中的一个穴就可以,然后再加承浆穴,效果会非常好。疼痛偏脖子为主时,用重仙穴比较好,疼痛偏于肩部时,用重子穴比较好,脖子和肩部都痛时就用重子、重仙穴一起针最好,这时如再加承浆后,让他活动活动脖子,效果会更好,马上就会看到患者感觉疼痛减轻许多。早上起来肩颈背部疼痛的患者,马上到中医诊所治疗后,疼痛立刻消失的人很多。两、三天才来的患者,通常针刺后也会好个八成。

治疗落枕还有很多穴可用,其他常用的特效穴有: 内关 外关 束骨 绝骨(悬钟) 支沟 落枕 正筋 养老 听宫 风池 阳陵泉 大椎 后溪 天井 中渚 液门等,都是治疗落枕有效的一针疗法穴位(详见即将出版之《杨维杰一针疗法》)>

为甚么选用重子穴、重仙穴及承浆穴呢?当颈背肩有疼痛时,重子穴及重仙穴常有青筋浮现,既能反应病变,因此也能以之治疗该病。此两穴在肺经范围,故治肺经呼吸系病及胸痛,透过肺与膀胱通,故治肩背痛。为治肩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可以说治颈肩背痛均特效,治疗落枕更是速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选用承浆穴之理由,是因为在古歌诀中,十四经治疗项强最常用的穴位就是承浆穴,如《通玄指要赋》《玉龙歌》《胜玉歌》《卧岩凌效应歌》都以承浆穴为治疗项强之首选针。承浆穴为任督手足阳明经之会穴,督脉入脑,任脉滋阴,阳明经多气多血能调理气血,具有较强的镇痛及镇静作用,为治疗神经疾患的常用要穴之一。而且这种针法是前后对应的关系,有以阴治阳(以任脉穴治督脉病,以口部对应颈部))的意味。余三十 多年来以此治疗落枕患者不下数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2008年7月5日刊出)
 
二十八问:有人说倒马的「倒」同「导」,有牵引作用,是这样吗?


答:这个说法很奇怪,如果把倒马当导马,那么这个「导」怕是会变成误导的导吧!倒马的倒应是倒,而非导。倒马没有guiding的意思,否则我写的牵引针法不就变成画蛇添足了吗,倒马在老师原书之本字为「回」,即回转之意,而非导引之意。在一针之旁加一针能有什么导引作用呢?其意义主要是在加强针感及倍数作用,绝非导引。只因针法有导转回转之意,始称之微回马倒马。

会这样想,是因为未曾跟董老师亲自学习,未曾见过董老师第一本原著,也或许太天才,才会如此想,有想象力很好,但要根据历史及临床实际。当年我写《针灸经纬》将倒马针法公诸于世,同时公开我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时,老师仍健在,甚为称讃,足见老认为倒马与牵引是不同的两种针法观念。

若真要说倒马有牵引作用,那么『扎针时,每下一针、甚至一个意念或动作本身不都有牵引的作用吗?又岂止是倒马才有牵引作用呢?现在教授倒马及写倒马的很多,错误的真不少,读书及学习真要十分小心。
 
二十九问:进针分天地人(浅中深)三部有何意义?


答:《灵枢经?官针篇》说:「所谓三刺,….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灵枢经?终始篇》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这种三刺法可以说是三才刺,即是分天地人,实际上就是浅中深三部,也就是说一个穴可分为浅中深三部,或称之为天地人三部,例如一个穴位深一寸半。那么五分为天部浅部;一寸为人部中部;一寸半为地部深部。一次浅刺至皮,皮为卫气所行,刺之可出阳气之邪;二刺刺至皮与分肉之间为营气之所行,刺之可出阴邪;三刺以入分肉(分肉与筋有关,详见体应针法说明)之间为谷气所行,刺之可调谷气及正气。归纳之即: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中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深部扶谷气正气。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针刺至浅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所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篇》)」。即以足三里为例:足三里可以治疗全身许多的疾病,针多深治什么病并未见数据记载,一般而言,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在董氏奇穴原书之经穴篇的第一个穴「大间」穴「手术」部份就写着「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在第二穴「小间」穴也提出「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又如地宗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都叙说浅刺治近部病远处治远部病。这些虽只列举一部份,但其它的董氏奇穴也都有着这样的含义与内容。
 
三十问:所谓高明的医生不针患处,这是什么意思,能解说一下吗?


