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竖读伤寒横看温病

薛东庆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9/12
帖子
1770
获得点赞
67
声望
38
胡宝书(1865-1929),为“绍派伤寒”医家中之杰出代表。胡宝书精研经典及诸家学说,对仲景之《伤寒论》及叶天士等温病大家尤为推崇,毕生致力于时病,尤其对温病的研究,著有《伤寒十八方》、《新药性赋》、《湿温篇》等医籍。

胡宝书对外感病的治疗诊断重在望切。临证诊治无需病家开口,凭切脉望色,便知患者病候。“凡诊伤寒时病,须先观病人两目,次看口,舌,已后以两手按其胸腹至小腹。”“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腹诊为又一绍派伤寒之特色。胡宝书遵前辈之旨,临证中按皮肤润燥冷热以辨寒热;按其软坚拒按否,以察邪之有无;重按察其痞硬程度,以辨脏腑之虚实。于判断疾病之寒热虚实,大有裨益。徐荣斋先生称腹诊“能补中医诊断之不逮,可法可传。”




绍派伤寒医家杰出代表胡宝书
胡宝书认为:“南方无真伤寒,多系温病,而吾绍地处卑湿,纯粹之温热亦少见,多类湿邪为患。”又认为“南方偏热,阴液常苦不足,故香燥峻利、伤津耗液之品务须慎用,率而误投,则亡阴动风之险立至,救之不易,诚不如保之为妥也”。治病应因地因时因人而施。赞同寒温统一,以六经融会三焦,“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清,制方透灵,治病总以朴实、稳健见长”的绍派医风,从其医案及其著述中窥见一斑。

中原之地,感证多缘寒燥,医者以仲景法治之,屡能获效。然江南沿海之感证;凡生搬仲景方者,则不效者良多。此乃风土之殊;病因、症状随之而异故也。

明清温病学说大兴,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氏三焦辨证遂盛行于江南。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创立,为辨治温热病提供有利时机。然而,守旧的医家却认为,仲景之六经辨证,为统治一切外感热病的纲领,既已有六经辨证,就不必再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守旧派与创新派之间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两派各执已见,众说纷纭,使得临床医者莫衷一是,难以辨病处方。

胡宝书认为:“南方无真伤寒,多系温热,而吾绍地处卑湿,纯粹之温热亦少见,多夹湿邪为患。”他以经典理论为依据,并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参诸家学说,独具慧眼,提出了“竖读伤寒、横看温病”的主张,将六经辨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机结合起来,对辨治江南的外感热病益处甚多。充实了“绍派伤寒”的内涵。

一、竖读伤寒横看温病

胡宝书对的寒温之争认为,要认识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首先应正确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与温病均属外感热病之范畴,两者之间,只有小异,并无大异。广义的伤寒与广义的温病,往往是同一个对象。而同一个对象并不会因给予它不同的称呼,便会在脉、因、证、治上表现出大异。故主张“寒温统一”。

胡宝书还认为,仲圣所立之六经辨证原为辨治中原之伤寒而设。仲圣以为“伤寒”之邪,由皮毛侵袭,故其传变自外入内,立六经分证为基点,先阳经后阴经,从太阳病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纵向排列,次第相传,则为循经。故有“竖读伤寒”之说,但尚有越经直中、顺证与逆证、合病与并病等等,不可不辨。

叶天士根据江南外感热病致病的特点,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观点,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法。认为温病之邪,由口鼻而入,而肺气通于鼻,口气通于胃。肺主卫气,外应皮毛,皮毛者为易受外邪侵扰之地。卫、气属阳,营、血属阴。由阳传阴,与六经分证传变趋向一致;口鼻受邪,肺胃受累,肺在上焦,胃在中焦,直贯相传,实三焦辨证之萌芽屈。由此可知,卫气营血辨证,包含了纵和横二种传变过程。

叶氏之后,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继承叶氏卫气营血辨征的要领,系统阐发温病的分证论治与传.变规律。手太阴(肺)、手厥朋(心包)属上焦,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属中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属下焦;提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横看温病”即是此意。

然除上所述外,亦须分新感、伏邪、厉气之致病,顺传、逆传之异殊。

二、王孟英:大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

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伤寒、温病同为外感病,因人、因地之异,病证亦有所不同,治疗当宗六经辨证为主,结合三焦。俞根初“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与吴中叶派有所不同,可见胡宝书的主张,则更为明确。

胡宝书以《伤寒论》第三条谓:“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六条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二条对比,同属太阳病,一名伤寒,二名温病。同发热,:一恶寒,一不恶寒,一口不渴,一口渴。若“伤寒”“温病”不辨;认为均是太阳病,既是表证,即用麻黄汤发汗,或桂枝汤解肌,对伤寒可,对温病岂非相悖?若认斯症已传入阳明经,妄投白虎汤;亦有药过病所之弊;是病是证,王孟英认为“展气化以轻清”,当用栀豉汤加减,以山栀之轻泄,豆豉之透达;配芩、翘;蒌,苇,可收桴鼓之效。辨证差之毫厘,用药则失之千里,足见胡宝书“竖读伤寒,横看温病”含义之深。

胡宝书谓:“鞠通香岩之法,香岩本仲悬之经,经验积累,步步深化,创察舌、辨苔、验齿、视斑以充实四诊内容,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分证以扩展八纲范围”。辨证法应“纵横交叉验证,以达到取长补短、施治有方”的目的,“若能将诸论融贯通,熔外感热病于一炉,实吾辈医界之企望焉。胡宝书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之境界,“伤寒”、“温病”诸论融贯通之企盼,实在是难得可贵。

三、治湿重气化保阴存津

胡宝书以为江南气候温热,地处卑湿,不但真伤寒少见,连纯粹之温热亦不多见,所致外感多夹湿邪为患。治时病当化湿为先。主张“治湿先须治气,气化则湿自化。湿之所以停滞者,皆因气之不运,运之则湿焉能?

