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心理脉象有形脉象成分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9
声望
38
年龄
55
作者:
寿小云

前言
心理脉象的有形脉象成分主要是由脉管形态、脉位情况、搏动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形态结构所组成。包括脉搏的长短、大小、粗细、脉位深浅,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这部分内容构成了心理脉象的形态结构的组成成分。

为了更容易掌握心理脉象的形态特征,我们在形态描述时借用了大部分原有的二十八病脉脉象形态内容,加上部分专有的心理脉象形态描述,汇总为整个心理脉象的有形脉象形态体系,以能使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形态特征。

有一点必须指明,在心理脉象系统中,我们所借用的仅仅是原二十八病脉的外表形态描述,而抛弃了其疾病的内涵。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其中某个脉象时,只要提到了病脉的脉名,基本都是借用其形态的描述。既仅仅在谈它的形态,而不包括它所包含的疾病内容。

例如在病脉系统中,浮主表。脉浮可以引伸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等不同疾病的内涵。但在心理脉象中,浮仅仅是讲脉位的概念。脉位浮或脉象感觉部位处于浮取得位置。又如谈到脉细,仅仅是指脉管的形态细如线,而不是讲病脉细脉那种气血两虚,诸虚劳损的内涵。这点请务必注意。

在心理脉象中,一般不采用病脉的命名方式。如病脉命名为滑脉、数脉等,而在心理脉象中采用以情感内容命名的方式,如心烦脉、气滞脉等,以免和病脉相混淆。另外在心理脉象中,我们一般不直接引用病脉脉名。例如说是细脉还是数脉;而是用其脉形,如脉细、脉来有数意等。这样不至于和病脉的描述相混淆。

下面我们就每种脉象形态本身的概念内涵,该脉象在病脉中脉象形态和在心理脉象中的形态表现等几方面分别加以对比、介绍。
 
1 浮脉

脉象概念:浮脉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内经》称浮脉又为“毛”脉,意即脉之来轻虚以浮。《难经.十五难》解释曰:“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脉经.卷一》形容其手感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清.黄琳《脉确.浮》概括其形象云:“浮脉轻手得,如木水中浮。”

病脉脉象形态:轻取却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在病脉系统中,切脉时常运用举按寻三种不同指力来体察脉象。浮脉特点是轻取即得,用轻指力按触在皮肤即能感觉到脉搏明显搏动,用重指力则搏动力度反而减少,但没有空虚感觉。《诊宗三昧》云:“浮脉者,指下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何梦瑶《医碥》对浮脉的脉位做了具体解释,其曰:“侯之于皮毛间即得之者,谓之浮。”为了使人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或揣摩浮脉的体象,前人作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如《内经》载:“如循榆荚。”是言其波动轻柔;《难经》云:“脉在肉上行”,言其脉位之浮。《四言举要》云:“如水漂木。”是说浮脉脉位表浅,手感有如按在飘浮在水中之木一样。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中,浮的概念仅仅是表示脉位表浅,处于浮取得位置,或讲诊脉时需要浮取。在心理脉象里,所有脉象的诊断位置相对比病脉的诊断部位浅一个层次。因此,心理脉象的浮脉位置也就比病脉的浮脉更偏浮一些。

具体地说,心理脉象的总体诊断位置的上界在比病脉浮取略浅的位置,下界到比病脉中取略深的位置。我们在这个领域之间去寻找心理脉象的感觉。具体部位大约在皮肤下尚未接触脉管的位置,到中取按实脉管后略加力的位置之间。在这个浮动范围内,我们从皮下到轻触到脉管之间的位置称为浮取。

在心理脉象中,有很多脉象的感觉部位都处于浮取的位置。例如长期内心痛苦脉象感觉就飘浮在脉管之上。具体脉象的描述是这样的:“内心痛苦在持续经历了较长时期之后,感觉部位会下移到右尺。振动觉手感特征方面已经没有沉滞感觉,而变为一种单纯深挚苦的感觉,浮现于脉管之上,有时略夹杂凄凉的成分。”

其它如肝郁脉、烦躁脉等,其脉象感觉都可以在皮下尚未接触到脉管的位置时就能感觉到。
 
沉脉


脉象概念:沉脉在《内经》称为“石”或“营”脉,言其脉来沉以搏。《脉经.卷一》载:“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清.张登《诊宗三昧》把沉脉概括为:“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手。”

