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肇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的最早相关论述。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也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而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病,但也曾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叶天士则主张“邪伏少阴,发于少阳”。但纵览历代名医高论,我们认为刘宝贻所论伏邪最为中肯。指出:“论邪之伏,在于少阴;论邪之发,则以证候为依据”,意思是说无论所伏何邪,还是邪伏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伏邪外发的表现,以便根据证候表现,推求病因,接受针对性的治疗。我们理解,伏邪发病学说,不过是在临床表现按新感温病发病学说无法解释,或临床发病与季节、气候特点不相符合的情况下,医家提出的一种病因学理论,目的仍然在于在治疗方面能与新感温病有所区别,并在思维过程中做到言之成理,理论上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如春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发热、寒战,口苦,咽干,目眩,少阳郁热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再如夏季暑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如劈,高热,汗出,烦渴,阳明气分热盛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等;如伏暑病秋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温燥症状,而表现为暑湿证候,不符合暑湿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等;再如冬温病冬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外感风寒症状,而表现为温热证候,不符合温热病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此时,只能通过伏邪发病学说来解释,以为春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春发为温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少阳郁热之证,以为暑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夏发为暑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以为伏暑病因于暑湿之邪内伏,至秋发病出现暑湿证候,以为冬温病因于温热之邪内伏,至冬发病出现温热证候,所以针对性的给予清解郁热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清暑泄热治疗乙型脑炎等,清暑化湿治疗秋季发病的布氏杆菌病等,清热解毒治疗冬季发生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就可能取得较好疗效。这就是伏气发病病因学说的意义所在。
其实,伏气病因,并不独见于温病,在多种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常存在伏邪的问题。刘吉人《伏邪新书》就曾以六气伏邪分列为杂病,对我们今天应用伏气发病学说指导杂病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临床观察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病、肾炎、牛皮癣等多种免疫反应性疾病,过敏性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因均存在伏邪。其他如乙型肝炎、休息痢甚至妇女痛经等,也存在伏邪问题
其实,伏气病因,并不独见于温病,在多种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常存在伏邪的问题。刘吉人《伏邪新书》就曾以六气伏邪分列为杂病,对我们今天应用伏气发病学说指导杂病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临床观察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病、肾炎、牛皮癣等多种免疫反应性疾病,过敏性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因均存在伏邪。其他如乙型肝炎、休息痢甚至妇女痛经等,也存在伏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