运气之法,叶氏最精。即辛苦淡并用,上中下同治是也。”将上中下同治归纳为“宣、运、导”三法,并阐释道:

上焦宜宣,开肺气,疏腠理,甚则开窍,均属宣之范畴;
中焦宜运,燥湿,化湿,开膈,快脾,均归纳于运字之中;
下焦宜导,渗湿,导湿,旨在分利小便,即古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义。


胡宝书认为,湿喜归脾,脾属太阴,与胃同居中央,为运化之枢纽。脾胃有病,每见胸膈痞闷,纳少肢倦。湿祛则脾运,脾运则胃苏,水谷之道路畅通。得谷者昌,此培后天本也(后天脾胃)。为此,胡宝书告诫说:“湿犯中焦,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此乃人所共知;而中宫为运化之枢机,不利则全身之气化皆不行,上下焦之湿亦因之而凝滞不化,故治湿虽须宣上、运中、导下并用,尤以运中为先,此乃人所未尽知也。”

四、胡宝书所著《伤寒十八方》中之用药机理:

1、疏表散邪方

淡豆豉,桑叶、薄荷发散透热,使邪从汗解,焦山栀与厚朴温燥散满,理气化湿。

2、祛暑调中方

青蒿、六一散配焦山栀,意在清热解暑,走下焦,入膀胱,促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邪有出路。枳壳、郁金、瓜蒌宽中开膈以调中,实为清暑泄浊,调畅气机而设。方中宣、运导三法有机结合而各有侧重。胡宝书深知其义,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3、“于温热证,喜寒清而畏寒泄,于寒湿证,喜温补而畏温通”之弊,于治湿证特设“透湿达邪法”,并分清透、凉透、宣窍透邪,俾湿由内达外而去,可补宣、运、导三法之未备。立化湿透热之法,

4、湿遏热伏,不得外达,身热不扬,胸膈痞塞等证。枳壳、蒌皮、郁金破气解郁,散痞宽中,夏枯草、绿豆衣、连翘、淡竹叶既清又透,配焦山栀、晚蚕砂利三焦之湿,使湿有出路热亦随之而去。

5、热入营血,心烦不寐,身热夜甚,舌绛脉数的清营凉血方,虽热入营血,逼近心包,而当务之急在于清营凉血,唯恐动血耗血,然仍未忘透邪,方用鲜生地拌捣大豆卷、郁金、丹皮清热化湿,凉中兼透,并配银花、连翘、焦山栀、瓜蒌皮、卷心竹叶,灯芯以清心泄热。

6、胡宝书还以宣窍透邪方,专为邪闭心包,身热自溺,神昏谵语,角弓反张者而设。认为其病机一为浊痰蒙窍,一为热盛动风。

方中重用细辛、石菖蒲急开其窍,半夏、枳壳、天竺黄豁痰,僵蚕、钩藤熄风,金银花、连翘、瓜蒌皮、焦山栀、益元散泄热透湿而达邪。

7、胡宝书还认为,临床遇到湿热不扬、发痞、斑疹不畅、蒙闭,或高热持续不退者,尤应注意运用透湿祛邪法。胡宝书在清气泄热方后注释道:“方中寒水石清热泻火虽为主药,倘若见患者瘖疹隐隐,则当去寒水石之凉遏,改用桔梗、杏仁、金银花之属,以利宣透肺气”,而桔、杏、银能助方中山栀、益元散、瓜蒌皮透湿达邪。胡宝书认为,透湿达邪法若运用恰当,每能收意外之功,不可等闲视之。

8、“留得一分阴津,即有一分生机”是温病学家所主张,在治疗中都重视保护病家阴津。温病多兼湿,化湿药多为香燥之品,又伤津耗液;若欲养阴,滋腻之物又恐碍湿。如何解决既能化湿,又能保护津液,胡宝书则别有见地,认为“南方偏热,阴津常苦不足,故香燥峻利、伤津耗液之品务须慎用,率尔误投,则亡阴动风之险立至,救之不易,诚不如保之为妥也。南方又多湿邪,中宫常苦不运,故阴柔滋腻、呆脾滞之品务戒勿用,否则健运失责,生气日索,即药力亦未能运至病所,欲病之愈,不亦难哉!”

故胡宝书所选之化湿药多为连翘、山栀、郁金、藿香、陈皮、茯苓、青蒿、豆豉、碧玉散;六一散之类,既无香燥耗液之虞,又无滋腻碍胃之弊。胡宝书在处方遣药时,除善于保护阴津,使之不受伤外,并重视热病后期阴津亏乏者的调养。
 
寒温之辩,虽纷纷扰扰,但都是个医家经验之谈,各具心得。从中受益匪浅。
 
太好了,有伤寒十六方、?
 
寒温统一是势在必行的,甚至可说是当务之急。前提是首先要分得清,分得清才能合得住。寒温的分合,兼夹,转化,与邪正消长,尤其是邪正相争中各种体质和各种致病源的复杂表现和关系,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理论和临床上的东西还未厘清辩明。跟地域,大五运六气(60年)周期,也有很大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
竖读横看,不是随便说的,但竖横之说,关系到很多基础,乃至于基础的基础,目前还解决不了。(至于是否有世外高人都解决了,这个我不敢肯定也不能否定,暂时存疑待考)
 
竖读伤寒横看温病?呵呵,幽默。
 
绍派伤寒,历来主张寒温一统。
其间如俞根初是其代表性的人物。
 
伤寒、温病所属不同,温病属心。心之病,周身热,脉来数疾去难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