病脉脉象形态:轻手不应,重按乃得。

在病脉系统中,沉脉显现部位深在,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甚明显,只有用重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正如《脉诀刊误》云:“轻指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至于《脉诀启悟》载:“沉行筋骨,如石沉水。”《濒湖脉学》载:“如石投水,必极其底。”均是形容沉脉脉位深在,必须摸到底才可触知其形态。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沉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脉位深沉,沉取时才能感觉到;二是脉诊时对两种脉象感觉部位深浅的比较,如甲比乙脉位偏沉、略沉等。

应该注意的是心理脉象的沉取位置比病脉沉取的脉位略高,大约在中取略微偏下的位置。在心理脉象中,在重按之下,脉管被压实,振动觉难以产生,任何心理感觉都没有了。

在心理脉象中,另一种沉的概念作为相对感觉位置的定位。如近期发生的情绪行为,其脉象感觉部位偏浮而弥散;较久远的情感遗留痕迹,脉位偏沉而相对集中。
 
迟脉


脉象概念:《脉经.卷一》言迟脉为:“迟脉,呼吸三至,来在极迟。”《脉诀汇辨.卷三》概括其体象为“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病脉脉象形态:脉来迟慢,一息三至。

在病脉系统中,迟脉为速率不及的脉象。常人的脉搏一息四至到五至,而迟脉一息仅三至,即脉动的次数的少于常脉。《诊家枢要》云:“迟,不及也,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减于平脉一至也。”《景岳全书.脉神篇》把一息不足四至者也归于迟脉范围,其曰:“迟脉,不足四至者,皆是也。”《诊宗三昧》亦持有同样观点曰:“迟脉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举按皆迟。”总的说,脉率迟慢、至数不及,为迟脉的主要特点,它不受脉位影响,浮沉皆可以出现迟脉。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迟有两重含义。

一种是脉率搏动的迟缓,但一般情况下对心理成分的影响不大。快一点,慢一点通常与特定的心理情感无关。

另一种迟缓的概念是指脉搏变化速率的迟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脉动周期变化速率都变缓,例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涩脉就是这样;另一种是同一个脉动周期中,某一时域的变化速率变缓。例如本文对气滞型涩脉的描述是这样的:“心里不痛快的脉象,脉搏高峰的变化速率变缓,略有迟涩感,而没有明显的强实感。造成指下不畅的感觉”。这种脉搏速率的异常变化和减缓,使脉象带上郁涩、沉滞的感觉,表达不同的心理情感。
 
数脉


脉象概念:《内经》称数脉为“脉流薄疾”即脉来应于指下有轻快疾数之意。《脉经.卷一》谓数脉“一息六、七至。”元.滑伯仁《诊家枢要》载:“数,太过也,一息六至,过平脉两至也。”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卷之一》则曰:“数为主热……五至以上。”

病脉脉象形态:脉一息五至以上。

在病脉系统中,数脉是脉率太过的脉象,即脉搏搏动比平脉快。在一呼一息的时间内,脉来五次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至于诸家对数脉的脉率各有说法,如《脉诀刊误》、《濒湖脉学》、《四诊抉微》、《脉诀汇编》、《诊宗三昧》、《三指禅》等均以一息六至立论,而《景岳全书.脉神篇》则曰:“数脉五至六至以上”。《脉理求真》亦云:“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速。”如按它们的观点推论,每分钟72-90次的脉搏也作为数脉看待。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数有三种含义。

一种是脉率快的含义,如《内经》说:“数则烦心”既是此意。又如激怒、受惊时,脉率都有偏数的趋势。

另一种数的含义是脉来有数意。如神经紧张度增高时,脉率偏快,代表神经紧张造成的外周反应。我们可以说脉有数意。

还有一种是讲脉搏变化的速率较快。例如对恐慌脉的描述:“表现为脉率略增,似有数意。脉搏高峰匆匆掠过,有种近似慌张的悸动感和轻微摆动的振动觉。”前半部分是讲脉率略增,似有数意;后半部分是脉搏高峰匆匆掠过,脉搏变化速率快而有数的感觉。
 