答:所谓「善用针者不针患处」,就是说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是不针患处的,事实上一般的针灸医生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理解与技术,否则与护士打针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把注射针改成针灸针罢了。远处扎针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早已多次提及,《灵枢终始篇》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针灸第一赋《标幽赋》也说:「交经谬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左有病取右侧,同理右有病取左侧,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就是一种平衡。头有病而针脚上,同理脚有病针头部针上部,这也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是一种疏导。

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工商社会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虽然有时也有些疾病,应用病患附近穴位针刺,但终究是少数,绝不应被当作正规或正统。
 
三十一问: 〈灵枢·经脉》篇载 ,足太阳主 " 筋 " 所生病 , 足少阳经主 " 骨 " 所生病,在临床有何意义?



答: 「是主所生病」是有别于脏像病的另一种治疗系统,扩大了治疗的视野。即以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论。足太阳经行身之后 ,所经部位筋肉分布最广 ,从项、背、腰、尻至下肢 ,其筋肉皆极为突出,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也是以筋病为主。如 "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腨如裂 " 等。

临床应用,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缓筋急的远道作用。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疗邻近筋肉的作用。杨上善及张景岳都用水生木来解释太阳主骨,但经络所过部位特点即是,着眼于此即可。

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也应当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足少阳经循行人身侧面 ,所循经部位之骨节较为显著。从头角而下、以至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本经可用表示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概括其所主病症。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隐庵注说:"主骨所生病者, 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 ,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痛也。杨上善注 :" 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景岳注说:"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 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灵枢·根结〉说:"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根据这一理论,对于坐骨神经痛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病症,可采用少阳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悬钟为「骨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风市(九里)穴能治疗全身骨痛,而维杰最常用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三十二问:学好针灸必须读哪些经典书?

答: 作为一个针灸医师首先要熟读与针灸有关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的,若只想当个针灸师或技术员而已,也就罢了。但若要做为一个针灸医师,未曾读过这几本针灸典籍,纵然读过其他不少针灸书籍,也只能说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更上层楼的。

一、《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灵枢经》最要熟读,明代名医孙一奎说:“灵枢一经,于脏腑经络盈虚顺逆,针法疾徐靡不周悉”。清代名医徐大椿说: “灵枢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等,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

二、《难经》:对针刺补泻及五输穴有极为精要的发挥,其它有些地方还补充了内经之所不及。后人常《内》《难》并称,是颇值研究的。

三、《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所撰,此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本于《内经》但若纲在网,批寻既易,足以辅翼内经。

四、《针灸大成》:为明朝杨继洲所著。本书虽为集成之作,其中也包含了杨继洲自己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收集的诗赋歌诀比较全面,这些都是各家经验精华之作,尤其要熟背,就如熟读汤头临症不愁一样。对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许多地区及国家教授针灸,发现一些针灸水平很高的中医师,都是对于内经难经及针灸大成等书,下过一番功夫的医师。当然若还要更上层楼,那么《易经》则是不能不读的。

六、问:为甚么说不知刺血不会刺血,只算是半个针灸医师?
答: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针灸治疗经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事实上刺血极为简单,因所刺部位较毫针为浅,反而安全。此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不可思议之神效。

临床上许多久病,经针灸、中药治疗虽能减轻症状,但并不能痊愈,经过点刺出血去其瘀阻,却能迅速治愈。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怪病,经各种治法罔效失望之余,运用刺血疗法竟能收到起病愈疾,起死回生之意外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刺血之效果亦多半高于毫针。有人说:「不懂刺血疗法,不敢刺血,只能算是半个针灸医生。」此说确有几分道理。因此针灸医师于刺血之法尤当深刻攒研,用之临床,以起痼疾以愈难病。
 
三十三问:能谈谈你治疗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的特效经验吗?


