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品名:
麦冬
别名:
寸冬、麦门冬、沿阶草等。概述:
麦冬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使用、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麦冬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名麦门冬,列为上品。记有"主心服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气短"等功效。其后,历代本草及地方志均有记述,并在植物形态、产地分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销情况、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详细记述。《名医别录》称:"麦门冬,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唐·《本草拾遗》载:"出江宁(今江苏南京)者小润,出新安(今浙江淳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宋·《图经本草》记有:"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如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或云吴地者龙胜。"《增订伪药条辨》称麦冬:"出杭州苋桥者"为最优。明·李时珍曰:"麦须曰门,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门冬。"又云:"古人唯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栽莳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粪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种,但成迟尔。浙中来者甚良,其叶如韭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麦冬,与《本草纲目》所载相似。综上所述,自古麦冬不止一种,且有栽培野生之分。本草所述来自浙中,叶如韭的麦冬,与国家药典收载的相近。浙麦冬栽培历史悠久,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川麦冬栽培历史,早在明弘治三年(公元1502年)《本草品汇精要》即有记载。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绵州志》记载:"麦冬,绵州城内外皆产,大者长寸许为拣冬,中色白力较薄,小者为米冬,长三四分,中有油润,功效最大。"《三台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已在园河(今花园乡)、白衣淹(今光明乡)广为种植。"至今仍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之一。
湖北麦冬:湖北麦冬是中药麦冬的主流品种之一,近年产量约为全国的50%,行销十余省并出口。
本品为百科植物湖北麦冬 Liriope 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 Y.T.Ma 的干燥块根。为《湖北省中药材标准》(1985年)所收载。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述的麦门冬,"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可看出,2000多年前湖北即有麦冬出产,名为马韭。这段记述为历代本草所引用。宋·《证类本草》中麦门冬的附图即为随州(今湖北襄阳地区)麦门冬和瞌州(今浙江淳安、建德县一带)的麦门冬,其中随州麦门冬与现今湖北麦冬相似,由此可见,宋代湖北、浙江出产的麦冬在全国已有一定地位。
产地分布:
麦冬家、野兼有,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湖北、河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山东、湖南、江苏、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北、台湾。
家种麦冬主产于浙江慈溪、杭州;四川绵阳、三台;其次为福建鲤城、仙游;四川南部、射洪;湖南叙浦。野生麦冬主产于贵州松桃、务川、遵义、紫云、正安、凤岗、江口、沿河、剑河、黄平、三都、绥阳;四川秀山、酉阳、通江、邻水、仪陇;湖南永顺、绥宁、武岗、慈利、泸溪、花垣、浏阳。
地方习用品:阔叶山麦冬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山麦冬除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间型沿阶草分布于河南、安徽、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藏南部;沿阶草分布于河南、台湾、湖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禾叶山麦冬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四川。
湖北麦冬主要分布于湖北襄阳、老河口、谷城、钟祥、天门、枣阳、随州等汉江沿岸冲积平原上。均为人工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丛生,高12-40厘米,覆盖面30-40厘米。根状茎粗短,白色,有节,节上被膜质鳞片。须根系,须根着生于粗短的茎基四周,多数,粗壮,坚韧,微白色。先端或中部膨大成纺锤形肉质块根,白色。叶丛生于茎基部,窄长线形,基部有多数纤维状的老叶残基,叶长15-40厘米,宽1.5-4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绿白色并稍扩大,并在边缘具膜质透明的叶鞘。叶缘有细刺毛,两面光滑无毛,叶面浓绿色或暗绿色,背面粉绿色。叶脉平行。花葶从叶丛中抽出,长7-15厘米,隐于叶丛中;总状花序穗状,顶生,长3-9厘米,花约10朵,小苞片膜质,每苞片腋生1-3朵花;花梗粗短,长3-4毫米;花形小,微下垂,淡紫色和淡蓝色,偶有白色;花被6,不展开,披针形,深裂至基部,底部合生;雄蕊6,着生于花被片的基部;子房半下位,3室。果实浆果状,球形,成熟后暗紫色;内含球形种子1枚,坚硬,呈半透明。
湖北麦冬:主要形态特征:根稍粗,有时分枝多,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肉质块根。根状茎短。叶不如山麦冬挺直,叶色较淡,雄蕊无花粉粒。花分2-3批开放,第1批花开时,花葶明显短于叶,第2批花开时,花葶短于或长于叶,以后花葶逐渐伸长,花后花序梗明显长于叶片。花期过后,花梗苞片腋内残留的花梗多为6-8枚,并于花梗簇的下面膨大长出叶簇。
生态环境:
野生麦冬多生于平坝、丘陵、山地之路旁、沟边、林荫地,植被为多湿性常绿阔叶林;家种麦冬多栽培于海拔400米左右,土质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平坝地,前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