洪脉



脉象概念:《内经》中称洪脉又为“钩”,其脉来盛去衰,故曰钩。《脉经.卷一》谓:“洪脉,极大,在指下。”《脉诀刊误》载:“极大的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景岳全书.脉神章》曰:“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濒湖脉学》综各家之说,概括洪的脉象说:“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病脉脉象形态: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在病脉系统中,洪脉脉体阔大,脉来有如波涛汹涌,满实有力,脉去如波涛落下,其力渐衰。《千金翼方》曰:“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脉说》云:“洪脉似浮而大,兼有力,故举按则泛泛然满三部,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脉来大而鼓也。”《诊家正眼.下卷》云:“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则给洪脉加上数的含义,其曰:“洪脉即大且数。”实际上这种观念把洪脉和数脉混为一谈。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洪主要讲脉体形态和来势。例如我们对愤怒情感的描述说:“在愤怒情感的激励下,血管壁和局部组织产生强烈共振,指下脉搏显得洪大而有力,强力上拱的感觉。随着局部脉搏的强力搏动,周期性的炬然播散的振动觉手感,就好象动画电影中太阳放光那样,一段段的细短线段振动跳跃,呈现出扇形的、动感地向手指方向播散的感觉。”
 
微脉



脉象概念:张仲景对微脉做了形象的描述,其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描述微脉说:“瞥瞥如羹上肥,萦萦如蚕丝。”用以形容微脉软而无力,细而难见。《脉经.卷一》载:“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脉诀刊误》则云:“细而稍长,似有若无,曰微。”《诊家正眼.下卷》概括其象为:“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病脉脉象形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若无。

在病脉系统中,微脉为脉形极细极软的脉象,体象模糊,浮候沉候没有明显的区别,总以若有若无,欲绝非绝为要点。正如《脉理求真》云:“微则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李延罡《脉诀汇辨.卷三》说:“古人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八字,真为微脉传神。”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微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脉来微弱欲绝的含义,如心里不痛快的脉象有这样一段描述:“脉搏高峰左寸血管壁有拘直缩窄的感觉,从高峰起管壁上方附近组织飘过一缕细窄微弱的涩滞振动觉,略微增强后减弱,就象飘过一缕不畅的表情一样很快消失。”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象烟一样微弱飘摇的振动成分。

另一种微的含义是稍微的意思。例如脾气暴躁的脉象中说:“左关中部微微现凸起,但没有怒脉那种强烈的、炬然播散的振动觉手感。只是脉来充实隆起,微显冲动感。”这段话中两次谈到了这种稍微的含义。
 
细脉


脉象概念:《脉经》对细脉做了形象的限定,其曰:“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高阳生《脉诀》进一步解释曰:“细者阴也,指下寻之,细细如线,往来极微,曰细”。《濒湖脉学》谓:“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诊家正眼.下卷》概括其象为:“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若丝线,较显于微。”

病脉脉象形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在病脉系统中,细脉是指脉体细小,其脉气来去连续无间断,应指常有不绝。脉体细小是细脉的主要特色,故前人以“状若丝线”作比喻。恰如《医学实在易.卷之一》所云:“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细脉与微脉相似,容易混淆,但两者有区别,细脉的势、形、力都比微脉盛,脉形清楚,不似微脉那样似有似无,模糊不清。《脉经》云:“小大于微”。《诊家正眼》谓:“较显于微”。这些论述均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细脉不同于微脉之处。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细的脉象形态应用较多,主要指脉体细小。古人云:“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一般在心理脉象所应用的概念中,细的脉象形态似乎比古人所说的“细如丝”略粗。大约在细铅笔芯那般粗细。

在心理脉象里,细脉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有以下几种情况用到细的概念。

一种是对脉管粗细形态的描述,如对恐惧脉用了这样的话:“血管壁的高度紧张而收引,使管壁变得拘紧而细直,产生僵直弦长的感觉。”又如对无依无靠脉象的解释中有两处用“细紧”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脉壁的形态,其曰:“脉搏高峰间期尺脉细紧微颤,脉管周围振动觉淡薄,内侧尤为虚静冷清。就好像一棵孤树站在旷野中,孤独、无人关怀的感觉。伴随每一脉搏,高峰时细紧的脉管充盈凸显,由尺向关脉的方向出现微微的冲动感,形成上密下疏的蘑菇云状传导手感。”