答: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常用的特效穴很多,有:三间(大白)、肾关、尺泽、下巨虚、上巨虚 、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手三里、攒竹、天宗、条口、臑俞、中平、阳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阳陵泉、足千金等,这些穴都有一针见效的作用(详见杨维杰著作《一针疗法》)。

我曾治疗肩周炎数百例,前述各穴虽皆有应用经验,但仍以远处取穴为主,针刺时让病患痛处能活动以引针气,疗效较佳。若肩部痛点明确,先在对侧脚部穴位刺针,然后循痛点所在经络,根据「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或荥穴,既可作为牵引针,也可作为治疗针,疗效更为迅速。例如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的,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

我个人治疗肩臂不能上举最常取肾关,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论上举困难或左右后抬困难,尺泽尤为特效常用要穴。这里介绍个人应用这些穴位的机理。
1、肾关

【位置】: 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胫骨之内侧。

【针法】: 直刺,针深一半寸至二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与经验】: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肾双补(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作用。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均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亦有效,.透过脾与小肠通(小肠经脉 "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又天皇(阴陵泉)穴在全息对应于头,则肾关穴对应于肩颈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余曾以肾关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肩关节炎),一次而愈。病程短者疗效甚速,病程长者针此更宜。

2、足千金
【位置】: 在腓骨前缘,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法】: 针深一寸至二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后嘱病患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 穴名为「金」,与气有关,能调肺气,可治肩背痛。穴名为千金,善治沉重如负戴千金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五十肩有相当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举,而且也不能后伸,针刺本穴有较好之效果。上臂疼痛不能上举 ,多属阳明经筋病变 , 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有关,本穴位于少阳经取刺本穴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 ,针刺疗效极佳。

3、尺泽

【位置】: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当肘横纹,靠肱二头肌健之外侧凹陷处。

【针法】: 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深一寸。采用呼吸补泻法进针时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
【解析】:本穴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金生水,为肺经子穴。就五行关系言,肺实则金克木,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本穴,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况且肝经支脉注于肺中,经脉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又本穴紧贴筋旁下针还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疗五十肩当然效果绝佳。由于肺主气,与呼吸关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施针,疗效显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举过头,甚至一次即愈。(2008年8月15日刊出
 
三十四问: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


答 :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三十五问: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治病不能执一穴而终,纵然有效,也要有所变换,以防穴位疲劳。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辩证。

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一是循经取穴,如前述之甲状腺眼凸在颈部,胆经主风,取胆经穴位有效,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 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一是循经取穴,如前述之甲状腺眼凸在颈部,胆经主风,取胆经穴位有效,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 也要注意兼证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肾阳虚或小便的症状,配针下三皇就很好。
 
