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心理脉象有形脉象成分

弱脉


脉象概念:弱脉属于不足的脉象类,《脉经.卷一》言其形态曰:“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千金翼方.卷二十五》云:“按之乃得,举之无力,濡而细,名日弱”。《诊家正眼.下卷》谓其象为:“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病脉脉象形态:极弱而沉细。

在病脉系统中,诸医家对弱脉的认识基本相同。弱脉具有沉细而柔软无力的特点,只有沉取才能诊得,若浮取则难以感知。如《诊家枢要》云:“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便是。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弱脉汲取了病脉中软弱无力的含义,作为脉形形态的描述。弱脉和前面讲过的虚脉需要鉴别。它们都有柔软无力的感觉,但弱脉的软弱无力无论按到那个层次都是这种感觉;而虚脉的软弱无力仅是初按时觉得软弱无力;略加力后,则有空虚感。
 
濡脉


脉象概念:濡脉在《脉经.卷一》中称谓软脉,其脉之来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后人称为濡。《千金翼方.卷二十五》对其做了具体的描述说:“按之无有,举之有余,或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名日濡”。《脉诀刊误》称其为:“濡者阴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濒湖脉学》亦云:“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病脉脉象形态:浮而细软。

在病脉系统中,濡脉的浮而细软和弱脉的沉而细软形态正好相对。具有脉来浮细,手感软弱无力,不任重按,按之则无的形象特点,《诊家正眼.下卷》云:“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以及王叔和“帛在水中”和李时珍喻“水上浮沤”的论述,都形象地说明濡脉轻手触之可得,重手按之随手而没的特点。

心理脉象形态:濡脉有浮而细软的感觉。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浮的概念与病脉有所不同。病脉中以轻按脉管为浮;心理脉象中以皮肤下脉管上的位置到轻触脉管的位置为浮。很多心理脉象振动觉成分都漂浮在这一层位置,为我们所感触。如凄凉、悲伤、忧愁、忧郁脉等都具有这种特征。这些振动觉往往在加力的情况下就限制了振动的传导,形成按之则无的情况。类似濡脉脉来浮细,手感软弱无力,不任重按,按之则无的形象特点。但是我们对心理脉象的重点不是感觉它的手感轻重,而是脉象振动觉特征及脉象心理效应。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做具体形态的描述,而不称为濡脉。
 
伏脉
脉象概念:伏脉主要是对脉位的描述。《难经.十八难》曰:“伏者,脉行筋下也”。《脉经.卷一》称伏脉为“极重手按之,著骨乃得。”《诊家枢要》谓:“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著于骨”。《诊家正眼.下卷》综合其脉象为:“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病脉脉象形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在病脉系统中,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脉隐伏于筋下,附于骨上,浮、中、沉三步均不见,诊察时需用重力按至筋骨,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象搏动,甚则伏而不见。《脉诀刊误》云:“伏脉者,初下指轻按,不见,次寻之中部,又不见,次重手极按,又无其象,直待其手推其筋于外而诊,乃见,盖脉行筋下也。”说明了伏脉的深藏位置。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脉象仅诊到病脉中取偏沉的位置为止。因为重取时,脉管被压实,脉象振动觉难以产生和传导,也就失去了心理脉象的感觉基础。所以在心理脉象中,难以用到伏的概念。
 
动脉


脉象概念:《伤寒论.平脉法》对动脉作了经典的描述,其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脉经.卷一》为之加上了滑数之意,其云:“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诊宗三昧》则谓动脉为:“厥厥动摇,指下滑数如珠,见于关上。”

病脉脉象形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动滑应指。

在病脉系统中,动脉是形圆体短动如豆,动摇不定,应指明显有力。至于古人言动脉只见于关部,历代医家说法不一,且多有异议。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其者,妊子也”,此谓妇女左寸脉动甚为有孕,又《伤寒论.平脉法》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所谓阴脉、阳脉,皆非关脉而言。因此,动脉并非只见于关部。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动”多作为某种状态的描述。如“激怒脉更富于冲动性而不受理智的控制”;脾气暴躁的脉象“充实隆起,微显冲动感”;躁狂症患者的心理脉象,其“振动觉躁动弥散而广泛;恐惧脉高峰期间脉管带有一种近似横向摆动的紧张悸动感”;期盼、渴望脉“有时局部会出现类似心悸脉那样动滑如豆的感觉”等,都对动的状态作了具体描述。

在心理脉象中,惊悸脉是和动脉类似的脉象。惊悸脉中含有类似动脉的成分。与动脉相比较。动脉高峰圆滑,搏动点虽然跳跃但尚有节律,管壁紧张度不高;惊悸脉壁紧张、拘急,高峰拐点显得突然而悸动不定(搏动点不稳),有种慌乱的感觉。
 