细更多地用在对振动觉成分的描述中。如恐惧脉所说的:“血管壁的高度紧张、收引、拘紧,在血流的冲击下,脉壁上附有一种极细的振颤感觉,就象绷紧的琴弦受到冲击后出现细颤一样。”这里讲脉壁的细颤振动觉成分。

还有一种情况用细描述脉管周围组织的振动觉。如对悲伤脉的述说中用了这样的解释:“脉管及周围组织有细微颤抖的感觉,脉搏高峰似有无数小点撞击指目,形成如同豆麻击手般的感觉。”
 
散脉


脉象概念:散的概念是较难描述的,如《内经》谓散脉说:“脉至如散叶。”《脉经》称:“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这里人们很难搞清它的真实含义。《濒湖脉学》的论述则较为具体,其曰:“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漫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

病脉脉象形态: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在病脉系统中,散脉有两大特点。一是浮散无根。浮取脉浮大,涣漫不收;中侯则脉势挫去十分之七、八,沉侯则摸不着。正如《诊家正眼。下卷》所言:“自有渐无之象,……当浮侯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侯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分七八矣;至沉侯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详明,而散脉之形确著”。一是至数不齐,脉的搏动不规则,时快时慢不均匀,脉律不齐,但无歇止感觉。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散并不成为一个独立的脉象。“散”主要用于对振动觉状态的论述中。如对悲伤脉的描述中有这样的内容:“振动觉手感弥散在整个手指端。”又如对具有容易冲动性格的脉象描述中用了这样的话:“伴随每一脉动,可以感到从脉管根部小球样向上冲动播散的振动感觉。”
 
虚脉


脉象概念:文献古籍中对虚脉的认识是这样的,《脉经.卷一》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外科精义》言虚脉为:“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三指禅》则把它概括为:“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 。

病脉脉象形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在病脉系统中,虚脉是脉形大而虚软无力的脉象,寸关尺三部脉无论浮中沉取皆无力,应于指下脉形似大,稍稍用力搏动力明显减弱,故按之有豁然空虚的感觉。所以,虚脉的体状特点当从形似大而无力,按之豁然空虚入手理解。故《四言举要》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脉诀汇辨.卷三》云:“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软而无力得名者也。”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虚的概念是无力或空虚的意思。主要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指脉势虚软无力,按之空虚。即初感觉时觉得脉来无力;略加力后,觉得有空虚感。例如对心理上疲劳感觉脉象描述说:“脉来虚软,脉搏上升阶段略缓,高峰拐点冲劲不足,缺少圆润和活力的感觉,高峰后脉搏感到无力”就是这种感觉。

另一种是对空虚感觉的描述。如对恐惧脉的描述说:“右尺脉内侧形态按之略呈凹状,局部组织突然疏软,缺少实体感,从而显得虚怯。”它是由于局部组织疏软,对振动觉传导很差,使谐波成分大量被吸收形成的。组织疏软加上振动谐波减弱,形成一种虚空感。”
 
实脉


脉象概念:《脉经.卷一》曰:“实脉,大而长,微弦,按之隐指幅幅然”。《活人书.卷之二》说:“实脉脉大而长,按之隐指,幅幅然浮沉皆得。”《诊家正眼.下卷》概括其象为:“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幅幅,三候皆然”。

病脉脉象形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在病脉系统中,实当是坚实的意思。在病脉系统中,实脉则是充实有力的意思。表现为三部脉无论浮、中、沉取均有力,指下有充实感,具有体长,形大,强有力的特点。故《濒湖脉学》云:“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实是相对虚而言。实有两重概念。

第一种概念和病脉类似,是充实有力的意思,其中略带有坚实的意思。即手按上去略硬的感觉,但没有病脉实脉那种脉体长,形大的要求。例如对怒脉的描述是这样的:“在愤怒情感的激励下,血管壁和局部组织产生强烈共振,指下脉搏显得洪大而有力,强实上拱的感觉。”

实也可以表述为充实感觉,不一定有强实有力的要求。如脾气暴躁脉象形态描述中说:“脉来充实隆起,微显冲动感。”

实还可以是对脉诊中实体物质的描述。例如讲脉诊手法时说:“手指刚接触到皮肤(比浮取更浮的位置)时有一个落实感,按实脉管时则产生一种实体感。”
 