三十六问: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应用有时有效有时不效,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灵龟八法开穴搭配有误所致,有可能灵龟八法在流通时产生了讹传,必须加以调整修正才有效,怎样调整修正呢?须先找出其配穴可能之渊源。 考推灵龟八法之八卦配穴方法,应该是依据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序位排列,并配合先天八卦河图易数为用而来。 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阳宅,经常以翻卦推算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 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阳宅,经常以翻卦推算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 在针灸临床运用灵龟八法之时,亦发觉其配穴之理即来源于应用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组合及设穴方法,大致从下列几点入手 :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组合及设穴方法,大致从下列几点入手 :
( 一 ) 、从八卦方位两卦组来看 ( 一 ) 、从八卦方位两卦组来看
后天八卦之方位常将八卦分为两组来相配。 后天八卦之方位常将八卦分为两组来相配。 可分为水木火及土金两组。 可分为水木火及土金两组。 水木火为一组 : 即坎 ( 北 ) 震 ( 东 ) 巽 ( 东南 ) 离 ( 南 ) 一组;土金为一组 : 即艮 ( 东北 ) 坤 ( 西南 ) 干 ( 西北 ) 兑 ( 西 ) 一组。 水木火为一组 : 即坎 ( 北 ) 震 ( 东 ) 巽 ( 东南 ) 离 ( 南 ) 一组;土金为一组 : 即艮 ( 东北 ) 坤 ( 西南 ) 乾( 西北 ) 兑 ( 西 ) 一组。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阳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属东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坎震巽离位为佳,即 : 北、东、东南、南搭配为佳。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阳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属东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坎震巽离位为佳,即 : 北、东、东南、南搭配为佳。 如出生年命属西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艮坤乾兑位为佳,即 : 东北、西南、西北、西搭配为佳。 如出生年命属西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艮坤乾兑位为佳,即 : 东北、西南、西北、西搭配为佳。 不合此种搭配即差,灵龟八法配穴亦如此。 不合此种搭配即差,灵龟八法配穴亦如此。
( 二 ) 、从卦位总数合五合十来看 ( 二 ) 、从卦位总数合五合十来看
把洛书之数即后天卦位之数依据九四三八二七六一之次序安放于先天八卦之中。 其卦数加减合五合十者吉,不合五合十则凶,五居正中是为九数平衡之枢纽,十为圆满完整之数,亦为五之倍数,皆有调整阴阳盛衰而成和平吉利之象。 其加减合五或十五,亦皆与东西四宅合,即:坎 ( 北 ) 震 ( 东 ) 巽 ( 东南 ) 离 ( 南 ) 一组,或艮 ( 东北 ) 坤 ( 西南 ) 乾 ( 西北 ) 兑 ( 西 ) 一组。 例如:
1 、居于四象者即乾兑(九四得五)共太阳,离震 ( 三八得五)共少阴,巽坎 ( 二七得五)共少阳 , 艮坤(六一得五)共太阴 , 其两卦皆相减得五,且比和或相生,为大吉之相,称之为「生气星」,亦名贪狼星。
2 、相加减成五或十五者吉。 其中合五者有乾九艮六,坎七震八 ( 以上阳卦合而得十五 ) ,坤一兑四,巺二离三(以上阴卦合而得五 ) 均合而成五与十五,全系相生之卦,是故皆为吉配,五为中数系九宫平衡之枢纽,有调整阴阳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称之为「天医星」,亦名巨门星。 其中合五者有乾九艮六,坎七震八 ( 以上阳卦合而得十五 ) ,坤一兑四,巺二离三(以上阴卦合而得五 ) 均合而成五与十五,全系相生之卦,是故皆为吉配,五为中数系九宫平衡之枢纽,有调整阴阳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称之为「天医星」,亦名巨门星。
3 、依据先天八卦两相对立之卦(雷风相薄,山泽通气… ):乾 ( 九 ) 坤 ( 一 ) 合十,震 ( 八 ) 巽(二 ) 合十 , 坎 ( 七 ) 离(三 ) 合十,艮(六 ) 兑(四 ) 合十,此为阴阳对立两相调合之相,十数为一完整之太极,亦属吉利之象,此种组合为乾( 老父)坤 ( 老母 ) ,震 ( 长男 ) 巽(长女 ) , 坎 ( 中男 ) 离(中女 ) ,艮(少男 ) 兑(少女 ) 配,男女两两阴阳相配成十数,有调合之相,亦属大吉大利之象,称之为「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3 、依据先天八卦两相对立之卦(雷风相薄,山泽通气… ):乾 ( 九 ) 坤 ( 一 ) 合十,震 ( 八 ) 巽(二 ) 合十 , 坎 ( 七 ) 离(三 ) 合十,艮(六 ) 兑(四 ) 合十,此为阴阳对立两相调合之相,十数为一完整之太极,亦属吉利之象,此种组合为乾 ( 老父)坤 ( 老母 ) ,震 ( 长男 ) 巽(长女 ) , 坎 ( 中男 ) 离(中女 ) ,艮(少男 ) 兑(少女 ) 配,男女两两阴阳相配成十数,有调合之相,亦属大吉大利之象,称之为「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4 、另外同卦相遇,如乾遇乾,兑遇兑··等,是为同气,亦属吉利之象。 4 、另外同卦相遇,如乾遇乾,兑遇兑··等,是为同气,亦属吉利之象。 称之为「辅位星」,亦称辅弼星 : 通称伏位星。 称之为「辅位星」,亦称辅弼星 : 通称伏位星。
至若其他不在东四或西四同组之搭配,其加减皆为五及十以外之数目。 至若其他不在东四或西四同组之搭配,其加减皆为五及十以外之数目。 多为不吉之组合。 多为不吉之组合。
( 三 ) 、从翻卦换爻来看 ( 三 ) 、从翻卦换爻来看
前述九星亦可从翻卦而得 ( 翻卦之时八九同爻位,合称伏位辅弼星 ) 。 前述九星亦可从翻卦而得 ( 翻卦之时八九同爻位,合称伏位辅弼星 ) 。 八卦翻变九星之顺序与古伏羲画卦自下爻而上不同,系自上爻而下,彼则适先天之本,此则顺后天之变,例如乾卦一变得兑为生气星,二变得震为五鬼星,三变得坤为延年星,四变得坎为六煞星,五变得巽为祸害星,六变得艮为天医星,七变得离为绝命星,八变还原为辅位星。 八卦翻变九星之顺序与古伏羲画卦自下爻而上不同,系自上爻而下,彼则适先天之本,此则顺后天之变,例如乾卦一变得兑为生气星,二变得震为五鬼星,三变得坤为延年星,四变得坎为六煞星,五变得巽为祸害星,六变得艮为天医星,七变得离为绝命星,八变还原为辅位星。 大流年歌简称之生五延六祸天绝伏。 大流年歌简称之生五延六祸天绝伏。 以乾卦例图如下: 以乾卦例图如下:



