麦冬
别名:
寸冬、麦门冬、沿阶草等。概述:
麦冬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使用、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麦冬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名麦门冬,列为上品。记有"主心服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气短"等功效。其后,历代本草及地方志均有记述,并在植物形态、产地分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销情况、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详细记述。《名医别录》称:"麦门冬,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唐·《本草拾遗》载:"出江宁(今江苏南京)者小润,出新安(今浙江淳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宋·《图经本草》记有:"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如连珠形。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或云吴地者龙胜。"《增订伪药条辨》称麦冬:"出杭州苋桥者"为最优。明·李时珍曰:"麦须曰门,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门冬。"又云:"古人唯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栽莳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粪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种,但成迟尔。浙中来者甚良,其叶如韭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麦冬,与《本草纲目》所载相似。综上所述,自古麦冬不止一种,且有栽培野生之分。本草所述来自浙中,叶如韭的麦冬,与国家药典收载的相近。浙麦冬栽培历史悠久,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川麦冬栽培历史,早在明弘治三年(公元1502年)《本草品汇精要》即有记载。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绵州志》记载:"麦冬,绵州城内外皆产,大者长寸许为拣冬,中色白力较薄,小者为米冬,长三四分,中有油润,功效最大。"《三台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已在园河(今花园乡)、白衣淹(今光明乡)广为种植。"至今仍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之一。
湖北麦冬:湖北麦冬是中药麦冬的主流品种之一,近年产量约为全国的50%,行销十余省并出口。
本品为百科植物湖北麦冬 Liriope 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 Y.T.Ma 的干燥块根。为《湖北省中药材标准》(1985年)所收载。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述的麦门冬,"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可看出,2000多年前湖北即有麦冬出产,名为马韭。这段记述为历代本草所引用。宋·《证类本草》中麦门冬的附图即为随州(今湖北襄阳地区)麦门冬和瞌州(今浙江淳安、建德县一带)的麦门冬,其中随州麦门冬与现今湖北麦冬相似,由此可见,宋代湖北、浙江出产的麦冬在全国已有一定地位。
产地分布:
麦冬家、野兼有,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湖北、河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山东、湖南、江苏、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北、台湾。
家种麦冬主产于浙江慈溪、杭州;四川绵阳、三台;其次为福建鲤城、仙游;四川南部、射洪;湖南叙浦。野生麦冬主产于贵州松桃、务川、遵义、紫云、正安、凤岗、江口、沿河、剑河、黄平、三都、绥阳;四川秀山、酉阳、通江、邻水、仪陇;湖南永顺、绥宁、武岗、慈利、泸溪、花垣、浏阳。
地方习用品:阔叶山麦冬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山麦冬除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间型沿阶草分布于河南、安徽、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藏南部;沿阶草分布于河南、台湾、湖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禾叶山麦冬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陕西、甘肃、四川。
湖北麦冬主要分布于湖北襄阳、老河口、谷城、钟祥、天门、枣阳、随州等汉江沿岸冲积平原上。均为人工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丛生,高12-40厘米,覆盖面30-40厘米。根状茎粗短,白色,有节,节上被膜质鳞片。须根系,须根着生于粗短的茎基四周,多数,粗壮,坚韧,微白色。先端或中部膨大成纺锤形肉质块根,白色。叶丛生于茎基部,窄长线形,基部有多数纤维状的老叶残基,叶长15-40厘米,宽1.5-4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绿白色并稍扩大,并在边缘具膜质透明的叶鞘。叶缘有细刺毛,两面光滑无毛,叶面浓绿色或暗绿色,背面粉绿色。叶脉平行。花葶从叶丛中抽出,长7-15厘米,隐于叶丛中;总状花序穗状,顶生,长3-9厘米,花约10朵,小苞片膜质,每苞片腋生1-3朵花;花梗粗短,长3-4毫米;花形小,微下垂,淡紫色和淡蓝色,偶有白色;花被6,不展开,披针形,深裂至基部,底部合生;雄蕊6,着生于花被片的基部;子房半下位,3室。果实浆果状,球形,成熟后暗紫色;内含球形种子1枚,坚硬,呈半透明。
湖北麦冬:主要形态特征:根稍粗,有时分枝多,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肉质块根。根状茎短。叶不如山麦冬挺直,叶色较淡,雄蕊无花粉粒。花分2-3批开放,第1批花开时,花葶明显短于叶,第2批花开时,花葶短于或长于叶,以后花葶逐渐伸长,花后花序梗明显长于叶片。花期过后,花梗苞片腋内残留的花梗多为6-8枚,并于花梗簇的下面膨大长出叶簇。
生态环境:
野生麦冬多生于平坝、丘陵、山地之路旁、沟边、林荫地,植被为多湿性常绿阔叶林;家种麦冬多栽培于海拔400米左右,土质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平坝地,前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