滑脉


脉象概念:滑脉的概念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伤寒论.平脉法》曰:“翕奄沉名曰滑。”是谓忽浮忽沉,往来流利之状。《脉经.卷一》载:“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脉相似。”《诊家枢要》的论述则较为明确形象,其曰:“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濒湖脉学》将其概括为:“脉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

病脉脉象形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在病脉系统中,滑脉的形象,搏动流利,应指圆滑如珠,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滑自如的感觉。《诊家正眼.下卷》云:“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总之,滑脉应于指下,有一种流畅轻快,圆滑转动的感觉。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滑的指感和病脉中有相似的形态,多作为一种脉动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状态的描述。如对惊悸脉的描述中说:“脉搏高峰动滑如豆,很快从指下掠过。”又如紧张心理脉象达到严重程度,可以出现“尺脉弦直绷紧,寸脉动滑搏指的强烈感觉。”
 
涩脉


脉象概念:涩脉的形态《内经》已有阐述,谓其:“参伍不调”,言其脉往来出入无常度,三、五不匀。《脉经.卷一》做了进一步形象比喻,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诊家正眼.下卷》云:“迟细如短,三象俱足”。

病脉脉象形态:迟细而短,往来艰涩,极不流利。

在病脉系统中,涩脉形体短细,其搏动往来迟滞艰涩,极不流利,甚至三、五不匀,往来出入无常度。古人言其“如轻刀刮竹”,是形容涩滞不前的样子;“如雨沾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如病蚕食叶”是形容迟怠艰涩的形象。总之,涩脉以涩滞不流利为其特色。

从具体手感来说,涩脉的脉象搏动高峰较钝,从峰顶的前沿开始,脉动的速率明显减慢。在缓慢之中脉压继续增强,一直持续到顶峰,形成涩脉特有的努着向上拱的强实手感和馒头状峰顶,然后缓慢回落。此时伴随在主波上,出现一种迟涩的振动感,就如古人描述的轻刀刮竹那样,手下表现为迟涩的、哆嗦着前进的感觉。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涩的概念用于对振动觉成分特征的描述,象滞涩、郁涩等。如心里不痛快的脉象中描绘了涩滞的振动觉手感,说:“脉搏高峰左寸血管壁有拘直缩窄的感觉,从高峰起管壁上方附近组织飘过一缕很窄的涩滞振动觉,略微增强后减弱,就象飘过一缕不畅的表情一样很快消失。”
 
长脉


脉象概念:《内经》中描述了二种长脉的形态。一为“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此为长平脉;一为“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此为主病之长脉。《诊家枢要》把长表述为脉体的长短,其曰:“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而过于本位。”《脉理求真》称之为贯穿寸口三部之脉,其为:“长则指下迢迢,上溢鱼际,下通赤泽,过于本位,三部举按皆然。”

病脉脉象形态: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在病脉系统中,长脉是脉管搏动范围超过本部的状态。即上至鱼际,下至尺后,其特点是长直。《医学实在易.卷之一》云:“长,……上鱼入尺,迢迢不短。”《诊家正眼.下卷》云:“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均为此意。

长脉有二种形态,若长而柔和缓的属平脉;长而势强,硬直失却和缓之态,则为病脉。故《濒湖脉学》云:“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对长脉的概念与病脉有所不同。在病脉系统中,贯穿寸关尺三部之脉称为长脉;而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把独动显露的,脉管搏动均直,长度超过寸关尺之一部的称之为长。因为脉长超过寸关尺三部的对心理脉象没有特殊意义;而特殊显露,脉管搏动均直,超过其中一部则为某些心理脉象的特征。故在心理脉象中,把超过一部而长者称之为长。例如对长期内心痛苦的脉象形态,说:“在持续经历了较长时间之后,感觉部位会下移到右尺。手感脉体弦长端直,呈头大尾略细的彗星形态。”

另一种情况,长相对于短而言。在心理脉象中纵向明显比横向距离大,细长、窄长的形态我们亦称为长。例如对心理创伤脉象形态描述说:“左寸正中有一小段线状凹陷,脉象振动觉为短矩离纵向扇形狭长的放射指感。”这里讲了振动觉形态中长的概念。

心里不痛快的脉象则直述了血管形态长的概念,其曰:“此时浮取轻触血管表层有拘直缩窄的感觉,指感细长,两头略窄略尖。就好像一小段细线浮在血管壁上。”
 