生气
五鬼
延年
六煞
祸害
天医
绝命
伏位

其他各卦翻卦之变,亦皆以此顺序类推而得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伏位之次序。
从上述方法原则来看就很容易发现今传之灵龟八法错在何处,知道错误就不难调整了。
 
三十七问:有几位医师写过倒马针法,您有甚么看法,计划也写一本倒马针的书吗 ?


答 : 目前虽然有几本倒马针的书在市面上流行,但没有一本是董氏嫡传弟子所写 ( 都不在七十三人名单内 ) ,这些作者未曾看过董老师扎针,正确性及可信度都令人怀疑。 几个月前有人提问过某本书写的横倒马,我已答复过 ( 参见四月分讨论题 ) ,关于他们的看法这里就不再评论。


董老师取穴用穴并不止是倒马一途而已,我虽然跟老师学的较晚,但却是学的较久较多的,老师最后几年我一直随老师学习,手头的笔记也较多。 董老师取穴用穴并不止是倒马一途而已,我虽然跟老师学的较晚,但却是学的较久较多的,老师最后几年我一直随老师学习,手头的笔记也较多。 老师虽沉默少语,但有时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学进入诊疗室谈天。 老师虽沉默少语,但有时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学进入诊疗室谈天。 谈天中自然就给予不少提示。 谈天中自然就给予不少提示。 对倒马老师是有过特别指示的,老师虽常提倒马两字,但在老师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本书《董氏正经竒穴学》内原是称『回马针』的,其中有着特别意义。 「倒马」一辞及针法是我于 1975 年在著作《针灸经纬》中首先详细公开于世的,当时董老师尚未去世,经过老师看过然后写于书中 ( 参见 1975 年杨维杰着《针灸经纬》序 ) 。


董老师在晚年用针更趋精简,三针倒马有时减为两针,有时甚至一针两透或三透,我就多次看老师以灵骨透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即精简又实效。 目前市面已有的书多数是在堆砌穴位之并列,也就是说把一组一组的穴位重新排列,再加分类而已,了无新意。 事实上倒马之重点并不止是两针或三针并列那么单调简单,还有很多精华奥意。 倒马必须与五行及易理与开阖枢结合起来看,这样就能理解董氏奇穴的排列意义 及治疗脏腑疾病的穴组何以皆置放于大腿…等等,这些内容在十月十一之董氏奇穴高级讲座中讲述时,反应极佳。


目前虽无写倒马专书之计划,但在未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则会有相当篇幅深入探讨及介绍。 此书内容已初步完成,还必须经过二三次之高级班试讲再修正后才会考虑出版 。 目前在探讨倒马的上课专章中已介绍过下述部分: ( 一) 、倒马针之意义。 目前在探讨倒马的上课专章中已介绍过下述部分: ( 一) 、倒马针之意义。 ( 二 ) 、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 。 ( 三) 、 倒马针 探源。 (四) 、 倒马针 与齐刺及旁针刺。 ( 五 ) 倒马 针之必须条件。 (六) 、通关针、约针与指飞针。 ( 七) 、倒马针之针序针向及易理。 (八) 、大中小倒马之区别。 ( 九 ) 、驷马三通三黄倒马排列分布之意义。 ( 十) 、浮动倒马与互补倒马。 (十一) 、 倒马针 与牵引。 ( 十二) 、 倒马与经络及三才。 (十三) 、 倒马针 与 全息 。 (十四) 、 倒马针 及深浅。 在将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也会有相当篇幅探讨及介绍。 读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复习思考题之倒马针部分。 读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复习思考题之倒马针部分。
 
三十八问 : 是主所生病与董氏奇穴,你曾提过足太阳主筋及足少阳主骨,能再说说手太阳主津吗 ?