促脉


脉象概念:《伤寒论.平脉法》曰:“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濒湖脉学》亦谓:“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

病脉脉象形态: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在病脉系统中,促脉往往提示心血管系统有明确的病变。促脉特点是速率快,在搏动的过程中时有歇止,歇止没有一定的规律,止后可复搏动。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促的描述仅见于古籍中。如《景岳全书》提出代表怒的促脉,是一种向鱼际方向上窜的脉。
 
弹石脉



脉象概念:《医宗金鉴.卷三十四》败脉歌指出:“弹石沉弦,按之搏指”。

病脉脉象形态:古人形容弹石脉谓:脉在筋骨之间,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柔和软缓之象。主肾气竭绝。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怒脉象有类似弹石脉的方面。弹石脉和怒脉都有强力上拱的感觉,但怒脉强力上拱感觉局限在左关区域。由于管壁有一定的柔韧度,这时虽然脉搏强力上拱,但没有弹石脉那种强硬僵直成分。其振动觉以左关为中心向手指炬然播散的感觉。

弹石脉脉壁僵实而心搏有力,手感血管强实,顺应性差。在脉搏高峰期,血管壁出现搏指有力,绷紧僵直和突然停止扩张的状态。
 
偃刀脉


脉象概念:

《医宗金鉴.卷三十四》败脉歌指出:“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病脉脉象形态:

如抚刀刃,浮之小急,按之坚大而急,是肝之危脉。

心理脉象形态:

在心理脉象系统里,偃刀脉的形态类似心理创伤的脉象。心理创伤的脉象左寸正中浮取位置上有一小段距离很短的极细的刀刻样的痕迹,犹如一柄锋利的刃口,直刺心上的感觉。同时有明确的脉象心理效应。
 
转豆脉


脉象概念:《医宗金鉴.卷三十四》败脉歌指出:“转豆累累,如循薏米”。

病脉脉象形态: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是心之危候。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惊悸脉与转豆脉有类似之处。惊悸脉脉搏高峰动滑如豆,很快从指下掠过,指下感觉有如一个很小的豆状往上顶一下就躲闪过去了。每搏之间指下搏动点悸动变换,有种动荡不定的感觉。管壁张力略高。脉壁有轻度的悸动感、紧张感。

区别是:惊悸脉虽然脉来如豆,但轻点而过,不像转豆脉强实如循薏苡仁,没有转豆脉那种危候的感觉。
 
麻促脉


脉象概念:《医宗金鉴.卷三十四》败脉歌指出:“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病脉脉象形态: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为卫枯营血独涩。属于危重之候。

心理脉象形态:在心理脉象系统里,悲伤脉与麻促脉有相似之点。悲伤脉脉管及周围组织有细微颤抖的感觉,脉搏高峰似有无数小点撞击指目,形成如同豆麻击手般的感觉。但脉搏节律尚齐,没有麻促脉那种危候的感觉。
 
虚静感


心理脉象的虚静感是脉象振动觉造成的一种指感特征。虚静感的概念似乎不好理解。我们做一个类比。我们知道,声波是对耳膜造成的振动感觉,脉象振动觉是对手指造成的振动感觉。它们都以振动的形式造成我们对它的感觉。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周围环境的声波形成一种混合声场,构成基础的声波场强。而我们对听到的各种声音则是透过这本底声场的背景去识别它们的。对于声波造成的虚静感觉,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描述。有如我们处于深山古刹之中。在这远离人间喧闹的荒野,四周宁静至极。在一阵悠扬的钟声过后,四野归于沉寂。我们透过这空寂宁静的世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本底声场的虚静感觉。

同样,振动觉也可以形成类似的虚静感觉。我们知道,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一切组织细胞都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往返的节律运动则构成波的振动形式。同样脉象也有本底振动。这种振动形式在两次脉动之间,在脉搏的余波已经消失,而新一轮脉动尚未形成之时异常明显。它是由周围组织固有振动和谐波振动组成。

脉象本底振动的特征属性是由脉管周围组织固有振动的谐波性质所决定。我们通过其振动特征可以理解相应的临床意义。例如长寿脉谐波的虚静感觉就是其中的一种感觉。其手感特征造成的内心感受极似声音形成的虚静感觉。其特点是脉象的本底振动如微波徐徐,和谐而平和,没有丝毫杂波刺手和躁扰成分。在此背景下,脉搏高峰圆润,谐波手感悠扬,犹如余音袅袅。在这悠悠袅袅之中,周围组织的振动成分显得分外宁静,宁静之中又略显虚空,形成一种虚静的感觉。
 
陷落感:


陷落感:形态改变主要在右尺内侧,按之呈凹状。局部组织突然疏软,下按时缺少实体感。由于局部组织疏软,对振动觉传导很差并且大量吸收,导致局部振动觉明显减弱内收的感觉。同时又形成虚空感。这种情况出现在经历过恐惧事件而留有内心印记,或长期内心有恐惧感觉的人身上。
 
紧张感


紧张感:形态改变主要在右尺。脉搏张力增加而出现弦直状态,手感脉体弦长,脉管绷细、紧张,上面附有一种由于紧张而来的细颤。周围组织振动觉相对减弱,与脉壁紧张细颤的感觉形成对比。自然这种脉象需要脉象形态和振动觉特征双重诊断,但这种神经紧张所但来的脉管细颤却是这种脉象特有的振动觉形态。
 
肝郁感


肝郁感:肝郁是中医特有的对肝经症状为主的一组征候群的描述。肝郁脉是一种独立的振动觉指标,它可以合并二十八种脉象中的任意其它脉象形态出现。但任何合并肝郁脉出现的脉象,都仅仅是伴随肝郁脉出现的,可有可无的脉象指标。肝郁脉没有特定的有形脉象形态,它唯一特异性诊断指标就是振动觉手感特征。

肝郁脉特异性脉象成分是一种手感酸麻不适的感觉,就象手握着石块在玻璃上划时那种酸麻不适的感觉。这是典型的脉象振动觉感觉。
 
痛苦感


痛苦感:较长时期内心痛苦,感觉部位会下移到右尺。振动觉波形形态弦长端直,成为一种单纯深挚苦的感觉,浮现于脉管之上。其中苦的感觉是独立于其它脉象形态的脉象振动觉。虽然它的出现常常伴随并浮现在弦长端直的尺脉之上,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实际上,尺脉的形态条件不是永远不变的。一些久远遗留下痛苦事件的痕迹,其尺脉形态可以是不甚典型的。而飘浮显现在脉管之上的代表苦的振动觉特征却是不变的。
 
与火的情感有关的脉象


与火的情感有关的脉象:与火的情感有关的描述也是东方语言的一大发现。如肝火、心火、妒火、怒火等,这些词汇给情感的表述带上了火一样的特征。从形式上看,它们具有各自的脉象特征。但就火这一点来说,它们的振动觉特征和手感特征是近似的。其中心火、妒火、怒火特征就更近似了。它们振动觉特征共同点是都有一种炽热的情感感觉,播散形式类似火焰一样的飘动感,脉象心理效应同样具备火的播散感觉。

那么,这些情感是如何使振动觉具备火一样的炽热情感呢。我们还是用声乐作对比。正如微妙的乐曲可以模拟、写意不同情感一样,有的声音可以使人不寒而栗;有的可以产生空寂的感觉;有的可以使人感到火一样的热情;有的可以代表紧张。脉象振动觉和声波同样是一种振动波,它们可以赋予同样的感情色彩。

例如某些特征低频率的、细碎疏离在的振动成分可以产生清冷的感觉;相反,不规则高频杂波的异常增多可以使人产生烦躁的感觉;某些高频频率的谐波成分增多可产生类似的温热感。这种温热感加上类似火焰一样飘动的播散形式,以及相关的情感心理效应,使人产生火与热的情感感觉。
 
善良感


善良感:发自内心的善良性格,可以有一定的脉象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们很难描述它的手感特征,我们只能谈手感感觉。它的周围组织振动成分从容平和,不疾不躁,没有丝毫焦躁的成分,呈现一种稳定的,略带温煦的、象阳光一样淡淡播散的振动觉。它给人一种从容仁爱的气质,一种坦荡无邪的感受。其最具备诊断价值的是脉象振动觉成分及所诱发的脉象心理效应。它的心理效应使人感到一种包容一切的、感人的真挚与善良。
 
和需求或希望得到有关的脉象改变


和需求或希望得到什么有关的脉象改变:这类脉象的共同特点是脉象振动觉成分形成一个上密下疏的蘑菇云状传导手感,或形成振动觉由内而外,再转向内收拢的内卷感觉;或外层振动觉较密,转向内层较疏,靠近皮肤几乎消失的情况。在心理脉象中,上密下疏或外密内疏并向内收的传导手感,大都与一定的需求或希望得到什么有关。如期盼、渴望、贪欲、爱情等心理的脉象都有类似的脉象结构。

由于心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脉象形态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全都阐述到。它们是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的。我们在描述脉象形态的有形成分时,需要从脉象的脉动、血管壁、血管周围组织等各个角度去具体描述、归纳和总结;在涉及脉象的无形形态时,我们更多地从脉象振动觉及脉象心理效应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
 
转自 中华脉学的博客
 
看不懂,不知所云,有点高深莫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