短脉


脉象概念:中医对短脉有两种说法。一种以不及本部为短。如高阳生《脉诀》载:“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部。曰短。”《濒湖脉学》载:“短脉,不及本部。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而李士材以独显关部为短,其《诊家正眼.下卷》谓短脉之诊为:“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另外,《脉诀汇辨.审脉论》曰:“短为阴脉,无头无尾,其来迟滞。”这种迟滞之说则未成定论。

病脉脉象形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在病脉系统中,短脉是脉体短缩而不及正常脉象,应指不能满部。脉象感觉是寸、尺部俯而沉下,中间浮起,唯以关部明显。《脉诀刊误》称之为“如龟缩头曳之状”。《医碥.卷五》亦云:“不足三指之部位为短。”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短脉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指在一部之中,脉长不及本部为短,即中间浮起,两头沉下为短。如怒脉诊断部位在左关,局部形态隆起。这种形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称之为短,而只说局部隆起。

另一种称某一部位脉形纵向距离近者为短。如心理创伤脉象中说:“左寸正中浮取位置上有一小段短距离极细的刀刻样的痕迹,犹如一柄锋利的刃口,直刺心上”。这里把一小段细线样的刀痕称之为短。
 
弦脉


脉象概念:弦脉是临床最常见的脉象之一。《素问.玉机真藏论》言其形态曰:“端直以长”。《伤寒论.平脉法》做了进一步的描述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经.卷一》谓:“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濒湖脉学》综其象为:“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直中过,挺然指下。”将其形态概括无遗。而《脉诀》则无端给弦脉加上举之有佘,时时带数的形态,其曰:“弦脉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佘,状若筝弦,时时带数,曰弦。”

病脉脉象形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在病脉系统中,弦脉的特点有二,一是脉来有“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直中过,挺然指下”之感;二是脉壁绷紧、弛张度较大,古人形容之有如“绰绰如按琴瑟弦”,“如张弓弦”,“状若筝弦”,均是形容弦脉状若琴弦。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弦的概念内涵与病脉中基本一致,都是端直以长,按之状若琴弦的意思。但心理脉象中的弦脉,即可弦贯三关,如癫狂脉;也可以仅涉及一、两个部位,如恐惧脉象中说:“恐惧脉右尺紧张而拘紧弦直的感觉可向右关延伸,使人产生僵直弦长的感觉”;又可短不及本部,如心理创伤的脉象说:“左寸正中浮取位置上有一小段短距离极细的刀刻样的痕迹,犹如一柄锋利的刃口,直刺心上。”这种细短的刀刻样的痕迹就是一小段弦脉的感觉。在大部分与神经紧张度增高有关的情绪中,脉象大都出现弦的趋势,使之成为心理脉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脉象之一。
 
芤脉


脉象概念:古人对芤脉有较统一的认识。《脉经.卷一》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诀刊误》谓:“芤草名,其叶类葱,中心空虚”。《诊家正眼.下卷》亦称之为:“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沉浮俱有,中候独空。”

病脉脉象形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在病脉系统中,芤脉轻取浮大而软,按之中空,而两旁脉形可见。《诊家枢要》云:“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傍实,傍有中无”。芤脉的脉诊感觉有如按触葱管一样,历代医学家多以“其叶类葱”,“绝类慈葱”作比喻,而以脉形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为特点。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由于情感的外见,使某些脉管有扩张的趋势。当这种扩张没有心脏强力搏动做支持时,就有按之似空类似芤脉的感觉。如悲伤心理脉象,关前至寸部脉管粗膨扩张,按之不实。又如内心痛苦的脉象两寸略缓微大,周界与周围组织连为一体,显得宽大而浮。这种浮大的脉象当下按时,也有类似感觉。但由于心理情感并不是以按之中空为识别标志,而是以情感外露的振动觉为其特征,故我们并不以芤脉命名,而根据具体的形态做各自的描述。
 
紧脉


脉象概念:《素问》首先提出紧脉的概念,谓紧脉有力,左右弹人指。《伤寒论.平脉法》做了形象的解释,曰:“紧脉者,如转素无常也。”《脉经.卷一》又提出紧脉“数如切绳状”的内容。《洄溪脉学》云“紧者脉来绷急”。而《诊宗正眼.下卷》较为全面,道:“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素,如切紧绳”。