答 : 好的。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津与液不同。 " 津 "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体 , 包括汗液、涕唾等。 由手阳明大肠经所主, " 液 " 主要指停留于内部骨节、脑髓、孔窍等处 , 起滋润渗灌作用,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主。 由手阳明大肠经所主,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据《灵枢·经脉篇》所述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 ,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 , 这些都是手阳明经所过 , 皆为 " 津 " 所布之处。 张景岳注说 :" 大肠与肺表里 , 肺主气 , 而津皆由气化 , 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 , 皆津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肠也。 " 张隐庵注说 :" 大肠传导水谷 , 变化精微 , 故主所生津液 , 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 , 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 "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 "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 董氏竒穴「木穴」治疗目干、目多泪、鼻干、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阳明大肠主津的应用。
 
三十九问 : 能说说您治疗网球肘的特效经验吗 ?



答 :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 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患者自觉患肢工作时肘外侧酸痛乏力 , 持物受限 , 用力握拳旋转 ( 如绞毛巾〉时加剧。休息时减轻。疼痛一般局限于肱骨外髁之背侧 ( 前臂挠侧 ) 。疼痛逐渐加重 ,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夜痛较甚。于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压痛点,当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时 , 疼痛更为明显。一般关节活动尚属正常。


中医学认为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 属 " 肘痹 " 范围 , 认为其系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 气滞血瘀所致 , 即所谓之「劳损」。 可因受寒而诱发。 可因受寒而诱发。 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治疗网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针法或隔姜灸最多。 我个人仍以远处取穴为主,疗效甚佳。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 … 等。 这里介绍如下 :
1 曲后 ( 后曲池 )
【位置】 : 屈肘拱胸 ,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 屈肘横纹头陷中 )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针法】 :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 ,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为本人临床自订之穴位,疗效极佳。 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即属骨痹,后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极佳,数次可愈。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让病处活动,动引针气疗效更高。 治疗期间患肢应酌情减少活动,避免提拿重物。
2 灵骨
【 位置 】 : 在手背姆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针法】 : 取患侧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处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活动
【解析与经验】 : 灵骨 穴贴骨进针则通肾应骨,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针刺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属骨痹, 灵骨 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病灶基本上是在大肠经外缘。 取大肠经之同侧灵骨穴,能让病处活动方便,以便使用动气针法,若针对侧曲骨穴,再加针同侧之灵骨则灵骨,既系治疗又是牵引效果更强。
3 火腑海
【 位置 】 : 在前臂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本穴在三焦经定位,翻手取穴,则反而在背面桡侧,约当手三里穴处,握拳屈肘时,肱桡肌部呈凹陷处。
【针法】 : 取健侧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约1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 本穴约当手三里穴处,手三里为大肠经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能疏风活络,针感尤强,善长经络病的治疗,本穴因经络循行之故,历代均推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 见《通玄指要歌》《胜玉歌》《席弘赋》《杂病穴法歌》 ) 穴在锐肉之端,即筋肉特别隆起的肉,或可说是有 " 分理 " 的肉,古人对此悉以筋论,故治筋病甚好 ( 这些在我刚完成的高级董氏奇穴讲座中皆有详细解说,以后也会出书详论 ) ,又本穴在三焦经定位,亦能补肾治骨,故为治网球肘的特效针。 ( 以上取之杨维杰着《一针疗法》 ) ( 以上取之杨维杰着《一针疗法》 )
按 : 几天前 ( 十月十九日 ) 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脑科学会,我也是主讲之一,最后答复提问时,有几位医生提问痛证的治疗,有人问到网球肘应该怎样治疗。 有位我的学生李姓医师于散场时回应该提问者 ( 也是李医师 ) ,叙述应用我的上述方法近期治疗五例网球肘,都于短期迅数痊愈,证明上述经验是非常实用的。
 
四十问:有些董氏奇穴书中提到指挥针,这是什么针法 ?



答: 指挥针应系 「指飞针」 之音误,老师为加强倒马作用创有 「指飞针」 法。 由于老师山东土音甚重(我与董老师系同乡,所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因此有些人听成「指挥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因此距离不能超出经穴之外,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 曲池即为指飞针。( 「指飞针」 之渊源系当年山东德州有一飞地在河北,但仍属山东,取名之意盖从此来,一如老师将凤朝改为还巢,即系根据凤还巢而来) ) 。 「指飞针」 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