病脉脉象形态: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素。

在病脉系统中,紧脉有脉势绷急,紧张有力,绞转无常位的特点,《脉诀刊误》对具体形态做了解释,云:“故愚合三书所论以形容之,左右弹人指者,紧脉来之状,左右弹人指也。转素无常者,素之转动,不常在一处,或紧转在左,或紧转在右,此举指而得紧脉之状也。切绳状者,绳以两股三股纠合为徵缠,又以物切之,其展转之紧,得之于按指而见,以指按脉,犹如切绳,合此三者之论,方备”。

紧脉较具特征的是管壁形态,古人形容紧脉状如绞索,左右弹人手。由于阴邪内外搏结,脉管收引,正气搏激抗邪,故脉形绷急。管壁周围的收紧有不均匀的感觉,因而在脉搏搏激和管内血流张力增加时,绷急的血管在收紧薄弱的地方有状如绞索及搏指左右弹的振动感觉。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类似紧脉的情况多与某种程度的神经紧张度增高有关。如神经紧张度增高的脉象尺脉脉壁紧张度增高、张力增加而出现弦直状态,显得绷细而紧张,上面附有一种由于紧张而来的细颤。

另一种情况是指脉壁或周围组织紧张。例如心理负荷重的脉象,脉位微沉,右尺搏动血流充实,脉壁轻度紧张,脉形充实丰满呈纺锤状形态。

惊悸脉则描述了振动觉衍生的紧张感,其类似脉壁细颤的感觉,曰:“在如豆的脉动撞击后,高峰之后有轻度的振荡、紧张感,向手指方向播散。
 
缓脉


脉象概念:古人谓缓脉有平缓脉和主病缓脉之分。《伤寒论.平脉法》曰:“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日缓也”。《诊家枢要》以脉率论缓脉,云:“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脉经.卷一》亦云:“缓脉,来去亦迟,小驶于迟”。《濒湖脉学》综合其脉象曰:“缓脉,来去小驶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飐柳梢。”

病脉脉象形态: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脉一息四至,比迟脉稍快。病之缓脉,其不及者,来去怠缓无力或兼迟细等脉;其太过者,可兼滑大。故主病之缓脉或怠缓无力,或有兼脉。《脉诀刊误》云:“缓者去来亦迟,小驶于迟,每居中部或下部间,柔和而慢,但小于沉脉,兼之缓软,此有邪之诊,为不及之缓。”《景岳全书.脉神章》有更具体的解释,云:“缓脉有阴有阳,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脉;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如《内经》所言者是也;缓而迟细者,多虚寒,即诸家所言者是也”。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缓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讲脉搏搏动脉率较正常略慢。如内心痛苦脉象的描述曰:“两寸脉来略缓微大,其周界与周围组织连为一体,显得宽大而浮。”

其二指脉搏周期某一时域的变化速率减缓。如心里不痛快的脉象,说:“脉搏高峰的变化速率变缓,略有迟涩感,而没有明显的强实感。造成指下不畅的感觉”。

又如心理上疲劳感觉的脉象,“其脉来虚软,脉搏上升阶段略缓,高峰拐点冲劲不足,缺少圆润和活力的感觉,高峰后有无力感觉。”也是讲变化速率减缓。

其三是形容脉搏平和、和缓。如心理承受能力强和心地善良的脉象都有脉来流畅,从容和缓,高峰拐点圆润平和,不疾不躁的感觉。
 
革脉


脉象概念:革脉平时较少见到。从形态上讲,有些类似芤脉,但外强中空较芤更甚。《濒湖脉学》因其曰:“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伤寒论.平脉法》对其产生机理做了解释:“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而《脉经.卷一》则误以革为牢,其曰:“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引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误会。

病脉脉象形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在病脉系统中,由于《脉经》误以革为牢,其后诸医困之莫辨,引起诸说纷纭。至明.李时珍,乃为之匡正,恢复革脉原旨。《医学实在易.卷之一》云:“浮而按鼓,革脉外强”。汇总出革脉浮取弦大,外强搏指,中空外坚,按之若芤,如按鼓皮之状的基本形态。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一般不沿用革脉的脉名,而借用它来描绘脉象形态的改变。如对生活艰辛造成脉象改变的描述,曰:“它的脉管扭曲而粗糙,有种薄薄的皮革样改变的感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